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配合维生素K3穴位注射治疗呃逆26例临床观察
2014-10-31肖启露
肖启露
【摘 要】 目的:探讨针灸配合维生素K3穴位注射治疗呃逆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52例针灸配合维生素K3穴位注射治疗呃逆的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6例,对照组给予针灸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穴位注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6.1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1.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针灸配合维生素K3穴位注射治疗呃逆能更好的达到宽胸理气,和胃降逆之功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针灸;穴位注射;呃逆
【中图分类号】R256.3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19-0050-01
呃逆是一种非特异性症状,现代医学称之为膈肌痉挛,是由于隔神经和迷走神经受刺激所致,中医称之为“打呃”“哕症”,发病常为气逆上冲,喉间呃逆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制的病症,甚至妨碍谈话、咀嚼、呼吸和睡眠[1]。针灸疗法作为此病的重要手段,配合维生素K3穴位注射治疗,在临床疗效显著。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0年2月至2014年2月在我院收治的52例呃逆患者的临床资料为研究对象。其中给予维生素K3穴位注射治疗的26例为对照组,男15例,女11例,年龄21~72岁,平均35.2岁;给予维生素K3穴位注射联合针灸治疗的26例为观察组,男14例,女12例,年龄20~65岁,平均33.2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针灸治疗,主穴:内关(双)、足三里(双)、攒竹(双)、天突、中脘、膈俞(双)、胃俞。患者取平卧位,皮肤常规消毒后,用30号2寸豪针针刺:内关、足三里、中脘皆为直刺,分别刺1.3寸、1.5寸、0.5寸左右,前二穴以针感沿胃所在位置方向传导为佳。天突则是沿着胸骨上窝的边缘向下斜刺1.2寸左右,攒竹穴是向目内眦方向斜刺0.3寸,膈俞、胃俞则是沿着脊柱方向斜刺0.8寸左右。根据具体证型或补或泻,寒证加气海、上脘并温灸,热证加天枢、合谷,虚证加关元、气海。留针半小时,每日1次,15d为1个疗程;观察组:本组在针灸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维生素K3穴位注射。患者取平卧位,皮肤常规消毒后,取维生素K3(10mg)+1%盐酸利多卡因1ml注射,任选内关、足三里或三阴交穴位注射,每天1次,15d为1个疗程。
1.3 疗效标准[2] 治愈:呃逆症状消失,未见不适症状,随访2個月未复发;显效:呃逆减轻,偶尔有反复;有效:症状有所改善,疗效不明显;无效:呃逆发作频率及程度无明显改善。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6.1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1.5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3 讨论
祖国医学认为,呃逆的发生是由于饮食不节,或忧思脑怒,情志不遂,气机不畅,或大病之后中气耗伤,胃气不降,上逆动隔而成。同时也与肺气失宣,肾阳虚衰,三焦气机不利有关。因此呃逆的发生与脾、肺、肝、肾、三焦等脏腑关系最为密切。根据辨证施治原则,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寒则温之,热则疾之[3]。
内关为手厥阴经络穴,有宽胸利气,降逆止呕等功效,足三里为足阳明经合穴,疏理胃肠气机,通降胃气,是治疗胃肠疾患合腹部疾患的要穴,呃逆病灶位于上腹部属于足三里的范围。天突穴属任脉经穴为阴维脉和任脉的交会,有理气利咽降逆、调畅气机的功效。中脘为胃的募穴,腑之所会,可健运中州,调理气机。膈腧、胃俞为膈、胃之背俞穴,主治相关脏腑病。攒竹穴为足太阳膀胱之经穴,有治疗呃逆之功效。维生素K3有解痉、镇静作用,穴位注射可缓解膈肌痉挛,同时对患者有镇静作用,可宽胸利膈,疏调气机,以利镇逆[4]。针灸和维生素K3穴位注射联用治疗呃逆能更好的达到宽胸理气,和胃降逆之功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参考文献
[1] 任莉萍,张国栋.针灸治疗呃逆11例的体会[J].中外医疗,2008,3(12):74.
[2] 舒少军.中西医结合治疗顽固性呃逆30例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民间民族医药,2014,23(233):46.
[3]张智芳.针灸治疗呃逆体会[J].吉林中医药,2010,3(14):237-238.
[4]周莹,周丽.针灸和维生素K3穴位注射治疗顽固性呃逆体会[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9(5):1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