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做特色外语教学的探索者

2014-10-29李燕燕

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 2014年5期
关键词:杨敏教研室英语

李燕燕

这是第三军医大学2011级本科生英语结业汇报暨首届医学本科生国际学术论坛的场景——

精美生动的幻灯内容、准确得体的英语表达、层次清晰的逻辑思维,选题上所体现的前沿性和创新性……

八分钟对所选课题的发展进程最新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并提出自己的创新见解;五分钟由专家和评委针对陈述内容提问,小组成员共同进行现场答辩,所有的选手均全程使用英语陈述和答辩。“以前的英语学习仅仅注重字、词、句、语音等英语本身,而现在则将英语学习贯穿于医学文献阅读和综述之中,体现了对语言的应用,这是非常重要的转变。”负责医学基础教育的学校基础部主任吴玉章教授如是说。

这是第二课堂活动之一“本科生配音大赛”的场景——

《卡萨布兰卡》的音乐悠然响起,几位有着一口标准美式发音的三年级学生出现在舞台上,用饱满的热情重新演绎这段好莱坞经典。台下,是一片来自师生的热烈掌声;幕后,竞赛对手磨拳搽掌,低声吟诵,准备一决高下……

在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都有这样的困惑,大部分本科生在一、二年级就能通过四、六级考试,之后,由于缺乏考试压力,他们很可能停下了英语学习的脚步。如何推行四、六级之后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如何保持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热情和动力?

作为一所医学高等院校,第三军医大学基础部外语教研室主任杨敏教授代表教学团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医学生需要的外语能力是能够服务于专业学习,以及为他们的学术科研提供帮助的能力,如能够参与国际学术交流、能够阅读国际前沿的医学研究资料,能够发表高质量的SCI论文等。因此,这需要在完成大学英语基础阶段的教学后,积极向学术英语教学转向,实现英语教学与专业学习的有机结合,保持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外语教研室成立于1954年,拥有一支思想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教员队伍。主要承担全校专科生、本科生、七年制、八年制、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各个层次70余班次的教学任务,平均每年授课量6000多学时,人均350学时以上。60年来,在校、部党委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学科建设得到迅速发展,教学、科研能力不断提高,已经成长为军内外较有影响力的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教学、科研专业学科,尤其在大学英语教学方面走在了全国同专业的前列。这支团队近十年来曾荣立集体三等功3次,并连续被评为“十五”和“十一五”教学先进集体。

团队带头人、教研室主任杨敏教授,是全军优秀教师,军队院校外语教学联席会委员,重庆大学英语教学研究会副会长。长期坚持一线教学,年均承担本科生、研究生教学和第二课堂活动辅导500学时以上,主持全国、军队、重庆市和校级教育研究课题8项,获得军队级教学成果三等奖2项,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作为负责人获得教育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示范点项目(2011年)和重庆市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项目(2010年)。

现团队成员共15人,研究生学历占91%(博士学历2人),平均年龄31岁。高级职称5人,中级职称7人,初级职称3人。军队院校毕业4人,地方院校毕业8人。1人被评为全军优秀教师,2人获军队院校育才银奖,1人被评为总后优秀教师,5人获学校“教学明星”称号,4人次2%提前晋级,3人次荣立个人三等功,5人次评为校和部优秀党员,11人次被评为A级教员。

这支给出自己独特“答案”的外语教学团队,有着自己“军人、老师、科学家”的身份认知,核心理念是“提升精品意识、创新意识和进取意识,全力打造一支忠诚于党、热爱教育、热爱学员、勇于探索、甘为人梯、潜心育才的队伍”。

主动当好创新教育的组织者——在由“完成既定任务”向“专业能力培养”的教学转型中,这支团队始终强调“学以致用”,倡导“精讲多练”,率先在全军创建了第一个自主学习中心,把计算机先进技术引入课堂,构建了先进的人机交互式学习平台;全面实施分级分类教学,加强教学的针对性与个性化;完善课程评价体系,重视学员的英语学习过程,改变过去期末考试“一张卷子定终生”的现象。

学员课余时间被充分利用起来,开展“配音大赛”、英语演讲比赛等丰富多彩、活泼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每年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英语演讲比赛,英语写作大赛、英语辩论赛等,带领学生制作播放英语调频台节目,以创新教育模式营造良好的语言氛围。近五年四级累计通过率均达到95%以上,首次四级网考通过率达到93%;近五年指导本科生参加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获27个特等奖、35个一等奖;指导非英语专业学生2次获全国英语演讲大赛一等奖,获得全国首届英语写作大赛二等奖2项。

学术英语训练,则成为这支团队“创新教育”的核心。

针对2011级临床医学本科生的学术英语训练,首先在2009级本科生A班进行试验,效果显著,进而推广到其他班级。之后,2011级本科生按班级分批分层次进行训练。目前2012级本科生已经在全年级同时展开训练。

第三军医大学特别注重学生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三种能力”的培养提高,校长罗长坤少将曾说:“不要认为要大学毕业后或者硕士博士阶段才能创新,其实本科生甚至高中生就可以创新。只要对科学感兴趣的学员,就可以跟着老师进实验室,尽早的进入科学领域。”

从大二开始,张文博、瞿爽、易若凡、朱海杰、苏清等几位学员就已经在解剖教研室李七渝、谭立文老师的带领、指导下,尝试着在Pubmed上查找一些关于膝关节的英文文献进行阅读。在阅读了十多篇文献后,“我们各自也都找到了自己比较感兴趣的研究点,但最后确定为前交叉韧带的解剖学研究。”经过大概两个月对自己查找的相关文献的深入阅读,他们发现了在前交叉韧带的精细分束这方面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领域,在与老师们的讨论中,最后提出了建立前交叉韧带的三维坐标并映射到核磁共振技术上来帮助临床研究。

“把基础知识和临床诊断很好的结合了起来,并提出了一个创新的科研方案,这个过程和科研思维是我们最为珍惜,在这次活动中收获最大的地方。”说起准备过程,张文博很有收获。

“在文章撰写方面,真的是很苦,但也很酷。”和张文博一组的成员瞿爽、易若凡、朱海杰、苏清描述着他们的感受:“苦”的是一遍一遍地写,写完给李老师看过后又一遍一遍地修改补充,是不是还得再查找阅读一些文献来扩充内容的完整和缜密;“酷”的是我们在经过千辛万苦后终于写出了一篇像模像样的英文综述。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不仅了解了文献撰写工作量的巨大,同时也初次尝试到了做科研所需要的重要品质——耐心。

通过训练,不仅是英语得到了提高,更重要的是学到了作为一个团队,如何合作,如何分工,在科研工作中的那种严谨认真、对每个细节都不放过的的态度。“我觉得这是我们在今后工作和生活中必不可缺少的。”赵洪波表示,虽然英语课结业了,但是不会停止对英语的学习,把英语运用到以后医学的学习当中,发挥它真正的作用。

“有效的评分机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该校教务处负责人介绍道。学员平时的课堂陈述占了期末成绩的30%,不管是否作为代表发言,只要学生参与小组陈述、做出一定贡献就能拿到30分。合作式和任务式的学习促使学生向“会学”、“好学”、“乐学”的转变。“让他们感受到外语学习并非仅仅为了四、六级考试或考研,而是能够整合强势学科和优势资源来为专业学习服务的。”杨敏教授说。

主动当好青年学员的贴心人——夜晚的办公室,师生面对面坐在一起,从口语发音探讨到人生理想,从语法难点到心中秘密,外语学科“工具性强”、“亲和度高”的特点,使得团队的老师常常以这样的方式与青年学子“促膝长谈”,建立了“同进同出”、亲密无间的师生关系。

小花园中静谧的“英语角”,每周半天的“师生约会”在这里悄悄展开;团队利用三个月时间倾力打造的、延续2层小楼的“外语长廊”,营造了浓浓的外语学习氛围,时不时有学子在此驻足停留。

教学团队积极开设各类外语文化讲座、举办师生联谊会、座谈会和新生见面会等师生互动活动,每年举办一次包含英语演讲比赛、英文小报比赛、英文经典电影配音大赛、英语歌曲比赛等在内的“英语文化节”。教英语的同时,也教学生做人做事,在潜移默化中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学生不愿告诉父母的烦恼和心事,也愿意向老师倾诉,听取老师的意见建议。

“英语课总能把我从专业课繁杂的学习中‘解救出来,不仅因为英语本身的魅力,更重要的是教研室老师高超的授课水平。在上小班课的时候,老师总能把一间小小的语音室变成英语的广阔天空,使你遨游其间,悠然自在。上课的时候,教研室的老师又能将宽阔的教室变成舒适的沙龙,大家释然其间,滋味无穷。此外,教研室的老师都特别和蔼可亲,学生总是不懂就问。毫不拘束,无论同学所问问题有多简单,老师总是耐心细致地讲解。”

“外语教研室的老师除了积极履行本职工作外,还做了大量额外的工作,使学生受益匪浅。比如对学生进行课外辅导,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在参加各种比赛之前,教研室的老师都会耐心地辅导学生,让学生做好充分准备,就像参加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决赛之前,教研室的老师为我们作了长时间的考前培训,最终取得了好成绩。在这个过程中,我感到,教研室的老师就像同伴一样,与你共同学习、探讨、提高。”学生们如是说。

主动当好教员成长的培育者——团队真心重视、真情关怀、真心爱护人才。教研室要求青年教员坚持跟班听课、撰写听课笔记、开展集体备课,并坚持以老带新,毫不保留地传授教学体会,连续五年开展青年教师擂台赛,实施青年教员导师制,提高团队成员的整体教学水平和业务素质。积极鼓励教员报考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每年选派骨干教师出国进修、参加暑假全国大学英语教学培训。

正是这样一支平均年龄31岁的年轻队伍,承担了学校每年近6000学时的教学任务,而且教学效果反映不错。教员曾获得全军院校英语优质课教学比赛重庆赛区特等奖和一等奖各1项,全军院校英语优质课教学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外教社杯”全国大学英语教学大赛重庆赛区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全国大学英语教学大赛总决赛综合课组三等奖1项;教研室先后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百余篇,主编、副主编和参编专著、讲义近90余部。

有目标,大家才能一致向前;有精神,大家才能斗志昂扬;有同感,大家才能步伐一致。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教研室坚持以意识形态教育贯穿团队建设始终。

红色传统引路——学校政委高占虎少将曾在2012年文化工作会议上讲到:“红军是我们的老祖宗,我们是红军今天的传人。军医大学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呢?就是红色军医。”根据校党委大力培塑红色军医文化的决策部署,教研室多次开展赴遵义会议会址参观、“老区革命圣地行”等外出见学活动;坚持新老党员每年在红岩广场重温入党誓词,强调“回头看一看,静下心来想一想,站在烈士墓碑前停一停”。以红色之旅、红色经典、红色典范、系列文体活动等为载体,在所属人员中大力弘扬“红岩精神”、“长征精神”、“西柏坡精神”,倡导“忆先辈之苦,感先辈之功,走先辈之路”、“铸牢精神支柱、纯正党性党风”,着眼将一个个“红色图标”诠释得富于时代气息又精彩深刻,进一步增强高举旗帜的自觉性、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坚定性,不断强化军魂意识、宗旨意识和政权意识。

时事教育铸梦——针对钓鱼岛、南海问题、朝核危机等热点不失时机在所属人员中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引导大家充分认识在党领导下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引导大家充分认识西方敌对势力的“六化”,引导大家正确看待党内存在的消极腐败现象和社会转型期的各种矛盾问题。教研室曾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并获得“和平使命”纪念章的陈丕教授和刚从国外归来的何兆华老师现身说法,与大家交流感受,“国家和军队强大,在国际事务上有了话语权,在国外为身为中国军人而自豪”,朴素真切的话语构筑了大家的“强国梦”、“强军梦”,牢固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严明制度保障——时时教育所属人员不碰“三条红线”:坚决不碰政治红线,服从命令听指挥,心无旁骛干好本职工作;坚决不碰学术道德红线,把职业道德和师风师德视作“第二生命”;坚决不碰安全红线,军人身份要有敏感性、涉密工作要有警惕性、教学科研纪律要有经常性、管理规范要有自觉性。以常态化管理制度为基础,进一步健全教研室日常管理制度、正规化建设制度和教学科研规范制度;实行科技人员3年滚动考核制、岗位津贴二次分配制度、课时费二次发放规定,实施学科发展年度质量分析报告制度。切实保证党员干部政治坚定,思想纯洁,全面过硬。

“一个党支部就是一座战斗堡垒”。据此,学校基础部政委郭忠诚曾专门阐释党支部要着力发挥“后勤部长”、“温暖之家”、“解忧之处”、“正气高地”、“稳定之阀”五种功能作用。外语教研室将这“五种功能作用”作为支部建设的“指针”,着眼战斗力、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建设,以浓厚的人本关怀积极营造教研室团结有序、和谐融洽的发展氛围。

当好“后勤部长”——为教学科研中心服务,为教研室每个人服务,做大家的知心人。当同志们在生活上遇到困难时,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解决困难。

构建“温暖之家”——婚丧嫁娶生老病死迎送,样样关怀到位,营造温馨体贴的环境。对老同志特别是退休多年的同志,问寒问暖,坚持节假日带领支委一班人登门看望,让他们时刻感受组织关心;对年轻同志,特别是在婚姻、家庭和住房等问题上,及时给予帮助指导;对生病的同志,无论工作多忙,都坚持第一时间去看望。

成为“解忧之处”—— 既关注困难人员家庭生活,又掌控重点人员思想形势。分工支委成员和老党员,每人负责联系一个教员,主动与他们交朋友,了解他们的思想反映,肯定他们的成绩优点,指出他们存在的不足。通过这些形式,使每个人真切感受到了党组织的温暖,有话愿意向组织说,有思想问题愿意向组织反映,使组织成为解决困难和问题的第一选择。

形成正气高地——保证政治清醒清白、办事公平公正、管理清正清廉,凝聚教研室的正能量。尤其在涉及教职员工切身利益的问题上,坚持教研室民主测评、公平公开,从不让肯干能干的“老实人”吃亏,赢得了教职员工的信任、理解和支持。

担当稳定之阀——敏锐捕捉人员思想动态和趋势,耐心细致化解各类矛盾,及时排查各种安全隐患,坚决维护教研室团结有序、和谐融洽的发展态势。

作为教研室主任和党支部书记,杨敏教授既是团队的学科带头人,也是密切联系群众的纽带,既是团结带领全体人员完成各项任务的组织者和指挥者,更是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的关键。“一肩挑”支部书记的一举一动,对教研室风气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直接作用。“大家不仅听你是如何说的,更重视你是如何做的。作为支部书记和教研室主任,只有以身作则,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发挥党员的表率作用,才能真正树立起在党员和群众中的威信,才能让大家从心底里信服。”

“语言的巨人、行动的侏儒是当不好支部书记的。”在杨敏刚当书记和科主任时,教研室的一些矛盾逐渐显露,人员思想有些不够稳定。在解决支部自身问题和实施领导的过程中,杨敏从一个老党员的角度,特别注意从严要求自己,处处以身作则,用无声的行动去影响和带动全科人员。凡是要求大家做到的,她自己首先做到。比如:要求党员要认真进行理论学习,杨敏就主动找来党的创新理论著述自学,并坚持每周一个半天学习日活动;要求教员提高业务能力,开展科研活动,她自己首先就刻苦努力,每年利用寒暑假进修相关课程,积极撰写和发表论文,积极申请课题和教学成果奖;要求大家遵守作息制度,按时上下班,她自己就一丝不苟,身体力行,下班时总是最后一个离开教研室。

“教研室的中心任务是教学,党支部的主要任务也是保障教学。”外语教研室人员少,任务重,压力大,党员必须“打头阵”。杨敏明白,作为支部书记和科主任,只有敢于埋头苦干,在教学上过得硬,勇于挑重担,才能凝聚人心,带领党员和群众完成各项任务。因此,杨敏坚持亲自抓教学,始终不离讲台,教学时数不仅没有减少,反而连续担任了压力大、教学强度也大的本科教学,还利用课余时间为学生开办了听力、语法和写作等讲座。此外,还充分发挥自身特长,亲自辅导参加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演讲比赛、写作大赛、辩论赛等比赛选手。即便是刚做完声带手术尚未完全恢复,就开始了正常教学,至今嗓子还有些沙哑,课多时下课后根本无法说话。由于杨敏在教学上的全身心投入,大家都被她的行动所感动,十分理解和支持:有的教员主动多兼课,有时一天要承担八节课;有的教员病假、产假未休完便投入教学;还有的带病坚持教学,因过度劳累而晕倒在讲台上。正是这样一支平均年龄31岁的年轻队伍,承担了学校每年近6000学时的教学任务,而且教学效果反映不错。“只有自己拼命工作,多挑重担,才对得起他们,才对得起党支部书记和教研室主任这个岗位和职务。”

“作为团队领导者,胸怀要宽广,处事要公道,作风要民主,切忌胸襟狭窄,遇事耿耿于怀。”每年评功评奖、提前晋级,杨敏都不争不抢,主动谦让,把功劳记在大家身上,把机会让给那些勤奋工作的年轻人。在她的带动下,整个教研室形成了荣誉不伸手、工作抢着干的良好风气。教研室人数不多,但年龄、性格、经历和个性差异很大,杨敏和支部在处理敏感问题时,切实做到公平、公正和公开。特别是在教研室多人报考研究生发生冲突时,他们从不把矛盾上交,而是提早着手调整,以到教研室时间长短、贡献大小为标准,以个人申报、支部讨论的程序,确定报考人员,并在支部大会上公布。近几年来共有14人次攻读硕士学位,5人次攻读博士学位,极大的改变了教研室教师队伍学历结构,为外语教学后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目前,外语教研室团队朝气蓬勃、精神焕发,正以坚实的步伐朝着国内一流专业学科的目标奋进,为学校建设“创新型一流医科大学”做出应有的积极的贡献。

责任编辑/廖全国

猜你喜欢

杨敏教研室英语
骑车记
浅探碳酸镁的生成问题
《走进大山里》
读英语
无心炫富有意攀比,富姐“拉仇恨”惹来杀身之祸
无心炫富有意攀比,富姐“拉仇恨”惹来杀身之祸
趣闻
酷酷英语林
初恋情人,帮我打赢了离婚官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