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化学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与思考
2014-10-31李奕陈建中
李奕+陈建中
摘 要: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是对原有国家精品课程的转型与升级。本文就福州大学“结构化学”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建设过程中,在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团队、课程管理等方面的实践和经验进行了总结和思考,并就下阶段的建设目标和重点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结构化学;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对策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国内外高校都十分关注数字化教学。数字化教学就是将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以数字形式发布、存取和利用的教学形式,它充分利用各种现代的和传统的教学资源进行教学活动。在此背景下,教育部在原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成果的基础上,积极推进这些课程转型升级为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促进基于课程资源的教学新模式改革[1]。
福州大学“结构化学”课程于20世纪60年代由卢嘉锡院士亲自开设。几十年来,在卢先生的严谨执教、注重质量的治学精神倡导下,结构化学方向的教学和科研一直处于全国前列,也为我国有关研究单位和高校培养了一批在结构化学方面训练有素的研究生和本科毕业生,其中包括魏可镁院士、吴新涛院士和洪茂春院士等在内的优秀人才。我校“结构化学”课程是化学本科专业的核心基础课之一,1993年被评为福建省优秀课程,2000年和2002年获得教育部“国家理科基地创建名牌课程建设”项目资助,2003年为福建省精品课程立项建设课程,2005年被评为福建省精品课程,2009年成为国家精品课程。在多年教学实践积累的丰富经验和教学资源基础上,近两年来,我校“结构化学”课程开展了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并于2013年获第三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本文总结在此次课程持续建设过程中的几点经验和思考。
一、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指导思想
教育部在《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文件中指出,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旨在促进教育教学观念转变、引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使得大学的优秀教学资源可以跨越校园,通过网络共享,给不同地区和群体的学习者带来更多和同等受教育的机会,使学习者能够享用先进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同时数字化教学对传统教育思想与理念产生了新的冲击,大学教育不再是以教师为核心的教育,学生也不再是被动的学习。因此,我校“结构化学”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指导思想是:紧跟互联网络术的发展,建立先进的教育理念,适应当代大学生和其他学习者学习方式的改变,构建“结构化学”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平台。让课程教学走出大学课堂,通过互联网更好地服务广大的师生和社会学习者。同时在当前网络环境下探索大学课程教学建设的新途径,寻找科学的教学方法,延伸和拓展传统的专业课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为学生和其他学习者创建研究型学习模式。
二、结构化学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实践
1.整合教学内容,精选教学知识点
首先,根据网络教学的特点,课程建设在教学内容选取上不再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是在化学教学指导委员会规定的教学基本内容框架内[2],根据我校化学学科研究方向的基础和实际特点,突出结构化学课程在实践中的应用,按照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要求,对原国家精品课程中的“结构化学”、“结晶化学”和“波谱学”三门系列课程内容重新进行整合,抽取出课程内容中的基础性精髓,参考网络教学和广大学习者的需求,编制新的课程教学大纲(网络精讲版)。新的课程教学大纲内容涵盖了量子理论基础(4学时)、原子结构(6学时)、双原子分子结构(6学时)、分子对称性和分子点群(6学时)、多原子分子结构(6学时)、结构晶体结构基础(8学时)和谱学结构分析基础(4学时)7个章节,共计40学时。这些内容基本包括了“化学类专业化学教学基本内容”中有关结构化学方面的知识点。在此基础上,还对相应的知识模块、课程教学知识点和课时进行重新分配,整合为适合网络资源共享的精讲版课程教学资源(包含基本资源和扩展资源)。
其次,在前期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收集、整理能及时反映“结构化学”课程教学改革和社会、科技发展的成果,作为课程教学的扩展知识内容。增加“超分子化学”、“材料科学中的结构化学”等专题知识内容讲座资料库、与结构化学课程相关的“综合实验”项目指导文件库、用于网络学习的课程考试模拟试题库和结构化学相关科研训练项目文件库等。在保证基础知识要点的同时,通过拓展教学资源的收集,增加课程教学知识点。
2.精心组织基本教学资源,丰富拓展教学资源
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课程资源包含基本资源和拓展资源。基本资源是指能反映教学基本元素的素材,是资源共享课建设的核心[3-5]。针对“结构化学”课程(网络精讲版)新的教学大纲,以知识点的相互关联来整合基本资源,重新编排全程课堂录像来呈现知识点,配套每章节的演示文稿、习题和相应的测试卷,以利于校内外学生通过网络自主学习。拓展资源是指丰富教学基本要求的辅助元素,能够为学习者进一步学习结构化学知识内容提供帮助。我校“结构化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课程资源框架如下图所示:
“结构化学”课程资源框架图
针对此次“结构化学”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我们在拓展资源环节做了大量工作。(1)精心准备了“结构化学课程知识相关的专题学术讲座库”,内容包括多年来收集的校内外专家来我校开设的与结构化学研究相关的学术报告的视频录像、PPT和电子文件,如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郑兰荪教授给我校师生做“物质结构与原子团簇”公开课的全程录像资料等。(2)构建了“结构化学课程模拟考试试题库”,涵盖各章节、期中和期末考试模拟试卷,以PDF文件形式在网站上发布,供学生课外利用网络自学。(3)构建了“结构化学综合实验项目指导文件库”,通过我院实验教学网络系统,并利用国家重点学科实验室和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先进仪器设备,开展课内课外相结合的“结构化学”课程的实践教学。近几年共开设了6项有关结构化学综合实验项目,学生完成“结构化学”课程理论学习后,以综合化学实验为课外教学的载体,提升了结构化学教学效果和学生研究能力的训练层次。(4)创建了“结构化学相关科研训练项目文件库”,收集了与课程教学有关的科研训练、国家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和SRTP等文件,以PDF文件形式在网站上发布。目前学院化学理科基地承担的国家人才基金项目(能力提高)的科研子项目中有35项与本课程教学有关。(5)在拓展资源中还提供了我院所开的“结构化学”、“结晶化学”和“波谱学”3门课程的全套教学资料,供校内外学习者自学。
拓展资源丰富了一些教材中没有的学科前沿研究动态和热点,能培养学生有从现有知识联想到前沿知识的思维能力,激发创新意识,学生可以通过链接拓展资源提供的教学内容进一步学习(详见:福州大学结构化学资源共享平台)。目前拓展资源的内容还在持续更新中。
3.注重青年教师培养,加强教学团队建设
教师是课程建设和发展的关键。目前我校“结构化学”课程组有5位主讲教师,平均年龄43岁,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2人,其中1人为福建省教学名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为福州大学教学名师。课程组80%的教师都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近五年来共发表科研学术论文约40多篇,教研教改论文16篇。经过多年的努力建设,课程组已形成一支结构合理、具有一定学术水平的教学团队。在教学实践中,倡导青年教师在岗锻炼,在本科教学第一线实践中提高业务水平,在有教学经验的教师指导下,通过辅导助课、试讲等教学实际锻炼,熟悉教学环节,掌握课程重点和难点,学习课堂教学组织和授课技巧,提高教学水平。另外,课程团队还在课程建设中积极推动教学方式改革,要求青年教师必须采取自己编写多媒体课件授课,学习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注重教学与科研相结合。这次课程升级、转型的建设过程中,每个主讲教师根据新的网络版课程教学大纲的教学知识点,重新编写授课PPT和认真录制教学视频,已经基本熟悉网络教学的一些规律。
4.做好网络技术管理,提升课程教学效果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给传统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改革提供了新的目标和方向。以我校为例,目前我校全区域已经覆盖信号较强的无线网络,一方面这给“结构化学”课程的网络教学带来机遇,另一方面也给资源共享课的管理带来了新挑战。本课程根据各位教师的研究专长,不同教学章节由教学团队分块负责,将课程内容做精做深。课程内容注重及时更新,关注资源的遴选和补充,使资源共享课成为一个载体。建立课程网站形成教学信息平台,课程网站内容更加充实,为学生提供了本课程丰富的多媒体教案和相关教学资料,开阔了学生的眼界,收到很好的效果。
同时,课程组还开设了教师在线咨询、采用QQ群、微信、个人邮箱、短信、网站等现代技术形式,及时、准确、便捷地把教学信息传达给学习者,学生的学习不再局限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也不再局限于校内。教师能及时了解学习者对课程的评价与需求,并通过专家和课程教师分析课程教学内容与资源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创新性,进一步丰富网络课程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实现教学资源建设的立体化、多样化与个性化。教学团队中还新加盟一名计算机专业硕士毕业的教师,负责课程网络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和技术支持。
三、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结构化学”课程需要较多的数学、物理学等基础知识,理论性强、比较抽象,对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有较高的要求。如何能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能从现有知识联想到前沿知识的思维能力、激发创新意识,是目前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问题。同时,精品课资源共享课建设虽然在网络技术上是容易实现的,但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如何保持资源的链接畅通、时时更新是不容易的,师生如何在网络教学中真正实现充分互动也是难度较大。针对现阶段存在的问题,结构化学资源共享课下阶段建设的重点拟放在以下三个方面。
(1)将着力点放在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课程体系改革方案上。在这个教学新模式中,课程将注重引进国内外和本校学科建设的最新科研成果,突出理论知识的前沿性;同时,紧密配合综合化学实验和国家人才基金等各种科研训练实践环节,加强课程教学的实践性,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计划下阶段将与结构化学研究相关的仪器使用、实验表征技术信息化、视频化。
(2)进一步完善精品资源共享课基本资源和拓展资源的更新和建设。拟开发研制课程学习的“在线自测/考试系统”,以提高网络学习的效率。持续加强技术平台支持,做好课程网上教学资源的维护、升级,为精品课程各项教学资源的全程上网提供技术保证,为实现师生充分互动提供保证,提高精品课程的收益和共享效果。
(3)加强课程建设的投入,主要包含资金的投入和教师的投入。根据我校《福州大学精品课程建设与管理办法》、《福州大学本科教学奖励管理实施办法》等一系列管理办法和奖励措施,对获评为国家级立项的精品资源共享课,学校将从建设资金上给予足够的保证,促使网络资源共享课程持续建设。另外,课程将加大相关教师的投入,激励教师积极投入教学和科研工作中,推进教学观念转变,鼓励教师将最新科研成果及时编入教材、融入课堂,丰富教学内容。并且课程组将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介绍相关前沿科研成果,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不是一蹴而就,我们的工作刚刚开始,还有许多不足,需要较长时间的建设和积累。建立长效的课程管理机制是保证精品资源共享课质量的重要措施,因此,应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加强技术平台支持,真正做到与时俱进,保证课程建设的深入和持久。
参考资料:
[1] 教育部. 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Z]. 2012.
[2] 高等学校化学类专业指导性专业规范[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 车云霞. 对“化学概论”国家精品课程转型升级的思考与实践[J]. 中国大学教学,2013(2):45-47.
[4] 周雨青等. 探析物理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与发展[J]. 中国大学教学,2013(3):59-61.
[5] 高占先. 建设“有机化学及实验”精品资源共享课的体会[J]. 中国大学教学,2013(12):10-12.
[责任编辑:余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