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不同的方式改变相同的心灵,让相同的心灵带动不同的孩子。”
2014-10-27刘崇
刘崇
摘 要:现阶段,随着农村义务教育的逐渐完善与发展,农村小学教育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逐步浮出水面,这些问题也随之受到国家教育机构与研究人员的关注。在众多问题中,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日益突出,面对这些留守儿童,本文从心理,教育,行为等方面分析这些孩子的问题所在,并总结出一套新的教育方式:“用不同的方式改变相同的心灵,让相同的心灵带动不同的孩子。”希望为留守儿童教育事业略尽绵薄之力。
关键词:留守儿童 心理健康 教育方式
一、农村小学教育形式分析
近年来,我国农村小学所取得的成绩是众所周知,有目共睹的。我国农村普遍实施了根本意义上的九年义务教育免费机制,不仅仅是巩固和加强了农村义务教育“普九”成果,也还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和谐社会的创建进程。在农村的教育问题中,留守儿童的问题是非常严重的。所谓 :留守儿童, 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 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由于农村的就业条件有限,多数农村人口都会选择外出务工,造成了农村出现大批量的留守儿童,面对这些儿童的更为特殊的教育问题日渐受到学术界的关注, 专家、学者、研究人员通过政策文本分析、实地调研等实证研究, 以及教育工作者的实践经验, 分别就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德育, 以及留守儿童教育存在问题和对策等方面都发表了相关论文。通过对这些研究成果的述评, 梳理出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现状。
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简要分析以及心理问题的说明和教育方式,其意图为留守儿童建立一个积极、向上的环境,让他们在充满爱的社会主义大家庭中健康成长,从而保证农村教学工作的质量提高,让孩子们更有效的享受到九年义务制教育制度带来的知识与科技的阳光雨露,同时也促进着中国教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为高等学府乃至中国更高的科研机构输入更强大有力的新生力量。
二、留守儿童的特征分析
心理方面:在留守儿童的生活环境中,大多数的监护人都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也或者是其亲属、好友,但无论是谁都没办法直接的替代父母的关心。父母的关爱缺失明显会造成留守儿童的沟通能力下降。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文化普遍较低,大部分人从事的职业是在外地做小买卖、建筑工地打工等等,对于孩子沟通和交流没有条件去分配更多的时间以及精力,多数父母不能定期抽出一定的时间来关心孩子,即使部分父母有时会打电话回家,但是和孩子的谈话内容也仅限于简单询问生活和学习,不能细致的关心到孩子的每一个生活细节,对与思想和品德的教育更是过问很少。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课题组认为, 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 对自身变化、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理解和认识, 与此相关的也带来了一些成长的烦恼, 这时, 他们需要有倾诉的渠道, 家人在这方面应该起到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 但由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使得留守儿童缺少了起码的与家人交流的机会, 这对于儿童心理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教育方面:在留守儿童的成长环境中,多数父母常年外出务工,监护人多为老人,而这些上了年纪的监护人由于文化水平和精力有限并不能很好的管理教育孩子。在学习能力上,留守儿童与其他的孩子是一样的,并没有什么不同,而普遍留守儿童的学习问题来自于心理问题得不到解决,或者是因思想品德的偏差导致的。
行为方面:由于留守儿童心理较为封闭,不能跟别人有良好的沟通,而且监护人又疏于管理,很容易造成这些留守儿童的行为品质出现问题,在成长的过程中,心理问题得不到倾诉也更没有解决办法,这些留守儿童很容易沾染不良习气,成为老师学生眼中的“不良少年”。留守儿童的道德真空令人担扰。这些父母一年到头忙于打工, 没有时间与精力过问孩子, 对孩子内心的困惑、需求、兴趣无法关注。有的即使有心, 限于经济条件, 他们也很少给孩子打电话或经常回家看孩子, 造成了“ 留守儿童” 道德教育上的真空。而处于身心飞速发展时期的儿童, 缺乏对事物正确与否的判断能力, 从父母那里得不到的教育, 孩子很容易从其他渠道获取。一些同龄人的不良习惯, 越轨行为很容易钻空手。有些孩子因此变得自私、任性或性格孤僻。这些问题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父母在外务工不能很好的与孩子沟通,疏导,及时的对孩子的心理问题进行教育解决,导致孩子在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下偏离轨道不能够及时更正解决,最终导致行为品质出现问题。
总结上文说的三个方面,学习,行为上的问题其实根源都是来自于心理问题,许多留守儿童出现了内向、孤僻、自卑、不合群、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顽皮任性、冲动易怒、神经过敏、逆反心理强等问题;大多数孩子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自觉性,心不在焉,应付了事;部分孩子纪律散漫,不遵守规章制度,迟到、旷课、逃学、迷恋“网吧”等。这些不良习气的存在给下一代的健康成长造成极大危害,也给班级教育带来了极大的阻碍。为了关爱留守儿童,保障下一代的健康成长,班主任应担负起留守儿童教育重任。
三、关注留守儿童内心,注重教育方式
对于上述总结出留守儿童的主要问题,我提出一种新的教育方式:“用不同的方式改变相同的心灵,让相同的心灵带动不同的孩子。”
所谓“用不同的方式改变相同的心灵”,就是说,要让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得到很好的沟通,让他们能更加开朗更加自信,在没有父母的陪伴下,一样和同学们享受温暖生活。而如何能在留守儿童较多的农村让这些留守儿童们感到温暖呢?作为教师既要用心关照他们又不能关照太多,关照太多不仅仅不能解决问题更容易刺激到孩子幼小的心灵,让他们感觉到自己的特殊性,同时增加了自卑感。适当的关注留守儿童可以很好的让他们缺失的家庭教育以及和父母的沟通通过与老师的沟通交流弥补回来,最大限度的让留守儿童的学校教育实现与普通孩子的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效果相接近。这就需要教师格外的细心以及更细腻委婉的沟通,在班级面前多赞扬孩子们的优点,增加他们的自信,同时用最委婉的方式指出他们的不足,这样使得留守儿童的自卑心理能够得到更好的改善。主要注意以下几点:
1、用相对更细腻温柔的言辞关爱每一个留守儿童。
长期缺乏父母关爱与沟通的条件下,留守儿童的内心会更渴望关爱与温情,同时也更加敏感脆弱,这是人性的自然表现。对于留守儿童,父母回家时间较少,亲子之间缺乏沟通交流的机会,久而久之儿童的情感就会出现淡漠,内心较为封闭也容易出现较为敏感以及内向的性格使其叛逆,所以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用更为细腻温柔的言辞关爱每一个孩子。
2、倾听孩子心声,贴近孩子的心灵。
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常常困扰于班级孩子的一些“不正确”表现,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看,这些“不正确”表现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如果处理得好,将有利于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事出必有因。孩子的每一个“不正确”表现的背后都有一个正当的理由。他们可能是在宣泄精神或身体上的创伤所引起的负面情绪,也可能是在希望获得关注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宣泄。这个时候,给予倾听将是最好的关注和支持。而对成长过程中内心动荡不安的孩子来说,倾听更是让他们建立沟通意愿及信任的重要基础。面对没有父母经常沟通的留守儿童,教师的职责就显得非常关键了,如果教师都不能给予倾听和帮助,那这些孩子会产生更加抑郁紧张的心理状况。
3、对最特殊的孩子,用最平常的心。
对于那些“不良少年”也要耐心劝导,教师可以从他身上的某个优点作为突破口,表扬他,重用他,让他感觉到自己的力量,逐渐的将他引导到一个正确的道路上,对他不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行细致的修正,最终培养成一个品质优秀的孩子。
通过教师一个人的力量是很难做到改善在学校班级占有相当比例的留守儿童的,这时候,班级的孩子们是最有力的助手。让这些相对不善言辞不善表达的留守儿童感受到班级同学的友善是个非常不错的选择,让这些孩子们成立课外活动帮助小组,将班级中的留守儿童巧妙的分配到各个小组中去,再挑选出相对合适有亲和力也有能力的孩子作为组长,通过这些组长对孩子们的关心和照顾,使留守儿童的心理得到更大程度上的关心,同时也对人际交往也做出了良好的锻炼,这样的锻炼久而久之就会让留守儿童们感到“我们和别的孩子是一样的,我们没有不同。”而我提出的“让相同的心灵改变不同的孩子”的意义也就在于此。
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不仅关系着每个家庭的幸福,还关系着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让我们全社会共同努力关爱孩子们的身心成长,让他们拥有一个纯真的童年幸福的未来。
参考文献:
[1]《辽宁省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素质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 李潮海
[2]《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综述》高慧斌
[3]《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与人格特征关系》张建育
[4]《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与对策》张德山
[5]《辽宁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的调查报告》于月萍 李潮海
[6]《农村留守儿童现状以及教育问题对策研究》王江荷
[7]《浅谈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方法》 谭步赤系新疆博乐农五师八十一团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