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鹰歘起若飞电
2014-10-29朝歌
朝歌
上世纪1956年的某一天,甘肃宁县中村乡李家川村一个姓安的农户家里,出生了一名白白胖胖的男丁。
这消息于小山村而言,可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闻讯而来的乡亲们,当时就摁住了男丁父亲的头颅,往其脸上胡乱涂了红色油彩,捉住他喧闹了起来。之后是五天一小贺,十天一大贺,一连贺了好多次,直到男丁满月过了,方才结束。
慢慢地,随着男丁一天天长大,村上别家的人也添了男丁,乡亲们又簇拥着到另一户人家贺去了,男丁的父亲也随着去了。男丁被热闹的村民们暂时忽略了。
谁也没有想到的是,多年之后,这名男丁没有留在这个小山村,像他的先辈们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而是走出山外,成了一名令乡亲们羡慕的城里人,而且还成了陇上当代炙手可热的书画名家。
尽管乡亲们不懂得这书画名家的名头有多大,但每每听到人们说起李家川出了个安石,他的字画可值钱了,连政府机构和大官都收藏他的字画,他们就觉得脸上光彩、心底自豪,他们认为这娃儿是个给他们村子带来荣耀和人气的人物。不过,他们也会疑问:当初咱怎么就没看出来这娃儿这么有出息呢?
就当初出生于丹凤县一个小山村里的贾平凹一样,坠地后一连几天不哭不闹,像个哑儿,有人还提议将他扔掉呢!谁知贾平凹日后却成了中国的“鬼才”。世事如此令人难以预料。
一
安石的父亲安逸民早年读过私塾,能识文断字,颇通文墨,这样的人在乡间来说,也是个了不得的人物。在贫穷的山区,读过书的人可谓凤毛麟角,乡亲们对他很敬重。安逸民的父亲英年早逝,为生活计,安逸民从小去西安做生意,赚钱养家。因为有文化,曾在民国政府部门的民政局、烟募局任职。不久,因生性耿直,看不惯当时的贪污腐化成风、官场黑暗的现实,毅然辞去了在别人看来挺风光的公职,重又做起了生意,几年后还在正宁县办了石印局。经过一番奔波、辛苦,他赚了一些钱。
安逸民将钱看得很淡,是个仗义疏财、乐善好施、肯为乡里地方谋福泽、襄义举的社会贤达、地方名流。他曾自掏腰包,办村学,成立剧团,开启人们的心智,充实乡亲们的精神生活。他倡导水利,自筹资金,经过数年奋斗,在李家川修建了造福一方、轰动西北的“天丰渠”。这一善举被媒体宣传后,毛泽东主席称赞其是“农林天才”,一九五一年, 他参加西北五省劳模大会,被授予“特等劳模”称号,受到彭德怀、习仲勋、张治中等人接见。到了晚年,他曾数届担任宁县政协委员,积极为宁县的发展四方奔走、废寝忘食、谏言献策。
自从安石降生后,安石的父亲除了欣喜之外,更多的是希望这个男丁继承他的衣钵,能通文墨,将来除了种地之外,在乡间干点文化方面的事。在他看来,家有万贯,不如薄艺在身。千金有散尽的时候,手艺却能吃一辈子。况且,干文墨方面的事,在乡村又体面又光彩,颇为乡亲们尊重。至于让娃儿以后有更大的作为,他倒没有想过。在那个年代,只要有一口饭吃,能活下来,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已属万幸。
果如安石的父亲希望的那样,这娃儿天生聪颖,心地善良、勤快,看似木讷憨厚的外表下,有着超常的意志和领悟能力,颇有他的基因,学啥一学就会,他感到吃惊而外也颇觉欣慰,于是,他信心十足地言传身教,把自己学到的知识毫不保留地传授给这娃儿,到了安石入学的年龄,安石的父亲将已有一定文化底子的他送进了书声朗朗的学堂。从此,安石成了一名踌躇满志的学子。
在学堂里,别的孩子活泼好动,贪玩、调皮、爱恶作剧。他却显得文静、沉默寡言、不好动,这与他的年龄不相适宜。同学们笑他少年老成,像个小老头,同学们下课一哄而散,他却在教室里默默地做着功课,或打扫卫生或做班务活。慢慢地,他内藏的才气和身上具备的优良品德显示出来了,期中和期末考试总是名列前茅,尤其在书画方面所独有的天赋和灵气,令老师和同学们赞叹和佩服。因此,学校书写宣传标语和办黑板报这些活总是交给安石去做。安石将每期黑板报办得都有新意,字体秀丽工整,插图风趣幽默,博得老师和同学们的好评。渐渐地,老师和同学们也发现,安石这孩子虽然木讷憨厚,不爱说话,但心里想的事和做的事颇有见地,颇有主意,有章有法。而且,这孩子善良心软爱帮助人,有一个馒头宁愿自己挨饿也会让给那些比自己还要穷的孩子吃。天长日久,师生们被安石的品质和人格魅力打动,一致推举他当班干部,安石上任后将班上的工作干得有板有眼,有声有色,师生们都非常满意。从此,师生们也发现了安石优秀的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
实际上,在安石幼年受父亲启蒙的阶段,他除了从父亲身上学到了最初知识而外,也学到了许多做人的道理。父亲时常教导他学书先学会做人,所谓文如其人,字如其人就是这个道理,这些道理在他幼小的心灵留下了烙印,在他以后的人生道路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使他时刻都不会忘记,铭记在心。在艺术上,他孜孜不倦,探索不止;在做人上,他与人为善,爱帮助别人,行的端,走的正,无愧于自己的良心。
小时候,由于家境贫寒,幼小的安石在放学之后,还要牧羊,帮干家务。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也没有放弃心中对书画的梦想。空旷的山野为他提供了背诵诗书的机会,与清风对坐,眼前的山坡,树木成了他笔下的素材,同时,也培养了他旷远豁达的气质和洒脱自然
的艺术追求。
中学毕业后,安石成了一名回乡知青,繁重的劳动之余,无论是掏麦草垛为洞,偷偷躲在里面悉心作画,还是居家以方砖为纸,苜蓿根为笔醮水习字,他都刻苦用功,认真研习,从未放弃。在纸张特别紧张的日子,他将一张纸正反两面写满字后,又在太阳下晾晒干,继续习字,这样循环往复会练习几十次。这种精神和毅力,让家人及邻里赞叹不已。
一年,队上一匹马跌落崖下摔死,给每家分了一点马肉,安石为了换几个笔墨纸钱,将分到的马肉背到附近街市上销售,被工商部门发现,不仅要没收马肉,还要拘留他,安石吓得扔下马肉赶快逃走了。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安石在巴家嘴水库做工,有一次,他穿着母亲为他衲的新鞋往家赶,到了青宁路口,翻几条沟就能到家,结果天已黑了,翻沟时他迷路了,糊里糊涂到了长庆桥,待他辨清方向回返时,新鞋磨破了脚掌脚面,起了水泡,疼得他呲牙咧嘴,索性脱下新鞋,提在手中,光着脚板走回家。天明快到家时,路上碰见几个出工的妇女,见他脏兮兮的,提着鞋光着脚板,还当他是疯子,窃窃私语:可惜了,这娃娃生得浓眉大眼这般俊,怎么就疯了?真是遭罪啊遭罪!
就是在如此艰难的岁月里,安石从无怨言,劳动生产之余一如既往地研习着自己所锺爱的书画艺术。他清楚,只有找准自己的位置,懂得自己该干什么,才会把握机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有益社会,不枉在这个世上走一场。他心静如禅地在书画的苦海里磨砺着,不断提高着自己的技艺。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回乡务农五年后,安石因有过硬的书画特长和厚实的文化功底,先是被教育部门招聘为民办教师。1979年民办教师转正后,他又被县文化馆以专业人才调入,成了一名专事文艺辅导和创作的群文干部。因专业对口,安石如鱼得水,如虎添翼,有了用武之地,他的脸上有了久违的笑容,他像雏鹰一样,开始向他理想的天空展翅。
二
从面向黄土背朝天的乡村,突然来到了文化氛围浓厚的县城,安石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遇。他像《人生》中的高加林一样,充满了热情,不分黑天白昼的工作和学习着,成了一部不停运转的机械,他也时刻牢记着路遥的那句话:人生的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只有几步。安石要走好人生的关键处的这几步,实现自己既定的人生目标。同事们每当看见安石累得有些憔悴的身影,颇为爱惜地提醒他:工作要悠着干,别把人累倒了!安石总是笑笑说:不要紧,我累惯了,比起农村这点苦算啥!是的,安石在农村劳动锻炼中养成的一股犟劲和恒劲,使他干什么事非要干得尽善尽美才肯结束,就是每晚的习字临帖,他都要将自己给自己规定的作业完成了才肯熄灯休息,这种长期的磨砺成了一种习惯。
在学习书法上,他先楷后篆,由篆到行,他潜心临摹,虚心向古人学习,“师古而不泥古”,坚持学完了中国书画函授大学三年全部课程,取得了大学文凭。这个时期,他开始将自己的作品向国内外的各种展赛投寄。1989年以来,累计参加国际、国内书画大展赛达数十次之多,并多次获奖。
在工作上,由于他兢兢业业、良好的品德、优秀的组织领导能力,他被组织提拔为文化馆馆长。在当了馆长之后,他全无领导架子,以身作则,经常带头干一些上高钻低、搬抬东西、悬挂横幅、布置会场的苦活。
三
上世纪90年代末期,随着安石在艺术界的声誉鹊起,名声日隆;在工作中的兢兢业业,埋头干事,他的才华逐步获得了书画界认可,他取得的工作成绩也得到了政府文化部门的肯定与表彰,他的才品和人品也引起了有关领导的重视和关注。不久,他被爱才的领导选调到了西峰,分别在文化部门和文艺部门担任领导职务。
西峰是庆阳市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这里,安石有了施展才华的更大空间,他对实现理想的信心更足了,他一点也不敢浪费这难得的文化氛围和宝贵的时光,他像一名苦行僧似的,在繁忙的工作之余,青灯孤影之下,在墨池里修行着自己对书画的探求。没多久,同道和同事们看到,来西峰不久的安石消瘦了,好似营养不良似的,但惊奇地发现,他的书艺、画艺都提高飞快,在国家、省、市的各种展赛上都能看到他的名字。
罗曼·罗兰说:“思想是蓝天,而行动则是我的花园,我耕耘我的花园,我也耕耘我的蓝天”。安石不仅耕耘着属于自己的那片花园,也耕耘着属于自己的那片蓝天。所不同的是他的花园里种的是真、草、隶、篆构成的清风入袖、明月在怀的情韵;蓝天下翱翔的是鹰击长空,壮怀激烈的梦想。
如果说在宁县期间,安石还是一只雏鹰,在试着向蓝天奋飞,而且随着翅膀的扇动,他有了初步收获的喜悦,那么,随着工作的调动,到了西峰,他的展示才华的空间大了,他已变成一只苍鹰了。
“苍鹰欻起若飞电”。我们说的是苍鹰迅疾起飞之势,像是一道闪电,这是多么优美的风景和壮举,令观者久久注目,无不为之惊叹和艳羡。这恰像发千钧之力的安石,腕下的巨笔,总会有着意想不到的惊人效果。这支巨笔会给人们带来无数赏心悦目的艺术珍品,也会为安石争来艺术殿堂里的各种桂冠和荣誉,同时,也令观者感叹汉字之舞的神奇魅力。
从2000年起,他的作品多次在国家、省、市等重要大展赛中入展并获奖。
2001年书法、美术作品入展第十三届“中国西部商品交易会四省书画作品联展”;6月书法作品入展“中韩第八届书法交流展;9月书法作品入展”第四届全国楹联书法大展;2003年美术作品《笑傲苍穹》在全省首届工笔画展览中获奖;2004年书法作品入选“全国首届大字书法展”、“全国第五届楹联书法作品展”、“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全国书法篆刻展”;2005年美术作品入展“甘肃省首届专业画院作品展”。书法作品获甘肃省书协创作成果二等奖。三次获庆阳市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2006年专题片《人生大境界、笔墨铸精神——走近安石》在甘肃电视台公共频道播放。《安石书画作品集》、《历代文人咏庆阳安石书法作品集》、《安石花鸟画选集》、《安石写意鹰画集》分别由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天津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部分作品在《中国书法》、《书法报》、《书法导报》、《中国书画报》等专业报刊发表。
随着安石在工作和艺术上不断取得的辉煌成绩和成果,他也在文艺界获得了各种头衔和担任了各种领导职务。
他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甘肃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团委员、楷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甘肃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他现任庆阳市文联副主席,西峰区文联主席,庆阳市书法家协会主席、西峰区政协常委等职务。由于他情系陇东,修德敬业,无私奉献,用自己精湛的书法技艺为老区的文艺事业谱写了一曲动人的壮丽诗篇。2008年他被西峰区委、区政府命名为西峰区精神文明建设标兵。2012年被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省文联命名为甘肃省中青年“德艺双馨”艺术家。
四
从一个翩翩少年到已逾天命之年的安石,他的书画艺术已从稚嫩走向成熟,从迷乱走向定势,从单薄走向丰厚,已完成了艰难的华丽转身,确立了自己的风格流向。
安石书法诸体皆工,篆书古拙朴茂,结构错落有致。用笔藏锋逆入,拙中见巧。隶书凝重雅致,方峻朴密,结字横势开张,纵势收敛,密处有空灵,疏处不散漫。结字中隐约透出楷意与篆味,很见个性。楷书端庄俊逸结字工稳,线条平和遒劲,用笔顿折分明。行草书是安石的强项,安石行草书结构严谨,字势遒逸,在变化上,随势结体,大小长短,肥瘦阔容,掩映穿插,伸缩争让,极尽变化。在欹侧上,寓奇于正,似奇反正,参差上,错落有致,匠心独具。古人最忌“上下方整,前后齐平”。因此,安石的行草书在参差上或左俯右仰,或上放下敛有张有弛,有开有合(著名书法家郑墨泉评语)。
我们都知道,安石是先书后画,安石认为:“书画本应同源”。其实这话颇有道理,如果我们稍微留意一下安石的汉字之舞,给我们带来的感觉是,他笔下的汉字之舞多像他的画中那些翱翔蓝天的展翅雄鹰,或静若处子,动若脱兔,在动静的张驰与内敛中无不透着源于自然的韵味和暗藏的哲学寓意。
不知出于什么原因,近年来,安石对于鹰的喜爱超乎常人。他说:“鹰者、‘英雄也,乃自然界中强者,超级英物。看得出来,他想通过鹰文化来喻示人的文化精神和高瞻远瞩、坚强刚毅及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同时,也许缘于他从小便有了一颗像鹰一般的海阔天空的雄心壮志,碧海丹心,他与鹰有了一种似曾相识与冥冥中暗合的默契。为此,安石常到生活中采风。陇上旧时多鹰,得天独厚的他除了观察鹰的生活习性外,还观察鹰兀立时,盘旋时,抖羽时,展翅时,博击时的各种态势。他认为,熟悉鹰才能画好鹰。“师鹰而造化”。久而久之,安石笔下的鹰,形神兼有,个性突兀。虽然缘于小写意或大写意的技术特点,安石在作画的过程中做了必要的提炼和省略,但却总能抓住所要表现对象最生动、最传神,也是最精彩的瞬间,尽管咨肆纵横,但却自有“规律”和“法度”,尽管放笔直扫,却不违造形和神似,可谓妙手偶得,浑然天成。
从某种意义上讲,安石的鹰作品乃作者艺术心灵的投影和主体精神的折射。或换言之,是源于心灵的生命写意。
五
“三省斋主”是安石的斋号。“吾日三省吾身”也是他的真实写照。他不但每天磨炼着自己的艺技,也每天像他的父亲幼时教导的那样,反省自己做人是否有失偏颇,不断锤炼着自己的人格。天长日久,他的艺技经过精神的淬火后,已渐至炉火纯青境界,成了陇上著名书画家,他的人格精神经过艺术养分的稀释后得到了升华。这就使他有了一颗大爱之心和一颗菩萨般的悲悯情怀。
2006年某一天,朋友们在一起聚会,有人闲聊时,说起一书友的儿子,说他的儿子在读大学期间得了重症,不得不停学治疗,书友夫妇为了给儿子治病,耗尽了多年的积蓄,儿子的病也不见好转。如果不抓紧治疗,这朵青春的花朵也许就要枯萎,安石听到这消息,当时竟急得淌下了眼泪,哽咽着说要在书画界搞一次募捐,为书友的儿子筹钱治病。朋友们被他的真诚与善良打动,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共捐资20000元,交给了这位书友。还是远在1998年,我市镇原县农民杜养富因抢救落水儿童光荣牺牲,安石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号召,参与组织书协、美协同仁专程赴镇原进行书画义卖活动,将收入全部捐献给了杜养富家属。2003年,他在修建小崆峒岳飞《满江红》碑林中,和同事积极为工程筹资募捐,保证了工程的顺利完成。多年来,他为失学儿童、孤寡老人、重病患者捐款2万多元,受助者30余人。2011年12月,为了慰问边防子弟兵,他冒着严寒,远赴阿拉善军分区,义务为部队官兵书写书画作品20余幅赠予官兵。像这种义务赠书赠画的活动他已坚持了三十多年。三十多年来,他每年都组织书协、美协会员多次深入农村、机关、学校、部队、企业书写对联,赠送书画作品,累计已义务书写、赠送书画作品达30000余幅。
安石是个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人。他无时不在谋划着要用自己的一技之长为社会、为人类做出一些奉献。自从担任市书协主席以来,安石在市书协成立了教育委员会、创作委员会、评审委员会,毛体书法研究会等8个专业委员会,使书协的工作有了新的起色,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为了培养青少年书法爱好者,激励他们学习书法的积极性,他每年从自己的工资中挤出一万元作为基金,对获得省级以上奖励的青少年予以奖励。
在2003年的“庆阳书法万里行”活动中,安石担任了秘书长,负责对外协调联络工作,在他和组委会一班人的共同努力下,庆阳书法先后在郑州、南京、北京、兰州等地展出。这次活动引起了全国及全省书界的关注,被评论界称为“庆阳现象”。2001年,安石策划组织举办了“庆阳中青年二十人书法作品巡回展”,先后在西安、兰州等地展出,获得好评。多年来,为了宣传庆阳书法,发展庆阳书法艺术人才队伍,他积极为中国书协和省书协推荐会员,鼓励作者向全国各种展赛投稿,他共为省级以上书画专业团体推荐会员90多名,向省级以展览推荐作品800余幅。这些工作有力地推动了庆阳书画艺术事业的繁荣和发展。
从在宁州大地上呱呱坠地的懵懂小子到当今陇上的知名书画家,安石走过了一条崎岖艰辛的人生和艺术之路,如今,安石已成了大家瞩目的对象和议论的话题。无疑他也成了一名公众人物和青少年书家学习的榜样,同时,他也是生他养他的那个小山村里父老乡亲们的骄傲和自豪。这些,当初人们是始料不及的,不过,后来人们还是渐渐明白了,一个有理想的人,如果有鹰一般的情怀和雄心壮志,经过不懈的努力,终究会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来的,他最终也会成为一名受人们敬重和爱戴的人。
责任编辑/彭中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