试析大韩军政署的反日基地建设
2014-11-02吴千石
吴 千 石
(延边大学 朝鲜—韩国学学院,吉林 延吉133002)
大韩军政署是延边地区武器装备最好、战斗力最强的朝鲜人反日团体。“三·一三”反日示威运动被镇压以后,大韩军政署创建了西大坡反日基地,组建了反日武装部队,成立士官练成所,培养军事人才,募集军费,购买武器,积极开展反日基地的建设活动。在此基础上,与洪范图指挥的朝鲜人联合部队协同作战,取得了青山里战斗的伟大胜利。
史学界对大韩军政署的研究成果丰硕,特别是韩国的慎镛厦、朴烜等教授对大韩军政署的成立及其反日活动、在延边地区反日民族运动中的作用等方面进行了全面透彻的研究。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着重论述大韩军政署的反日基地建设活动,以期进一步阐述大韩军政署在延边地区抗日斗争中发挥的作用。
一、大韩军政署的成立及其组织机构
(一)大韩军政署的成立
大韩军政署成立于1919年10月,其前身是1911年3月成立的重光团。1909年1月15日,罗哲、吴赫等在汉城济洞创建了大倧教。[1]大倧教作为开展爱国救国运动的宣传组织,崇拜檀君,倡导民族意识。
朝鲜被日帝吞并以后,作为民族宗教的大倧教受到限制。于是,大倧教教主罗哲为了便于开展传教活动,决定把总部转移到中国东北地区。经过实地考察,于1911年在和龙县三道沟的青波湖设置了总部,并建立教堂,宣传大倧教,很多逃亡到此的反日志士加入了大倧教。1911年3月大倧教东道本司负责人徐一等人创建了反日团体——重光团。1919年4月,以大倧教教徒和孔教会教徒为中心,联合其他宗教信徒成立了“大韩正义团”。其总部设在汪清县德源里,由徐一任团长。
1919年8月,大韩正义团为了开展武装斗争组建了“大韩军政会”,还决定聘请新民会的武官金佐镇等人组建独立军并训练敢死队。这一决定立即引起了孔教会的不满。因为新民会是主张共和主义,而孔教会则是支持君主制的复辟主义,两者之间理念不同。在这种情况下,大韩军政会与新民会的合作必然引起孔教会会员的强烈不满。因此,李珪、金星极、姜受禧等脱离大韩正义团后,先后建立了“大韩光复团”[2]和“大韩正义军政司”[3]等反日团体。
1919年10月,大韩正义团吸收新民会成员以后,合并“大韩正义团”和“大韩军政会”成立了“大韩军政府”,并设立了总裁府和司令部。总裁府主要以大倧教系统为主,主管民政、民事(原大韩正义团的业务)等;司令部主要以新民会系统为主,专管军事(原大韩军政会业务)。大韩军政府的总裁由徐一担任,副总裁由玄天默担任,司令官由金佐镇担任。
大韩军政府成立之后,上海临时政府于1919年12月发出《国务院第205号令》,把“大韩军政府”改称为“大韩军政署”,并承认其团体为上海临时政府属下的独立军军事机关。当时,在西间岛地区有“西路军政署”,因此,上海临时政府把成立于北间岛(延边)的“大韩军政府”称之为“北路军政署”。然而,原大韩军政府虽然接受上海临时政府的领导,但很少使用“北路军政署”的名称,在一般情况下大都使用“大韩军政署”称号。
(二)大韩军政署的机构设置
大韩军政署为了有效地开展反日武装斗争把组织机构分为中央本部和地方分局。中央本部主要负责招兵、募集军费、武器购入、教育、训练等军事方面的事务。其下设财务部、经理局、稽查局、度支局、招募局等,并对军费的分配及使用进行严格管理。大韩军政署又在吉林设立分署,主要负责吉林地区反日运动者的联络和与中国政府的交涉。
大韩军政署的中央本部由总裁、副总裁、司令官、参谋长、局长、课长、队长、大队长、中队长、小队长等125名要员组成。值得关注的是,在这些要员名单中有金嘉镇、崔在亨、林昌世等名誉顾问和西路军政署司令官池大永(池大亨、李青天)及参谋长金东三的名字。由此可见,大韩军政署与其他地区的朝鲜人反日团体有着密切的联系,特别是与南满地区西路军政署的关系尤为密切。
大韩军政署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管理,设立了地方分局,即警信分局。1920年3月2日,大韩军政署根据《大韩军政署章程》第24条,制定了《警信分局规则》,并在各地设置了警信分局。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920年7月,大韩军政署先后在春明乡中庆里、春华乡大坎子中村等39个地方建立了警信分局。
警信分局作为大韩军政署的地方组织,其职能非常广泛:
(1)作为通信组织,起到了在中央本部与地方组织之间上传下达的作用;
(2)执行军费的募集和招兵的任务;
(3)根据需要,必要时还执行武器运输的任务;
(4)作为情报机关,通过设置在各地的分课搜集日军、中国军队和其他团体的情报,并及时汇报,以便中央本部决策;
(5)通过在各地方安排警护员,执行护卫大韩军政署干部的任务;
(6)执行保护朝鲜人居民的任务,如朝鲜人居民被劫持时,负责解救工作。
正因为警信分局起到如上重要作用,日本情报部门把警信分局看成是眼中钉,经常搜查、拘捕警查员和通信员。
二、西大坡反日基地的建立及其建设
(一)西大坡反日基地的建立
大韩军政署成立之初,以汪清县德源里作为反日基地进行了一系列活动。但到了1920年2月,为了更好地开展反日武装斗争,所以把反日基地转移到汪清县西大坡十里坪。大韩军政署首先在西大坡修建了兵营和训练场。
大韩军政署在选择基地时,为了避开敌人的“讨伐”,着重考虑了易守难攻、便于转移的战略要地。西大坡作为武装斗争基地具有如下特点:
(1)从西大坡基地往东约走100里可到达珲春县的荒沟,往东北约走100里可到达汪清县的罗子沟,往北可通往苏联烟秋地区,往南约走140—150里可到达通往凉水泉子方面的交叉点。西大坡四通八达,是进行运动战的理想之处。
(2)西大坡基地离小汪清约有90多里。当时,西大坡周围全是树木茂密的深山,从小汪清到西大坡基地只有山间小路。大韩军政署在西大坡创建反日基地以后,动用大量人力、物力修建了只够牛车通行的小道。但西大坡到兵营的其余约30里路程是只能用人力才能运送物资的深山密林,具备难攻易守的自然地理条件。
(3)西大坡基地离大汪清约有70多里。从大汪清沿着弯曲的小溪约走40里就到达一个叫作一次岛(约有30户的朝鲜人村落)的岛型村落,从一次岛再向前约10里是二次岛(约有20户的朝鲜人村落),从二次岛约走10里可到达三次岛(约有10户的朝鲜人村落),从此地约走5里是四次岛(约有10户的朝鲜人村落),再向前走约5里可到达十里坪。十里坪东北方向约25里即为大韩军政署练兵场所在地。从十里坪到训练场的前5里修了勉强可通牛车的小路,但剩余的20里是单人步行也很艰难的狭窄山路。这种自然村落和不便的交通条件,就像多层次的军事堡垒,有利于防范日军或中国军警的突然袭击。
大韩军政署把反日基地建在西大坡密林之中,除了上述特点以外还有如下原因:一是大韩军政署的群众基础没有大韩国民会那么好;二是大韩军政署与地方政府缺乏人际交流,因此容易受到中国军队的取缔。正因为如此,大韩军政署把反日基地从德源里转移到了深山密林中的西大坡。
大韩军政署创建西大坡基地以后,为了有效地开展武装斗争,进行了一系列的基地建设活动。
(二)西大坡反日武装运动基地的建设活动
1.建立了反日武装部队。大韩军政署为了组建武装部队以“自愿”的原则,在各地广泛招募人员后,集中到西大坡基地。
(1)从大韩正义团时期招募的1 037名“敢死队员”中选拔一些人员到西大坡基地。[2]
(2)在延边各地招募独立军志愿者。到1920年3月,约有300名志愿者来到了西大坡基地。[2]
(3)在其管辖地区内,从每区(30户为1个区)18-35岁之间身体健康并自愿加入的人员中选拔15-25名,其中完全符合各项条件的立即入队。35岁以上有一定知识,而且在地方有威望的,将其任命为各部队或各区干部。[2]
(4)以朝鲜咸镜北道地区为主,从朝鲜国内招募部分人员。[4]此外,又在俄罗斯境内招募朝鲜人青壮年,集中到西大坡。[3]
大韩军政署通过上述途径和方法招募兵员,并发放一定样式的“军券”,证明其为独立军士兵。已被招入但居住在基地以外的持有“军券”人员称为“在乡军人”,在家候命。[3]
大韩军政署武装部队的编制为小队——中队——大队。其中小队为50名,2个小队编成1个中队,4个中队编成1个大队,1个中队为100人,1个大队为400人。[5]此外,大韩军政署还有200名警备队员,他们主要负责保卫大韩军政署基地和总裁府及前方哨所。1920年7月22日,警备队更名为“模范队”,并由士官练成所教官李范奭兼任中队长。
关于大韩军政署武装人员情况,据一位曾被大韩军政署俘虏,并在西大坡拘禁一段时间后逃跑的日军密探报告:在西大坡根据地全副武装的军政署军人约有600名,士官练成所的学生约有300名,其他约有200名(警备队)。[6]
另据日军1920年7月1日的情报,当时大韩军政署武装部队的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大韩军政署独立军的大队配置[2]
随着大韩军政署武装部队的不断发展壮大,其他地区的很多有名的反日义士纷纷来到西大坡基地,从而进一步增强了大韩军政署的战斗力。例如,1920年8月,曾任旧韩国军副尉的金奎植、洪忠植,参尉金灿洙及朴亨植等与西路军政署派遣员李成奎一起从汉城来到了西大坡基地;旧韩国军武官金赫、柳佑锡等从抚松县来到了西大坡基地。因此,大韩军政署在面临日军的“讨伐”即将进行基地转移之时又组建了1个大队,任命金思稷为大队长,金奎植、洪忠喜、金灿洙、吴祥世为中队长,李教性、许活以及10名士官练成所毕业生为小队长。[2]
大韩军政署还组建了机关枪中队,并下设2个小队。其第1小队长为金德善,第2小队长为崔麟杰。[6]机关枪中队的组建有效地提高了大韩军政署的战斗力。
2.成立了士官练成所。大韩军政署在建立反日基地、组建武装部队的同时,加强了对武装人员的培训。大韩军政署司令官金佐镇被委任创建武装部队的重任以后,首先聘请优秀教官。1920年2月初,以这些优秀教官和军事人才为主,金佐镇在汪清县西大坡上村基地设立了“士官练成所(武官学校)”。
大韩军政署设立士官练成所以后,从年龄在18到30岁之间,而且受过初等或中等教育的身体健康的优秀青年当中,选拔300人作为士官练成所的第一届学员。据日军资料,当时士官练成所的学员中80%是普通学校的毕业生,20%是受中等教育或具有同等学历的学生。[6]其中,值得关注的是,在占80%的普通学校毕业生中,除了居住在东北地区的朝鲜人青年外,还有很多来自朝鲜国内的反日爱国青年。
大韩军政署的士官练成所由金佐镇担任校长,下设教授部和学徒团。罗仲昭任教授部部长,李范奭任本部教师,朴宁熙任学徒团团长。
士官练成所对学生进行了为期6个月的强化训练。教材采用新兴武官学校、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俄罗斯士官学校、旧大韩帝国陆军武官学校的军事教材,科目分为步兵操典、军队内务书、筑城教范、陆军刑法、陆军惩罚令、步枪使用法、体育、叫令法、部队指挥运用法、中国语、铳枪术等。但入学初期,以枪械使用法、体操等学科为主。
军事训练基本上采用旧韩国军训练法。此外,还聘请俄罗斯士官学校骑兵科出身,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担任过骑兵大尉的姜弼立为士官练成所临时教官(兼任司令部副官),采用部分俄罗斯的训练方法。
大韩军政署士官练成所对士官进行了严格的军事训练。他们每天进行高强度训练,有时制作日军的模型进行实弹射击训练,有时还把士官分成南、北两队,进行对抗训练。学员接受6个月的教育和军事训练后可拿到少尉资格,并能够担任小分队的指挥官。
1920年9月9日,大韩军政署在汪清县西大坡十里坪举行了士官练成所第一届毕业典礼。大韩军政署把士官练成所298名毕业生组建为“教成队(研成队)”。教成队的成员大都接受过严格的军事教育和军事训练,因此成为了大韩军政署的主力部队。
3.积极开展了军费募集活动。开展武装斗争,就需要武器和军需物资,而购买这些物资就需要大量的军费。军费是武装独立运动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因此各反日团体都非常重视军费的筹集,大韩军政署也不例外。
大韩军政署为了募集军费,并合理使用这些资金,首先在总裁府的财务部下设了募捐局、度支局、经理局,加强了对军费的募集及管理。同时,为了做好军费的募集工作,组织了8个募捐队,各队由1名队长及12名队员组成。[4]
大韩军政署主要通过如下方式募集军费:
第一,组织募捐队在管辖区内募集军费。大韩军政署向各地派出募捐队,在评估好各地朝鲜人农户的财产以后,根据其财产的多寡募集不等的军费。大韩军政署在拥有土地15垧以上的朝鲜人农户中根据其财力情况,在一定时期内收取100—3 000元;向一般朝鲜人农户平均收栗2斗、草鞋2双。此外,大韩军政署在龙井村商埠地、汪清县春明乡商埠地及其他商埠地也募集了一些军费。大韩军政署的军费募集活动由于得到警信局和大倧教信徒的大力支持取得了很大成功。
第二,派专门的募捐队到朝鲜国内进行募捐。在大韩军政署管辖区内的朝鲜人农户大多是一贫如洗的贫民,因此往往很难完成预定的募捐数额。于是,大韩军政署决定到朝鲜国内进行募捐。大韩军政署选拔一些具有一定学问和有威望的人员派往他们的原籍地,说服其亲戚或知名人士募集军费。
第三,来自中国东北、苏联、国内一些有财力的爱国人士自发资助的捐款也被大韩军政署用作军费。
大韩军政署通过上述方法筹集了大量军费,并购买武器壮大了武装力量,为今后开展更大规模的反日武装斗争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但在筹集军费的过程中,难免围绕选定募集地区的问题与其他反日团体发生矛盾和冲突。为了避免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大韩军政署与其他反日团体经过多次协商后,最终采纳了划分区域、发放“受纳票”等形式的募捐方法。
4.积极购入新式武器装备,提高战斗力。20世纪20年代,在国外朝鲜人反日武装部队中,大韩军政署的武装部队称得上是规模最大、武器装备精良且训练有素的精锐部队。我们从日本情报部门调查资料中可以了解到当时大韩军政署武装部队的大体情况:
(1)大韩军政署枪支、手榴弹很丰富,还有5挺机关枪。大韩军政署枪支弹药储备充足,最近又从俄领购买了500支武器,但因为日军戒备森严,无法运输,因此埋在了附近的地里。[2]
(2)金佐镇指挥的军政署部队约有600名队员,拥有4挺机关枪(其中2挺出现故障,但最近已修理),约有500支新式武器。弹药很充足,其具体数字不详,但看到了约能装20辆牛车的弹药。炮弹至少有1 000枚。[2]
(3)军政署不断充实武器装备。最近2门炮(制式未详)及大量武器弹药将要到达。[2]路线:[3]乌苏里江沿线——汪清县深山;秋风——汪清县深山;南部沿海州——汪清县深山。
总之,大韩军政署为了更好地开展反日武装斗争把反日基地从汪清县德源里转移到了交通不便、难攻易守的西大坡深山,并进行了一系列的基地建设活动。大韩军政署由于有了西大坡反日基地这样一个战略基地,不断发展壮大,使其成为了延边地区朝鲜人反日武装部队中武装人员最多、武器装备最为精良、战斗力最强的朝鲜人反日武装部队。这一点在青山里战役中得到了验证。
(4)大韩军政署拥有的武器装备为:小枪(步枪)约1 300支,手枪约150支,机关枪7挺,手榴弹80箱。[3]每名战士配备1支小枪(步枪),子弹500发,手榴弹1枚,小米6升及朝鲜人草鞋1双。小枪(步枪)主要购置于苏联,并且其半数以上是长枪和骑兵枪。此外,还有日制的30年式和38年式步枪。[3]
大韩军政署的这些武器主要购置于苏境:
(1)从聚集于海参崴的捷克斯洛伐克军队中购买武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奥地利统治下的捷克斯洛伐克军队,经由西伯利亚聚集在海参崴等候撤离。大韩军政署得知这一消息后,从中低价购买了大量武器。
(2)从苏联过激派手中购买武器。大韩军政署通过士官练成所聘任的教官、前俄罗斯骑兵大尉姜弼立从苏联过激派手中低价购买了很多武器。
(3)大韩军政署还从俄罗斯白军及武器商手中购买了大量武器。[6]
大韩军政署为了搬运这些武器,还组织了武器搬运队。武器搬运队不是常设部队,而是根据需要随时组织的临时部队。大韩军政署武器搬运队规模一般为200—1 500名。[2]搬运武器的形式大体上每名队员扛4支小枪(步枪),若需要迅速搬运武器时,则每名队员扛2支小枪(步枪)急行。大韩军政署的武器搬运,常常受到日军和中国军警的阻挠,因此选择人烟稀少的密林深处为搬运路线。当时的武器搬运途径主要选择了如下三条
[1] [韩]大倧教重光六十年史[M].汉城:东进文化社,1971.253.
[2] [日]姜德相.现代史资料[Z].东京:三铃书房,1977.356,225-226,345,366,361,59,239,358,286.
[3] [韩]秋宪树.韩国独立运动史[M].汉城:延世大学校出版部,1975.306-308,634,630-634,630,350,635-636.
[4] [韩]朴烜.满洲韩人民族运动史研究[M].汉城:一潮阁,1991.117,110-111.
[5] [韩]慎镛厦.大韩(北路)军政署的研究[M].汉城:韩国独立运动史研究所,1988.217.
[6] [韩]慎镛厦.义兵与独立军的武装独立运动[M].汉城:知识产业社,2003.261,264-265,266,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