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朱洪涛:征战POD

2014-10-30齐雪帆陈翠

印刷经理人 2014年7期
关键词:格拉姆中教洪涛

齐雪帆+陈翠

POD(Print On Demand,按需印刷),已经由新名词变成了老名词。我们谈论已久,但却没有找到真正的出口。

当库存负荷成为高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出版业的恐慌早已蔓延至下游的印刷业。

按需出版撼动了旧有规则,为出版行业构建新的商业模式提供了可能,按需印刷则带来了全新的生产方式,让书刊印刷企业以不一样的姿态重新参与商业游戏。

过去的几年,有人摩拳擦掌,有人冲锋陷阵,有人勇挑重担,也有人隔岸观火……

业内试水POD的几家企业,大家也许并不陌生,但今天,我们要讲述一家全新的企业——中国教育图书进出口有限公司,描绘一位新晋实干家,他们开辟了中国POD事业的另类征途,他们的实践,将为这场全行业的探险之旅提供新的价值观和方法论。

中盘转型之道

这位实干家,就是今天故事的主人公——朱洪涛,中国教育图书进出口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教图)的总经理。

在故事开始前,不妨先了解一下中教图。这家听上去就来头不小的公司成立于1987年,隶属于教育部组建的中国教育出版传媒集团,是中央级大型国有图书进出口企业。中教图的电子文献数据库进口业务、报刊和纸本图书进出口业务在全国居重要地位,已经成为行业领先的品牌企业,去年还获得了亚马逊唯一最佳合作奖、培生集团唯一创新营销合作伙伴奖、全国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采购联盟(DRAA)综合评比第一名。

卓越的成绩背后,是这家中央企业核心气质的完美展现:把内容送到客户手中,搭建图书文献资源与用户之间的桥梁,做有影响力的、整合出版界内容资源的中盘服务商。

中盘,这是朱洪涛反复强调的一个词,即中教图作为图书贸易商的特殊身份。这个特殊身份,是中教图征战POD市场的催化剂,也注定了它天赋异禀,将以独特的核心优势,在这个市场开启全新的打法。

“随着上游出版商的数字化转型和下游用户、读者使用文献方式的改变,我们也必须改变服务方式。”从2010年上任之始,朱洪涛就提出转型目标,要让中教图从单纯的贸易商升级为集贸易、加工、发行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商。他定下了建设“资源教图、数字教图、服务教图”的总方针,并主导完成一系列数字化项目。

全球学网就是其中一个傲人之作。这个学术资源集成服务平台于2013年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期间正式上线运营,它把国外的各类学术资源更快捷地传送给国内机构和个人用户,目前已拥有1000多家国外合作出版社、500多万书目资源、7万多种期刊以及数十万电子书、电子文献资源,用户覆盖国内1000多家机构。全球学网建设的战略意义在于以电子商务为基础,一方面对中教图的主营业务提供全面的线上支持,另一方面实现客户群体由机构用户向个人用户拓展,同时也实现公司经营品种由学术科研为主向大众产品拓展。全球学网还成为亚马逊、京东、天猫、当当等大型电商平台的外文图书供应商,真正实现了内容资源的“全网营销”。

如果故事止步于此,其实也不算平庸,但在朱洪涛这样一位有胆有谋、胸怀韬略的实干家眼中,这些还远远不够。他把POD嵌入了“让中教图成为集贸易、加工、发行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商”这个宏大目标中,由此,POD挑起了中教图转型大戏的大梁。

2012年,朱洪涛带队在国内外多番考察,在仔细比较、分析了不同模式之后,中教图制定了详细的POD战略规划和商业模式。

中教图的POD项目起步时间并不早,但起点非常高。“我们要借助公司在图书文献进出口行业的优势,实现外文进口书刊的本地化印刷以及中文短版、超短版图书的个性化印刷需求,并通过销售网络直达客户手中,真正实现全球出版商和图书销售网络的无缝衔接。”朱洪涛说。

“严格说来,POD的核心不只是在按需印刷这个生产环节,更重要的是资源和渠道”,这是朱洪涛的深刻理解。有资源整合的能力,又有长期积累的渠道,这正是中教图这样的中盘商所具备的独特资源。有专家预测,未来在以数字出版为核心的业务体系下,图书流通的大中盘应该就是美国西部出版商集团或英格拉姆数字内容集团这样的数字内容资源运营服务商。中教图剑指POD,要成为这样的大中盘似乎也指日可待。

中国的“英格拉姆”之梦

两年多时间,不断的探索与积累,让朱洪涛从一名印刷业的“门外汉”变成了熟谙印刷流程的专业人士。他自称是印刷界“新兵”,却能将POD的国内外形势分析得鞭辟入里;他身为大型央企的统帅,竟也可以讲出印刷过程中的每个微小细节。

“POD这个概念虽然早就来到中国,国内也有出版商、印刷商在探索,但是严格来说,还没有到真正开花结果的阶段。随着数字出版与互联网越来越深入的融合,以及出版商面临的越来越大的库存压力,国内按需印刷将迎来新的、更大的发展机遇。”对于POD的发展,朱洪涛踌躇满志。

他走访了国内多家企业,也远赴海外取经,最后找到了最适合中教图发展POD的样本,这个样本正是前文提到的英格拉姆。

“英格拉姆公司是国际上践行POD最为成功的企业,中教图的市场角色与英格拉姆很类似,英格拉姆从图书中盘商起步,通过POD,逐步向产业链条的两端延伸,其POD项目经过7年的辛苦运作才实现盈利。”谈起英格拉姆,朱洪涛的目光深邃而笃定,“我们为此专门去学习考察,其艰苦创业的历史、先进的设备和生产工艺、丰富的运营管理经验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它是当之无愧的POD标杆。”

做中国的英格拉姆,中教图的梦想掷地有声。

正如朱洪涛所言,具有50多年历史的英格拉姆是全球最大的纸本、数字内容的发行商,旗下的闪电资源公司全面负责拓展英格拉姆内容集团的按需印刷业务,目前可提供POD的图书产品规格包括四色封面、单色内文(48~828页)、精装或平装等10多种英美流行开本,其中精装开本达到4种,平装开本有11种。数字印刷的质量已达到传统印刷的水平,几乎全天候、全年不间断工作,批发订单确保两个工作日内发货。

朱洪涛看到,闪电资源公司大部分POD的图书品种都是一次只印几册到几十册,有的甚至只有一册。这些任务被计算机系统分配到几条连续纸数字印刷生产线上,不同品种、不同印量的图书在同一台设备上连续印刷,对应的彩色封面则由另外的彩色数字设备印刷,靠条形码实现自动检测,最后在装订工序合并。生产线运转流畅,准确高效。印数只取决于订购数,成本与印数无关,没有任何图书实物库存,也没有看到图书分检工序,每批图书印制完成后直接装运发货。

在英格拉姆看到的一切,使朱洪涛心中生成了中教图POD事业的清晰蓝图。

循着梦想的方向,中教图开始了POD征途上的加速跑。

引进人才、建立工厂、选购设备、开发系统……每一步都走得坚定不移,却又实属不易。

对于POD生产来说,一套科学合理的系统是整套生产流程的关键。如何做好纸张管理、拼版管理、物流管理,如何将数字内容汇集起来,如何使订单从信息流变成生产流,这些都需要花费颇多时间和精力。朱洪涛曾经也想过引进成型的系统,但经过几番调查分析之后,他坚定了自主开发系统的信念,“国外的生产线不能照搬到国内,我们最终必须要自己开发”。从去年3月份开始,20多人的研发团队投入到了如火如荼的系统开发中,“目前这个系统可以涵盖软皮书、硬皮书,国内、国外,精装、简装等不同版本,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在朱洪涛看来,要做好按需印刷,必须做到数字内容的高度整合。印量少、批次多、单册成本相对高,这是按需印刷的特点,而按需印刷的规模效益必须以海量数字内容为基础。中教图开发的系统,可以通过最精准的方式实现海量数字内容的按需印刷。比如书脊的厚度,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在系统管理中却十分复杂,一旦数据测算有误差,那么封皮和书芯之间就难以匹配。中教图研发出来的系统,可以自动算出精确的数据,即使图书品种再多样化,这条生产线也能绰绰有余地应付。朱洪涛相信,这样的POD生产线具备革命性的意义。

为了更好地推进POD项目,中教图还在北京顶佳印刷城内新建了独立的按需数字印刷工厂——北京教图数字印刷有限公司,2000平方米的厂房,两条全数字化生产线。朱洪涛坦言,“我们的数字印刷工厂,没有只专注硬件,我们投入巨资开发出了最适合短版、超短版印刷业务的系统,这将使我们少走几年弯路。我们的生产线是由系统控制的高水平生产线,使上游出版社、图书经销商、作者、读者之间能够有机联系起来,能够真正根据市场需求实现按需定制和一本起印。”

粮草既已备好,只待兵马出征。6月30日,中教图的数字印刷工厂试投产;8月28日,在2014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期间,工厂将会正式投产。朱洪涛预计,POD一期年生产量达到300万册,二期将达到1000万册。

“我们虽然还无法与英格拉姆比肩,但会努力追赶,其成功之路为我们指引了方向,我们要根据中国市场特点,充分发挥我们的政策、资源、市场和客户优势,力争做成国内最具创新的,最好的POD企业。”做中国的英格拉姆,朱洪涛对此信心满满。

柯达鼎盛之力

在中教图的POD征途上,有一股重要的助力,它就是柯达。

由于项目起点高,朱洪涛对硬件的选型颇为重视,“我们做的是系统化工程,不是单纯的硬软件联接,所以我们设备选型重点关注这几点因素:硬件功能、性能是否符合我们业务发展的方向,是否支持JDF或CIP3、CIP4流程标准;设备的稳定性、品牌和型号是否成熟,是否经历了市场的考验;系统化的软件平台与硬件联接通畅、无障碍,能实现双向通信。”

经过多方论证调研,中教图全部选用了业界口碑较好的系列设备。印刷机器囊括了轮转和平张,彩色和黑白,喷墨和激光。其中,柯达的Prosper 1000、Nexpress SX2700、Digimaster HD300等设备成为数字印刷工厂里的中坚力量。

对于柯达Prosper 1000,朱洪涛最为看重的是喷墨技术。从主流的热发泡技术到柯达独有的Stream(流式)技术,中教图都进行了认真的论证,最终认为柯达的Stream( 流式 )技术在生产的稳定性上要更胜一筹。另外,中教图还分别采购了柯达Nexpress SX2700及其他国际大品牌设备,以适应不同用户、不同产品的需求。

与此同时,为了更好地发挥上述硬件的效能,中教图还选择了在印刷行业广泛使用的柯达印能捷印刷流程软件,用于驱动和管理印刷设备。为进一步提高全流程的自动化程度,实现小批量多批次的POD印刷目标,中教图联合柯达公司产品开发中心一同开发了POD印厂ERP系统,在国内首次实现大量作业的自动化排产。

无论是硬件设备的鼎力支持,还是软件方面的合作开发,柯达在中教图的POD征途上都发挥了重要的伙伴作用。与柯达鼎盛合作,中教图的POD征途也更加平坦且坚定。

按需印刷之春?

前途光明,但路漫漫其修远兮,中教图能否成为按需印刷的破局者,还有待时间去验证。

机遇与风险总是相伴相依,如此庞大的投资项目,着实需要干事业的勇气与信心。从上任之初的大刀阔斧转型,到如今POD项目的即将正式运营,朱洪涛始终秉持着敢啃硬骨头的坚定信念,将改革创新进行到底。如此敢闯、敢干的国企领导风范,引领了中教图勇往直前的POD征途。

朱洪涛坦言,对行业的理解、政府和出版商的支持、团队的合作是其坚持做好POD项目的信心来源,而挑战也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理念,许多人只是把POD当作数字印刷,事实上真正的POD应该是在出版、发行、销售产业链条中起到桥梁作用,通过数字资源管理中心、数字印刷平台和电子商务平台将印刷环节后移,真正实现出版社‘零库存,降低成本和资源消耗;二是技术,POD是以数字技术为中心,数字存储、数字印刷、数字传输等都是POD必不可少的生产、管理流程,在工厂我们只有少量的生产管理人员,人很少但效率很高,全靠先进的数字技术系统支撑整个生产系统的运转;三是资源,POD是新兴事物,能否获得出版商的支持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环。”

对于未来可能会出现的风险,朱洪涛笑言道,“投资就有风险,这是肯定的。但是企业家就是跟风险打交道的,不能说有风险就不干了。”

企业改革需要干实事的领导者,POD征途上更少不了这样的实干家。中教图能否改写中国的POD版图?能否引领中国按需印刷春天的到来?这一切都让我们充满期待,相信时间会给出最好的答案。

猜你喜欢

格拉姆中教洪涛
漳河:洪涛百折向东流
在文学经典中教陶艺 让儿童的想象飞起来
坚守梦想的英格拉姆
布兰登·英格拉姆 三重威胁
有本事的男人
例谈x/1+x0)题型的构建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教与不教的实践思考
洪涛:培养了世界上最挑剔的观众
Revised Fault Free Analysis Method for Reliability Evaluation of Smart Gr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