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闻报道中记者的感性与理性

2014-10-29张艺

记者摇篮 2014年7期
关键词:感性新闻报道理性

张艺

感性和理性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两个层面,对于新闻记者来说,在采访中通过理性的思考和冷静的判断,往往能在短时间内理清一条新闻的整体脉络和思路,如果再加以具有表现力的文字和画面语言,进行感性的表达,就会使整篇报道更富有感染力,唤起受众恰如其分的情感共鸣。因此,在新闻报道中,把握好感性与理性的结合度是一名优秀记者所应具备的采访技能。

一、理性采访与感性表达

相对于新闻报道要客观、真实这一根本要求,理性认识在前期的采访中显得尤为重要。这需要我们在采访的时候要细,要兼听,要善于发问,要深入挖掘有价值的“料”,尽量把事实问清楚弄明白,然后在大脑中通过分析,做出判断,这是一个抽丝剥茧、溯本求源的过程,其实也就是理性采访的过程,理智地听,理智地想,理智地选取报道角度,理智地谋篇布局。美国广播新闻界的一代宗师,新闻广播史上的著名人物,战地记者爱德华·莫罗给了我们启示,《外国新闻传播史》这样描述他,“默罗的报道总是尽可能地贴近战争一线,让听众听到隆隆的飞机声、爆炸声等一切与轰炸场景有关的元素,为美国听众提供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战火体验。他随着战争事件的发生、发展,边观察边叙述,将现场解说、现场效果和音响融为一体。他曾经冒着生命危险跪在下水道,伸出话筒,使远在美国的听众清楚地听到飞机的轰炸声;他曾经在一家被炸毁的商店里,将麦克风放在弹片刺穿的桃子罐头旁边,利用果汁一滴一滴滴落在地板上的滴答声,表现空袭间隙的可怕沉寂……”默罗没有站在安全区内夸夸其谈,言辞犀利地渲染战争的残酷,而是身处战争爆发的最前沿通过现场的表达,让受众自己去感受,这才是感性与理性最好的结合。报道是理性、客观的,却又充分激发了受众的情感共鸣。正如著名新闻人陈虻所倡导的那样:“放弃你所谓的责任感,放弃你的所谓对文化的深层次思考,像朋友和亲人一样去关心你的被拍摄对象,其结果你可以看到最真挚的责任、最深刻的批判。”

如果说理性采访是“走脑”,那么感性表达就是“走心”,报道的真实,除了客观真实,还有更复杂的真实——人心和人性的真实。这就需要记者要具有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时刻牢记自己担负的社会责任感。要把镜头多对准百姓,把版面和时长多留给群众关心的问题,少用空洞、枯燥的工作报告和数据分析式语言,学会说“人话”,或涓涓细流般细致入微,或排山倒海般直抒胸臆。要善于发现和运用细节,比如采访对象欲言又止的话往往是最有价值、最值得追问的,还有一些与主题相关的空镜头、特写镜头也是必不可少的。笔者曾经采制的一篇报道《脑瘫女孩李雅楠:用双脚书写生命的奇迹》,表现的是一名身患重度脑瘫的女孩,在无法站立行走、双手不听使唤、生活不能自理的情况下,用双脚完成了40多万字的文学作品和十多幅十字绣作品,片子运用了大量的特写镜头来表现女孩专注的眼神和灵活的脚趾,用朴实生动的语言描述女孩绣十字绣的场景,这些都融入了笔者自己的情感,也使得语言更有温度,画面更有冲击力,整篇报道也更有力量。

二、避免对理性与感性的错误认识

理性有助于我们认清事物的本质,感性让我们更加淋漓畅快地表达所要报道的主题,但如果对两者认识有误,则适得其反。

1.理性≠主观。理性认识是人通过思考得到的关于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认识,它有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但在这个过程中,有时人们往往会根据自身的需要和目的来判断某种东西或者某种行为是否有价值,换句话说,我们在采访过程中,不能依据主观的喜好和目的性去刻意引导采访对象,不能凌驾于实事之上,不能掌控和策划新闻,而必须依据存在于事物和人类社会中的客观规律去理性地判断,这样采出的新闻才是客观、真实的。

2.感性≠感情用事。当我们看到弱势群体遭遇生活困难时,当我们面临洪水、地震等突发事件时,新闻记者的职业敏感和社会责任感常常会让我们第一时间想要去采访报道,并尽可能让采访对象通过自己的报道得到帮助。在这些方面央视记者给了我们很好的示范,比如张泉灵在四川汶川地震灾区废墟前的报道,比如春运和春节期间央视记者到火车站、医院等地的蹲点走基层报道,都体现了记者的人文情怀,让受众感同身受。但这种感性的报道把握不好就容易感情用事,比如有些记者在采访中为凸显采访对象的悲惨遭遇而对实事进行文学想象,变同情为煽情,有些记者为了加强舆论监督的“战斗性”,对被批评者使用一些过激的言辞,还有一些记者为了追求轰动效应,一味哗众取宠,这些都是感情用事的表现。

因此,要成就一篇好的新闻作品,需要记者用脑、用心,适度把握好理性和感性的运用,不能听由感性主导自己,必须要有观照自我和他人及社会的思辨力,才能真正转化为新闻报道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作者单位:营口广播电视台)

猜你喜欢

感性新闻报道理性
感性工学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分析网络新闻的感性面对及思考
崇尚感性意味着什么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
如何让新闻报道鲜活起来
新闻报道要求真实的细节描写
“本转职”是高等教育的理性回归
感性的解放与审美活动的发生——对马克思一个早期思想的引申
理性的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