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生的第三条岸

2014-10-29刘宁

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 2014年5期
关键词:民俗协会摄影

刘宁

巴西作家罗萨有一短篇小说《河的第三条岸》,说的是一个本分的父亲顺应心灵意愿荡漾在水光潋滟中,寻觅河的第三条岸。为精神而活,追求一种纯粹的价值和理想,是一种生存乐趣和境界。我们的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只愿用努力把时间浓缩成一个长长的等待,那么它们的力量将无限延长。瑞安市摄影家郭震贵先生就是如此。郭震贵,浙江省瑞安市工经委退休干部,现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现任瑞安市民俗摄影协会名誉主席、瑞安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温州市民俗风情摄影协会首届顾问。其作品入选全国级摄影大赛多项、省级50余项……2012年被中共瑞安市委、市人民政府授为“瑞安市文艺事业突出贡献奖”。

暮年伏枥 钟情只为那光影之美

诚如学友给震贵摄影集的贺词所云:君神奕,鹤发童心。此刻眼前的老人,年届八十,从容淡定,热情而又安详。宽边的眼镜后透出一双灵活、敏锐、炽热的眼睛。他带着感性的语气,真诚的态度,爽朗的笑声一下子拉近了我与他的距离。他底气十足、声若洪钟地打开了话匣子。

其实人的一生有很多机缘和偶然,郭震贵正好遇上了,他抓住了机会并且努力来回报。回忆起学摄影那段时光,那种“理想”的情结,仿佛就笼罩在那段时光里。那是2001年平凡的一天,他碰到了后来他一直念叨的亦师亦友的黄云生。那些镜头中黄昏灿烂的落霞、伴一股款款而来清芬的荷莲、那喜雨敲窗的春季中青藤缠绕的绿墙……那温婉细腻的油画般的感觉,有素衣布面的淡雅写实,又有泼墨如水的重彩华丽,方寸之间折射出的光与影的语言极具艺术震撼力和文化内涵,老师的作品一下子抓住了他的视线。他说真的很感谢黄云生对自己在摄影上的引导,最先点亮了他的摄影艺术之灯。那是一种什么都不懂、完全无知的状态,不懂构图等起码摄影知识、不懂摄影专业技术。68岁的郭震贵却以同伴们所说的“42℃”的狂热玩起了摄影,“海鸥” 、“佳能5” 、数码“佳能”,一年不到与时俱进的他,手中物件更新了三代!在老师指导下,他的创作技能得到了突飞猛进。还不光如此,凭着一股认真执着劲,已近古稀的他还报名上海摄影学院函授专科学习,成为当年学院里100多名学员中四人之一的须发皆白的“优秀学员”!

说起摄影,对于年富力强的人来说,可以用“玩”来调侃,但是对于年近古稀的老人来说,真的需要健康的身体去支撑。尤其是要选一个适宜的时间、场合还有地点来拍到一张高要求的照片,真不是菜鸟级的门外汉们按一下快门就简单搞定的。而“发烧”至“骨灰级”的摄影就是定格精彩瞬间,“那是真正的艺术,那可不是人工可以造出来的”,老人如是说。还记得那张入围全国摄影大赛的《黎明中的瑞城全貌》照片。画面构图开阔,意境深邃。彼时,天空的云霞在喷薄而出的阳光映射下,欣欣然刚舒展开来,泛出些许的红、黄些许的青、白。瑞城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沐浴在晨光熹微之中,而南岸葱郁如黛的远山却正在虚无缥缈的云雾缭绕间若隐若现,清旷苍莽。镜头下的瑞安城,一派抒情,有都市大气朗润的重彩之厚、有山水烟雨空灵的墨华之清,飞动其间的氤氲和苍浑,清而不薄、润而不腻。云兴霞蔚,让人神驰于光影造化的奇美。为了得到这万道霞光照耀天造地设的一瞬间,郭震贵跟一行的影友前后用了2个多月时间,艰辛等待找寻这样的日子:前一天要下过雨,这样山腰上会有清新的雾气缭绕,但同时每次要赶在太阳还没正式出来之前到达城东的万松山顶,选好绝佳的取景位置。其中又花了17天时间天天上山捕捉那完美一瞬。

这样的故事好多。比如2012年那次远赴贵州紫云县水塘镇山里拍摄亚洲唯一的也是被冠以中国最后穴居部落的中洞寨民居采风。那里距贵阳261公里,又从紫云县坐车30多里颠簸山路辗转,如此翻山越岭又走一天,才到达中洞寨。路途如此艰辛,同行的采风队员劝他别去了,78岁高龄的郭震贵却执着勇敢,不轻言放弃:“再难走,我也要走到。不走,我这辈子就没机会了!那是人间最美的风景啊!”看着老人参加摄影比赛的累累奖状,我问道,搞摄影苦吗?老人略一沉吟,那感性的语气、热情的态度不减:“也不苦,兴趣嘛!苦心才能良工啊!”原来,为自己的精神而活,有志趣相托,激情相伴,必是左手用梦想为生活点灯,右手牵着幸福远行。这样的人生,夫复何求!

弘扬文化 当民俗遇上摄影

打开郭先生的摄影文集,题材丰富多变:有内涵深邃的民俗风情、清丽雅致的水墨古韵、绚烂张扬的天涯山野、灵动大气的雪乡草原等等专辑,显示出他驾驭多种题材类型的深厚摄影功底。看老人的作品,森然大雅充满一种情韵气度,真的是一种视觉享受又发人深省。这幅《水上人家》,渔村渔船渔人,淼淼澄江流动着一种生活的气息;这幅《梨花开的时候》:梨花点点如碎玉飘洒,初春的山里人家春意氤氲,充满祥和宁静的氛围;那幅《日沐银丝》中,那纯白的寿面如银丝飘飘,村民们正在晨光微启中赶着晴天辛勤晾晒……在他细心精准的镜头下,写景、咏物,也寄情,言志。他更喜欢有人物故事感觉的摄影,因其不乏对社会对生活的思考。如那《空巢》一景:老旧的古宅边,沐浴在夕阳一片红下的耄耋老人正在低头沉吟,似在回忆往昔岁月的美好,似在思念远方的儿孙,那寂静的思绪飘得很远很远。一边老旧古宅的黝黑画面与夕阳的璀璨光线形成晦与明的鲜亮对比。灿烂的阳光下生命却走向枯萎,这无疑给人们的心灵带来强烈的冲击和震撼,仿佛我们也听到了作者的思考和呼唤:多给孤独终老的空巢老人们一些关爱吧!我想,那光影不仅仅是被看到,而应该是被铭记的。

谈到摄影,笔者提出一个疑问,为什么深爱民俗摄影呢?郭先生说,起初爱上摄影只是自己的兴趣,是要为追求唯美的艺术。但以一种狂热在这条路上走着走着,在镜头后审视和分析自己,他觉得要让它做出价值来——摄影要赋予它文化的内涵才更有价值和意义,也更有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而一路走来方向感也愈加清晰——只有根植于文化的土壤中吸收文化的养分,弘扬文化,摄影之路才会走得更远。一次跟随中国民俗摄影家协会去采风,开启了他创作道路上的另一扇窗,使他确定了民俗摄影的方向。

在2009年加入中国摄影家协会之后,郭先生更是云游四方,足迹遍及大江南北东西。他还不懈追寻探访那些渐逝的优秀民族传统、民俗文化,用镜头讲述他们对天地的敬仰、对信仰的追逐,记录那些渐被遗忘的精神印迹。如帽饰装有弓箭的据说是射日后羿的后代的贵州香风革家寨;有独特浓郁农耕文化气息的为誉为“天下第一苗寨”的千户苗寨中的红苗舞、芦笙舞;被誉为“东方迪斯科”的反排村寨的木鼓舞、祭祀舞;粗犷朴实、奔放刚健的畲乡风情;妩媚动人与刚强坚韧集于一身的闽南惠安女;多彩云南的26个民族印象……在这些偏远的被现代都市文化边缘化的可谓“文化呆滞单调”的少数民族或者农村地区,那些淳朴的乡民可以说不懂艺术、不懂文化,但是他们绚丽的服装、一听到鼓声或乐曲声就扭动身躯就是对美的追求、对生命力量的感受。他们无一不在告诉我们:他们与自己的文化如此亲近,他们的信仰就是他们的文化!

还有那张入选《中国摄影艺术年鉴——2013卷》的《社戏台下》。其中扮演社戏的女演员走下台来,四周的观众都是些白发斑斑的老妇人,都不约而同望向这位盛装的她。看社戏,是浙江缙云农村乡民祭鬼酬神的一种仪式,也是他们艰辛劳作之余的一种娱乐。那些沉默的苍老眼神中也许有对剧情的悲苦相通,也许有对一种情感的欢乐认同,或许那是种对自己也说不出的痛苦和喜悦的温情共鸣。文化这个词很抽象,。看社戏理解剧情是直达她们内心的,是他们心灵的安慰和精神的寄托。

在风俗民情扑面而来的影像中,郭先生的摄影语言浓缩了一种对文化的记录和思考。镜头中,这都是些没有人注意的寻常小人物,但他们沧桑质朴的生活方式、朴素敦厚的外表、苍凉虔敬的目光让人深深为之震撼。而笔者更为这镜头背后的郭先生那一颗悲悯关怀的心而充满敬意。这样的摄影家是值得尊敬的。

苦心孤诣 发展民俗摄影协会

玩摄影,只是属于个人的兴趣,但组织协会就不只是“玩”了,就得要有思路、有想法、有领导能力,更必须有奉献精神。“瑞安市民俗摄影协会”是目前瑞安文艺家联合会下属规模最大、活动最热闹的一个协会。说起它的成立,还有好一段故事。

当时市老年大学有摄影班。在班中的摄影兴趣小组基础上,逐步建立了老年大学摄影协会。协会发展很快,但因其只允许老年大学学员才参加的局限性,把许多摄影爱好者关在门外,特别是广大中老年朋友。当时市里已有摄影家协会,但是参加摄影家协会“门槛”很高,有条件限制,对此,身为会长的郭震贵非常困惑。

一次参加中国民俗摄影活动的经历,打开了郭震贵的视野,转换了他关于协会发展的方向和思路。他觉得民俗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它塑造民族的品格,更可以强化民族的精神。瑞安本身就是一个儒雅深邃的历史名城,有着高古沉厚的文化气质、厚重的历史传承,尤其很多悠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待宣传和保护。其二,在当今浮躁的社会,对于传承民俗文化,中老年朋友无疑比年轻人更有激情,有更广博成熟的内心和更为执着专注的坚守。他觉得民俗文化涉及面广,有题材,民俗摄影的方向很有前景。于是,郭老师开始积极筹备民俗摄影协会。谁知一些人极力反对,人为设置障碍,筹备陷入了困境,更不要说要固定场所和创办资金等。

从容地面对真的很不容易。2006年10月,在获得领导重视和各方支持下,尤其是当时市委宣传部的认可,郭震贵牵头正式成立了“瑞安市民俗摄影协会”。为了调动会员积极性,他说,只要你有相机,只要你有兴趣愿意拍,都可以参加。对内,原有的老年会员齐心协力;对外,利用各种人脉关系,发展会员。凭借其出色的协会领导力、杰出的工作业绩和创新理念,郭震贵收获了一大批忠实的拥趸。在很短的时间内,协会规模很快发展壮大,人数突破二百、活动内容丰富,一跃而成为瑞安文联之下规模最大、活动最热闹的一个协会。

他们的足迹省内到达宁海、泰顺、象山以及宁波岱山等地。如此大的活动规模,经费无疑不可能再是当初的兴趣小组内个人的义务捐赠、慷慨解囊可以解决得了的。对此,郭震贵有办法。他凭借自己在企业界影响,建立“团体会员制”,吸收10个大企业作为团体会员。以团体会员的会费作为基本费用并再鼓励个人赞助,来保证整个协会活动的基本运作。

壮志鸿鹄 心中走不出的风景

看着汽车在山路上不停地盘旋回绕,郭震贵的心一阵欣喜和激动。蒙蒙雾气笼罩的山尖,悠悠地带着一股远山的气息。这是一片茂林修竹密布的的山岭,素有“黄林三条岭,条条通天顶”之称。其最高峰达到海拔1320米。

瑞安桂峰乡黄林村,这是一个鲜为人知的古村落。她隐藏在距湖岭镇约30公里的金鸡山东侧的牛腰山深处。曾经度过了漫长而宁静的岁月,至今已经有近千年的历史了。村中的两大姓朱氏与吴氏早在唐代和明朝就已经再次开疆拓土,繁衍生息。在郭震贵的心目中,那是一片别具古朴之美的“世外桃源”。想起2007年第一次探访这片“养在深闺人不识”的处女地,他觉得自己就像陶渊明笔下的武陵渔人在峰回路转的山岭后,眼前豁然开朗。

在满山的翠绿之间,方圆一平方公里的山坡上,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房子密密麻麻、层层叠叠,上下交错,均为清乾隆年间建造的古居,至今保存完好的有100多间。这些古色古香的建筑坐北朝南,气宇轩昂,一般为两层建筑。最大的房屋为10开间的联体,令人叹为观止。屋顶全部由青瓦铺盖,飞檐翘角,屋墙多用岩石垒成,坚固稳实。而屋内门窗隔壁均为木质结构,冬暖夏凉,实为宜居之所。村口小桥流水,溪边老树昏鸦;村内鹅卵石铺就的道路四通八达;村中屋屋相连,鸡犬相闻,一派宁静祥和而又给人世外的恍惚迷离之感。

更令人惊奇的是,离村3公里的峡谷里,前后左右竟分布着七个不为人知的瀑布潭。因状如北斗星摆放在深山僻岙中,故称“七星潭”。因山岩乱世阻隔,无路可通,至今七星潭久藏山中,无人问津。只有少数几个山民上山砍柴采药,才能偶尔见到其中的一两个。据《瑞安县志·山川》记载:“去城西六十五里,有潭七,名七星潭。其一最高,相传神龙居此。岩上瀑布两道,喷薄如雨,虽盛暑亦寒气袭人。岩腰有坛,平如掌。元大德八年,郡守遣官祈雨,见一物,红色如鼋,迎水出而甘雨随至。”他们发现此地瀑布有三绝:一是第六潭 “谷壁潭”,有30米高,6米宽,蔚为壮观。其次,潭水清澈见底,山石有黑、黄、红等颜色,可谓“五色昳丽”。坐在潭口,瀑布飞流直下,当阳光映照飞湍山石,即有彩虹当空,令人称叹。其三,每当大风来临,第一潭“大洋潭”山背潭底发声,水则漫溢,似乎有灵异气象,有传说的神龙居此,所谓“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村民们也都笃信此水不仅秀气且有灵气。

人们很难想象到作为一个摄影爱好者的郭震贵,发现这样一处绝妙胜景,他的心情有多么的激动兴奋;而人们更难想象到的是作为民俗摄影协会会长的他,当时更深刻地感受到,具有如此深厚文化底蕴的黄林村和“七星潭”,一定要揭开她神秘的面纱,让世人领略她惊世绝艳的姿容。从此这种念想一直牵引着他,他决心要为黄林村的村民做几件实事,一要保护和修复这些因时光侵蚀而日渐衰败的古建筑,二要开发“七星潭”如此绝美的风景!

五年来,郭先生和他的摄影小分队十几次进山,在村民的带领下,攀悬崖、登峭壁,烈日下的曝晒、草丛中的穿行,荒野上的坑洼,山上河滩边的风险,他们都经历过。山民们在前面挥舞柴刀开路,不是纵横交错的荆棘,就是纤细刺人的茅草叶子。齐腰高的野草,还有高至胸脖的蓬根。有时他们甚至都是开了山路,爬进去。好几次,年过古稀的郭震贵差点摔下山崖。令人胆战心惊的发现之旅后,他们终于得到第一手资料,拍下一组弥足珍贵的“七星潭”照片。

但黄林村交通闭塞,七星潭人迹罕至。为了开发此地,郭震贵帮助村民联系宣传部、旧城办落实古村落保护事宜。为了扩大影响,他还带领瑞安民俗摄影协会在黄林村建立了“民俗摄影基地”……

如今,一条宽阔的水泥公路直达黄林村口,一座农家乐“黄林驿站”迎接八方的现代“武陵人”。站在村口的半月潭前,山风习习,松影徐徐,神思不禁遐远矣。碎石子的小路上,璀璨的夕阳尽头,轻轻慢慢地飘着“暧暧远人烟”。暮归的农人赶着老牛,白发飘飘的老人在院落里赶着鸡群,一切都散发着桃花源似的光……这成了他心中一片再也走不出的风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郭震贵希望自己的人生能不断翻新,不断有新的附加值。他珍惜为瑞安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做出自己的贡献!

在郭震贵的带领下,塘下罗凤的每年农历2月16的“抢排猪”活动、曹村元宵闹花灯活动、金川芳庄的人工造纸作坊、高楼南山的寿面村等等,凡是民俗活动兴盛的地方总少不了民俗摄影协会会员们奔忙的身影。每次活动,每份作品,民俗摄影协会的会员们都带着一种对民族文化之根的虔敬和思考。会员们深深懂得:只要激发起人们心中一分甚至一丝对民族文化的向往,就是对文明传承的贡献。现在协会已设立了民俗摄影四大重点基地:以水碓手工造纸为主的芳庄人工造纸基地、文化部重点提名的马屿的蓝夹缬基地、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高楼木活字印刷基地,还有已成为旅游胜地的黄林古村落基地。

后记:是的,今年已80岁高龄的他也终于感觉自己老了。人老了,但精神不会老。他依然风风火火,带领会员们飞赴贵州写生,又下乡采风。其实,人就应该这样,热爱生活,更要热爱生命。选择理想,对人生第三条岸的坚守,才能拥有饱满的人生!

责任编辑/赵吉政

猜你喜欢

民俗协会摄影
漫画民俗
漫画民俗
“广厦奖”优秀评选机构名单
印度汉娜,一定要民俗风?
协会 通联站
协会 通联站
协会 通联站
WZW—bewell摄影月赛
最美的摄影
摄影42℃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