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握诗歌解读的四个维度

2014-10-27赵远利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14年10期
关键词:编者小儿诗歌

赵远利

中国古典诗歌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课题。《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强体验与感悟”。古典诗歌在文学中具有独特的审美教育价值,它不仅结构短小精妙,语言内涵丰富,而且意境朦胧深远,言有尽而意无穷,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诵读古诗文,对小学生的民族文化积淀、情感熏陶、语言运用积累乃至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都有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古人云:“不学诗,无以言。”对于学生来说,诵读古诗文可谓口诵心悟,终身受益。近几年,语文教育界强调“怎样教”向“教什么”转变,这对诗歌文本解读也提出了“回归文本、扎根文本”的要求。教师只有站在文本解读的基础上,才能细致地了解诗歌的意象彰显、深层含义、写作手法等信息,才能有自己的独特感受和认识,才能在教学中有意识地选择相应的教学策略。那么,短短的一首几十个文字的古诗词,教师要如何合理有效地解读文本,把握蕴含在诗歌文本中一个个精灵般的意象,以激发文本与读者之间的思想碰撞,引领学生感悟古典诗歌无穷的艺术魅力呢?

一、把握编者的维度

打造诗意的语文课堂,解读诗歌文本要很好地把握编者的意图。《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纵观小学语文教科书的编写,古诗词的选入由浅入深,由形象到抽象,利于学生积累,增强体验,培养语感。关注教科书编者的目的,是强调教师在解读文本时,要尊重编者意图,在教学设计时不仅要考虑到诗歌的本身价值,也要关注到诗歌的教学价值,从而合理地选择教学内容,确立科学的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以此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比如,从人教版教材古诗词的课后练习题也可以看出编者的意图。低年级只要求朗读和背诵古诗,对于诗意的理解和意境感悟不作要求。三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两首》的课后练习要求说说诗句“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意思,再想象一下这些诗句描写的画面;五年级上册第5课的课后练习要求把张籍的《秋思》改写成一个小故事;六年级上册则有《轻叩诗歌大门》的综合性学习,要求学生参与搜集、欣赏、朗诵诗歌活动,甚至自己写诗和写活动总结。这样的练习题难度设计有一定的梯度,符合不同年龄学生的认知心理规律,保持小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修养,积淀学生的文化底蕴,打好阅读古诗词的根基。

因此教师在解读文本时,需要更多关注编者的意图,才能听懂诗人的内心呼喊,了解编者的设计苦心,才有可能挖掘诗歌的原生态教学价值,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设计富有新意的策略,最后达成作者、编者、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的视角融合。

二、审视儿童的角度

打造诗意的语文课堂,解读诗歌文本要坚持从儿童的视角出发,而不是教师一厢情愿地读深读透。解读文本要求教师蹲下身子,贴近小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域,以儿童的实际知识水平和能力为基础,以儿童的生活经验积累为依据,教学才能达到深入浅出的效果。审视儿童的角度就是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内容,带着自己的情感去阅读和体会诗歌,收获自己的知识和体验,习得适合自我发展的语言能力。如《小儿垂钓》一诗,一位教师这样进行教学:“诗中有画,诗中有情。现在让我们细细品读《小儿垂钓》,展开想象,然后你们试着用表演让这幅画活起来,行吗?”学生十分兴奋地朗读诗歌后,同桌尝试互演诗中的情景,然后教师选一组同学上台为大家表演。学生表演结束后,教师就势采访一个“小儿”:“你不说话却摆摆手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我正在钓鱼,摇手表示我不知道,请他快走,不要把水里的鱼吓跑了!”接着请另一组学生上台表演,教师采访道:“你先摇摇手,后来又向他招招手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我摇摇手是叫他不要大声说话,影响我钓鱼,我招招手是想让他走近一些,我可以轻声地告诉他原因。”教师夸奖道:“嗯,你真是个好心的孩子。同学们,你们从他们的表演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小儿?”学生有的说:“我看到了一个专心致志学钓鱼的小儿。”有的说:“我看到了一个认真钓鱼、心地善良的孩子。”教师总结道:“这个小儿真可爱!请你带着这份喜爱之情,再次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

这首古诗叙述的是儿童生活中的小事,作者胡令能敏锐地捕捉到孩子瞬间的动作、神态和心情,并用简练而富有童趣的语言,形象地勾勒出一幅小儿垂钓图。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在课堂上采用表演的形式,再现生活中的场景,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思维,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让学生进入文本角色,感受钓鱼小儿天真可爱的形象。

三、站在文化的高度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不仅是一种交际工具,也是人类文化的载体,同时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作为人文学科的语文课程具有文化载体的作用,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筑学生的民族灵魂、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在解读文本时,要充分挖掘古诗文中蕴含的丰富的传统文化,用本民族的优秀文化的精髓熏陶学生,让他们懂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继承并践行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如教学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一诗,《教师教学用书》说:“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停船在瓜洲之后,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离京口并不很远的南京,不禁勾起了浓浓的思乡之情。”可以说诗人人在途中,心系家乡,恋乡之情跃然纸上。这里的思乡情结就是通过文化的意象“明月”来传递的。翻开历朝历代的诗歌,你会发现诗词中出现的“明月”一词,大多数表达的是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如三国曹植的“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唐代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代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清代袁枚的“明月有情应识我,年年相见在他乡”,等等。“明月”这个意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诗中明月既是自然世界的明月,也是传统文化的明月,既是当今的明月,也是历史的明月,这是华夏儿女的情感逻辑,也是民族情感心理的积淀。

四、挖掘语言的深度

小学阶段学生言语能力的潜力是无穷的,在诗歌教学中教师要借助文本去开发和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古典诗歌距今有一定的历史年代,因此诗歌教学要以文本为依据理解语言,带领学生从陌生走向熟悉,从文本走向生活,从作者走向自我,这才能够做到披文入情,获得语言和情感的提升。例如窦桂梅老师在教学《清平乐 村居》时,没有把对词句意思的理解作为重点,而是抓住了“相媚好”这个词,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想象一下“翁”和“媪”相互之间说了些什么话。学生的想象力真是丰富,他们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说出了许多贴近生活的语言。一女生说:“老头子,你辛辛苦苦把几个孩子养大了,也该享享清福了,我呀,嫁给你没有嫁错人……”一男生说:“我说孩他娘,虽然你的脸上堆满了皱纹,但是你永远是我心中的大美女!”同学们在教师引导下把生活中的场景迁移到了课堂,自然而然地进入了文本角色,而且用自己的话勾勒出了一幅祥和宁静的乡村生活画面。这堂课窦老师抓住了诗歌语言的敏锐点,挖掘语言的深度,精心设计教学策略,让学生们驰骋在想象中,理解了语言的丰富内涵,进入了诗歌的意境。

把握诗歌文本解读的四个“度”,可能会让你忽然发现一些自己平时没有注意到的问题,也可能激起你的教学灵感,这对教学来说很有意义。当然,文本解读不是在于教师一定要读出多少“人之未见,人之未发”的独特见解,而是对教师言语智慧和精神领域的一种砥砺和修炼。让我们与诗歌共舞,广识薄取,去伪存真,进入文本解读的广阔境界,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份独特认识。

(浙江省杭州市采荷第一小学教育集团 310020)endprint

猜你喜欢

编者小儿诗歌
我和诗歌的关系(创作手记)
七月诗歌
诗歌的奇怪队形(一)
小儿难养
小儿惊厥紧急处理
诗歌过年
Happiness Is Some Little Things
容易混淆的两种小儿紫癜
小儿厌食的简易疗法
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