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据教材不同特点设计有效的言语实践活动

2014-10-31刘兆磊

考试周刊 2014年75期
关键词:言语教材语言

刘兆磊

语文这门课程是一种工具,学习、工作和生活都离不开这个工具,工具性是语文课程的特点之一。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增进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是语文课程的一个重要教学目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由此可见,学生的语言能力是在大量的言语实践中不断提高的,学生主体的言语实践是提高自身语文素养的必由之路。

一、挖掘语言因素,引导感知语言,发展言语能力。

“读”是一种极有效的语言实践活动,教师要善于在文本中寻找精彩句子或语段,瞄准富有特色的“语言训练点”,通过反复朗读使学生逐步深化感悟,发展言语能力。如教材中有许多准确的遣词、传神的描写,有的句子蕴含丰富的、耐人寻味,有的句子故意“留白”等。对于这些词句、语段,可组织学生在“读”中强化感悟,丰富积累,发展语言,提高语言能力。例如一位教师执教《一株紫丁香》时抓住诗歌的音韵美、形象美和情感美的特点,让学生在读中领略诗歌的情趣,在读中品味标点的意蕴,在读中想象诗歌的意境。学生对诗歌空白的填补正是他们借助“读”不断感知、体验语言文字、发展思维、开发智慧的结果。对于写景类的记叙文、抒怀类的诗歌等文辞优美、感情真挚的教材,“读”是一种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实践方式,但不是一读到底,而要“读有目的”、“读有层次”、“读有指导”、“读有进步”,不能过于注重朗读技巧的指导,必须珍视学生的阅读体验。

另外,在课堂上教师还可以创设有效情境,借助一定的形式激活学生的记忆,让学生将所积累的语言转化为需要与理解。这样既可以使学生的积累通过一定的方式进行表达、运用,又可以加深学生对所累积语言的理解、感悟,增强语言表达的准确性、生动性。

二、灵活运用教材,挖掘“实践”因素,促进语言创生。

教材中的语言文字处于“缄默”状态,但隐含许多“实践性”因素——有的教材适合诵读,有的教材适合表演,有的教材适合语言转化,有的教材适合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要善于捕捉和活化教材中的这些实践因素,引导学生理解、品味和运用语言。比如《跟踪台风的卫星》一文以童话的形式介绍了卫星的外形和特殊本领,语言平实、叙述灵活,既渗透了科学知识,又提供了语言学习的范本。教师应针对这类教材的特点,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语言,学习语言,创造语言。比如可以让学生以卫星的口吻介绍自己的作用,通过改变人称的介绍表达自己的感悟,促进语言的创生。教材语言为我所用,同时融入个性化的理解、表达,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定会得到有效发展。

“演”是一种有效的语言实践活动,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加强运用。如笔者教学《负荆请罪》这篇课文时,先后请一些学生分别扮演蔺相如、廉颇和韩勃上台演出,要求演出者不仅要熟记台词(当然也可创造性地发挥),还要结合自己的理解配上富有个性的表情、动作,力求演得活灵活现。当有些细节演得不到位时,笔者鼓励充当观众的学生当导演进行点评、指导,力求表演得更完美。这样的表演活动能够加深学生对文本语言的理解,使学生深刻感受人物的性格特征。同时,这样的指导与评价紧密结合,开展品读与表演活动,实现对剧本中人物形象的感知及对“剧本”风格特点的领会,会不断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及运用能力。

此外,教师还要注重在课堂上多创设有利于展开对话的交际情境或述说的话题情境,鼓励学生参与对话与述说,结合现实生活,加深对文本内涵的理解,通过丰富的言语实践,实现思维的不断碰撞及观点的有效分享。如《孔子游春》中“孔子论水”的一段,对于学生来说是理解的难点。教学时笔者抓住“哺育生灵”、“或方或长”、“凿山岩,穿石壁”、“荡涤污垢”、“善施教化”等关键词,指导学生反复琢磨、体会,并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捕捉水的各种形态,仿照文中的“水……它好像……”这种表达形式,用自己的语言对水进行描述和赞美。这样做的目的是拉近学生与水的情感,强化学生对水的认识。在这一学习过程中,无情无形的水渐渐变得鲜活,染上了人性的灿烂光辉,学生逐渐理解了“孔子论水”的目的,思想上得到了启迪。总之,学生通过述说提高了言语实践的实效性。

三、发掘表达特色,践行读写结合,锻炼语用能力。

语文学科除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外,还要发展学生的表达能力,除了教会学生“怎么说”外,还要教会学生怎么写。教师要牢牢抓住“言语形式”,指导学生投入语言实践训练中,提高语言应用能力。这种言语实践更表现为一种语言的转换、模仿、借鉴。如《明天,我们毕业》一文是一篇具有浓厚抒情色彩的散文,其中第七自然段写道:“在这离别的时刻……让您在睡梦中也能感到我们炽热的心跳。”笔者引导学生充满激情地反复诵读这句话,然后不失时机地启发学生思考:我们即将告别母校,此时此刻你最想跟自己的老师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请仿照此句抒写自己心中的美好愿望,这就是读写结合,是一种迁移,学生在学习规范的生动的语言的同时,展开丰富的想象,产生情感共鸣,进而仿照文本中的句式表达情感。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皆是典范之作,规范的言语表达和谋篇构段的方式为学生写作提供了借鉴。如中年级学生围绕中心句把一段话写具体的经典语段及“总——分——总”的构段方式在教材中屡屡出现,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这些范例。又如侧面烘托的方法、点面结合的写法、细节描写的手法,在中高年级教材中比比皆是。针对这些经典的范例,教师要挖掘它们的教学价值,设计出有助于丰富学生语言、提高学生表达能力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总之,小学语文教材是培养学生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主要凭借,教师要根据教材的不同特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让学生围绕语言训练这根主线,借助听、说、读、写等言语实践活动,丰富语言积累,锻炼语用能力,真正引领学生进入学以致用的理想境界。

参考文献:

[1]胡志宏.言语实践:语文教学的本色回归——以《鞋匠的儿子》教学为例[J].语文教学通讯:小学,2011(9).

[2]温良飞.浅谈如何将语文教学与生活相互渗透[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8(1).endprint

猜你喜欢

言语教材语言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吕魁:难以用言语表述的特定感受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语言是刀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我有我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