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孔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50例疗效观察
2014-10-27吴书清曾珊徐建兵
吴书清 曾珊 徐建兵
【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单孔腹腔镜技术在小儿腹股沟斜疝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100例腹股沟斜疝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研究组行单孔腹腔镜手术治疗,对照组行常规开腹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双侧斜疝手术实施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住院时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儿家长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单孔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微创优势十分突出,术后康复快,并发症少,临床疗效显著。
【关键词】小儿;腹股沟斜疝;单孔腹腔镜;开腹
【中图分类号】R726.1【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4)19-0084-02
近年来,随着腹腔镜技术的推广应用,腹腔镜于儿科临床应用中优势不断凸显,其微创性、便捷性等长处被广泛认可[1]。本文以100例腹股沟斜疝患儿作为研究对象,观察并着重分析探讨单孔腹腔镜技术在小儿腹股沟斜疝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具体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100例腹股沟斜疝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手术治疗方法将100例患者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研究组男34例,女16例,年龄为5个月到10岁,平均年龄为(4.5±0.2)岁,单侧腹股沟斜疝36例,双侧腹股沟斜疝14例;对照组男30例,女20例,年龄为5个月到10岁,平均年龄为(4.5±0.2)岁,单侧腹股沟斜疝40例,双侧腹股沟斜疝10例。两组患儿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手术方法研究组患儿行单孔腹腔镜手术治疗:患儿取平卧体位,给予静脉复合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于脐部取0.5cm切口,置入鞘管(5mm)与分离钳(3mm),连接气腹机,术中维持6~8mmHg气腹压;探入腹腔镜(5mm),探查双侧内环口,确定斜疝位置与发病情况;于腹腔镜引导下,于病变侧内环口取0.2cm皮纹切口,用钩针钩住丝线顺时针向腹膜外间隙潜行,潜行过程中不可损伤输精管、精索血管等,选取6点部位穿刺,向腹腔内拉入丝线盲端,最后撤出钩针,后经原针孔进针,逆时针向12点方向潜行,最后于分离钳辅助拉出丝线,排空腹腔积液后打结皮下组织,消除气腹,关闭腹腔。对照组患者行常规开腹术治疗:患者取平卧体位,给予氯胺酮麻醉,经常规消毒铺巾后,于患侧下腹行1cm切口,逐层分离组织后提取睾肌,钝性分离定位疝囊,切开并横断、向上游离腹膜外脂肪,用不可吸收缝线缝扎,最后切除疝囊。
1.3观察指标统计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长、术后并发症如发热、阴囊血肿或患侧睾丸肿胀、腹股沟疼痛及术后复发情况等,患儿出院时采用我院自行设计的治疗满意度评量表调查统计两组治疗效果。随访3~24个月统计两组复发情况。
1.4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17.0数据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分别为t、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围手术指标比较研究组双侧斜疝手术实施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住院时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结果显示,研究组发热、阴囊血肿或患侧睾丸肿胀、腹股沟疼痛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未见复发,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ndprint
【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单孔腹腔镜技术在小儿腹股沟斜疝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100例腹股沟斜疝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研究组行单孔腹腔镜手术治疗,对照组行常规开腹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双侧斜疝手术实施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住院时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儿家长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单孔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微创优势十分突出,术后康复快,并发症少,临床疗效显著。
【关键词】小儿;腹股沟斜疝;单孔腹腔镜;开腹
【中图分类号】R726.1【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4)19-0084-02
近年来,随着腹腔镜技术的推广应用,腹腔镜于儿科临床应用中优势不断凸显,其微创性、便捷性等长处被广泛认可[1]。本文以100例腹股沟斜疝患儿作为研究对象,观察并着重分析探讨单孔腹腔镜技术在小儿腹股沟斜疝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具体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100例腹股沟斜疝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手术治疗方法将100例患者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研究组男34例,女16例,年龄为5个月到10岁,平均年龄为(4.5±0.2)岁,单侧腹股沟斜疝36例,双侧腹股沟斜疝14例;对照组男30例,女20例,年龄为5个月到10岁,平均年龄为(4.5±0.2)岁,单侧腹股沟斜疝40例,双侧腹股沟斜疝10例。两组患儿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手术方法研究组患儿行单孔腹腔镜手术治疗:患儿取平卧体位,给予静脉复合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于脐部取0.5cm切口,置入鞘管(5mm)与分离钳(3mm),连接气腹机,术中维持6~8mmHg气腹压;探入腹腔镜(5mm),探查双侧内环口,确定斜疝位置与发病情况;于腹腔镜引导下,于病变侧内环口取0.2cm皮纹切口,用钩针钩住丝线顺时针向腹膜外间隙潜行,潜行过程中不可损伤输精管、精索血管等,选取6点部位穿刺,向腹腔内拉入丝线盲端,最后撤出钩针,后经原针孔进针,逆时针向12点方向潜行,最后于分离钳辅助拉出丝线,排空腹腔积液后打结皮下组织,消除气腹,关闭腹腔。对照组患者行常规开腹术治疗:患者取平卧体位,给予氯胺酮麻醉,经常规消毒铺巾后,于患侧下腹行1cm切口,逐层分离组织后提取睾肌,钝性分离定位疝囊,切开并横断、向上游离腹膜外脂肪,用不可吸收缝线缝扎,最后切除疝囊。
1.3观察指标统计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长、术后并发症如发热、阴囊血肿或患侧睾丸肿胀、腹股沟疼痛及术后复发情况等,患儿出院时采用我院自行设计的治疗满意度评量表调查统计两组治疗效果。随访3~24个月统计两组复发情况。
1.4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17.0数据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分别为t、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围手术指标比较研究组双侧斜疝手术实施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住院时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结果显示,研究组发热、阴囊血肿或患侧睾丸肿胀、腹股沟疼痛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未见复发,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ndprint
【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单孔腹腔镜技术在小儿腹股沟斜疝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100例腹股沟斜疝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研究组行单孔腹腔镜手术治疗,对照组行常规开腹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双侧斜疝手术实施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住院时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儿家长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单孔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微创优势十分突出,术后康复快,并发症少,临床疗效显著。
【关键词】小儿;腹股沟斜疝;单孔腹腔镜;开腹
【中图分类号】R726.1【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4)19-0084-02
近年来,随着腹腔镜技术的推广应用,腹腔镜于儿科临床应用中优势不断凸显,其微创性、便捷性等长处被广泛认可[1]。本文以100例腹股沟斜疝患儿作为研究对象,观察并着重分析探讨单孔腹腔镜技术在小儿腹股沟斜疝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具体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100例腹股沟斜疝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手术治疗方法将100例患者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研究组男34例,女16例,年龄为5个月到10岁,平均年龄为(4.5±0.2)岁,单侧腹股沟斜疝36例,双侧腹股沟斜疝14例;对照组男30例,女20例,年龄为5个月到10岁,平均年龄为(4.5±0.2)岁,单侧腹股沟斜疝40例,双侧腹股沟斜疝10例。两组患儿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手术方法研究组患儿行单孔腹腔镜手术治疗:患儿取平卧体位,给予静脉复合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于脐部取0.5cm切口,置入鞘管(5mm)与分离钳(3mm),连接气腹机,术中维持6~8mmHg气腹压;探入腹腔镜(5mm),探查双侧内环口,确定斜疝位置与发病情况;于腹腔镜引导下,于病变侧内环口取0.2cm皮纹切口,用钩针钩住丝线顺时针向腹膜外间隙潜行,潜行过程中不可损伤输精管、精索血管等,选取6点部位穿刺,向腹腔内拉入丝线盲端,最后撤出钩针,后经原针孔进针,逆时针向12点方向潜行,最后于分离钳辅助拉出丝线,排空腹腔积液后打结皮下组织,消除气腹,关闭腹腔。对照组患者行常规开腹术治疗:患者取平卧体位,给予氯胺酮麻醉,经常规消毒铺巾后,于患侧下腹行1cm切口,逐层分离组织后提取睾肌,钝性分离定位疝囊,切开并横断、向上游离腹膜外脂肪,用不可吸收缝线缝扎,最后切除疝囊。
1.3观察指标统计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长、术后并发症如发热、阴囊血肿或患侧睾丸肿胀、腹股沟疼痛及术后复发情况等,患儿出院时采用我院自行设计的治疗满意度评量表调查统计两组治疗效果。随访3~24个月统计两组复发情况。
1.4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17.0数据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分别为t、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围手术指标比较研究组双侧斜疝手术实施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住院时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结果显示,研究组发热、阴囊血肿或患侧睾丸肿胀、腹股沟疼痛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未见复发,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