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吉诃德》的多重讽刺视角与人文意蕴重构分析
2014-10-27邓徐宜
邓徐宜
摘 要:西班牙伟大而苦难的小说家塞万提斯给我们留下的《堂吉诃德》是一部不朽的后人文主义作品。小说中以夸张滑稽的手法模仿骑士文学的体式,为我们讲述了堂吉诃德和桑丘的游侠“冒险”故事。通过多种讽刺视角来表达作者的后人文主义精神和对理想社会的寄托与期望,可见作者小说立意的深刻和耐人寻味的理想诉求,在分析中属于塞万提斯的人文意蕴被重新构建出来。
关键词:塞万提斯;《堂吉诃德》;讽刺;人文主义
没有塞万提斯亲身经历的苦难,也许就不会有他对腐朽陈旧的西班牙旧体制的深刻理解和深恶痛绝。当旧的王朝还在借用骑士小说和骑士精神来麻痹人们的神经,来为自己的统治歌功颂德的时候,塞万提斯多次被冤枉而身陷囹圄。于是《堂吉诃德》出现了,本文既讽刺了骑士小说的危害和徒有虚名(以堂吉诃德为对象),更讽刺了那些嘲笑堂吉诃德的现实社会和现实社会中的人们(以桑丘为对象),更讽刺了那个旧的时代和体制的落后等,在多重讽刺视角中,挖掘出自己心中的后人文主义时代的精神内涵。
1 堂吉诃德的多重讽刺视角
1.1 虚拟视角
小说如一面被打碎的镜子,需要借助主人公的滑稽、荒唐、瘋狂的“表演”来达到戏剧和讽刺的效果。堂吉诃德就是最好的依托,作者把他作为虚拟的讽刺对象,让小说从开始和结束都围绕“讽刺”来写,既达到表面上娱乐的效果,又暗中把嘲讽的匕首投向他想对准的对象。故事的结尾,当年老体衰的堂吉诃德被“白月骑士”骗回家中时,他的恍然大悟和临终遗嘱无不向人们昭示了膜拜骑士文学的可怜下场。虚拟的视角到此结束,对堂吉诃德的“讽刺”也就此打住,可作者仅仅想要表达这样的讽刺吗?他真正想要讽刺的是堂吉诃德吗?仔细分析,我们发现了以下的第二重视角。
1.2 现实视角
无论是小说故事中的其他人还是读者第一感到可笑的一定是堂吉诃德,这个被骑士小说“毒害”的疯子,他梦中的“情人”,他为了“解救”贵妇,他要做海盗的总督等,都成为人们拿他取笑的原因。
正如文中所述,每个荒诞的情节背后都可以看到堂吉诃德的另一面,这就四作者塞万提斯在堂吉诃德身上寄托的理想——除暴安良、嫉恶如仇、见义勇为、扶弱除强、善良勇敢、追求自由等,这一切源于作者对作品人物的理解和同情,堂吉诃德心中的理想何尝不是作者的理想。可现实却是利己主义大行其道,物质享乐、取消他人成为人们生活的全部,和堂吉诃德为了骑士道精神的复活而不断战斗,不停奔走的赴汤蹈火、奋不顾身的行动形成了对比,当主人公头破血流、伤心失意时,其他的人们都在偷偷取笑甚至挖苦,这群人们不正成为作者所要嘲讽的对象吗?一群利欲熏心、自私自利、无理想、无道德的人,就是作者真正讽刺的对象。
1.3 深层视角
塞万提斯所处的时代,人文主义精神已经走向了“荒原”,基督教的传统价值观念和伦理观念受到了极大的冲击,看看小说中的那些人就可以知道,无情的抽打小牧童,被关押的苦役犯,还有酒店的主人等,都是那个时代司空见惯的现象,是塞万提斯亲身多次经历的困难历程。用什么来改变那个时代,作者在写作中一直苦苦追寻。深层的讽刺视角也自然形成,即对于时代的讽刺。小说中描写的现实境况和当时的西班牙国内的现实是吻合的。因此堂吉诃德赞美和想要恢复“骑士制度”和“骑士精神”并不等同于作者的真实意图,他只是赋予“骑士精神”以某种崇高的理想和特定的人文主义精神。这是一种怀旧的情怀,是对耶稣基督的救世精神的延续和重构。
2 桑丘的多重讽刺视角
2.1 现实的代表
农民桑丘,不是出于理想和忠诚才跟随堂吉诃德游侠,而是为了更现实的东西——名和利,期望能发点财,能有个一官半职的,这种朴素而初级的想法和堂吉诃德的崇高理想和疯狂行为形成对比,他和堂一冷一热、一智一愚、一真一幻,让小说情节充满了戏剧性。当桑丘看到堂吉诃德要与风车大战时,他出言阻止,告诉堂那不是巨人而是风车;当堂吉诃德准备与“军队”大战时,桑丘也告诉他那只是羊群。可直到故事的结尾,这位矮个子的人还是一直跟随堂吉诃德出游,这又是为什么呢?
2.2 理想的认同
正是和堂吉诃德的一次又一次的游侠,亲眼目睹且亲身感受到堂吉诃德对于理想的坚持和可歌可泣的献身精神、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让桑丘在精神上又产生对堂吉诃德的认同和尊敬。这种看似矛盾的心理,其实是一种自我讽刺的视角,即对自身局限性和缺点的认识。这个既执着于现实又不否定个性、自由追求的二元论正是源自作者人文主义精神意蕴的构建。
3 重构的人文主义意蕴
塞万提斯所处的西班牙王朝时代,前人文主义精神已经消失殆尽,我们在堂吉诃德身上也很难找到对自然、生命、欲望等的追求,而多是中世纪的基督教献身精神和对理想的不懈追求的精神,这是塞万提斯想要传达的后人文主义精神的意蕴。既有对桑丘的现实主义的一定的认同,又高扬理想主义的大旗,渴望社会的回归,把堂吉诃德作为理想的化名词来加以肯定。看似矛盾,实则现实使然。小说通过多重讽刺视角,将后人文主义思想的意蕴孕育其中。
[参考文献]
[1]朱维之,赵噜.外国文学史(欧美卷)[M].天津:南开人学出版社.1994:80.
[2]蒋承勇.堂吉诃德的多重讽刺视角与人文意蕴重构[J].外国文学评论,2001(4).
[3]饶道庆.意义的重建:从过去到未来—《<堂吉诃德>新论》[J].外国文学评论,1992(4).
[4]Marianna'fornicator.Clos we IRA the Navel[M].Princeton:Princeton Diversionist Press,1985: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