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年广东高考哲学复习备考的思考
2014-10-29肖瑶
肖瑶
【摘要】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作为高三政治教师,既要研究教材,又要研究考纲,还要研究近几年命题趋势,从而使复习更有效。下面笔者就《生活与哲学》模块复习备考谈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关键词】 广东 高考 哲学 复习备考 思考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4)07-059-02
一、走进高考,把握规律,明确考向
从近年考查内容可以发现高考命题有如下特点:
1. 以基础知识为主,突出考查常规知识。基础知识包括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思维方法。近年高考试题注重了基础考查,从试题的平均分和难度系数可知,相当部分是中档题,不太难,学生感觉熟悉,做起来相对得心应手。
2. 以核心考点为主,突出考查主干知识。核心考点包含主干知识和重点知识,主干知识是政治教材最重要,在教材中起提纲挈领的作用,实际生活经常碰到的知识,重点知识是高中阶段必须掌握哲学知识,包括哲学基本观点、基本原理和哲学方法论。近年高考充分考查了主干知识,考查了学生运用重点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以能力立意为依据,突出考查学生学习水平。近年高考考查知识与能力并重,重视思维方法,重视探究性问题的考查。部分试题考查了学生运用知识储备,实现通过论证和探究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得出合理有益的结论的过程。
4. 以热点时政为背景,突出考查主流价值取向。以社会主流热点为背景,要求学生通过对重要时事、重大事件有关信息的提取,把握时政信息内涵,运用一定的思维方法和用扎实的知识底蕴对题目提供的信息内涵的深刻领悟而完成试题,从而突出考查学生的主流价值取向。
例:2013年高考第36题。材料一:习近平指出:“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切实解决好‘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的根本政治问题,努力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
材料二:某市政府法制办为制定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先通过各种渠道,向社会征集意见和建议,后召开座谈会,请市民代表对条例的草案发表意见和看法。
材料三:某市区党组织着力实施民生工程,创建街道社区党建的立体运行体系,通过“分类设岗定责”、“民情日记”等形式,帮助3000余名下岗人员实现了再就业,解决了1700余件社情民意问题。
(2)上述材料共同体现了价值观的什么作用?(4分)并分析党和政府是怎样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主体观的。(12分)
从以上分析,笔者对2015年高考命题重要考点预测
唯物论:物质与意识关系、意识的特点与意识的能动作用;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认识论:实践的特征;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认识的过程(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辩证法:联系观中的整体与部分,系统优化;发展观中的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即发展的状态)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即一分为二的观点);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矛盾问题的精髓)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辩证否定观;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
唯物史观: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价值观、人生观。
总之,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今年哲学生活尤其要注意创新和改革。
二、夯实基础把握技巧提升能力
1. 突出哲学主干知识,夯实基础,构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知识是能力的依托,任何能力都需要依据一定的知识,从近几年的高考来看,扎实基础是高考成功的关键。越到后期,越要引导学生夯实基础,回归教材,这一环节是任何人无法代替和包办的。面对我校生源现状,完全依赖学生自觉主动学习是不现实的,老师的引导和和检查落实就显得格外重要。比如课前告诉学生,下节课要测试哪几个原理,让学生提前准备。这样学生的复习指向就很明确,也便于老师的检查和落实。
教师要引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构建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老师适当点拨。以哲学中物质意识辩证关系为例:
整体线索:原理内容——方法论——错误倾向——应用范围
原理线索:物质决定意识:概念——原因——表现——运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原因——特点——表现——运用
方法论线索:(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到——运用
横向联系线索:
相关原理对比:实践与认识、规律与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相关知识对比:意识与认识与真理、意识的能动作用与反作用与主观能动性
相关方法论对比:(实事求是、求真务实、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运用技巧
2. 加强学法指导,培养答题技巧,提高解题能力
相对于客观题而言,我校学生的软肋在主观题,下面就哲学主观题的复习备考谈谈笔者的做法。
(1)认真研究近三年广东高考哲学主观题的命题特点、呈现规律,明确备考方法和技巧。
从近几年广东文综高考命题情况看,哲学主观题分值大,一般总分16分,两小问。考查的角度基本是中微观,宏观考整本书的可能性极小,基本可以不练。设置问题以单个原理训练为主,适度训练中小范围的试题。如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唯物史观、物质观、实践观、发展观、联系观、群众观、社会历史主体观、社会发展动力观、发展的状态、辩证法的总特征、矛盾问题的精髓等等。因此,对于知识体系的构建,不能仅仅停留在“构”的层面上,而是还能打乱知识结构,找出线索重新把相关知识串联起来,并且放在“新情景、新材料”中检验、解读和运用。高考中考生失分的原因包括对考点所涉及的知识点梳理得不夠完整清晰,对教材的知识体系把握不够准确,专业术语表达得不够规范,也缺少对题型的精化训练。因此,教师在备考中要加强审题和答题能力的培养,通过典型习题的训练和常见错误的分类分析,甚至可以让学生参与命题、改题等方式,提高考生对试题分析能力和答题要点的构建能力。
例如 (东莞2014年)习近平指出,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我们必须坚定改革信心,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更有力的措施和办法推进改革。可以说,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35年来,我们用改革的办法解决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同时,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产生。制度总是需要不断完善,因而改革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
结合材料,运用所学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知识分析改革的必然性。
第一步:审设问。知识范围是唯物主义历史观;逻辑角度:必然性(属于为什么)
第二步:审材料。找有效信息点。学会对材料分层。
习近平指出,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我们必须坚定改革信心,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更有力的措施和办法推进改革。可以说,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35年来,我们用改革的办法解决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同时,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产生。制度总是需要不断完善,因而改革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
第三步:检索、调动、运用相关知识分析有效信息。
第四步:按照原理、方法论、结合材料组织答案。
【参考答案要点】(1)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社会的一系列问题,要求我们必须坚定改革信心,推进改革。
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35年来,我们用改革的办法解决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
③生产关系一定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要求我们树立改革意识,不断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发展的方面和环节,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也可答:社会发展是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④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创造者,我们必须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立场上积极推进改革,是当前的党和国家最大价值选择。
(2)举一反三、限时训练:
1)结合材料,运用所学唯物论有关的知识分析改革的必然性。
2)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社会发展规律的知识分析改革的必然性。
3)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社会发展真谛的知识分析怎样深化改革。
通过举一反三,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题技巧,增加复习容量,营造高效课堂。对重点班,还可以给学生提供最新时政素材,让学生自主编题。
3. 把握年度主流热点,有序整合各类高考信息
广东的考试说明中一直把“年度国内外重大时事、党和政府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列入考试范围,考试命题也一直以时事政治做素材,综合论述题的素材乃至答案,也来自党和政府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因此,教师要主动、积极地研究国家政策,并把有关的最新内容补充进教材或讲稿中,这样才能与时俱进。在后期复习中更要对热点进行合理筛选,以期取得较好的复习效果。结合哲学模块的考点,下列热点确定为重要的时政素材:
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2)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加强民生保障,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要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思路做好民生工作。
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提出并深刻阐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强调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
4)我国“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将中国探月工程二期的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成功送入太空
5)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坚持先行先试,使之成为推進改革和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试验田。
总之,在高三复习备考中,教师永远是本学科的船长和舵手。只要遵循备考规律,勤于反思,善于学习,心中有学生,一定能收获高考的成功和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