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初中数学教学的几点感受
2014-10-31陈晶鹏
陈晶鹏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要求在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不仅应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还应重视技能训练,注重让学生经历从生活走向数学、从数学走向社会的认识过程。学生通过从生活到数学的认识过程,将所学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让学生领略数学的美妙与和谐,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我就近几年新课标下的初中数学教学谈几点感受。
1.教师要改变学科教育观
传统教学模式偏重于知识传授,强调接受式学习。新课标下教师要改变学科的教育观,始终体现“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重视数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时机不断引导学生在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中,创造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持续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顺利建立数学概念,把握数学定义、定理。
2.利用多媒体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课程的特点之一是内容抽象。因此,如何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做到生动形象,是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时常思索的问题。多媒体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个难题。如在函数图像的判断中,学生对图象的特征虽然了解,但应用上把握不定。我在设计课件时,采用动画显示曲线或图表,例如,使曲线自左飞入,然后按动画叠放次序播放,函数图像中几个变量x与对应值y得到的图表自动缓缓移入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到自变量x与y的对应关系,加深对函数图像特征的掌握。
3.数学教学应该考虑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因材施教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具有独特个性的人,不能用一个模式塑造,要看到学生之间的差异,将他们培养成为有个性特点和不同特长的人。数学课改应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这给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可以就同一问题情境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或开放性问题,以便使不同学生得到不同发展,课后习题的选择必须突出层次性,可设置巩固性练习、拓展性练习和探索性问题等多个层次的问题,在设计活动课或课题学习时,选择的课题要让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我的做法是让每个学生通过数学学习都能有所收获,有人掌握了知识,有人学会了方法,有人受到了鼓舞,还有人兼而有之。这样精心设计的课堂才能获得教学互动的效果,才有助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4.用好课本例题
新教材中选的例题都是很典型的,是经过精选,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例题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是学生接受新知识的起点,是本节教学内容的综合体现。搞好课本例题的剖析教学,不仅能加深对概念、公式、定理的理解,而且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大有裨益。教师带着学生阅读课本例题,不仅可以节省不必要的板书时间,还可以防止因口误、笔误产生的概念错误,从而使学生准确掌握课本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在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教学中,先让学生复习“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然后学习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内容,让学生思考并回答:求根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用了什么思想方法?求根公式的应用条件是什么?为什么?任意一个一元二次方程是否都可以用求根公式求解?这是探索性思维,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促进学生对抽象概念的自我消化与吸收,降低教学难度。
我很赞成将一些例题进行改编:改背景,让它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改题型,让它更有利于学生操作、思考等。
总之,例题教学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无论用什么方法改革课堂教学,都要重视例题教学,实践证明,加强例题教学对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培养思维、发展智力是至关重要的。这就要求教师认真备课,选好例题,“题海无边”,例题的选择要有一定的代表性,能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遵循思维认知规律,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地为例题教学做好充分准备。在当今素质教育浪潮中,我们更要注重创新例题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挖掘学生潜能,适应当今社会教育形势。
5.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创新思维
真正的“课堂气氛活泼”是指学生思维活动活泼,而不是表面热闹。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抹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适当创设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的创新意识会孕育而生。例如:在讲“平行线的判定”时,可以提问:“如果有两条直线,这两条直线是不是平行线?如何作出判断?”教师同时在黑板上画出两条看起来不相交的直线,让学生作出判断,学生可能会不假思索地判定为平行线,教师再提出疑问:“能确定地说这两条直线是不相交的直线吗?我们现在看到的部分是不相交的,但能确定在远处也不相交吗?”这一问使学生陷入思考,学生会对自己先前的判定发生动摇,单凭定义进行判断是困难的,由此调动思维的积极性,自觉摸索判断两直线平行的方法。
6.重视创设问题情境
由于数学学习是学习者的主动建构活动,并非被动接受知识,因此,教师首先应当努力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在深入了解学生真实思维活动的前提下,创设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
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应该对学生理解新的数学概念、形成新的数学原理、产生新的数学公式,或蕴含新的数学思想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或数学背景,更能激发由情境引起的有关数学意义的思考,从而让学生有机会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或应用”这一重要的数学活动过程。这里的问题情境最好用文字编写或描述一个与学生生活贴近的故事或事件,要解决的问题包含在这个故事或事件中;也可以与学生原有知识背景相联系,同时又会产生新的认知冲突等数学问题。但是不管什么样的情境都必须与当前将要进行的教学活动有必然联系,切忌为了提高兴趣而哗众取宠。
在这个环节中,设计一个好的问题情境还要特别注意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1)深入了解学生真实的思维活动;(2)努力帮助学生获得必要的经验和预备知识;(3)善于引起学生认知观念上的不平衡;(4)充分注意学生在认知方面的差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