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尽享甘来 荞饭羊汤锅
2014-10-29王人天
◎王人天
虽然羊场镇的楼房已是鳞次栉比,但乡街上的风仍是野的。红彤彤的伞从这头排到那头,赶街的老农和闲逛的老板穿梭于街上,偶尔就会看到一家羊肉馆,有的直接标明全羊汤锅或者是带皮羊汤锅,或者就是山羊汤锅。这些羊汤锅雨后春笋般地冒出,出现在各个乡镇,甚至有的直接进入了万人涌动的城市,伴着荞饭苞谷饭招揽顾客。
说来这地摊羊汤锅还真有些魅力,熙熙攘攘的大街上,东南西北风都吹,嘈杂的声音伴着小贩的吆喝声从人们的肩头穿过,偶然间就在横街上冒起白雾来,走近去看,才知那不是白雾,是羊汤锅上冒起的热气。上面搭着布篷,下支一口大锅,火苗旺旺地烧着,旁边放几张桌子,条凳围桌而摆,吃羊肉的人吆喝一声,坐在凳上,小贩吆喝一声从锅里捞肉,放上薄荷、辣椒、花椒等作料,就可以让人美味一餐。吃的人也顾不得街上的人大眼瞪小眼、咳嗽打喷嚏,碗中的才是美味。夹一块,四处游荡的风夹杂着膻味送进嘴里。
吃地摊羊汤锅吃的是一份心情。山野的风从街外边刮来,带着一些泥土的清香,混合街上的人气,冲到锅前,被浓浓的野山羊的膻味一挡,就别有滋味了。山的气息和着肉的气息,再加上人的气息,可谓是“天地人”三合,何况那羊本就是常年在外不回家的羊。怎个说是不回家呢?其实不回家的羊,就是在山野放养的羊,吃山草,嗅野风,喝山泉,长出的肉膻味重、香味浓,自然就不同了,有别于畜牧饲养场用饲料、精粮喂养的羊。
说起不回家的羊,羊场镇的地摊羊汤锅都是来自于水坪、岩上的放养羊。水坪、岩上地处两省三县交界,水草肥美,山高林密,便宜放羊种荞。由此,也就得说起荞饭羊汤锅的来历了。荞饭羊汤锅得名于宣威东境的岩上,原本是荞粑粑羊汤锅,后来由于粑粑较硬,就改成了荞饭。岩上地处云贵交界,三县(宣威、富源、盘县)毗邻,分属盘县、海岱镇、羊场镇、后所镇管辖,属高寒山区。由于气候地理的特殊,也就造成该地区一些特殊的产品,譬如天麻、大草乌、山羊、荞麦等。当地人放牧山羊、种荞麦,可以说是他们无奈的选择。过去科技比较落后,广种薄收,农作物适应品种较少,而苦荞耐寒性特强,收成颇丰,按当地的方言说,是结得“箍巴料特”的。箍巴者,锅巴也;料特者,就是喂牛羊时用饲料捏成的特(团)。合起来,箍巴料特就是形容丰收的样子。
每年秋季,漫山遍野的荞花开得十分灿烂,蜂蝶阵阵,云雀高叫,呈现出一派美丽景致。正由于苦荞的丰收,饥荒年月里,救了许多人命。记得五八年、五九年的时候,闹饥荒,村子里的人们情绪很大,一些有先见之明的生产队长为了保住本生产队的人员不受饥荒,就率先上岩上借粮度荒。可是那时的小孩不知苦中苦,吃着借来的苦荞做的粑粑,嚷着说:“苦,苦。”老人们和生产队长就语重心长地说:“苦荞粑粑冇动边(“冇动边”意为才开始)!现在嫌苦,以后恐怕苦荞粑粑都吃不上。”谁曾想正应了这个预言,岩上的村民见借粮的越来越多,后来就不敢借了。
人们借不到粮,只好开始吃山毛野菜,熬苞谷壳淀粉、剥罗汉松树皮掺饭充饥。偶尔有人搞到点荞粑粑吃可算是最好的了,大人舍不得吃,省嘴塞牙让给孩子。孩子却不领情,有不知趣的还嚷着叫苦,大人们又说:“比吃山毛野菜还苦吗?”由此,“苦荞粑粑冇动边!”便在那时传了开来,形成宣威的一个方言,教育着后代。
不过苦尽终有甘来时,渐渐地,人们的日子好过起来,住上水泥浇灌的新楼房、骑着摩托“嘟嘟”跑、开着小车四处溜,就是猪也不用像先前杀了必须分一半卖给国家,而是每年养了卖掉两三头,自家还杀两三头,块子菜火腿挂得满墙都是,当年吃不完,隔年的陈火腿就生切来吃。
这时候的人们,蔬菜要吃新鲜的,肉要吃精瘦的,苦荞粑粑就成了岩上的土特产。每每赶集,“荞麦粑粑羊汤锅”成了集上一道亮丽的风景。远地人来赶街,总要买上两碗就着苦荞酒解馋。苦荞营养丰富,内含多种维生素,是绝佳营养食品,早已成了城里人的最爱。岩上山地宽,草肥,山羊成群遍坡,也早已成了发家致富的门路,此地的山羊肉肥香浓膻味重,深受人们喜欢。据说苦荞还可治病,山羊肉含有很高的蛋白质和脂肪及铁等元素,成为现代人绝佳的营养食品。有人从城里转上几圈回来,就想到了荞疙瘩饭苦荞粑粑与羊肉汤锅,那正是城里人千呼万唤的天然食品,是食品专家们称道的营养食物,是美味与营养集于一身的大餐。于是这些聪明的餐厅老板们纷纷将荞疙瘩饭、荞麦粑粑和羊肉汤锅统统搬进城里,开起餐厅和农家乐,结果生意当然是红火得让人眼热。
城里如此,本地的集镇怎肯放过家门前的生意?他们要做原生态的,于是就在集镇上摆起了地摊羊汤锅。没想地摊羊汤锅一亮相,就受到人们欢迎,名声越传越远,备受客人青睐。远的近的,都愿意在赶集的这天开着车、骑着摩托奔赴而来。在敞篷下,就着条凳,呼喝一声,捞上点汤锅肉,打上一碗荞饭、二两白干,呼朋唤友如同野炊一般的吃起来。山风香,人颜欢,别是一种精致,别是一种味道。羊肉汤泡荞饭,稀里哗啦,鲜美无比,营养更是说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