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农民信仰危机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研究
2014-10-30沈湘
沈湘
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利益格局的调整,我国乡村地区农民思想价值观念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以信仰为核心的价值体系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嬗变,道德无标准化、行为趋利性盛行,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与多元化观念并存,信仰迷信化等群体性的信仰危机普遍存在。为此,必须提高农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努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农民信仰、外化为自觉行动,从而凝聚共识,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当代农民信仰错位的表现
信仰迷失与马克思主义主导信仰的弱化。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时曾说:“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1。而马克思主义信仰在时代和现实的挑战下逐步失去了原有的魅力,特别是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显得尤为突出。一方面,当前我国部分村民以一种没有信仰的状态生活着,没有明确的信仰对象,处于信仰迷失中;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农村地区的宣传手段普遍表现出经院化、学理化现象,宣传方式不合农民群众口味,如同当年毛泽东批评的那样,“完全说些城里的东西,不合农村的需要”2,以致许多农民至今不熟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再加之当前社会转型和法制的不健全,社会不良之风盛行,道德体系整体滑坡,这对农村党员干部产生了很大的腐蚀性。一些基层党员干部出现了滥用权力,欺上瞒下,脱离群众等不良现象,使得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形象在农民心中大受损害,无形之中降低了社会主義核心价值体系的吸引力。
信仰功利化与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落空。中国人都是“宗教的混血儿”,“因为一个中国人无论是否宣称信仰某种宗教,或者不信教,在其身上,我们都能见到佛教、道教,包括鬼神、天命等传统信仰的影子”3。在西方,宗教被看作是一种灵性生活,人们通过忏悔赎罪主动向上帝靠近,从而使自己的精神受到洗礼。而在我国,人们求神拜佛并不是为了得到救赎从而获取来世的幸福,相反“求神拜佛就是希望神灵能够做到‘有求必应,满足自己的愿望而已,并没有在精神上真正信仰和仰慕神灵”4。假若受礼拜的神没有实现信仰者的预期目的,那么这种受拜之神就将有遭受遗弃的可能。很显然,在我国的宗教信仰活动大多带有明显的功利色彩,动机层次比较低,纯粹为个人利益需要,而并不是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全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开展。这种庸俗化、功利化的信仰态势造成了原本松散的农民更加无法形成合力,村、组等集体自治组织的功能开始退化,甚至消解,从而使得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无从谈起。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农民信仰的关键点
(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解决农民利益息息相关的民生问题联系起来
人民群众只有在实践生活中获得了利益和幸福,才会有助于他们在内心深处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感,并由衷地转化为自己的自觉信念、价值追求和道德规范,进而见之于日常行为之中。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5;因此,要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广大农村地区吸引力与感召力的发挥,离开解决涉及农民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是走不通的。为此,各级政府必须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让农民有话能说,同时千方百计提高农民收入,实施惠农政策,保障农民基本的养老、医疗等需要,进一步打破城乡二元制结构,实现共同富裕。通过帮助农民解决生存性危机,充分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更好地得到农民的认同,种种错误思潮才能得到有效遏制和消除。
(二) 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育模式
坚持舆论宣传和群众广泛参与相结合,全方位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渠道。列宁指出:社会意识是一种从外面灌输到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中去的东西,而不是一种从这个斗争中自发的产生出来的东西。6因此,要切实发挥先进引领作用,就必须加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力度,充分发挥报刊、电视、广播、网络等大众传媒的作用,深入、广泛、持久地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全社会营造学习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浓厚氛围,使核心价值体系为广大民众所熟知、所认同、所接受,并使其在日常的实际行动中自觉的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道德观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而在全民中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坚持分类施教,全方位扩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影响覆盖。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带,农民群众是分层次的,存在着不同身份、不同素质、不同的思想觉悟以及不同的利益要求等方面的差异。因此,要从实际出发,深入了解群众实际情况,分类施教,注意先进性与层次性的统一。对于共产党员、基层干部来说,其教育目标在于使他们能够坚信马克思主义价值观,追求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对于普通农民,“可能由于其智慧水平与知识层次难于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但他可以信奉并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为自己的价值目标和精神追求。”7,或者,最基本的只要能够践行“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总之,教育过程中既要注重教育对象的层次性,要循序渐进,不能用一个标准,特别是不能用最高标准要求所有的人,同时也要注重理论灌输的梯度性和阶段性,从而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够为老百姓所理解并外化为自身行动指标。
坚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性原则,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践效果最大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并不是以一元取代多元,搞“红色”认同,不是要取消农民其他社会信仰的权利,而是在面对多样化的社会思潮时,坚持尊重和包容的理念,科学求实地看待各种不同思潮,尊重多样化社会思潮,丰富多彩的文化个性,做到多元化社会思潮的“和而不同”,但同时必须理直气壮地反对各种错误思潮和腐朽思想,绝不能为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提供舆论阵地。”8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