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纳米材料CuO-SnO2的实验研究∗

2014-11-02周益民郑国华

关键词:粉料溶胶粉体

周益民,郑国华,陈 洁,杜 勇

(1.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境监测中心站,新疆乌鲁木齐830011;2.新疆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46;3.新疆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46)

0 引言

实验研究表明,纳米级的SnO2由于其显著的表面效应,体积效应和量子效应,已被广泛地应用于有害、有毒以及可燃易爆气体报警的传感器上,尤其是掺杂的SnO2纳米粉体材料,其表面活性远较一般材料高,因而它的电导变化大(表现在灵敏度上),所以由这种粉料制成的气敏元件,其灵敏度比一般材料制成的元件高的多[1,2].制备纳米材料的方法多达十几种,王家真等人[3],采用共沉淀法,以SnCl4·H2O和Cu(NO3)2·3H2O为原料,最佳pH范围7.60~9.24为条件制备了纳米SnO2-CuO粉体.Sol-Gel(溶胶-凝胶)方法由于操作简单易行,可制得多组分均匀产物,工作温度较低,是制备纳米材料的最有效﹑最热门的方法之一[4∼6].但Sol-Gel(溶胶-凝胶)方法主要以金属醇盐为原料,其成本高﹑工艺条件也较苛刻,不利于产业化.李厚福等人[8∼12]采用相对温和的工艺条件,以无机盐为原料,得到了微米级纯SnO2粉料;方国家等人[7]以氯化锡和乙酸铜为原料,得到了纳米级SnO2-CuO粉体.文献中单方面以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表征纳米SnO2-CuO粉体粒径或者单方面运用X射线衍射(XRD)对纳米SnO2-CuO粉体表征其粒径,分析说明不够全面;为了更加全面分析说明掺杂CuO对纳米SnO2粉体粒径的影响,本文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并结合X射线衍射(XRD)分别对纯SnO2和掺杂CuO的SnO2纳米材料进行了表征,相关文献结合两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说明,该方法目前未曾有报道.

本文完全以无机盐SnCl4·5H2O和Cu(NO3)2·3H2O为初始原料,采用Sol-Gel(溶胶-凝胶)方法,控制pH范围1.5~2.0,制备出了粒径细小、分散性好、颗粒均匀的CuO掺杂的纳米SnO2粉料.同时,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并结合X射线衍射(XRD)和相关文献的X射线衍射(XRD)分别对纯SnO2和掺杂CuO的SnO2纳米材料进行了表征,从而比较全面地解释说明了掺杂CuO对其粒径减小的原因.

1 实验部分

1.1 试剂和仪器

79-2双向磁力加热搅拌器(金坛市医疗仪器厂);Nicollet 370 FT-IR型红外光谱仪(美国Nicollet公司);H-600型透射电子显微镜(日本日立公司);D/MAX-ⅢC型X射线衍射仪(日本RIGAKU公司);DSC/DTA-TGA同步热分析仪(美国TA公司),试剂均为市售分析纯.

1.2 CuO掺杂的SnO2纳米材料的制备

以分析纯结晶四氯化锡SnCl4·5H2O及结晶硝酸铜Cu(NO3)2·3H2O为原料.由于该两种物质极易溶于水,易发生水解聚合反应,故有利于凝胶的形成.按CuO与SnO2重量比为1:20称好一定量的四氯化锡SnCl4·5H2O及硝酸铜Cu(NO3)2·3H2O,将它们倒入同一容器中,加入适量的蒸馏水至完全溶解,边磁力搅拌边逐滴加入30%的氨水至形成不透明的糊状物(淡蓝色),在40◦C下静置陈化一定时间,即得半透明的浅蓝色溶胶(pH=1.5);再继续边搅拌边滴加氨水,溶胶逐渐变浓,颜色逐渐变深,至pH=2.0时,形成半透明的冻状凝胶.将此凝胶在50◦C下恒温浓缩8h,形成浓缩的绿色凝胶.再将该浓缩凝胶在50◦C恒温﹑1.33×1k Pa条件下真空干燥4h即得块状干凝胶,经研磨和过筛形成干凝胶粉末.将干凝胶粉在600◦C下焙烧2h,经水洗3次清除Cl−(用0.1mol/L的AgNO3进行检验).然后经干燥,便得到CuO掺杂的SnO2纳米粉料.工艺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溶胶-凝胶法制备纳米CuO-SnO2的工艺流程图

1.3 SnO2纳米材料的制备

称取23 g的SnCl4·5H2O倒入200 mL的烧杯中加入适量的蒸馏水使其完全溶解.加热60◦C并磁力搅拌逐滴加入7%的氨水至pH为1.8(此时溶液中有大量的白色絮状物),在40◦C下静置陈化一定时间,再继续边搅拌边滴加氨水,溶胶逐渐变浓,颜色逐渐变深,至pH=2.5时,形成半透明的白色冻状凝胶,将此凝胶在50◦C下恒温,1.33×1k Pa条件下真空干燥6 h即得块状白色干凝胶,经研磨和过筛形成干凝胶粉.将干凝胶粉在600◦C下焙烧2 h,经水洗3次清除Cl−(用0.1mol/L的AgNO3进行检验).然后经干燥,研磨既得纳米SnO2粉料.

2 测试结果与讨论

2.1 CuO掺杂的SnO2干凝胶的差热—失重分析(DTA-TG)

图2是升温速率为10◦C/min,扫描范围为室温~800◦C的干凝胶粉末的差热—失重分析曲线,由图可以看出:DTA曲线上264◦C~331◦C附近的两个吸热峰对应于TG曲线上形成的失重台阶(样品失重约88.9%);对应于样品中NH4C1,Cu(NH3)+24等的分解与挥发,以及样品中化学结构水的脱去,即样品中Sn(OH)4,Cu(OH)2及CuSn(OH)6的分解过程[7];DTA曲线上500◦C附近的放热峰对应于样品中-OH基团的完全脱去,晶态氧化物Sn02,Cu0及CuSn03开始形成;由于CuSn03不稳定,它会进一步分解以形成稳定的Sn02和Cu0氧化物结构,该过程为整个晶化过程.600◦C后无失重,表明稳定的四方晶型Sn02结晶及Cu0结晶已经完全形成,并以此温度作为煅烧样品凝胶粉制备纳米粉料的依据.

图2 CuO-SnO2干凝胶的差热-失重分析曲线

2.2 CuO掺杂的SnO2纳米材料的X射线衍射(XRD)

图3 CuO-SnO2粉体的XRD谱图

图3为600◦C SnO2(CuO)粉体的XRD图谱.可见衍射峰的晶化特征明显,对应的所有峰位与粉末衍射标准联合委员会JCPDS标准卡片(卡片号:41-1445)数据完全吻合,说明最后得到的试样成分确为SnO2(CuO),而且SnO2具有四方相金红石结构.根据X衍射半高强度处的线宽度B与晶粒尺寸D的关系,即Scherrer公式计算粉体的晶粒尺寸

式中λ=0.154 nm,为X射线波长;θ为衍射角;B表示单纯因晶粒度细化引起的宽化度,单位为弧度,是实测宽度BM与仪器宽化BS之差.衍射峰有一定的宽度,说明粉体的晶粒尺寸变校 由(1)式根据110、101、211面对应峰宽计算出粉体的晶粒平均大小约为15 nm.

2.3 SnO2纳米材料的TEM形貌特征

图4为SnO2(600◦C,2 h处理)样品放大10万倍的透射电镜(TEM)照片,通过TEM的形貌特征可看出粉末的颗粒形状呈近椭球形状,且粒径大小分布比较均匀,约为30∼50 nm左右.有团聚现象.

2.4 CuO掺杂的SnO2纳米材料的的TEM形貌特征

由图5可以看出,掺杂了CuO的二氧化锡粉体其颗粒度明显减校 说明掺杂了CuO确实能减小二氧化锡粉粒的粒径大小.粉末的颗粒形状呈近椭球形状,粒径大小分布比较均匀.约为10∼20nm左右,这与XRD分析结果比较吻合,且团聚现象减少.据文献报道[9],对于纯SnO2粉体,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SnO2晶粒会相互扩散,因而晶粒会逐渐长大,如图所示:平均粒径随温度升高分别为:20nm,25nm,32nm,43nm.

其中600◦C纯SnO2粉体的平均粒径是32 nm,本文通过掺杂CuO得到的CuO-SnO2粉体(600◦C,2 h处理),晶粒平均尺寸为15 nm,粒径明显减小.这与TEM的测试结果相吻合,说明CuO的掺杂分散驻留在SnO2晶粒表面,阻止了SnO2晶粒表面的扩散,从而抑制了SnO2晶粒的生长.

图4 SnO2粉体的TEM形貌图

图5 CuO-SnO2粉体的TEM形貌图

图6 不同热处理条件下的XRD图谱

3 结论

本文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并结合X射线衍射(XRD)分别对纯SnO2和掺杂CuO的SnO2纳米材料进行了表征,从而比较全面地解释说明了掺杂CuO对其粒径减小的原因;采用Sol-Gel(溶胶-凝胶)法制备了SnO2纳米粉料以及CuO掺杂的SnO2纳米粉料,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镜(TEM)测试结果表明,CuO掺杂抑制了SnO2晶粒的生长;所得到的SnO2粉料为四方晶型,其晶化温度相对比化学共沉淀法及PECVD方法都低.实验表明,不用金属醇盐而以无机盐为原料,采用Sol-Gel(溶胶-凝胶)法制取SnO2(CuO)纳米粉料是切实可行的,将有利于产业化.

猜你喜欢

粉料溶胶粉体
《中国粉体技术》期刊入选WJCI
金刚石圆锯片工作层预合金粉与焊接层粉连接性能研究
浅谈氧化铝溶胶制备中溶胶黏度的变化
《中国粉体技术》期刊入选WJCI
溶胶-凝胶法制备氮化硅陶瓷微球
包裹型SiO2/Al复合粉体的制备及烧结性能研究
超细钼铜复合粉体及细晶钼铜合金的制备
溶胶-凝胶法制备高性能ZrO2纳滤膜
预拌混凝土粉料入库智能防错系统研究
干法制粉与喷雾干燥制粉的粉料性能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