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逐梦世界

2014-10-29喻季欣

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 2014年5期
关键词:广交会周总理香港

【编者的话】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建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就纠集到一起,对年轻的共和国实施严格的政治排斥和经济封锁战略。但是,被西方智者利希霍芬称之为“最善于经商的民族之一的中国人”,在站起来了的时候,自然不会被帝国主义的这些限制所征服。于是,自建国初期的“全国商品展览会”演绎而来的“广州出口商品交易会”,直到如今的“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简称“广交会”)就坚持半个多世纪的举办下来了。至今已经举办了115届的“广交会,曾经是中国向外开放和吸纳的窗口,是巧妙应对和打破外来封锁的阵地,也是架“贸易的桥梁,结友谊的纽带”,广交世界善缘和朋友的舞台。在这个既是窗口、阵地和舞台的地方,曾经展示和存在着太多政治、经济、外交和文化的斗争与贸易、感情交流故事,包容非常的巨大。所以,广交会是一个一次次地见证中国历史的记录,是蕴含着太多民族期望、艰难、喜悦和满足的地方,历史不应当忘记其长久而成就辉煌的过去。

广东作家喻季欣,曾经是广交会上的一个热心的观众,更是一个多次亲历了广交会盛况的见证人。如今,他在进行了大量的历史追踪和多样采访之后,用写实的文学笔触,真实地将广交会的由来、发展、繁盛及其巨大的历史价值作用情形描绘出来,既给广交会历史一个很好的文学珍藏记忆,也为现实的报告文学创作提供了很好的历史阅读对象。所以,我们应该感谢喻季欣这样现实的历史选择眼光。虽然,如今中国的商品交易已经遍布世界各地,“中国制造”已经是很难阻挡的潮流,但历史的道路依然需要回望。

《逐梦世界》,以文学的视角和文字面对历史。作家非常注重文学的真实描述和表达。作品为我们生动地描述了周恩来以及陈毅、李先念及后来不少国家领导人为广交会付出的心血,也很真实地描述了像叶季壮、严亦峻等很多实际的参与者的精神情感和行为,描述了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像霍英东父子、曾宪梓、许世元、李欢、何贤、马万祺、张平沼等很多海内外爱国人士对于广交会给予的热情支持;描述了大量发生在广交会期间的有趣,个性,甚至怪异的人和故事。这些人物和故事,分别在不同的时段和环境说明着广交会的个性和魅力。相信读者能够从这些传神的描述中感受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外交的历史侧面,得到在现实斗争和创新发展中,推进中国商品更加走向世界贸易舞台的各种启示,留下有趣有味的记忆!

本文是该作精彩篇章的节选。提前刊出,以飨读者!

引 子

历史是由细节组成的。

1967年4月14日清晨,朝霞初露。寂静的广州白云机场,一架银白色专机稳稳降落。一个人们十分熟悉的清瘦身影快步走出机舱,走下舷梯,大步迈向一辆停靠在不远处挂着军牌的伏尔加轿车。

这个清瘦的身影是共和国总理周恩来。上车后,周总理身子微微靠向座椅后背。一生忙碌的共和国总理随即从衣袋里掏出一份文件,又仔细浏览起来。

这是一份重要文件。这是毛泽东主席前一天,即4月13日亲自批发的“五项通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中央文革领导小组《关于开好春季广州出口商品交易会的几项通知》。看完文件,共和国总理便向前来迎接坐在一侧的广州军区主要领导接连询问起来:“红卫兵情况如何?文件传达了吗?第21届广交会能否如期举行?”当看到这位大军区司令脸色凝重时,总理坚定说道:一定要如期举行。

而此时,也就是明天要如期举行的第21届广交会前的情况如何呢?

伏尔加轿车急速驶进珠江宾馆。这是广州军区的接待宾馆。但今天坐在这里开会的不是军人,而是一批穿着没有帽徽领章的草绿色军装、戴着红袖章的红卫兵组织“司令”们。为保证第21届广交会如期开幕,周总理放下千头万绪的国家大事,从北京直飞广州,来接见红卫兵,传达中央“五项通知”,劝说这些相互争斗而影响广交会如期开幕的不同派系组织的头头们。

“五项通知”的核心是:不在广交会及其所属组织内进行夺权;在广交会期间,一律暂停“四大”(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开好广交会。

毛主席亲自批发通知,周总理亲自来传达,历史记住了这情景。但听说要暂停“四大”,一些红卫兵头头还想强辩,可一触到周总理坚定锐利的目光,没了底气。在珠江宾馆,共和国总理一天之内,接连四次,分批耐心、严肃劝导各派红卫兵组织的头头们。

不顾辛劳,周总理又紧接与广州军区、外贸部、广东省等有关负责人谈话,来到中山纪念堂向群众组织做报告,亲自到广交会馆察看情况,他郑重指出:要如期开好广交会。

此话一言九鼎。第二天,1967年4月15日,第21届广交会在海珠广场展馆如期举行,至5月15日顺利闭幕。

有人说:“文革”十年,中国大陆只有两样工作从头到尾没有停止,一是制造“两弹一星”,另一就是举办广交会。

是的,广交会创造了辉煌。创办57年来,每年举办春秋两届,至今从未中断,亦如1973年邓小平亲临广交会预言与希望的那样:广交会会越办越好。

细节凸现历史内涵。

广交会,即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创办于广州,第1届于1957年4月25日在广州中苏友好大厦开幕。因在广州举办,为易记上口,周总理亲自倡导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简称为“广交会”。经国务院批准,从2007年4月15日举行的第101届开始,“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更名为“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

从此,广交会从单一出口商品贸易转型为进口和出口双向交易。但它简练约定、朗朗上口的简称始终未变,它通向世界的大门日益敞开,功能日益增强。

创办首届,广交会有19个国家和地区的1223名客商参展、出口成交1754万美元。第101届广交会,有来自211个国家和地区的206749名境外采购商到会,累计成交363.9亿美元。

2007年4月30日101届广交会闭幕当天,中国新华社报道:本届广交会参展人数、成交额,均再创历史新高。出口成交额列前三位的市场是欧盟、美国和中东。

101届广交会开幕前一天,美国《华尔街日报》报道:“第101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首次设立进口展区,对外国出口商敞开了大门,显示出中国更加开放的态度。”

历史轨迹和世界权威媒体报道表明:历经发展,紧随中国改革开放历史步伐,广交会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商品交易会,成为举世瞩目的世界会展品牌。

时代激荡,开创新局;使命在肩,逐梦世界。

2013年11月9日至12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全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深化改革,时代强音。广交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逐梦不止。

曾几何时,广交会是新中国冲破帝国主义封锁的前沿阵地,凝聚国家意志打开通向世界的一扇大门;她与共和国同舟共济,紧随时代百折不回,成为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商品种类最全、到会客商最多、成交效果最好的综合性国际贸易盛会;她从中国经济的晴雨表走向世界经济的参照系,她以民族复兴的光荣与梦想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展示中国特色。

让我们走进广交会,回眸她开创新中国对外贸易宏大格局的历史脚步,感受她作为共和国对外开放、经济建设和深化改革窗口的时代风姿……

第一章 破局开篇

1949年11月,以世界头号强国美国为首的17个成员国,成立对共产党国家出口管制的“巴统”组织,包括联合对华禁运,蓄意筑起对刚刚诞生的新中国的经济封锁线。

19世纪德国史地学家、游历过大半个中国的利希霍芬说过一句名言:有两个公认为最聪明的民族,同时也是最善于经商的民族,一个是中国人,一个是犹太人。1877年,他在出版的《中国》一书中,对中国历史上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线形象地称为“丝绸之路”。

最聪明、最善于经商的中国人,如何破局,冲破了西方资本主义阵营的封锁线?以什么创举,打开了通向世界的一扇大门?怎样承前启后,创设了20世纪“丝绸之路”的新起点?

破局开篇,在冲破封锁中诞生,广交会阔步而来。

一、那时节,当年的小伙伴们也惊呆了

1、27岁的小伙伴李欢,面对第1届广交会的盛大情景,顾不上整理松了结的领带手舞足蹈。56年后他依然记得自己那时“完全被迷住了”。

初升的太阳映照珠江水面,正是老广州习惯饮早茶的时刻。万木吐翠的越秀山,迎着南国深春的晨风展现出百媚千姿,山顶雄伟的镇海楼在朝阳映衬下昂首挺立。

越秀山下西侧,那时还远离城中闹市、名叫大北路的流花桥畔,一长排耀眼苏联建筑风格的横工字型大厦披彩挂绿,与山顶的镇海楼相映成趣,大厦前1万多平方米的广场人来车往,热闹非凡。

这一天,1957年4月25日,第1届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在广州隆重开幕。这一天,花城广州喜迎四方宾客,花城无处不飞花。这一天,时任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主席兼党组书记南汉宸,在开幕式上盛情致辞。

一辆辆满载着参展客商、参会嘉宾的大客车、小汽车接踵而来,看热闹的市民蜂拥而至。朝阳照耀下占地11万多平方米的中苏友好大厦屋顶红旗飘扬,主楼大门上方“第一届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的鲜红横幅耀眼夺目,大厦前广场中央长40米的大型喷水池水柱高扬,与喷水池相对而立的15米高、由苏联最负盛名雕塑家创作的一个手擎旗帜的苏联工人与一个手持一卷蓝图的中国工人并肩挽手、昂首前倾的雕像,气势庄重。整个场景,壮观宏大,恍如画中,令人震撼。

这个27岁的小伙伴叫李欢,香港南北行公所商人。56年后的2013年5月5日,当83岁的他来参加第113届广交会,笔者在他下榻、参加广交会来多年住宿不变的广东迎宾馆采访他时,他依然清晰记得应邀参加首届广交会的难忘情景,记得那天被人提醒整领带的真切细节,记得乘坐的是一辆老式公交车。

2、来自19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们,面对近1万平方、5个展馆里品种繁多、琳琅满目的各式产品,个个眼花缭乱;与货主当面洽谈、看样成交的做法,人人好奇兴奋。不敢想象的事,就这样发生了。

看过开幕式狮子舞、红绸舞的喜庆表演,客商们潮水般涌向展馆。

香港、澳门中华总商会的王宽诚、叶若林、庄成宗、胡士澄和马万祺等知名人士率领的港、澳工商人士团体来了,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加拿大、英国、叙利亚、比利时等国家的客商来了,波兰人民共和国部长会议主席约瑟夫·西伦凯维兹率领政府代表团,4月6日就早早地来参观了。

涌向展馆的还有各路参观、看热闹的人们。展馆内,举办展会的主人们、携带商品最早开始对外贸易的新中国外贸人,在等候来自19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们。

国家外贸部和广东省的领导来了,国内上百家外贸企业带着出口计划货单来了,广东、广西、湖南、贵州、吉林、辽宁、浙江、江苏8省27个内贸企业,带着4200多万元的货单来了。

这是新中国商品最为集中、敞开大门面向世界的第一次商品出口交易会,由国家外贸部直属各专业总公司与各国营及公私合营的外贸公司共组成粮油、茶叶、土产、畜产、丝绸、食品、机械、矿产、化医等13个交易团,集中展示新中国出口的各种货源。整个会展展出面积达9600平方米,分工业品、纺织品、食品、手工艺品和土特产品5个展馆,陈列着新中国工农业产品1.09万件。

各展览大厅人头攒动,人声鼎沸。不同肤色、操着各种口音的客商们,看着琳琅满目的货物,面对五彩缤纷的土特产品,触摸轻巧美观的小工艺品,仔细打量,反复询问,新奇、好奇、惊奇,一切令他们兴奋不已。

令客商们好奇而兴奋的还有贸易方式。那时,洽谈是在专门的洽谈室双方围坐桌前当面进行,客商们为交易产品从惊奇诧异到满心欢喜。扁豆、苎麻、芦花、稻草绳、葛粉赫然入室,相思鸟、鸳鸯、画眉、金钱龟啁啾成交。农副产品和新小商品是首届广交会出口的主要商品,这是新中国当时的国内经济状况决定的。一穷二白的新中国,经过新中国成立后3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国家采取一系列方针、政策和措施,才制止了国民党政府遗留下来的恶性通货膨胀,稳定了市场物价,基本完成对封建土地制度的改革,解放农村生产力,农副产品得以不断增加。

这今天看起来颇像是农贸市场的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却是首届广交会肩负历史使命迈开的最初步伐。这步伐让客商们惊奇诧异,然而,他们更满心欢喜:交易会上,单相思鸟就成交了10万只,金钱龟成交了1万只。相关要货数量大大超过交易团原来的估计,甚至陈列馆中的样品,也在各国客商的一再要求下购买一空。

如今满头华发的原广东食品进出口集团公司员工钟泳康,带着清晰的追忆告诉笔者:他在第1届广交会上做成的第1单生意,是卖给香港安达有限公司几十吨咸鱼。

广州人有句俚语叫“咸鱼翻生(身)”,意为不敢想象的事情出现了。钟老用这个比喻时,自嘲中带着幽默,兴奋中至今充满甜蜜。

不敢想象的事,就这样发生了。

3、广交会开幕不久,人们惊喜地在展馆里看到周总理的身影;在中苏友好大厦前的广场,人们惊异地发现了赫然陈列的新中国造机车和解放牌汽车;在冲破封锁中诞生的首届广交会,以出口成交1754万美元顺利落下帷幕,破局开篇,惊醒世界。

广交会开幕不久,人们惊喜地在展馆里看到了周恩来总理的身影。周总理亲临现场视察,他一个馆一个馆地仔细察看展出的商品,他倡议这一展会简称为广交会,编印《每日动态》,直接报送北京中南海。

惊奇在发酵。

贸易成交在递增,签订的合同在加厚。每成交一笔,就有愉快的欢笑;每签订一份,就有情谊在传递。这一切实现了周总理的嘱咐,体现了广交会的初衷:换取更多外汇,增进与世界人民的友谊。

换取外汇,是广交会肩负的新中国迫切使命。

底子薄弱、重建家园的新中国,需要大量的建设物资从国外进口,获得外汇是当务之急。

细节凝聚历史。

在冲破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封锁中诞生的广交会,以稚嫩、清脆的第一声嘹亮放歌,破局开篇,惊醒世界。

二、封锁的历史格局

1、从1949年11月,在美国提议下秘密成立“巴统”,到1951年美国又操纵联合国大会通过对中国实行“禁运”的提案,企图扼杀新中国的重重封锁,建起壁垒困局,严峻摆在中国人民面前。

1949年10月1日,中华民族一个改写历史的崭新日子屹立在世界面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这一天,毛泽东主席在雄伟的天安们城楼上向世界庄严宣布: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就在新中国成立刚1个月,1949年11月,在美国提议下,一个意在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禁运和贸易限制的国际组织“输出管制统筹委员会”秘密成立,因其总部设在巴黎,被称为“巴黎统筹委员会”(简称“巴统”)。

“巴统”有包括美国、英国、法国、日本在内的17个成员国,其对社会主义国家的禁运产品有3大类:军事武器装备、尖端技术产品和战略产品。1950年7月,“巴统”的贸易管制范围扩大到中国,并设有一个专门针对新中国实行禁运的执行机构中国委员会。该机构开出了对中国贸易的特别禁单,该禁单所包括的项目比苏联和东欧国家所适用的国际禁单项目多 500 余种。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为保家卫国,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

1951年,美国又操纵联合国大会通过对中国实行“禁运”的提案,企图进一步以经济封锁扼杀新生的人民共和国。

严峻的现实挑战,精心设置的封锁布局,指向分明地摆在新生的人民共和国面前。

2、这并非一个传说。美国一位高级军官扬言:如果朝鲜爆发战争,中国参战,美国将把中国的经济打倒退到100年前。听到这,一位中国高级军官迎头坦言:那美国会倒退到200年前。

让我们按这位中国高级军官的话,把目光溯流而上。

世界总在风云变化中令人眼花缭乱。但其线索与脉络也总是十分清楚地昭示历史,呈现人们眼前。

1784年(清乾隆四十九年)2月22日,一艘由海军服役的帆船改装而成载重360吨、名叫“中国皇后”号的美国商船,离开纽约港,满载皮革、人参等商品,驶往中国。8月下旬,激动不已的格林船长在他的手记中这样写道:“‘中国皇后号荣幸地升起了在这海域从未有人升起或看见过的第一面美国国旗!这一天是1784年8月28日”。

4个月后,“中国皇后”号的货物全部脱手,并满载茶叶、瓷器、丝绸等中国特产,于1785年5月11日回到纽约。格林船长在码头再次无比兴奋地鸣礼炮13响,以结束这次被美国报纸称之为“美国商业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式的航行。

这艘美国历史上首次在太平洋对岸赢利的美国商船回到美国后,受到举国欢迎。这不仅是中美两国的首次通商,更重要的是刚刚独立的美利坚合众国,打破了英、西、法等国的封锁和半封锁,在遥远的古老中国,找到了商机,为经济发展带来希望。

1776年7月4日发表《独立宣言》而建立的美利坚合众国,是在北美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独立后正式组成的。但这个新生的国家在欢庆胜利时就遭到了英国报复。英国联合欧洲国家对美国实行海上贸易禁运,不仅取消对北美原13个殖民地的一切贸易优惠,还刻意抬高美国商品的关税,严禁美国船只驶入加拿大与西印度群岛。西班牙于1784年封锁了密西西比河口,严禁美国船只通行;曾经与美国并肩作战的法国,勉强向美国开放了西印度群岛的几个港口,但只允许60吨以下的船只出入。

一位美国学者曾这样描述:“当时美国没有资源,没有资本,没有商业,没有朋友。美国与欧洲的贸易变得困难重重,经济面临崩溃的危险。”

出路在哪里?美国怎样打破封锁?

3、历史这样富有意味。遭受英国封锁的美国,是从古老中国这里获得打破“封锁”的生机,找到“破局”的出路。

来到大洋彼岸的中国,当年的美国商人眼前发亮:希望有了,出路有了。

面对古老的中国,“中国皇后号”上的美国投资者们,把冒险与精算,发挥得无以复加。商人们把西洋参选为美国出口中国的主要商品,采取压价广泛收购,精选分级调整售价,抢先上市快销等争取最大利润。西洋参的举动,深深留在了中国人印象中,国人那时便形象地把它称之为“花旗参”,由此而称这个国度为“花旗国”。

“中国皇后号”的首航成功,不仅让美国商人们从对中国直接贸易发现有利可图的机会,也刺激美国政府给对华贸易的商人以税则上的保护和优惠津贴,利益与希望,在美国历史上第一次掀起了“中国热”。于是,几十吨、几百吨的木制商船,纷纷扬帆远航,穿洋过海,通往中国,驶向广州。以此为开端,18世纪90年代以后,美国对华贸易已赶上荷兰、丹麦、法国、葡萄牙等老牌开发东方贸易的国家而跃居第2位,仅次于对华贸易有100多年历史的英国。

“中国皇后号”见证了18世纪美国怎样度过经济难关。

历史总是这样富有意味:随着时间向前推移,也有逆历史潮流的重演。但历史前进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美国操纵联合国大会通过对新中国实行“禁运”的提案,直到1972年2月签署中美上海联合公报为止,持续22年。带有强烈冷战色彩和意识形态目的的“巴统”,1994年4月1日才宣布正式解散。

冲破封锁,成为新中国前进的攻坚战。打破壁垒,站立起来了的中国人民善于砸碎一个旧世界。突破困局,中国人民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

三、冲破封锁,从最高决策开始

1、一路挺进的人民解放军战士,突然停住了只要抬脚便可跨过深圳河的步伐。最高指挥部传来命令:“暂不收回香港”。粉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对新中国全面封锁的战略决策,高瞻远瞩而出。

冲破封锁,从新中国最高决策者们开始,在新中国筹建的历史时刻,已经纳入领袖们的运筹帷幄胸中。

回荡新中国诞生的隆隆礼炮,1949年10月14日,广州解放。人民解放军一路挺进,10月17日来到与香港一河之隔的深圳河边。就在这时,斗志昂扬的解放军战士们,突然停住了只要抬脚便可跨过深圳河的步伐,最高指挥部传来命令。

“暂不收回香港”的声音来自北京。

还在新中国诞生之前,毛泽东主席便开始把香港问题纳入他的思考之中。新中国外交方针政策中,重要的一条是不“继承”旧中国一切外交“遗产”,尤其是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并宣布“废除卖国条约”。但面临建国前后极为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毛泽东主席和新中国第一代领导集体审时度势,不搞“四面出击”,从而做出了“暂不收回香港”的战略决策,并对香港采取“长期打算、充分利用”的方针。

在新中国成立前夕的1949年1月19日,中共中央向全党发出由周恩来起草、毛泽东修改的《关于外交工作的指示》,党中央的这个指示实际上为解决香港问题提供了指导方针,即香港问题是帝国主义在华的“特权”之一,必须取消,但又属于“解决时机尚未成熟者”,因此,“不可急于去解决”。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周恩来指示驻港工作人员:我们暂时不收回香港,不是放弃香港,也不是撤出香港,要长期生根,坚守阵地,支持国内工作。

果然,解放军后撤,试图与解放军对峙、驻守在深圳河香港一侧的英军也很快后撤,只留少数警察治安。

不久,英国情报委员会认为,承认新中国,可促进中英贸易,减少威胁,如果迟缓承认,与近在咫尺广州的正常交往会减慢。

1950年1月6日,英国在西方率先承认新中国。1952年,英国48家商界集团来新中国访问,他们先后从澳门、香港入境,经广州,一路北上。

新中国成立之初,与世界联系的通道只有当时的“老大哥”苏联和仍为英国殖民地的香港,以香港作为联通世界通道的作用更广泛深刻展现。虽为“巴统”成员国的英国,为更多利益,通过香港与中国大陆有了多种贸易往来。

西方对华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在这里没有实现如意算盘。新中国以香港为桥头堡,打开了经济封锁的缺口。这一切正在新中国最高决策者们的谋略之中:维持香港现状,为我所用。

在深圳河边,没有跨过的这一历史脚步,却向更深远的意义迈上了时代台阶,迈向新中国壮丽的前进征途。

冲破封锁,打破壁垒,突破困局;渴望复兴,开创新局,逐梦世界。新中国的坚强意志与壮丽步伐,不可阻挡,迈向未来!

2、从“暂不收回香港”到香港回到祖国怀抱,从“充分利用”到“一国两制”,是世界治国方略成功的典范。冲破帝国主义封锁而诞生的广交会,在一个侧面闪耀着这一决策的历史光辉,展示出破局的时代智慧。

“暂不收回香港”的战略决策,凸现了新中国最高决策者以保留香港作为“国际通道”地位、粉碎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全面封锁政策的高瞻远瞩,也为1957年创办广交会准备了历史与现实的有利条件。

首届广交会参会的1223名客商中,港澳客商达1021人,占全部客商的83.48%。

1954年8月12日,周总理在一次题为《关于外交问题的报告》中,针对英国的地位和特点,提出要“推进中英关系,争取和平合作”,“我们改善同西方的关系将首先从英国开始”。在谈到香港时,周总理说:“香港的居民绝大多数是中国人,大家都认为香港是中国的。”但现在时机尚不成熟,我们“不要去谈”。周总理进一步指出:要利用西方国家同美国的矛盾,在保障和平、开展贸易的基础上与之结成统一战线。

“暂不收回香港”战略里,有着关心香港、关怀同胞的深刻情怀与大爱。新中国成立后,周总理虽未再到过香港,但心系香港,情怀萦绕。

20世纪60年代初,周总理得悉港人面临缺水之苦,他拍板决定“东深供水工程”,解决了香港长期以来的饮用水短缺问题。20世纪60年代,在周总理亲切关心下供应港澳鲜活商品的“三趟快车”,更被香港媒体称为“香港同胞的生命线”,像一根动脉,把香港和祖国大陆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英国陆军元帅蒙哥马利,1960年5月和1961年9月,他曾两次访华,两次都与毛泽东主席有过广泛交谈,但毛主席也坦率告诉他:我们不谈香港问题。

多年后,蒙哥马利这位举世公认的战略家、军事家在评点20世纪风云人物时,发自内心地告诉世人:“古往今来,最伟大的战略家是毛泽东。”

1957年,周总理在上海作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讲话,提出香港的主权一定要收回,并且是使用和平谈判的方式。

1982年9月24日,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时,明确指出:“1997年中国将收回香港。”邓小平语气铿锵地说:“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余地。坦率地讲,主权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五星红旗在香港上空高高飘扬。

从“暂不收回香港”到香港回到祖国怀抱,从“充分利用”到“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是几代中国最高决策者们始终把香港作为中国内地通向世界的桥梁和纽带,始终保持香港繁荣稳定宏伟方针和博大胸怀的生动展现,是世界治国方略成功的典范。

冲破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封锁而诞生的广交会,在一个历史侧面折射着这一决策的历史光辉,展示出突破困局的时代智慧。

3、在由国家外贸部上报关于举办广交会前身全国出口商品展览会的请示上,周总理批准同意。首届即专程前来视察,一生8次亲临,广交会永藏着一代共和国总理炽热的历史温存,永耀他的光辉英名。

1956年8月一个艳阳高照的日子,一份由国家外贸部上报的请示送到了周恩来总理办公室,周总理阅后批准同意。

这份请示的事项,就是外贸部请予批准在广州举办全国出口商品展览会,也就是后来首届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的前身,从展览会到交易会,两字之变,目标明确,意义深远。

很快,国务院批准外贸部和广东省人民委员会共同以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的名义在广州举办中国出口商品展览会。1956年11月10日,中国出口商品展览会在广州中苏友好大厦成功举办,为期两个月的展览会收到预期效果。

这次展览会,成功采取展示与交易相结合,邀请客商当面洽谈,看样成交的做法,大增了人们的信心,为创办随后的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提供了全面经验。

首届广交会刚开幕,百忙之中的周总理便专程前来视察,给呦呦待哺的新生广交会无限温暖与关爱。

从孕育到诞生,广交会沐浴着阳光雨露。

万事开头难。创办伊始的广交会,缺乏经验,交易期间签订的合同有些难于及时落实。第1届广交会举办后,外贸界人士收到客商近千条批评、建议,尤其如何讲诚信、按时交货、互抢生意等情况反映最为强烈。广交会领导组织机构高度关注,立即向国务院做了汇报。

为此,周总理强调并多次专门作出指示:“重合同、守信用”,“重质先于重量”,“提高品质规格,挽回信誉”。

为落实周总理的指示,第3届广交会制定了《在会期间交易工作中注意事项》,在价格、客户及市场安排上做到统一,从而形成统一对外规则。经过几届实践,统一对外工作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做法,逐步制度化、规范化。直至20世纪70年代,历届广交会基本都是循此惯例。

放眼全局,周总理对广交会的发展,总是通盘考虑。1970年5月至10月,周总理先后两次指示:外贸要促内贸,外交、外贸、外经要三位一体搞好广交会。

这“三位一体”,也是广交会“贸易的桥梁,友谊的纽带”最早的思想源头。

周总理对广交会的殷切深情,融入广交会的方方面面,成为广交会不断完善措施、提升声誉、坚持开放的重要保证。

1967年11月13日,继4月14日亲赴广州做红卫兵的工作后,周总理在北京又亲自出面做广州两派群众组织赴京代表的工作,要求两派组织严格执行中央的指示,保证开好广交会。为国操劳、鞠躬尽瘁的周总理,为广交会这个此时共和国唯一的对外窗口、这条与世界交往的重要纽带,殚精竭虑,力挽狂澜。然而,第32届广交会还是被推迟一个月后于1967年11月15日才举行。

这是广交会唯一被推迟举行的一届。

遗憾里深蕴历史动因。它也深刻地表达出,广交会为什么创办以来没有中断、成为与制造“两弹一星”一样没有停止的根本原因:因为有周总理这样的第一代老一辈革命家的高瞻远瞩、全力支持,有共和国走向世界不可抗拒的开放意志与发展动力,有一个民族追求振兴、实现崛起的伟大梦想与坚强毅力!

广交会的客商每届递增,是广交会发展的兴旺景象,而广交会存在的基础设施和生活条件欠缺,尤其是“吃住行”三件事,多年一直困扰着广交会。

1971年,广交会向广东省和外贸部提出了扩建展馆的要求。在周总理的关心和过问下,“广州外贸工程”作为一揽子工程立项,国家拨专款6000万元,兴建广交会流花路展馆、东方宾馆新楼、流花宾馆和白云宾馆。工程于1972年10月动工,1974年流花路展馆交付使用,广交会基础建设迈上新台阶。

1972年11月2日,第32届广交会举行半月之久后,周总理了解到由于外宾踊跃参会,广交会出现住房紧张、车辆不足、饭馆不够的情况,立即批示:此三事非解决不可。

在周总理的关心下,有关方面从北京抽调80辆国产小车,并由解放军总后勤部抽调80多名政治可靠、业务熟练的司机前来广州支援。当世界各地客商们坐上这些小车,感受到一国总理的温情时,他们深情地称这是周总理派来的“友谊车队”。

广交会不会忘记,新中国成立后,周总理10多次来广州,其中8次相关广交会。

广交会不会忘记,周总理对广交会有数不清的批示,指引方向,谋划全局;排忧解难,呕心沥血。

从孕育到诞生,从成长到发展,广交会永藏着一代共和国总理炽热的历史温存,永耀着他的光辉英名。

四、红色冲锋方阵

1、严亦峻,耳濡目染晋商精神从炮火中走出的“红色商人”,怀着开拓共和国对外贸易事业的追求,1955年来到广州,“一封电报催生广交会”。整整50年后,第100届广交会以空前盛况,为这位勇敢的冲锋战士壮丽送行。

说到广交会便不能不说到1914年出生于山西太原的严亦峻。这位耳濡目染晋商精神从炮火中走出的“红色商人”,新中国成立后,调到武汉任中南军政委员会贸易部办公室主任,从事贸易工作,1953年初任中央对外贸易部驻中南局特派员,1955年4月为外贸部驻广州特派员,1年后兼任广东省外贸局局长。有关他的赞誉甚多。

猜你喜欢

广交会周总理香港
周总理“喝”饭
第一个六月
中国筹备4月广交会
在阳光下拍照
在阳光下拍照
香港ifc商场
香港
周总理用身体保护毛主席
广交会玩具精品秀
关注第105届广交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