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罗布林卡的营建
2014-10-30王涵
王涵
[摘 要]建筑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集大成者,是历史的音符,是凝固的乐曲。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就有什么样的建筑,它是时代的反映,是文化的象征,是历史的沉积。藏区虽以宗教建筑著称于世,但其极具民族文化特色的宗堡建筑、庄园建筑、民居建筑、园林建筑也是不能忽视的。本文旨在发掘西藏园林建筑诞生和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对西藏园林建筑的产生、发展及演变轨迹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了解西藏建筑及园林建筑的发展演变轨迹,同时也有助于对西藏丰富多彩的建筑文化做出更为整体和全面的理解。
[关键词]园林;罗布林卡;营建;藏传佛教
园林在藏语中称为“林卡”,指绿色荟萃、林草茂盛的地方。其功能相较为狭窄,一般均为西藏寺庙、世袭贵族等消夏专用。建筑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集中体现,各个历史阶段受生产力的发展和思想文化的制约,呈现出不同的类型。西藏建筑是与西藏社会的发展历史并驾齐驱的。它所承载和传递着藏民族的发展历史和文化特性。
一、西藏园林建筑的探源
西藏的园林建筑是伴随着西藏的社会制度及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产生、发展的。关于西藏园林建筑起源于何时,学术界目前还没有明确的定论,大多认为在元代,特别是明代以来已经盛行,但不是独立的园林,而是贵族庄园和寺庙的一个附属设施。
据西藏零星的史料记载,西藏最早的林卡可追溯到14世纪初,元代末期,西藏政教合一的萨迦地方政权由于昆氏家族的内部分裂而衰落,把持着帕竹噶举派的朗氏家族建立起西藏历史上的第二个政教合一的地方政权——帕竹地方政权。藏族社会经历了萨迦政权和中央王朝的统治,在这一时期社会相对稳定,经济不断发展,是西藏经济恢复上升的时期,是藏区封建领主制社会进入全盛的发展时期。“在14世纪初(元末明初),西藏山南地区新建、扩建了许多谿卡(封建庄园)。司徒·绛曲坚赞对这种封建庄园非常重视,予以大力支持。第司政权建立后,这种封建庄园在西藏才成为居于统治地位的社会制度。”①
庄园建筑是西藏民居的一种特殊建筑形式,是藏区社会性质和封建领主制度下专供特殊阶层领主所居住的。西藏历史上较为著名的甲马赤康庄园和囊色林庄园分别是墨竹工卡县和扎囊县的贵族庄园,囊色林的庄园建筑遗址保存至今。从这种封建庄园建筑的结构、功能来看,已经出现了林卡的雏形。
甲马赤康是元代十三万户之一,其庄园实际上是5个庄园构成的。庄园与桑耶毗邻,处于粗九拉米山、占旦山和东布山三山环抱之中,“山谷中有一座古老的封建城堡,大墙高达三丈,宽约三尺。这座城堡的古藏名‘墙廓,音义和汉名‘墙廓完全相同……在城楼上悬着可以致妄图穿过城门、进入城堡的敌人于死命的‘投石箱,城墙上有千余个射箭洞,城外一片片广阔的陷马坑……城堡内一座四层平顶的高大楼房,耸入云霄,雄伟壮观。它的建筑难带,已有500多年。楼顶高出城堡两三倍……这里既是贵族的住宅,也是管理整个庄园的中心……楼的最底层,挂着许多皮鞭、皮巴掌、镣铐、刀矛、钩爪和火枪等种种刑具和武器……楼的第二层,是大小管家处理庄园事物的地方……三楼住着贵族的全家老小。四楼是供佛的经堂。门前的跳神场,城外的赛马场和林卡,是供贵族们娱乐的场所。②
囊色林庄园约建于帕竹王朝时期,其主楼在围墙内中部偏北,坐北朝南,整座建筑墙壁皆用土、石筑成,总高22米……楼的底层有牧畜圈,一二层多为库房,三四楼各有一间十二根方柱的经堂,还有几间仓房;五层有甘珠尔拉康……第六层东部是囊色林庄园主的住房,西部有六根方柱的小经堂,还有甘珠尔拉康……七楼房间较少,只有护法神泽玛热的神殿和卧室……在庄园的围墙内,除主楼外,尚有一座较矮的南楼,楼侧有马厩与牧畜棚。主楼四周还有一些低矮的小房屋。在庄园围墙外北侧,有一片面积较大的打场;南侧则是一座不亚于庄园围墙内面积的林卡,林卡内种植各类果树和花卉,花丛中还建有一亭台,这是庄园主消闲的场所。③
从这两座著名的庄园建筑的结构和功能上能发现在西藏已經出现了供人们消闲娱乐的林卡,这与当时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发达的是经济分不开的。但是受社会制度、经济、意识等的限制,林卡并未称为独立的建筑体系。
二、罗布林卡的营建
从元代开始西藏正式纳入祖国的版图之后一直到清代,历代中央王朝对西藏的施政中,皆对采取扶持的政策,加之西藏与汉地以及我国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频繁,西藏内地建筑文化对藏区的影响力度较之吐蕃王朝时期更为突出。
罗布林卡位于拉萨城西,距拉萨城2公里,占地36公顷,房舍300余间,相对集中为东、西两大建筑群组,当地人习惯上把东半部叫做“罗布林卡”、西半部叫做“金色林卡”。这座大型园林并非一次建成,始建于七世达赖时期,历经八世达赖、十三世达赖和十四世达赖近200年间的三次扩建才形成现在的规模。罗布林卡内的建筑有宫殿、经堂、佛殿、辩经台,有观戏楼和表演广场,有办公用房、居住用房以及库房、马厩、动物笼舍、花房,还有亭、阁等,建筑类型多样,造型丰富,是西藏高原园林建筑的杰出作品。
关于罗布林卡的营建学术界一直认为是七世达赖喇嘛为了维护西藏混乱的局面、在加强与内地关系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晚年身体出现状况,在他生病期间康熙皇帝对其给予了无尽关爱的情况下才为其建造的。事实上罗布林卡是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营建而成的。
1.政治因素
罗布林卡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其时,西藏的“政教合一”格局更加清晰,格鲁派建立的噶丹颇章政权不仅在宗教上获得了信仰方面的统治地位,而且在历代中央王朝的支持下,在政治上也获得了至高无上的权利。经济上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在这种发展态势下大型建筑的营建也具备了充足的条件,布达拉宫的重建、大昭寺的维修、罗布林卡的修建正是在此时期完成的。
2.社会条件
格鲁派从15世纪初叶兴起,其发展速度是历史上任何一个教派都无可比拟的。十七世纪三十年代末,在固始汗的支持下,五世达赖喇嘛建立起了甘丹颇章地方政权,格鲁派寺院集团就已经在藏区的势力无论是经济还是宗教事务,都取得了绝对优势的地位。1653年顺治帝正式册封五世达赖喇嘛,加强了西藏地方与中央的关系,后来经颇罗鼐的治理,改革时弊、励精图治,孜孜努力奋斗终于使西藏地方呈现出社会秩序安定,生产发展,仓廪丰实,“政教蕃盛,人物富庶,百姓安乐”的大好景象。④格鲁派在清王朝的支持下,在藏区形成了强大的教派势力,在其他民族和地区得到了广泛的扩展。尤其是在清王朝尊崇利用格鲁派的政策扶持下,势力很快得到了膨胀壮大,取得了压倒宁玛派、萨迦派和噶举派的绝对优势,并掌握了地方政教大权。这样,西藏地方政府根据清朝的规定,不向中央政府缴纳赋税,其全部财政收入,俱归入寺院,由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支配,且大量的格鲁派寺院周围数十里或一二百里的土地、牧场也被纳为庙产。由此,格鲁派寺院集团轻易地聚集了大量的钱财,用于非生产性质的宗教事务中。⑤罗布林卡正是在格鲁派政治、经济取得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准备筹建的,且罗布林卡的兴建时期正是内地中国古典园林鼎盛时期,园林建筑的思想、理念影响了西藏园林的修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藏族园林。藏民族天生就是一个爱游乐的民族,稳定的社会环境也为罗布林卡的营建创造了条件。
3.个人原因
罗布林卡的修建主要的一个原因还在于保佑藏族人民平安、幸福的佛爷—七世达赖喇嘛为了祈愿法会的获得,在各大寺院巡行期间感冒致使其旧病复发。诸医师聚议,一致言说,达赖所患疾病,虽多用药,却无大效,以前经冷水养身,虽未见效痊愈,但血痰变少,体重增加。此为养身之效,但以前养身时间太短,未能断除病根,现在以秋水养身必有大益,特别若能长期养身去病,效果更佳。加之,布达拉宫位于山巅,封闭式的建筑环境里,不宜长年居住,更加不利于达赖身心健康,不利于其身体的恢复。据《西藏王统记》载:“论其威严,则等同罗刹城邑,楞伽步山,诸宫室顶,竖立刀枪剑矛。每十长矛,悬挂红旗,而以彩绫连系之;论其坚固,设有强邻寇境,仅以五人则可守护。又南方城垣,掘有城壕,深约十排,上铺木板,再上铺以火砖,砖上反纵一马,即有十马奔腾之声。”由此可见,布达拉宫在建立之初就首先考虑到了军事防御。⑥为此,众噶伦、内侍、近侍等亦按医师所言,恳请喇嘛养身大益、务必前往。二大臣亦请求喇嘛一定前往,以冷水养身,去彼驻地,地势较低,适合于治病。如此,经众人恳请,遂屑少数人去罗布林卡。二钦差大臣亲自察看水塘等处,且与诸官员亲送喇嘛去水边,修理驻地内外及水塘,告诫诸侍从尽力侍奉喇嘛,以求喇嘛舒心。在此,每日以水养身两次,医生切脉诊治,身体略有好转。二钦差自己多次来问安、关照,请求喇嘛安心住此,能长时间养身。水浴开始时,下雨不止,对庄稼草木有利,然浴身略觉冷凉。大皇帝降谕曰:“闻达赖喇嘛病痛未愈,朕心甚忧,以章嘉呼图克图为首的北京方面的一切上师僧人为之大做法事,兹有官员克雅一名送来治病名医一员,并来问安,于十一月内起行。”二钦差接到由驿站送来的大皇帝圣旨,向喇嘛禀报旨意:闻持金刚达赖喇嘛伤风感冒病重,朕为达赖喇嘛康复,让章嘉呼图克图负责,与众僧做法行佛事。现达赖喇嘛宜减少接见朝拜和修持法行尽力治病养身。在罗布林卡洗冷水浴的效果相当明显,当时拉萨人皆言:我等怙主病体好转,是为五世达赖以来誓言清净之兆。⑦
可见,罗布林卡的营建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各种因素综合影响下的建筑。
三、结论
西藏园林建筑是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典范,具有世界最高园林建筑之称。尤其是罗布林卡的营建是我国藏族少数民族独特文化的象征,是藏民族传统文化的代表。
参考文献:
[1]东嘎·洛桑赤列,陈庆英汉译本,论西藏政教合一制度,[M].民族出版社,1985年版.
[2]熊文斌,元代藏汉艺术交流,[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3]汪永平,拉萨建筑文化遗产,[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4](法)海瑟·噶尔美著,熊文斌译,早期汉藏艺术,[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5]杨嘉铭、赵心愚、杨环,西藏建筑的历史文化,[M].青海人民出版社,2003.
[6]张鹰,传统建筑,[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7]方立天,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8]伊东忠太,中国建筑史,[M].上海书店,1984.
[9]吴健礼,漫话古代汉藏文化联系,[M].西藏人民出版社.
注释:
①章嘉·若贝多杰著,蒲文成译,达赖喇嘛传[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
②西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编辑组编,西藏社会历史调查(一)[M],西藏:西藏人民出版社.
③西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编《扎囊县文物志》.[M],西藏:西藏人民出版社.
④陳庆英,高淑芬,西藏通史,[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
⑤陈庆英,高淑芬,西藏通史,[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
⑥杨永红,西藏建筑的军事防御风格[M],西藏:西藏人民出版社,2007.
⑦章嘉·若贝多杰著,蒲文成译,达赖喇嘛传[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