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青少年犯罪的诱因透视生命教育的缺失
2014-10-27陈艳
陈艳
摘 要:当今,青少年犯罪成为阻碍社会和谐发展的一道重要屏障,如何预防青少年犯罪是教育界健康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我们在教育过程中逐渐深入研究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各种诱因,加以深刻的反思,总结出在诸多诱因中生命教育的缺失是最为关键的。我国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忽视了最根本的生命教育,我们的青少年缺少生命教育这一大课。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 生命教育 犯罪预防
近年来,青少年犯罪已上升成为一个国际性难题,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亦是如此,它同环境污染、吸毒贩毒被称为人类的三大公害。据统计显示:近几年,犯罪低龄化日趋明显,青少年犯罪的恶性案件逐年增多,在我国青少年犯罪刑事案件所占比例竟高达80%。
通过对部分青少年犯罪案情的分析,发现青少年犯罪特点主要表现为作案手段残忍、感情冷漠,其表现出对生命的漠视、对死亡认识的模糊与麻木是反常态的。经分析研究,许多专家指出生命教育的缺失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一个更深层次的、却被忽视的原因。
一、引起青少年犯罪的诱因
(一)复杂的社会因素
当前的中国正处在一个极为复杂的转型时期,迎合国际社会复杂多变的大环境的变化,国内社会群众一时很难随时整合形成新的信仰、人生观、世界观及道德观等诸多社会底线的共识。我们在亲身体验到了丰富的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的同时,也目睹和经历了社会上超乎常态的道德沦丧,道德底线一再受到冲击,严重超越人们心灵的负重。这种复杂变换的社会氛围无疑为青少年犯罪滋生提供了温床。同时,高科技的发展也扮演了重要角色,电子游戏 、影视产品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快速高效传播,过分宣扬暴力、凶杀、色情的情节和内容,这些都对青少年的犯罪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青少年自身不良的心理因素
青少年时期是个人从幼稚迈向成熟的过渡时期,其生理及心理发育均处在不断变化之中,同时也承担着由家庭迈向社会进而需要面对众多危机和压力。尤其是近30几年来,社会转型及工业化速度急剧加快,给社会、家庭、生活理念带来一系列变化,也造成青少年心理过度膨胀。青少年这类群体中普遍存在不同程度度的焦虑、好斗、郁闷、人格障碍等心理问题,部分青少年对于学习麻木不仁、在生活中崇尚暴力。逐渐形成叛逆的性格、独立的欲望、自以为是却又心存自卑的怪异心态。青少年一旦形成了自我认同危机,他们在面对生活挑战、心存梦想的同时,又感到没有前途渺茫,叛逆的性格使得他们不愿求助父母、老师、亲人的帮助,而在缺乏抗挫折的能力和生命教育的情况下,最终导致对生命的漠视,走向犯罪的道路。
(三)学校教育的忽视
随着时代的变迁,学校教育也随着世俗的变化融入了物欲拜金、世俗功利的成分,忽视了人文精神、思想道德教育。在极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教育体制仍坚持以学业、分数作为学生的评价标准,忽略了青少年在人生过渡阶段形成健康人格的重要性,导致其在思想行为上对生活的无趣、对生存的无能、生命的无畏等行为。
(四)家庭教育失误是诱发青少年犯罪的最初导向
目前的家庭教育中,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态度和观念上存在诸多误区与盲区,对孩子过分宠溺、缺乏亲子的交流、相互理解与尊重。父母的道德性格、精神风貌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的品质、性格、世界观的形成。如果每一位父母都能给予成长中的青少年更多的积极正面影响和指引,彼此产生情感依恋,和孩子一起面对挫折挑战,就会从根本上唤起他们对生活、生命的热爱和渴望。
二、青少年生命教育实施的策略
基于青少年犯罪的诱因,我们在實施生命教育时要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培养青少年尊重生命的意识
在人生价值中,生命价值是其他一切价值得以确认的前提。一个人自身的生命尊严如果得不到支持,那么他会对自己的生命麻木,进而对他人生命的尊重也会落空。因此,生命教育首先要让青少年懂得尊重自己及他人的生命,尊重大自然,对所有生命产生敬畏。
(二)培养青少年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人的生命价值体现在生命存在的本体价值和生命延续的精神价值两个方面。正确的生命价值观教育是培养青少年懂得如何正确对待个体生命及生命的价值,如何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关系,从而树立积极主动、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
(三)培养青少年生命责任感
生命责任感是指个体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为个人、家庭、社会而承担相应责任,履行各种义务的自律意识和人格素质。当代青少年不仅缺乏对自己的责任,对他人、对社会同样缺乏责任已成为较为普遍的现象。这与他们人生目标的茫然密切相关,因而要培养青少年的生命责任感,就要让青少年深入思考生命的意义,确立明确的人生目标。生命教育旨在引领青少年寻求生命的意义,明确人生的目标和价值,唤醒其公民精神和对社会的责任感,培养他们关心别人、帮助别人的品质,全面培养青少年生命责任感。
(四)对青少年开展挫折教育
开展生命教育应对青少年进行挫折教育,要引导他们认识到痛苦和苦难是生命的一部分,生命只有在战胜苦难中才有乐趣,才会有生机,从而能够更加欣赏生命、珍惜生命、提升生命的意义和质量;要教育青少年珍惜生命,正确看待死亡,在生活中直面挫折;要健全青少年的人格,引导他们走出生命的误区,理解生命的意义,建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正确对待危机,勇敢面对现实,增强耐挫折能力。
参考文献:
[1]严圭,吴宁.犯罪心理学阅读材料[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
[2]罗大华,皮艺军,等.有多少生命可以重来[M].北京:群众出版社,2005.
[3]张明楷.刑法分则解释学原理(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