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前语言文字训练的问题诊断与对策思考

2014-10-27赵国爱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14年10期
关键词:普罗米修斯灵性语言文字

赵国爱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需要通过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相关训练才可获得。在实际教学中,语言文字训练的途径和范围应当是比较广阔的,这其中,与听、说、读、写相关的教学活动则是最基本的训练形式。不少教师也作出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但理性和冷静地审视当下的课堂,语言文字训练不到位的现象依然存在。笔者对这些现象进行了一定的梳理和归纳,以期引发大家更深入的思考。

现象一:取向不当,重点偏离

【案例1】

有位教师在执教《普罗米修斯》时这样设计语言文字训练的重点:请学生仔细读课文第6、7、8三个段落,要求反复读、想,直到能把这“最严厉的惩罚”一点一点地说清楚了再停下来。然后再要求学生默读,把能够反映这是“最严厉的惩罚”的句子用波浪线画下来。在交流讨论环节,教师引导学生体会“锁”“啄”“不是一次,而是天天啄”“不是一年两年,而是许多年”等词句,而且利用多媒体课件反复播放普罗米修斯受到严厉惩罚的画面,并让学生加上自己的联想,具体说说这“最严厉的惩罚”以及普罗米修斯的苦难。

【现象透视】 定位不准,无的放矢

案例1中的教师在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时候,并没有把握好自己的教学目标,定位不正确。普罗米修斯为了解除人类没有火种的困苦,不惜触犯天规,勇敢地盗取天火,从而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智慧,并与宙斯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本文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都应指向“感悟普罗米修斯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而教师把语言文字的训练定位在感受普罗米修斯所承受的“最严厉的惩罚”上,将普罗米修斯简单地理解成一个偷了火种而受到宙斯无穷无尽折磨的神。文本的内涵没有被正确领会,文本的价值取向不当,重点偏离,目标自然不正确。这样的语言文字训练无疑是群龙无首,无的放矢。

【教学重构】钻透教材,目标正确——思想目标到位

就上述课文而言,围绕“感悟普罗米修斯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这个目标可抓两个训练点。

训练点1.普罗米修斯摇摇头,坚定地回答:“为人类造福,有什么错?我可以忍受各种痛苦,但决不会承认错误,更不会归还火种!”(通过品读“?”“决不会”“更不会”等词来理解“坚定”的态度)

训练点2.“尽管如此,普罗米修斯就是不向宙斯屈服。”(理解“如此”所指的内容,即普罗米修斯所受到的最严厉的惩罚。品读“就是”,进一步感受他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只有建立在合情合理领会人文内涵的基础上,才能正确把握文本的内涵,才能帮助学生理解高尚的人文精神,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反思】

课标要求“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这就需要教师反复研究教材和教参,有效地把握文本的重点、难点和易混点等,挖掘出文本的人文内涵和思想内涵,使语言文字的训练有的放矢。这是落实语言文字训练的第一步。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挖掘出的人文内涵拟定正确的教学目标,从而为教师的教以及学生的学指明方向。由此,语言文字的训练方法的运用才能得心应手。语言文字训练的设计可以抓面(整体把握课文,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抓线(结构线、主旨线、情感线……),还可以抓点(语言的一个训练点,词、句均可)。任何一个训练点的设计都是要围绕预设的教学目标。

现象二:浮光掠影,要点缺失

【案例2】

教学《触摸春天》一课,有位教师是这样来抓语言文字训练点的:与学生一起读了描写安静抓到蝴蝶的神奇画面的段落之后,再让学生读读第1~3自然段,提问:“是什么让她有这样的灵性?”学生读完相应段落以后,教师马上出示自己预设的句子:她走得很流畅,没有一点儿磕磕绊绊。安静在一株月季花前停下来。她慢慢地伸出双手,在花香的引导下,极其准确地伸向一朵沾着露珠的月季花。教师接着提问:“从哪些地方看出了神奇的灵性?”教师并没有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而是带着学生朗读了“流畅”“磕磕绊绊”这几个词,来感受 “神奇的灵性”。之后得出自读时所思考的问题的结论:因为安静热爱生活。

【现象透视】 隔靴搔痒,南辕北辙

通过学习,学生知道是“神奇的灵性”让安静抓到了那只蝴蝶。但是对于“是什么让她有这样神奇的灵性”这一问题却不能够理解,更不能理解“流畅”“磕磕绊绊”与热爱生活有什么关系。学生学到的是不用进行语言训练就可以学到的东西,而真正需要通过语言文字训练而收获的东西却没有学到。案例2中的教师知道要去把握本文的中心和本单元的重点——“热爱生活,珍爱生命”,但却没有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而是游离在文本之外,没有真正深入到文本的字里行间。究其原因是教师对文本阅读得不够,所以语言文字的训练点就设计得不恰当,朗读感悟也就偏离了方向,难免出现了隔靴搔痒、南辕北辙的现象。

【教学重构】 文本细读,打蛇七寸——训练要点到位

细读《触摸春天》这篇课文,就会发现,除了上述教师出示的句子之外,文本中“这个小女孩,整天在花香中流连”和“安静在花丛中穿梭”这两个句子里的“整天”“流连”“穿梭”特别能够品味出安静对生活的热爱,可谓“蛇之七寸”。因为她虽然什么也看不见,但是她喜欢在花丛中“流连”,而且是“整天的”;虽然什么也看不见,但是她还是能“在花丛中穿梭”,而且走得“很流畅”;虽然她不能用眼睛去看这个世界的多彩,但是也要用她的身和心感受着这个世界的多姿。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解读文本,学生就很容易理解,正是这样的“热爱”才会有这样一种“神奇的灵性”。

这样的教学片段不妨做以下设计:

1.让学生一读第1~3自然段,思考:春天来了,安静看不见什么?(用上排比的句式说一说“她看不见……也看不见……还看不见……” 感受她什么也看不见!为下文“神奇的灵性”做铺垫)

2.让学生二读第1~3自然段,思考:安静哪些方面的表现让你感到惊讶?(品读“整天、流连、穿梭、流畅、极其准确”等词,感受她行动自若)

3.让学生三读第1~3自然段,思考:为什么盲童能像明眼人一样行走活动?(因为经常在绿地中穿行,经常在花香中流连,归根结底是因为对生活的热爱)

4.让学生用上“虽然……但是……”的句式来说说安静心中的渴望。

文本细读后,围绕“是什么让她有这样神奇的灵性”这一主题,分成四个细点进行语言文字训练,通过扎实到位的、循序渐进的语言训练,学生在感悟安静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的同时,也得到了表达、概括、分析等能力的提高。

【反思】

宋朝理学家朱熹说:“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朱熹所说的“熟读”就是现在所谓的文本细读。文本细读强调文本本身就是一个自主独立的存在。文本细读认为语境对于理解文本词汇的深层意义是十分重要的。文本中,某个词、句或段与上下文之间具有联系,正是这种联系确定了特定词、句或段的具体意义。

由此,在文本中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时就有了明晰的抓手,开掘言语的表达手法、修辞手法及内在的组织结构等多侧面内涵。

现象三:启发引导,局限文本

【案例3】

有位教师对《“打扫”森林》一文的语言文字做了以下处理:

1.园林工人是怎么样“打扫森林”的?画出描写园林工人是怎么样“打扫森林”的句子并品读(统统,连),仿照课文的“统统、统统、连”说说园林工人还对森林做了什么?

2.打扫后的森林是什么样的?(引导品读“毁”了)

3.用“林务官,你听我说……”的句式让学生用自己的话阐述森林被毁的原因。

4.小结并引入课外同步阅读内容《意想不到的灾害》,说说从中你又明白了什么道理?

学生能较好地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并积极参与语言文字训练,但是训练的深度和灵活度不够,学生不能很好地将此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所以在运用的时候显得生搬硬套,没有创意。

【现象透视】 蜻蜓点水,浅尝辄止

案例3中的教师没有离开课文搞孤立的语言训练,而是有意识地让学生在文本的情境中进行语言训练,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这些做法无可置疑。但是,课堂上学生的语言表达却因为不脱离文本而局限于文本,很少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缺少创造性的生成。长此以往,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就不会提高。课堂语言文字训练的效果不好与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没有关系,而与教师蜻蜓点水、浅尝辄止的引导和启发有着必然联系。

【教学重构】 散发魅力,花开有声——语言能力到位

案例3中的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语言表达能力训练的时候,可以这样设计:引导学生说“把矮树丛统统砍光”就是把矮树丛——(学生说出:全部都砍光),接着引导说“把……”。之后再让学生用“统统”和“连”仿说。这样一来,既让学生练习运用课文中的句式,又帮助学生理解了后面的课文,而且以练代讲,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在指导学生用“林务官,你听我说……”的句式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时,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森林被毁的原因,另一方面是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因此,在教学之前,教师就应该做到自己先概括性地总结各个方面的原因,做到心中有数,并且也能用学生可能出现的语言现象来阐述。只有这样,才能在学生出现表达不准确或不精练的时候进行相应的指导。

【反思】

语言文字本身的魅力在于美,一种有组织有秩序的美,通过把一个个词语按约定俗成的规则组合起来,本身就是一项让人迷醉的活动,并且这种组合能够代表一个人的思想,能够表达自己的心中所想,也具有现实的意义。

语言表达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交流思想、表达感情和传递信息最直接的表达方式。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非一朝一夕之功,它靠的是长年累月的积累、坚韧不拔的训练。要想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就必须在平时的工作、学习、生活中多听、多说、多读、多写,特别是要有意识地写,只有反复进行写作训练,才有可能培养出出众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教材是学生学习语言的“例子”,教师要善于了解学生语言表达的不足之处,从课文中寻找适当的“例子”,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在语言运用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并通过训练有效地克服缺点,提高自己的语言运用水平。

语言文字是表情达意的工具。正因为如此,人们赋予了语言文字丰富的感情,也就有了鲜活的丰富的语言文字。我们在指导学生学习这些鲜活的具有“生命”的语言文字时,也应是充满感情的,用“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来使这些语言文字内化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达到深刻理解祖国语言的目的。

(浙江省缙云县东渡小学 312400)

猜你喜欢

普罗米修斯灵性语言文字
关于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
我的书屋,我的梦1
荷品
普罗米修斯盗取火种
芜湖市芜湖县召开语言文字工作会议
普罗米修斯盗火
装入瓶子里的灵性
新材料作文“保持灵性”写作导引
道不远人楼难弃
安陆市荣膺语言文字工作“达标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