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小凉山打响扶贫攻坚新战役

2014-10-29何万敏

四川党的建设 2014年5期
关键词:凉山州凉山板凳

●本刊特约记者/何万敏

在2012年3月国家扶贫办公布的微调名单中,全国共计有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其中,四川有36个。目前我省还有625万农村贫困人口,扶贫开发进入啃“硬骨头”阶段。针对这样的实际,我省如何攻坚?

今年3月,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贯彻〈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提出合力实施“四大片区扶贫攻坚行动”和“五大扶贫工程”,2014—2015年减贫228万,2016—2017年减贫173万,2018—2020年减贫224万。

此次《实施方案》的不少新提法引发了强烈关注:瞄准改进贫困地区县级工作考核、健全精准扶贫工作、强化干部驻村帮扶、改革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使用、完善金融服务、创新社会参与扶贫攻坚等6项机制创新,将扶贫改革引向“深水区”。

聚焦到彝区,如何推进扶贫工作更进一步?

省委书记王东明指出,今后几年,大小凉山彝区扶贫工作的目标是,让彝区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要把这“四个好”,作为评价大小凉山彝区扶贫成效的最直观体现和最基本标准。

现在,让我们一起“穿越”大小凉山,参加这场彝区扶贫攻坚战。

4月,凉山处处山花烂漫,欢歌笑语。

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大小凉山综合扶贫开发,针对彝区贫困类型多元、连片贫困、普遍贫困的现状,政策与资金不断向民族地区倾斜,彝区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加快,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地区发展能力不断提升。

带着对大小凉山彝区群众的深情牵挂,3月23日至26日,省委书记王东明前往乐山市、凉山州,实地调研彝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彝区群众生产生活情况,研究部署大小凉山彝区扶贫开发工作。

扶贫不是一朝一夕。近年来,凉山大力推进综合扶贫开发,以彝家新寨建设为载体,产村相融,坚持新村、新居、新产业、新农民、新生活“五位一体”,朝着“家家住房改善、户户就业安定、人人保障到位、设施大幅提高、经济较快发展、生态明显改善”的目标大踏步前行。

村民们围坐在新餐桌旁吃饭。图/李伟

30年缩短为8年的攻坚战

“路通了、电通了,我们上街方便了,就是收割庄稼也方便了。”喜德县冕山镇五合村的黑吉伍研,抑制不住喜悦的心情。虽然已经搬进新房半年多了,但每次进出,他都会不由自主地端详起来:灰瓦白墙,明亮的窗户,宽大的庭院,外墙精美的彝家花饰,专门的牲畜饲养区……这样的变化,仅仅是凉山的一个美丽缩影。

据2002年调查统计,全州共14.1万户住在“三房”(木板房、茅草房、石板房)里,农村平均每7个人就有一个人。起初,凉山确定的规划是每年改造“三房”5000户。如果照此进度改造,要30多年才能完成任务!这样,又怎么能与全国、全省同步小康?

凉山州委、州政府立下军令状,“十一五”期间全面完成“三房”和危房改造任务。凉山州委书记翟占一的话掷地有声:“就是再大的困难,也要坚决克服;就是再硬的骨头,也要坚决啃下去!”

为了把新村农房建设得既美观又实用,凉山州建设部门专门设计印制了单体民居户型建筑图28种5000套,每村1套,免费提供给改造户选用。

如今,像黑吉伍研一样受惠于“三房”和危房改造搬进新居的贫困群众达14.1万户,约64万人。截至2010年底,历时8年的“三房”和危房改造基本结束。

彝族贫困群众告别了木板房、茅草房和石板房等危房,入住新寨。这是金阳县丙乙底村。图/曲木子撒

从好房子到好风气

过去的许多彝族人,无论在家里还是在院坝,都习惯席地而坐。不是他们不喜欢坐板凳,而是家家户户根本就没有板凳。

新生活如何破题?凉山从看似不起眼的板凳开始,引导彝区群众“不坐地下坐板凳、不睡地下睡床铺、不用锅庄用灶台”,改变随地而坐、席地而卧、裹毡而眠等传统生活习惯,树立勤劳节俭、清洁卫生、自尊自强、厚养薄葬等新观念,不断提高生活质量和文明素质。

“不光给我们送来板凳,阿木科(彝语:干部)还进村入户进行宣讲,教洗脸、教刷牙,教我们养成讲卫生的良好习惯。”昭觉县大坝乡柯且村和洛五村的彝族村民们感触很深。凉山采取干部职工捐赠一点、州县(市)财政支持一点、社会各方赞助一点“三个一点”的办法筹措资金,采取政府招标、定点采购的方式,相继投入资金,使得送往彝区的板凳源源不断。

凉山还将“彝区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和“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帮户”活动结合起来,各联乡单位积极行动,在向定点联系乡村群众赠送板凳的同时,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引导彝区群众主动移风易俗,促进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转变。广大彝区群众接受了板凳也接受了健康文明新观念,生活条件和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新村建设产业扶持齐头并进

走在风景如画的凉山,砖砌筑墙、顶盖青瓦、雕梁画栋的彝家新居惹人注目,也为大地、田野、山川增添了鲜艳的民族色彩。

2013年,凉山共投入扶贫开发资金10亿元,帮扶建设彝家新寨209个,帮助全州9万余贫困人口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2014年3月26日,凉山州决定再集中3年时间打攻坚战,规划建设227个极度贫困村彝家新寨,让3.36万户16.8万名彝族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

今年规划建设极度贫困村彝家新寨16个,2015年规划建设100个,2016年实现极度贫困村彝家新寨全覆盖。注重科学选址、突出民族风情、体现经济实用,就地扶贫与易地搬迁、生态移民相结合,尽快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建新寨的同时注重产业扶持。凉山州将组织专门力量优化特色产业发展规划,整合行业、部门产业发展资金项目,建立专业合作组织,因地制宜发展马铃薯、苦荞麦、草食畜、经济林果等特色产业,形成产业富民、群众增收的长效机制。实施“百村劳务培训工程”,增加群众工资性收入。

而在彝区已经深入人心的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还将继续深化。实施科技、文化、教育、卫生、文明“五进彝家行动”,让现代文明生活方式扎根彝区。

猜你喜欢

凉山州凉山板凳
送你一张小板凳
“你这块凉山的石头”——倮伍拉且访谈
凉山州创新生物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稳岗拓岗凉山就业扶贫拔“穷根”
凉山有了致富金“药”匙
爱板凳腿儿的老韩
小板凳
凉山彝族口弦(之三)
凉山州蚕种场简介
凉山州蚕种场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