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地理教学过程中的德育渗透

2014-10-31王锋

新课程·中旬 2014年8期
关键词:湛江市德育教学

摘 要: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提出了地理新课标目标应该在三个维度上展开,即地理课程要关注学生发展的三个方面: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渗透就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从四个方面就地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地理;教学;德育;渗透

新世纪我们面临的诸多挑战,归根结底是对国民素质的挑

战,对教育的挑战。传统的应试教育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更不是提高国民素质的有效手段。传统教学方式在短期内可能会使学生取得高分,从而博得家长的赞誉、社会的关注与认可,协助学生实现近期梦想。但毕业以后踏入社会,却可能在迎接挑战时打败仗,甚至无法适应社会需求。基础教育的当务之急,必须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

教人要教心,育才先育德。教书与育人必须并重。地理科学是研究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学科。地理教学目标在于:(1)使学生获得比较系统的地理主干知识和

基本技能,并积极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智力,培养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爱好和独立汲取地理新知识的能力。(2)使学生进一步受到爱国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有关国情、国策教育,还要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资源观、人口观、环境观的教育。此外,还应结合乡土地理的教学,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使他们树立胸怀祖国、放眼世界,把祖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雄心壮志。

教学思想观念的转变,将学生从传统的被动接受转变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同时针对德育渗透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了“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的要求。如何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实现这一要求?许多的教育工作还在实践,下面就如何融德育教育于地理教学中谈几点看法。

一、抓住区域地图,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增强爱国主义情操

中国是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积淀的泱泱大国。其中的自然、人文地理要素丰富而多姿。但很多学生对中国的了解仅仅局限于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等发达地区,像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些大城市。而对于青藏、西北这些相对贫穷的地区则知之甚少。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抓住这一点。在复习中国区域地理时,笔者通过学习中国版图的经纬网、气候、地形、地貌、民族、宗教等,首先使他们真正理解何为泱泱大国,认识中国的幅员辽阔、地大物博。

在教学中,笔者也注意引导学生从现象中善于发现事物的本质,培养学生认识“自然界各个事物都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客观规律。比如,学习中国的气候时,笔者引导学生提出假设:

(1)如果中国各区域海拔一样高,中国的气候会怎样?

(2)讨论中国现代气候的形成的影响因素?

学生通过讨论发现:如果这个假设成立,中国的水资源时空分布情况将比现在好很多,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也会很多。抓住这一点,继续引导学生学生积极探讨,结果引出了影响气候的各种因素,特别是地形的演变对中国气候的影响。在这一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透过表面发现问题的本质,发散思维,多角度分析,理解“自然界是不依赖于意识而存在的客观世界,任何事物都处于永恒的运动变化之中,且在不断地运动中发展”的观点。

二、在自然环境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资

源、环保意识

地理环境是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的环境。美好的环境往往给人以美的享受。在学习环境保护这一专题内容时,我结合广东人的习惯特点,引导他们在利用环境资源的同时不能忘了要保护环境资源。广东地区地处热带、亚热带地区,四季如夏,造成广东人一年四季冲凉的习惯。笔者将这一现象引入教学中,同时结合当时学校供水不足造成部分学生需要分批冲凉带来的不惯,引出问题如下:

(1)冲凉会给周围的地理环境带来怎样的影响?

(2)我们如何来避免这类型问题的出现?

学生经过课下搜集资料,课堂小组讨论后得出结论:冲凉多,大量使用化学洗涤用品,会加剧海水“赤潮”以及河流“水华”现象,造成珠江三角洲成为我国“赤潮”现象最为严重的海域。引导学生从现象看本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又如,学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时,笔者引用了一位去西藏的专家的现实例子:在西藏地区破坏掉一棵小草,那么当地就可能会失去一座青山。当学生在欷歔的时候,我让他们分析原因。通过这些案例分析,学生得出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果一个要素发生变化,那么其他的要素必然发生改变,那么环境势必会对我们人类进行消极的报复。

三、在引导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自我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每一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要完成一两项研究性学习。笔者抓住这一契机,引导学生设立题目调查分析。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组团调查、收集资料、书写调查报告和论文,并且在课堂上展示研究成果,学生进行打分评比,优胜者可以参加湛江市科技创新大赛。

学生拟定的题目如下:

(1)近几年湛江湖光岩水位不断下降的调查分析。

(2)湛江市的城市内涝问题调查分析。

(3)湛江市电动车使用情况的调查分析。

(4)湛江市环岛对城市交通高峰期的影响。

(5)湛江红树林的分布、功效与保护。

(6)湛江海湾大桥的建设对海东新区发展的影响。

(7)湛江海湾大桥的建成对湛江城市规划布局的影响。

(8)湛江市旅游资源的调查分析报告。

学生分组领取任务,组内成员进行合理分工—搜集资料—制定调研计划—分期进行调研讨论—分析结果—形成研究报告。通过这些活动,学生既锻炼了收集资料、主动动手、善于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又学到了丰富的乡土地理知识,同时还锻炼了学生配合组织能力、团队精神以及吃苦耐劳的精神。与此同时,通过对家乡地理环境的调查,发现家乡美、自然美、环境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拓展了知识,发散了思维。

四、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关注地理新闻和地理难题

相对国外学生的探讨式学习不同,中国学生一直都是读苦书,苦读书。但是,作为地理教师,不仅仅是培养几个大学生,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掌握地理基本技能,解决地理基本问题。这就要求教师时时刻刻关心地理实事,用事实讲话,收集平时生活中的地理新闻,教会学生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态度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他们能够做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样才能够真正实现素质教育。

比如,学习台风这种天气系统时,笔者让学生总结台风来临时的天气现象,分析台风形成的成因,台风带来的破坏和自然灾害,以及台风的益处。因为这是学生每年暑假都可能会见到的事实,大家都非常关心,讨论也非常热切。同时,通过讨论,对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气候的特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认识自然灾害,用知识克服自然灾害的思想自然而然地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根植下

来了。

只要教师能够坚持书本理论与生产、生活的结合,学生也能养成这方面的习惯。时刻保持着对地理事件的敏感性,经常主动探讨、分析问题,经历发现和收获,这样的地理课堂就活起来了。培养了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对于他们今后运用各科知识参加祖国建设也是大有益处的。

总之,“欲育人者先自育”,教师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自我修养、教学技能,才能不断提高德育渗透教育的本领,只有做到了教师的“自觉”“自然”“真实”,地理学科的“育人”优势才能充分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张哲江.地理教学与学业评价[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10.

作者简介:王锋,女,研究生,就职于广东省湛江市第二中学,研究方向:地理教育。endprint

猜你喜欢

湛江市德育教学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湛江市文联等三家单位扶贫送温暖
湛江市文联领导慰问德高望重艺术家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首届湛江市民间艺术大师颁证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