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平面假体置入在乳腺癌术后Ⅰ期再造中的应用
2014-11-01高小康
路 选, 陈 飞, 高小康
临床总结
双平面假体置入在乳腺癌术后Ⅰ期再造中的应用
路 选, 陈 飞, 高小康
乳腺癌; 双平面假体置入; 乳房再造
自2007年6月至2010年6月,笔者尝试了双平面假体置入的乳房再造方法,改善了胸大肌对乳房假体的挤压,获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乳腺癌保留乳头乳晕改良根治术+双平面假体置入术患者51例(A组,即双平面组);并与同期行乳腺癌保留乳头乳晕改良根治术+胸大肌全包裹假体置入术48例(B组,即对照组)进行对照。所有患者均获知情同意。共有7例患者有腋淋巴结转移1、2个。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比较
注:*AJCC/UICC,2002年;△示两组健侧乳房平均体积无统计学意义,P>0.05
手术适应证:①肿瘤<2 cm;②肿瘤边缘距离乳晕边缘>2 cm;③无乳头溢液、乳头凹陷、皮肤侵犯等表现;④临床检查未发现腋部淋巴结转移;⑤患者对保乳有顾虑,拒绝保乳,同时对乳房再造有主观要求;⑥健侧乳房无明显下垂;⑦无全身麻醉及一般乳腺癌手术禁忌证。总之,病例选择较早期的患者,预计术后无须放疗。
2 方法
2.1 改良根治术 麻醉前取患者坐位,分别用记号笔画出双侧乳房的轮廓。麻醉后,选取靠近肿瘤的乳晕边缘弧形切口,分离皮瓣至肿块上方,肿块广泛切除并经冰冻切片检查,确定为乳腺癌后,将活检残腔彻底止血,塞入纱布团并封闭残腔;再将该弧形切口向外上方放射状延伸至腋窝,保留乳头乳晕及乳房皮肤,分离皮瓣,其中下半部分乳房皮瓣的分离所留存的脂肪组织较上半部分稍厚,且保持自上而下渐进增厚的原则;切除乳房和腋窝淋巴结Ⅰ、Ⅱ水平清扫,步骤同普通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取乳头乳晕下组织少许送冰冻检查,确定无癌细胞侵犯。以上步骤两组相同。
2.2 假体再造 自胸大肌外侧缘进入并将其与深面组织钝性分离,分离范围同术前所画的皮肤轮廓范围,外下侧自胸大肌边缘处切开部分前锯肌,并分离前锯肌瓣至乳房外侧和外下轮廓。A组:离断胸大肌第4~6肋弓止点及乳头平面以下胸骨旁止点,将假体置入胸大肌下,将胸大肌断端缝合于乳头平面以下1.0~2.0 cm处皮下,胸大肌外侧缘与前锯肌断端缝合。因胸大肌覆盖假体的中上约2/3部分,所以为双平面。腋下置引流管1枚,缝合皮肤。B组各步骤同A组,不同之处为不离断胸大肌,假体完全置于胸大肌下。
2.3 辅助治疗 根据乳腺癌诊疗规范进行了术后个体化辅助治疗,但患者中均无放疗指征故而未行放疗。
2.4 结果观察 手术相关情况的观察比较:包括手术时间、引流管引流总量和拔管时间。并发症出现率的观察比较:包括皮肤坏死、感染、血肿及包膜挛缩。术后6个月再造乳房美学评价:包括客观评价和主观评价。客观评价标准:以健侧乳房乳头的完全轴对称点为理想再造乳房乳头坐标原点,计算两组再造乳房乳头的实际位置与原点的横向及纵向差的绝对值,并进行比较。主观评价标准:优良, 患者自觉满意; 较满意, 患者认为还可以;较差, 患者有明显后悔, 认为比没有还难看。
2.5 统计学方法 两组间均数的比较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用χ2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①手术相关情况比较。平均手术时间:A组1.7 h,B组1.6 h;平均引流总量:A组311.2 ml,B组302.3 ml;平均拔管天数:A组10.3 d,B组9.7 d;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②并发症比较。皮肤坏死:A组6例(11.2%),B组5例(10.5%);均为表皮干性缺血坏死,易出现在乳头乳晕区,数周后坏死表皮脱痂愈合。皮肤缺血坏死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均无感染、血肿形成及包膜挛缩出现。③再造乳房美学客观评价。平均乳头横向距离差:A组1.2 cm,B组2.3 cm;平均乳头纵向距离差:A组1.9 cm,B组3.9 cm。P<0.05均有统计学意义。再造乳房美学主观评价:参照评价标准[2],两组均得到了患者的认可,但A组满意32例,较满意14例,满意率90%(46/51);较差5例。B组满意20例,较满意12例,满意率67%(32/48);较差16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所有患者随访13~48个月,平均41个月,两组患者均未出现局部复发,但双平面组出现5例远处转移,胸大肌全覆盖组出现6例远处转移。
4 讨论
乳腺癌术后乳房再造应遵循的原则是:安全,不影响疗效和再复发的检出;美观,患者能够接受并切实增加患者的生活质量[1-2]。从再造的时机来讲,Ⅰ期再造比Ⅱ期再造更具优势,且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3-6],包括乳房切除手术和乳房再造术同时完成,患者术后无乳房缺失感;两个手术同时完成,减少了手术的次数和总体花费,避免了二次手术的痛苦;不影响术后放化疗及内分泌治疗等;保留了乳房下皱襞,再造外形更加完美。所以我们对相对早期,特别是预期无放疗指征的再造患者选择了Ⅰ期再造。
双平面乳房再造的优点:第一,双平面假体隆乳术由JB Tebbetts 等首先施行,已得到越来越多国内外专家的认可并不断改进和完善,解决了胸大肌下假体隆乳不自然的问题[7-9]。我们实际客观指标的测量,也证实了双平面假体置入(A组)较胸大肌全包裹假体置入(B组)更易接近于与健侧对称,获得了患者更高的满意度。而且,通过手术情况和术后并发症的观察,两组的手术时间、引流量、拔管时间的区别不显著,术后并发症也并未增多。证明手术是安全可靠的。
第二,采用双平面假体置入法将乳腺癌切除后,乳房下半部假体表面组织覆盖较少,为此,在游离下半部分皮瓣时脂肪保留应较上半部分多,且自乳头平面往下,由于脂肪保留厚度逐渐增大,加之假体在胸大肌外的面积小于胸大肌内,所以并未造成由于下半部假体组织覆盖少而造成质感上的明显差异,而且双平面法腺体表面皮瓣的坏死率并未增加。由于胸大肌断端肌肉血液供应减少,肌肉组织变得较为菲薄,虽然术后患者会进行上肢功能锻炼,但因患侧上肢平时未进行负重活动,所以患侧胸大肌会有所萎缩,加之胸大肌断缘下皮瓣脂肪层略厚,所以,在胸大肌断缘的体表,不会造成触摸上的阶梯感。
笔者认为,要想获得更好的美容效果,应注意以下3点:首先,应该选取相对早期的病例,以临床分期0-ⅡA期为佳;其次,对于健侧乳房的选择,由于健侧乳房体积较大,采用单纯假体再造很难形成对称,故应选用背阔肌联合假体或腹直肌皮瓣再造;如果健侧乳房下垂明显,最好在考虑患侧再造的同时,行健侧乳房的提拉整形术;再次,应严格无菌操作,术后对再造乳房做好固定包扎,防止在包膜未形成时由于假体周围组织疏松而造成移位。术后10 d开始再造乳房按摩,以减少包膜挛缩的概率。术中严格止血,术后通畅引流,以减少血肿和血清肿的形成[21];最后,应结合患者意愿,采用个体化应用保乳术、自体组织重建等多种手术方式,以改善乳癌术后乳房外观问题,对于选择假体的患者,应术前告知其术后不可能双侧完全对称,以减少医疗纠纷。
[1] 吴祥德, 董守义. 乳腺疾病诊治[M]. 2 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404-411.
[2] 蒋宏传, 苗 蕊. 乳腺癌术后乳房重建进展[J].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10,17(12):1221-1224.
[3] Chagpar AB. Skin-sparing and nipple-sparing mastectomy: preope-rative,intraoperative, and postoperative consideration[J]. Ann Surg, 2004,70(5):425-432.
[4] Downes KJ, Glatt BS, Kanchwala SK, et al. Skin-sparing mastectomy and immediate breast reconstruction is an acceptable treatment option for patients with high-risk breast carcinoma[J]. Cancer, 2005,103(5):906-913.
[5] Al-Ghazal SK, Sully L, Fallowfield L, et al. The psychological impact of immediate rather than delayed breast reconstruction[J]. Eur J Surg Oncol, 2000,26(1):17-19.
[6] 张 欣, 张蒲容, 陈 洁, 等. 关于女性乳腺疾病患者对保乳及乳房重建认同度的调查[J].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10,17(12):1240-1244.
[7] 赵月强, 罗安定. 双平面隆乳术86 例分析[J].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2009,20(7):391-393.
[8] 周鹏起, 潘运梅, 高俊明, 等. 双平面法隆乳在乳腺萎缩隆乳中的应用体会[J]. 中国美容医学, 2009,18(9):1252-1253.
[9] 张国孝, 郭树忠. 双平面隆乳术在矫治小乳症并乳房下垂中的应用[J]. 中国美容医学, 2009,18(5):612-614.
225001 江苏 扬州,扬州第一人民医院 乳腺外科
路 选(1980-),男,陕西人,主治医师.
10.3969/j.issn.1673-7040.2014.08.011
2014-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