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沟通写作”的新理念指导应用写作教学
2014-10-31周金声等
周金声等
摘 要:本文认为应用写作的本质特征是“为沟通而写作”,由此提出以沟通理论和沟通策略为指导,探索达成有效沟通的应用写作模式之“沟通写作”新理念。沟通写作注重换位思考和互动反馈,重视受文者的接受心理。倡导沟通写作理念的实践,提高了应用写作课程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应用写作;新理念;沟通写作
为培养应用型人才,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了应用写作课。然而多年来应用写作课程教学效果并不尽如人意,考察和反思其原因,最主要的原因是对应用写作本质的认识和由此带来的对教学理念的偏误造成的。
一、对应用写作认知和教学的反思
什么是“应用文写作”?其特点是什么?学界对此的定义,香港学者陈耀南的话最具代表性:“应用文就是‘应付生活,用于实务的文章。凡个人、团体、机关相互之间公私往来,用约定俗成的体裁和术语写作以资交际和信守的文字,都叫应用文。”[1]学界普遍视之为圭臬,在这个认知基础上,都异口同声地强调应用写作最重要的特点是“实用”,有的就直称其为“实用写作”,在教材编写和选择上都以此为中心,认为由此产生了“内容的真实性、格式的规范性、语言的准确性、规则的严格性、程序的时效性”等特征,再根据这些特点和社会行当、对象的不同分出不同的文体,阐述不同文体的特点和写作要求。
于是,应用写作教学通常也就以教授学生掌握各种应用文体的格式和写作方法为目标,重视对各种文体写作规范的强化训练。几十年如一日代代相袭,似无过错。但是,始终没有讲清楚这个“用”的本质内涵究竟是什么,只是强调在工作中有用,为工作而用,为用而学,因为要用所以要讲究格式规范。这样的逻辑就决定了教学过程存在重结果轻过程、重己方轻受方、重形式轻内容的倾向,也往往导致学生误以为以后工作中才会用到,所以,在“学”的方面,就普遍存在两种消极情况:
一是“轻学”。学生认为应用写作是在有商务、政务等实际工作中才用得上,自己不从商不从政,或者只要不当文员就根本用不上,认为没有这个“用”的实际需要,所以在校期间常常比较轻视应用写作学习。
二是“怠学”。一些学生认为自己没有工作经验,所以写不出应用文是很正常的事情。而且认为学习应用写作就是学格式规范而已,这些仅需识记的东西纷繁复杂,以后需要时再翻书或上网找模板就是了,根本就不想用心去学。或许就是因为受这种写作理念的影响,社会上应用写作用固定字词、固定模式拼凑起来的官话、套话盛行,导致人们认为“应用写作就是说空话套模板”,“有模板就能进行应用写作”[2]的误解,形成了不良文风。所以,就是学习比较认真的学生,也不会在应用写作的内容上竭思耽虑、用心推敲了。
二、沟通写作——应用写作新理念
其实,应用写作仅仅达到“格式规范和表达清楚自己的意图”是远远不够的,应用文书写得好不好,更重要的根本因素在于内容,在于作者对受文对象接受心理的把握和行文恰到好处的掌控,是一种书面沟通的艺术。其本质特征就是“为沟通而写作”。
所谓“应用”本质上就是为解决实际问题而进行的信息沟通。在写作过程中,作者就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收集了他人的信息,而通过对接收信息的加工整理后,写成文章,并通过各种渠道传播出去,完成信息的输出,从而对他人施加影响。这一过程就是收集信息、加工信息、传播信息、信息回馈的一个过程。所谓“言不顺则事不成”(《论语·子路》)。只有实现良好的沟通,才能最终实现解决实际问题的结果。因此,笔者认为应用写作的本质特征是为了沟通。应用写作中的“用”的真正含义就是“为沟通”之用。故而,应用写作应该理解为“沟通文书写作”才更容易使人掌握要领,也可以简称为“沟通写作”。只有能够达成沟通的文书才是合格的应用文。
应用文的本质特性是为了沟通,那什么是沟通呢?
在英文中“沟通”、“交际”、“交流”、“传播”都是communication一个词,此词源于拉丁文communis,意思为共同化。《美国传统双解词典》解释为:“交流、交换思想、消息或信息,如经由说话、信号、书写或行为达成”;《大英百科全书》认为是:“用任何方法,彼此交换信息。即指一个人与另一个人之间用视觉、符号、电话、电报、收音机、电视或其他工具为媒介,所从事之交换消息的方法。”《韦氏大辞典》认为就是:“文字、文句或消息之交通,思想或意见之交换。”[3]
在汉语词汇中“沟通”与“交际”、“交流”、“传播”是有微妙区别的。《新编汉语词典》对这些词语的解释是:传播即“广泛散布”;交流即“彼此把自己有的供给对方”;交际、交往即“人与人之间的往来接触”;沟通是“使两方能连通”。受其启示,我们认为:“传播”侧重于甲向乙输送信息的动态过程和影响面,强调信息的广泛发布和传递;“交际”侧重在信息传播的范围;“交流、交往”侧重双方信息传递的状态和方式;而“沟通”强调不但完成了信息的交流和传播,而且追求获得理解甚至认同的效果。
通过比较分析,我们可以给“沟通”下一个定义:是信息、思想与情感凭借一定符号载体,在个人或群体间从发送者到接受者进行传递,并获取理解达成协议的过程。简单来说,沟通就是追求获得理解和认同的交流。其核心是为了达到“理解和认同”,而不是一般的信息传递和交流。
沟通活动包含发送者、接受者、信息、渠道、双方文化背景五个要素,具体可分解为信息编码、信息发送、信息传递、信息接受、信息解码和信息反馈六个步骤,如图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沟通过程有六个要素构成:第一,信息编码。发送者首先要把传送的信息“编码”成符号,或者是语言,或者是图画,或者是文本等等。应用写作就是将作者意图信息编码成文字符号。第二,信息发送。就是说话发声,写作定稿后递交,或者做出表情,都是发送信息。第三,信息传递。信息要通过合适的渠道和载体传递出去。传递的过程因载体的不同或得体与否会形成不同程度的信息减损甚至变异。往往决定着沟通的成败。第四,信息接收。第五,信息解码。信息不仅要被传递到,接受者还要经过译码读懂信息,而且还要被充分理解才能真正接受。作为沟通写作,如果用词不当,就会大大减损信息。不能贴近接受者的接受心理,也可能会引起逆反,造成沟通失败。第六,信息反馈。沟通是一个双向、互动的反馈和理解的过程。比如请假条,受文者欣然批准了请假,就是好的反馈,如果接受者并未对你发出的信息作出反馈,或做出否定反馈,那么也就没有达成沟通。
学界都公认应用写作是一种有目的的社会活动,那么其目的到底是什么?一般都认为“‘应付生活,用于实务的文章”,是“为解决实际问题而进行的写作”,但是靠单方面的拍脑袋就能解决实际问题吗?显然不行。比如订货,一定是先由双方代表进行口头沟通,草拟承载双方意愿的“订货合同”,再经过协商修改,协调了买卖双方的利益,达成了共识,才最终签订“合同”。写作和签订“订货合同”的过程,就是沟通的过程;写作的文本就是承载和传递沟通信息的载体;写定的文本就是双方沟通的结果和承载双方理解和认同的证据。即便是写公文,表面看起来往往是上级向下级发布指令,但是大多数行政公文都是经过调查研究、反复讨论、多方协调和充分听取下级意见后形成的文本,这样的公文才会有针对性指导性,容易被受文单位接受、理解和执行。
传统教材一般也认为应用文书是一种以文字为媒体的信息传递的书面形式,它的功用主要有记录事实、传递思想、交流信息、协调关系。其实这四项功用本质上都是为了沟通。按沟通的流程来分析,记录事实是沟通的预备期,传递思想与交流信息是沟通的过程,协调关系是沟通的进一步深入,最后再记录结果,记载下沟通后的效果,归根结底是实现沟通。
这就说明,应用文书都离不开沟通,都是为了达成沟通而写作的文本,是沟通的结果和沟通共识的记载。因而,称之为“沟通写作”更能够抓住要领,有利于指导写作。当然,只要领悟和抓住了“沟通”这个关键理念,称为“应用写作”、“实用写作”也可以。
三、沟通写作与应用写作的异同
以往我们为了区分应用写作与文学写作,常常将两者进行比较,来提醒学习者正确把握两者的特点。一般认为文学写作是一种为抒发主观感情、反映现实生活而进行的艺术创作,主要指诗歌、散文、报告文学、小说、戏剧等的写作;而应用写作是为了处理公务和个人事务而进行的写作,是一种直接为表述意图、交流思想、沟通信息、解决问题、实现社会服务的写作。将应用写作与文学写作区分并不难,难的是对应用写作的深层特点的认知。我们现在提出“沟通写作”的理念,实际上是在“应用写作”的基础上更加强调其沟通之用的根本属性和宗旨,提示写作者更加注重沟通意图的落实。通过下面对文学写作与传统应用文书和沟通文书特点的概括比较,就不难看出要阐明的侧重点了:
几乎所有的传统应用写作教材都一再强调应用写作的“实用性”,但本身指称不明确,什么是“用”?指的是实际作用吗?那么这个实际作用又具体指的是哪些方面?是否限定于商务、行政、事务功用?自我消遣娱乐也是一种“用”,那么为娱乐自我而做文章是不是应用写作呢?传统应用写作也认为写作有针对性,受文对象明确,但是只强调针对对象和内容需要选择文体和正确格式,往往无视对象的接受心理。也认为文本的中心思想就是写作意图,但只重作者意图、文体和自我逻辑的清楚表达,常常自说自话,不关注对方的理解。往往因为单纯强调语言规范、字句工整,而忽视了对方的需求;或以规范性语言表达专业性的、有距离感的强势信息,会使成文表现出居高临下的冷漠。这就是传统应用写作理论的严重缺憾。
我们提出“沟通写作”理念,就是要强调以“沟通意图”为核心,而不是仅仅考虑表达作者主观意图。以实现沟通、获得对象积极反馈而达成共识为目的,就要十分重视受文对象的感受和接受心理。以尊重对方文化背景的心态与之平等对话,努力找出便于使对方达成共识的切入点或因素。始终关注对方的利益,因人而异,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多用平等的沟通性语言取代压制的指令性语言。只要有利于沟通,有时可以选择生动活泼的语言,适当变化一点形式。要特别注意语言得体,既要力求准确表达自己的意图,更要根据语境选择对方容易理解的字词。
以请假条为例,从沟通角度看,作为便条性的文书,大可不必用“尊敬的”这样显得生分又过于郑重的词语,而应该明确写清受文对象的姓氏或职务,暗示自己明白并认可对方的身份,从程序和内心真正尊重对方。在写理由时,适当考虑会对对方或工作造成的影响,请假的期限合情合理,还提出补救的设想。在书写自己的姓名时充分从对方方便着想,写清楚是哪级哪班甚至学号,便于对方了解自己和查阅登记。这样就会写出完美的文本了。
四、用“沟通写作”的新理念指导应用写作的教学
以沟通理论和沟通策略为指导,努力探索达成有效沟通的应用写作模式(包括文体、语体、结构、风格的选择与推敲),我们称之为“沟通写作”新理念。这一新理念,强调应用写作是“为沟通而写作”,可以弥补阐明“应用”之“用”的内涵;可以充分张扬应用写作作为人文学科的人文精神,能让写作目的得到最大化实现,符合现代信息社会的需求。而且,可以使传统的应用写作与沟通学、心理学、公关交际学、人才学、文章学形成有机结合,超越以往为写作而写作的藩篱,既为沟通理论提供最佳载体和高水平手段,又使应用写作获得高层次的理论支撑,从而有效提升应用写作教学的境界,获得长远发展。
近几年,我们在应用写作课程教学中,做了这样的探索和实验,效果明显,许多同学在受到结合“请假条”案例的“为沟通而写作”的点拨后,恍然大悟,以后在学习其他应用文体时都自觉地考虑受文对象的需要和接受心理,尽力从沟通效果出发斟词酌句,写出来的东西从语体语气和行文遣词方面都有了明显提高。
用“沟通写作”的新理念指导应用写作的教学,重点要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指导写作时要以能否被接受、能否实现沟通、能否得到积极反馈为目标,每一步都以此为导向进行写作推敲。改变以往应用写作只重写作规范,忽视接收可能和沟通结果的缺点。在写作求职信、演讲稿、商务信函、请示、意见等互动性较明显的文书时,作者比较容易接受这个理念,但在广告、新闻等存在潜在沟通的文本写作中,可能容易忽视写作对象的反馈。其实越是进行潜在沟通的应用文书,越需要强调反馈因素的掌控。因为其受文对象即反馈者都是大众群体,影响更深远。写作的文本能否达到沟通效果,更取决于作者是否了解对象的需求和心理,对对象的定位是否准确。当文本真正发生作用时,潜在沟通的影响力往往大于直接沟通的影响力。
第二,指导应用写作者充分考虑自身与接受者的文化背景的差异,要充分尊重对方的文化,即身份、语境、需求等要素,在尽可能了解对方的基础上进行写作。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消除应用写作双方的隔阂。忽视对方文化背景,写出的文本对方无法理解,甚或不知不觉冒犯了对方,只会阻碍双方交流,甚至会形成新的隔阂。
第三,务必强调注意接受者的接受心理,从写作对象的心理出发,用对方能接受易接受的表达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图。这就要求作者积极进行换位思考,从对方的角度来考虑自身语言的合理合情程度,从贴近对方的利益角度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有一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宣传车宣传稿》[4]在这三方面就做得很好,值得借鉴:
各位农民朋友:
你们好!在你们辛勤劳作之余,我们欣喜地为您传达一个好消息:经省政府批准我市从元月1日起正式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这是全市农民朋友生活中的一件大喜事,标志着你们也将有自己的“医保”了。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我们农村广大农民的强烈愿望,现在我们农村群众往往是“小病拖,大病扛”,一人得病,全家不安,给家人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和经济压力,造成“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而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正是中央重视“三农”工作,实实在在F 解决农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完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措施,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小康社会的基本内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农民每人每年缴费×元,二是中央、省、××市三级政府对参合农民每人每年划拨×元补助经费,三是争取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资助。
这篇宣传稿以一位沟通者的身份与农民就医疗保障基金问题进行交流,而不是以一个施恩者的身份表达上级意图。完全从农民的切身利益出发,明确合作医疗的意义,讲农民爱听的话。从农民的语言习惯出发,讲农民听得懂的话。强调“政府组织支持”,说明有保障,让听者放心。声明“农民自愿参加”,绝不强迫,是典型的沟通口吻。提出“多方筹资”,说明有可行性,请对方宽心。这可谓是充分体现沟通写作理念的宣传稿,入情入理入心。
在教学方面,用“沟通写作”的新理念指导应用写作的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1)切合学生需要,激发学习热情。部分学生轻视应用写作的学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觉得应用写作是为处理政务、商务、私务而存在的,自己还没有工作就不需要处理什么业务,所以不重视学习应用写作。而“沟通”无处不在,对个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甚至有人提出“沟通就是生产力”。奈斯比特说:“未来的竞争是管理的竞争,竞争的焦点在于每个社会成员之间及其外部组织的有效沟通上。”[5]社会的普遍重视和学生的个人体验,都使学生对沟通充满兴趣。提出“沟通写作”理念,使学生重新认识到这门课程与沟通的关系,必然会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激发其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
(2)抓住本质规律,提高教学效果。教学中突出“沟通”的特性,使师生都用达成沟通的心态来对待应用写作。在写作过程中关注沟通渠道、双方的文化差异、接受者的接受心理、接受程度等等,都是影响写作结果的决定因素。这样就给了教师广阔的发挥空间,使教师能从沟通和写作两个学科的角度进行课程讲授,便于将丰富多彩、贴近实际的内容引入应用写作课程,使应用写作课不再是空讲格式泛谈规范的简单重复,而成为融合生活实际进行换位思考的积极互动的课堂。也使学生有了学习应用写作的新思路,不再把重点放在记忆规范模板上,而是针对不同的对象进行换位思考,灵活多变,选择最利于沟通的方式进行写作,真正体会到交际万方文书百态的精彩。
参考文献:
[1] 周金声. 大学应用语文[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9.
[2] 阳慧. 写作思维与模板套写相融的应用写作训练模式.写作,2013(5).
[3] 康青. 管理沟通(第三版)[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4]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宣传车宣传稿[Z].http://www. fanwy.cn/1w/70/138077.htm
[5] 彭移风,杨扬.管理就是沟通[J]. 企业管理,2009(6).
[本文系周金声主持的国家语委规划项目(YB125-59)“基于新课标语文的大学母语教育衔接与提高研究”成果之一]
[责任编辑:陈立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