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荒漠化的预防与治理

2014-10-30吴亚茜谭汉基张克斌

绿色科技 2014年9期
关键词:荒漠化治理预防

吴亚茜+谭汉基+张克斌

摘要:指出了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使土地生产力下降,造成荒漠化现象。借鉴国外先进防治措施,提出了适用我国的防治措施,并且分为预防和治理两方面进行了阐述,为效防治荒漠化,促进我国各领域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荒漠化;预防;治理

1引言

荒漠化是我国面临的最为严重的生态问题之一[1],其防治工作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我国现有荒漠化土地263.6万km2,占国土面积的27.46%,分布于18个省份的498个县。沙化土地173.97万km2,占国土面积的18.1%,分布于30个省份的889个县,影响全国近4亿人口的正常生产生活。荒漠化,不仅破坏了我国的生态环境,导致自然灾害频发,而且破坏农牧业生产条件,加剧沙区贫困,给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造成了极大危害。在新的时期,进一步加强荒漠化防治工作是保障我国生态环境的迫切需要,有利于特色产业的发展[2],有利于提升农牧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保护环境。荒漠化的防治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综合体现。防治荒漠化工作的有效开展也能进一步巩固国际地位,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3]。我国人口数量众多,生态环境相对脆弱,在荒漠化地区经济发展滞后。只有尽快改善沙区生态状况,加快沙区经济发展,才能增进沙区人民福祉,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2荒漠化概念、基本过程及危害

荒漠化是由于流水侵蚀、土壤盐渍化、大风吹蚀等原因导致土壤生产力下降或丧失,狭义上讲,荒漠化就是沙漠化,在干旱的地表条件下,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影响,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逐步形成了风蚀等土地退化过程。广义上指人为与自然的综合作用,使得干旱或者半干旱地区盐渍化、水土流失、植被退化等总过程。荒漠化在1994年通过的联合国公约[1]中指出,荒漠化是指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所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荒漠化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因此荒漠化的防治已经刻不容缓[4]。

3国外荒漠化防治现状

当前全球防治荒漠化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这些宝贵的经验为我国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价值。

1994年,联合国正事通过了《国际防治荒漠化公约》[5],并且规定6月17日是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阿尔及利亚在套艾特的一个沙漠绿洲中,实施了绿洲生态保护项目。恢复了棕榈树的种植,并且提高公众的水源意识。印度东南部地区土地荒漠化严重,在政府的帮助下,该地区居民放弃了种植高水耗农作物,改种酸枣和芒果,建设水库收集雨水防止进一步荒漠化。咸海地区的阿诺尔汗沙漠进行了“BMBF”项目[6,7],项目的主要目的是进行阿诺尔汗沙漠生态系统动力学研究,并且选择加快植物自然聚集的措施,为世界荒漠化治理提供参考。美国政府重视对天然植被进行保护以及破坏后的土地的复垦。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荒漠化土地治理的法规保障措施以及提高公众环境意识的宣传教育措施。澳大利亚政府将大面积脆弱的荒漠化地区划作保留地[8],以保护减少利用为主,通过对农业灌溉实行配额制,改革农业耕作制度,减少农田祼露。实行轮牧、控制栽畜量,减少对草原的破坏。利用监测手段,掌握土地退化和干旱情况动态,开展以灌木林为主的植被建设。

4荒漠化防治的具体措施

4.1荒漠化的预防

4.1.1加强组织保障体系建设

组成专门的领导小组组织荒漠化防治工作,明确各部门的责任,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深入宣传教育,提高群众对荒漠化防治意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荒漠化防治的积极性[9,10]。完善政策及法律机制,建立健全法律保障体系,全面推进依法防治荒漠化工作。

4.1.2完善荒漠化监测与评价技术体系

通过航空航天技术检测及地面地理信息系统分析研究,掌握荒漠化发展以及可逆转的动态规律及防治效果。完善预测荒漠化发展趋势的综合技术体系,能够监测判断地面的微地貌景观、植被、土壤、土地利用结构,水资源及利用状况、生产力等的观测,积极应用“3S”(卫星遥感、全球卫星定位,地理信息系统)理论与技术[11~14]。

4.2荒漠化的综合治理

荒漠化的综合治理必须要和科学、物理、生化等各个领域相互协作。生物、机械、化学等不同类别工程技术的结合及综合应用才能够有效防止荒漠化。

4.2.1生物防风固沙技术

生物防风固沙技术是指利用乔木、灌木、草等高等植物、藓类、灌类等低等植物以及土壤微生物等进行防治,生物技术可采用乔、灌、草的结合、高等植物与低等植物及微生物的结合、先锋植物与后续植物的结合。治沙的植物有沙枣树、胡杨、土麻黄、锦鸡树、狼尾草等,这些植物不仅能够防风固沙,而且可以改良土壤,从而达到改善环境的目的。并且种植植物可以生产燃料、饲料、食物和药材等。在外围沙漠边缘,需要做的是封沙育草,在绿洲的前沿地带,营造防沙林带,在内部,构建农田防护林网。采取围封育林育草、人工造林种草、建设农田防护林网等技术体系,充分发挥林草植被防风固沙功能。

4.2.2机械与工程防沙技术

机械工程防沙技术是指利用秸秆、树枝、板条、黏土、砾石等机械材料达到固沙、阻沙、输沙、导沙作用的工程技术。机械工程防沙技术由于收效快和几乎无须耗水,因此可以应用与缺乏水资源地区和流沙地区。乳化沥青固沙,设置沙障工程持久耐用,可以有效防治荒漠化。防风治沙工程措施要与节水保墒技术相结合[15],在沙害严重的特殊地段(例如交通线、水渠、工矿和居民点等)适当有机械措施也十分必要。

4.2.3化学固沙材料技术

利用天然的或者人工合成的有机或者无机胶凝材料固沙面,达到防止沙粒移动、保墒集水、改变土壤结构、改变地表温度等目的的技术被称之为化学固沙技术。通常的做法是在流沙表面喷洒化学胶结物质,使沙粒固结在一起,形成一层抗风蚀的膜或壳,隔断风力对沙面的直接作用。

4.2.4依托技术、科学防治目前现有的“3S”技术、节水节能技术、新材料(例如生物地膜、无毒化学固沙剂等)都可以在进一步开发的基础上应用于防治荒漠化工程[16]。从科学普及的层面上看,由于当地人民群众文化水平总体较低,必须强化科学技术的指导作用及服务功能,推广新技术在防治荒漠化中的应用,真正实现科学地防治荒漠化。荒漠化监测中使用的“3S”技术,干旱区植物生态恢复中的节水和节能技术已经成熟,为解决能源问题而发展的小型太阳能和风能技术已在部分地区投入使用。将来需要重点发展的技术抗旱、抗盐碱、抗风蚀植物品种培育,与播撒植物种子配合使用的无毒、无污染、透气透水化学固结材料,耐老化,耐打磨、具有一定塑性的工程防沙材料。

4.2.5可持续发展与荒漠化防治

可持续发展与防治荒漠化的关系,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防治荒漠化本身的可持续性,防治荒漠化实质上就是恢复或重建与当地自然环境相适应的稳定的生态系统。二是社会经济发展模式是否与防治荒漠化相协调,只有两者能够起到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作用,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才有根本保障,并具有可持续性。

5结语

荒漠化为沙尘暴提供沙源,会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并且给我国造成难以计算的经济损失。本文就防治荒漠化进行研究与分析,荒漠化的防治分为预防和治理两方面,预防主要是通过建立保障体系,提高人们防治荒漠化的意识,完善评价和检测荒漠化技术。在综合治理方面主要是从生物、机械、化学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进行介绍。中国土地荒漠化防治经验可以说明,只要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建立一个健全而完善的防治实施系统,并与科技技术、物理、生化等各个领域相互协作,荒漠化是可以防治的。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荒漠化防治是一场持久战,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经之路。

猜你喜欢

荒漠化治理预防
中国已成功遏制荒漠化扩展态势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浅谈跑步运动中膝关节的损伤和预防
新形势下预防校园暴力的策略研究
数据+舆情:南方报业创新转型提高服务能力的探索
“荒漠化的成因与防治”教学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