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尔沃中国汽车投资的好样板?
2014-10-27覃乾
覃乾
2014年8月7日,沃尔沃汽车集团发布消息,袁小林将接替王召兴担任沃尔沃汽车中国区总裁,向沃尔沃汽车全球高级副总裁兼全球经管会成员、中国区CEO拉尔斯·邓汇报。经历破而后立,年轻化的沃尔沃能否支撑起“汽车狂人”的中国汽车之梦。
2014年8月7日,沃尔沃汽车集团发布消息称,袁小林将接替王召兴担任沃尔沃汽车中国区的总裁,向沃尔沃汽车全球高级副总裁兼全球经管会成员、中国区CEO拉尔斯·邓汇报。与王召兴不同,袁小林一直被外界认为是吉利与沃尔沃沟通的“外交官”,而这一次其被调任沃尔沃汽车中国区总裁,业界猜测可能意味着吉利与沃尔沃在中国的业务将再次增速,为弥合其中可能出现的裂痕而做的前期准备。
实际上,袁小林是吉利在收购沃尔沃前期专门挖来进行收购工作的。他在2009年加入吉利之后,就担任兼并与收购总监,专门负责沃尔沃汽车收购项目。并购成功后,袁小林赴沃尔沃汽车集团总部哥德堡担任董事会秘书兼董事长办公室主任。在此之前,袁小林的履历也凸显了其才能的领域:曾任职于英国BP集团和中国外交部。
而这次被调回吉利总部的王召兴则更倾向于实业,其在加盟吉利之前,曾在海尔工作达20年之久,从青岛海尔电冰箱股份有限公司质检处处长助理、制造部部长一路走到青岛海尔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副董事长的位置,在加盟吉利后,王召兴第一个任务就是负责为沃尔沃在中国国内寻找新厂的建设地址。
这样的任命确实值得深思,要知道,沃尔沃在被吉利收购之后,仅仅经过2年的调整时间,就扭转了颓势。2014年3月21日,沃尔沃汽车集团公布了2013年财务数据,在中国等市场的强力拉动下,去年集团销量、营业利润和净利润等指标均同比增长,其中营业利润更是达到2012年的近29倍。这样的表现是沃尔沃原来的东家福特所不敢想象的。那么,为何吉利要在业绩增长迅速时临阵换帅呢?我们还要抽丝剥茧从沃尔沃的“前世”说起。
沃尔沃的独特前生
与其他高端汽车不同,1927年由古斯塔夫·拉尔松和阿萨尔·加布里尔松创立的沃尔沃汽车有着极其倔强的个性。而这种个性外放到沃尔沃的外部,则是其对安全性的极致追求。上世纪,美国公路损失资料研究所曾评比过十种最安全的汽车,沃尔沃就在其中荣登榜首。之后,“家庭运动车”PV44的成功使得沃尔沃名副其实地成为了世界品牌,并且成功地把美国发展成为沃尔沃轿车的最大市场。也正是由于这个重要原因,福特汽车在1999年斥资65亿美元收购了沃尔沃轿车业务。
当时,福特公司的内部人士给予沃尔沃的评价是,“沃尔沃轿车的灵魂在于安全性,但它最大的优势却在于它虽然是高端轿车,但却可以量产。”而无论在哪,能够量产的高端轿车都是一个车企的战略核心,它不仅会为企业带来高于普通车的利润空间,更会带来品牌忠实的消费者,这一点正是车企生存的基石,也正是福特汽车愿意在1999年拿出如此大魄力收购沃尔沃的理由与根本。
福特的创始人亨利·福特曾有一句名言:“制造人人都买得起的汽车”,正是因为这样的理念,虽然福特曾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企业,但高端轿车市场依旧是它的一块短板。为解决这一问题,2000年,收购了沃尔沃轿车业务的福特正式成立首席汽车集团(PAG),并把阿斯顿·马丁、捷豹、路虎和沃尔沃统统打包到了这个集团之下,希望藉此打开高端市场与宝马等品牌抗衡。
然而,市场是残酷的,随着其他品牌对汽车安全性的注意和汽车外观设计的不断更新,沃尔沃似乎失去了往日的号召力,其他高端车也陷入了叫好不叫座的境地。于是,2007年3月,福特以4.79亿英镑(约合人民币71.63亿元)的价格把阿斯顿·马丁出售给了由英国企业家大卫·理查兹(David Richards)为首的投资集团。紧接着又在2008年3月26日以23亿美元的价格把捷豹和路虎卖给了印度塔塔汽车公司。“这次出售正式表明了首席汽车集团彻底崩解,至此福特在高端汽车市场的战略完成了从积极开拓到非积极防守的转变。”一位前福特人士解释说。
其实,2006年之前,福特汽车就已经慢慢进入了经营低谷。而2006年后,其财务状况更是惨不堪言。据公开资料显示,福特2008年第四季度亏损59亿美元(2.46美元/股),而在2007年同期福特亏损28亿美元(1.33美元/股),截至2008年第四季度,福特的营业收入已从441亿美元降至292亿美元。
同时,福特的信用评级被惠誉国际从B级调降为B-级。而在这之前,国际权威信用评级机构美国标准普尔公司已在2006年6月28日把福特的信用等级降至垃圾级(即从原先的“BB-”降到了“B+”),可以说,福特汽车当时的首要问题就是要面对负现金流和流动资产的日趋恶化。正因如此,才有了福特2007年出售阿斯顿·马丁、2008年出售捷豹和路虎。可是,沃尔沃毕竟是不同的,这也着实让福特汽车犹豫良久。
在首席汽车集团解散之后,福特汽车当时有希望在高端汽车市场立足的品牌只剩下两个,即林肯与沃尔沃。其中林肯与福特汽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其实应该是一道很容易选择的二选一问题,然而让福特汽车烦恼的是,林肯在高端市场有着“先天不足和后天失调”。汽车咨询师张建国认为,“林肯汽车的先天不足与后天失调主要表现在其品牌从开始就是为美国消费者所设计的,所以它的产品大多倾向于宽大的外观、粗糙的内饰和糟糕的驾驶感。再加上林肯产品的技术环节薄弱,这使得林肯很难在美国本土以外的市场立稳脚跟,对急于想在世界高端量产车市场分一杯羹的福特来说,根本没有时间来等待林肯的文化、技术策略慢慢转变,而凭借自身中低端品牌向上仰攻高端市场也并不实际。这也正是福特当年不惜重金收购捷豹和沃尔沃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在当时,很多汽车行业的业内人士包括福特汽车的很多人都认为,林肯品牌的难堪重任使得福特的高端量产车战略选择只剩下了一个,那就是保留沃尔沃,卖掉林肯。但另一个问题出现了,作为以美国最著名总统——林肯命名的林肯汽车品牌,不光是福特旗下的一个子品牌,也是美国汽车行业的一个象征。当时,福特汽车需要反复权衡利弊,它可能从未感到时间这样紧过。endprint
随着经济危机后汽车市场热度的快速下降,2008年沃尔沃轿车的总收入由2007年同期的179亿美元下降到了147亿美元,而税前利润更由2007年亏损1.64亿美元增加到14.65亿美元,10倍的降速。受此业绩的影响,2008年12月7日沃尔沃汽车公司宣布裁减3,401个全职职位,这个数字占全部员工人数的14%。“这一事件标志着沃尔沃开始像一个铁链球,这对于溺水的福特汽车来说是致命的。于是,天平倾斜了。” 张建国说。
不过,即使在这样惨淡的年报中,我们依然可以看到沃尔沃的闪光点,虽然在2008年销量下滑,但依然保持了将近36万的销量,这个数字和奇瑞2008年的总销量相近。这也正是沃尔沃可以骄傲的资本和理由。
背后一推的奥妙
当然,仅仅是收入的急速下降并不能让福特汽车完全决定放弃沃尔沃。梳理从福特高层坚称从未考虑过出售沃尔沃轿车的计划到2008年12月2日,福特汽车在其官方网上宣布,该公司将重新对沃尔沃汽车进行战略评估,并考虑出售这家设在瑞典的汽车制造商。有三大原因在其中若隐若现。
第一个原因是,从客观因素上来看,沃尔沃轿车2008年的业绩快速下滑是最终被选择出售的直接原因。确实,在经济危机的市况下,沃尔沃的业绩下降情有可原,要知道,当时美国的三大汽车公司几乎离破产只有一步之遥。而在另一个汽车强国——德国,奔驰、宝马等几大汽车厂商当年一季度几乎全都陷入了亏损,只有大众汽车勉强盈利,当时,大量的德国企业家对大众汽车股票做空,大众汽车也一度传出清算的消息,要不是保时捷家族在最后关头力挽狂澜,宣布不会出售大众汽车股票,大众汽车到最后结果会如何还真不好说。当然,这样的理由对于当时必须断臂求生的福特汽车并不好使,福特汽车评估的天平毕竟因此倾斜了。
第二个原因是,在2006年的巨亏之后,福特汽车一直在制定新的战略政策,后来,福特汽车首席执行官艾伦·穆拉利宣布将通过“一个福特”战略,重新整合福特全球品牌资源,调整自身结构的方案对出售沃尔沃起了再推一把的作用。“这个政策的制定使得沃尔沃轿车和福特渐行渐远,自此沃尔沃的去向更倾向于成为一家独立运营公司或被出售。”一位投行人士分析说。
第三个原因是,福特汽车作出出售沃尔沃轿车的决定和柯克·柯克里安(Kirk Kerkorian)的要求有着密切的关系。2008年6月,柯克·柯克里安旗下的Trancinda公司对外界宣称,以平均每股7.10美元的价格增持福特汽车公司股权至6.49%,从而成为福特的最大外部投资者,并进一步表示愿意追加投资支持福特汽车的复兴计划。但与此同时,柯克·柯克里安的高级顾问表示他的老板希望福特剥离捷豹、路虎品牌之后,出售水星和沃尔沃轿车品牌。其后,柯克·柯克里安也在福特汽车董事会上明确表示,应卖掉沃尔沃轿车和水星获得资金来加强福特、林肯品牌以及重振美国业务。这也成了让福特汽车改变初衷,出售沃尔沃的最后一根稻草。
但让人觉得略有讽刺意味的是,2008年12月29日,福特宣布有可能出售沃尔沃轿车后不久,柯克·柯克里安投资公司的发言人证明了柯克·柯克里安已售出了其持有的福特汽车所有的剩余股份。据相关人士测算,柯克·柯克里安从福特的退出可能亏损了66%。“从内部原因看,沃尔沃业绩下滑、福特汽车的产业政策调整和柯克里安不断施压是福特汽车最终剥离沃尔沃汽车的三大诱因。”张建国说道。 而在外部原因上,投资银行的推动无疑是把沃尔沃轿车变成烫手山芋的重要力量。“舆论支持一向是外国投行爱用的先期手段之一,这个和你们中国的师出有名差不多。”供职于花旗银行投行部的常先生在电话中笑着告诉记者说。
中国收购沃尔沃占了便宜吗
然而,真正让市场吃惊的是,沃尔沃可能会被出售的消息一经传出,中国汽车企业就表现出了非常大的兴趣,自沃尔沃汽车可能被并购开始,中国汽车企业中有长安、奇瑞、吉利、东风等公司先后被卷入传言之中。
在很多人看来,这和当时世界汽车行业陷入危机,欧美车企现金流被骤然绷紧后很难拿出收购资金有关。但一位中国车企的业内人士对此有不同看法:“实际上中国车企当时有可能被投行高估了,在当时的形势下,中国不可能有一家企业能筹到如此多的头寸,而中国政府当时也不大支持多家车企联合收购。”
于是沃尔沃的出售价格开始一降再降,从传言中的60亿美元降为30亿美元,最后直至2010年8月2日,吉利真实支付的15亿美元。而且,就算这15亿美元的价格,其中还有一些小奥妙,其中13亿美元为现金支付,2亿美元以票据方式支付。实际上,之所以最终会以这样的价格成交,是因为在2年过程中,福特汽车也逐渐摸清了当时中国车企的真实状况。原本,福特汽车是想将沃尔沃卖与与其合作的中国长安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长安汽车),当时,长安汽车集合了兵装集团旗下所有优质汽车资产后,包括长安汽车、长安福特马自达、长安铃木、江铃控股、太原南方重型汽车、重庆南方迪马专用车以及发动机等十多家零部件公司的资产或股权,资产总额约为170亿元,净资产约为47亿元。
而当时刚刚整合了优质资产的长安汽车也确实有意沃尔沃,但很多从事一辈子汽车工业的老专家对此发出疑问,长安汽车刚刚整合完毕,是否能够整合管理好自身资产还是个疑问,这时走出国门收购一个亏损达14.65亿美元的汽车品牌,能管好吗?管不好算不算国有资产流失?在分析中国企业以往的收购案例时,时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所长陈小洪研究员也对《中国新时代》记者说:“从以往中国企业并购外国企业的情况来看,并购成功的经验并不多。”最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在全国人大湖南代表团举行的全体会议上,就政府为企业的海外并购提供信贷支持问题作了这样的问话:“你对自己的管理能力有把握吗?分析过双方的文化差异了吗?了解当地的工会劳资关系吗?如果不能知己知彼,这种信心会让我害怕。”这番话颇有总结长安汽车收购沃尔沃的意味。endprint
正因长安等国有企业的退出,福特汽车发现,能够选择的对象不多了。而这时,有着汽车狂人外号的李书福无疑是最佳人选。这是因为,随着其他中国汽车企业退出,吉利成了从头跟到底的最有韧性的买家;另一方面,随着沃尔沃几次裁员和亏损的日益加大,其估值也在一天天地缩水。
2010年8月,李书福在成功收购了沃尔沃之后,在记者招待会上对记者表示其信心时凸显了其“狂人”的本质。他说:“为什么福特会把沃尔沃卖给吉利,是因为吉利研究沃尔沃已经八年多了,正式跟福特讨论沟通这个问题也已经接近三年,对沃尔沃这个企业的理解,和对这个汽车行业的理解,以及对于福特想法的理解,以及吉利这个企业的核心价值理念等等,都是福特选择沃尔沃新的东家的重要因素。而通过我们这么多年的了解,我们准备让沃尔沃在两年内扭亏为盈!”
不过,即使说话如此强硬,李书福还是不得不承认沃尔沃将和吉利分开经营,他当时甚至说:“不是谁收购谁,而是未来我们有两套班子,两个驱动。”也正是因为沃尔沃的强硬和李书福对其的礼遇,造成了前期沃尔沃汽车中国区要实业人才为主打基础,后期外交人才做沟通。而现在,这个交替的时间点到了。2014年前7个月,沃尔沃汽车在华销售4.5万台,较去年同期增长36.2%,沃尔沃已经适应了中国的水土。未来,适应水土的沃尔沃将会自主成长,对此,李书福介绍说,在欧洲,沃尔沃每年销售20几万台,而整个市场总量才1,200多万台。沃尔沃2013年在中国的销售量6万台,而中国市场总量是2,000多万台。由此来看,沃尔沃在中国的市场总量达到和欧洲差不多的市场总量,它的年销售量应该是50多万台。
而这样成绩的实现,还是要依靠沃尔沃的独有魅力,所以,沟通与理解沃尔沃总部的指令开始显得重要。李书福说:“沃尔沃在中国市场通过几次调整以后,找到了方向,而今,其年轻化战略已开始奏效,未来沃尔沃在中国市场的发展空间充满想象。”对此,记者认为并非是无的放矢。今年7月2日,沃尔沃汽车在中国正式发布了Sensus创新科技子品牌及相应的智能车载交互系统。它以Sensus为平台,联合了爱立信、百度、高德、豆瓣、博泰等多家科技企业,实现了概念与功能的对接,开发出一套独树一帜的智能生态体系,可以同时支持苹果CarPlay和谷歌Android Auto。这样开放的心态也许正是沃尔沃开始年轻的外在表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