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库伦 绿色崛起
2014-10-27实践杂志社专题调研组
实践杂志社专题调研组
库伦旗位于内蒙古通辽市西南部,面积4716平方公里,总人口17.8万人,其中蒙古族占56.7%,是一个蒙古族为主体的汉、回、满等多民族聚居旗。
由于受自然环境和基础条件的制约,库伦旗经济发展一度滞缓,1997年被确定为国家级贫困旗。进入21世纪以后,库伦旗紧紧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机遇,借助通辽市加快融入东北一体化发展的有利契机,立足现有资源条件,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以及通辽市“四点一带”(奈曼旗、库伦旗、科左后旗和科左中旗为四点的绿色经济带)等决策部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改革创新,力推转型升级,实施“工业强旗、生态立旗、旅游活旗、特色富旗、科教兴旗”发展战略,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科学发展、特色发展”之路。
一、坚持工业强旗,步入发展快车道
库伦旗在加快“工业强旗”进程中设立了“绿色门槛”,通过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新型产业,培育支柱产业,推动工业经济多元化、规模化发展。以工业园区(兴源工业园区、库伦镇工业园区和三家子工业园区)为平台,大力发展绿色有机食品加工、旅游产品加工、医药生物科技等高新技术型环保产业,形成了建材、医药生物科技、有色金属加工、绿色农畜产品加工、机械制造与精细化工、新能源与高新技术六大产业齐头并进的新格局。
2011年,该旗利用与辽宁接壤、距离港口近的区位优势,面向东北和沿海地区主动承接转移项目资金,建起了库伦沈阳工业园区和三家子工业园区两个现代化大型工业园区。库伦沈阳工业园区是以绿色食品加工、农畜产品加工、轻工产品加工、医药生物科技和高新技术等非资源型产业为主,以发展绿色生态、低碳环保经济为特色的非资源型工业园区。三家子工业园区集工业、物流、商贸、生活四大功能区于一体,有建材、有色金属加工、精细化工和装备制造及零部件加工等四大特色主导产业。目前,这两个工业园区对库伦旗的财政贡献率达到60%,正向年工业增加值超100亿元目标迈进。
绿色食品及农畜产品加工业是库伦旗的支柱产业之一,通过近几年的招商引资、合作开发,该产业快速发展。以佐源糖业有限公司、荞田生态科技有限公司、阿琪玛食品有限公司为龙头的绿色农畜产品加工业,2013年实现工业增加值 10亿元。其中佐源糖业有限公司是库伦旗引进的投资规模最大的一个非资源型企业,它的冰糖产量力争实现“亚洲最大”。充分利用“库伦驴”品牌资源,引进内蒙古华腾天龙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建设的血清蛋白和阿胶等生物药用保健产品及驴肉深加工项目,将于2015年上半年建成投产。利用库伦特产荞麦,引进内蒙古荞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建设的荞麦功能性保健食品加工项目,建成投产后,年可生产荞麦麦芽3万吨、荞麦饼干1万吨、荞麦方便面1万吨、即食荞麦食品1万吨、降血脂血糖保健食品和糖尿病人专用食品2亿包。辽宁聚膳缘食品有限公司实施的荞麦产品深加工项目,建成投产后年可生产荞麦皮粉、荞麦酒、荞麦系列饮品和肌醇等荞麦系列产品7.6万吨。这两个项目将于2015年7月建成投产。
建材、医药生物科技、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位于三家子工业园区内的东蒙水泥有限公司是蒙东地区最大的水泥生产企业,年生产能力达到500万吨。医药生物科技产业发展迅猛,以库伦蒙药厂为龙头的医药生物科技产业,2013年实现增加值3400万元。始建于1957年的库伦蒙药厂是全国第一家蒙药生产企业,蒙东地区各大蒙医院所用蒙药的60%都是该厂产品 ,目前投资2亿元的改扩建工程已完成试生产,全部达产后企业生产能力将达到年产蒙药500吨,年产值5亿元。以国电和风、恒鑫生物科技燃料有限公司等企业为龙头的新能源及高新技术产业也异军突起,2013年完成工业增加值6140万元。
在谈到库伦旗今后如何加快工业化进程时,旗委副书记、旗长门德白乙拉说:“有效投资是改变我旗欠发达基本旗情的治本之策,也是现阶段拉动经济增长、做大经济总量的主要支撑。但我们发展现代工业,绝不引进污染企业,要守好老祖宗留下的这片净土。”
二、 打造绿色农业,走特色发展道路
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提出把内蒙古建成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我区时也强调了要着力抓好农牧业发展和农村牧区工作。库伦旗在践行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时,找准自身的发展定位和发展优势,加快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完善农牧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强化农牧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和产业支撑,通过发展绿色农牧业、特色农牧业、设施农牧业、示范农牧业和休闲观光农牧业,不断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和现代化。
库伦旗主动适应现代人绿色消费、健康生活的需求,大力发展“衬膜水稻、沙地西瓜、大棚蔬菜、衬膜滴灌玉米、舍饲育肥牛羊驴”等种养业,创建国内有较大影响的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生产基地,打造高端有机农畜产品地方特色知名品牌,让农牧民生产的粮食、瓜果蔬菜和畜产品卖出高于传统农产品几倍甚至十几倍的价钱。
沙漠深处稻花香。从2007年起,库伦旗在北部沙区实施了沙地衬膜水稻种植,从资金、技术、政策方面对农民进行扶持,鼓励农民种植沙地衬膜水稻。种植沙地衬膜水稻还可以把现有的耕地退出来种植饲草作物,为农牧民发展黄牛养殖业提供了一条有效的渠道。如今,沙地衬膜水稻已成为该旗农牧民增收的主导产业之一。
在积极引导农牧民扩大沙地衬膜水稻种植规模的同时,该旗还积极推广标准化种植技术,开展沙地衬膜水稻的绿色有机认证,并鼓励种植大户组建合作社,推动适合发展衬膜水稻的沙地向种植大户流转,以合作化、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为发展方向推进沙地衬膜水稻产业做大做强。旗委常委、宣传部长哈申说:“开发沙地衬膜水稻,让老百姓受益非常大,这都是深度转型升级带来的好处。”
库伦荞麦名声远扬。库伦旗土壤和气候条件很适合荞麦生长,每年种植荞麦面积达30万亩左右,产量约占全国的四分之一,被誉为“中国荞麦之乡”。该旗荞麦系列产品不仅在国内美名远扬,在国外也是上等食品。2013年,该旗向日本、韩国等国家出口荞麦原粮1万吨,出口荞麦米系列产品3000吨,出口创收达1800万元。2006年,库伦荞麦获得自治区首枚经国家工商总局认证的原产地商标;2012年,被国家质监总局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13年,通过了国家有机食品认证。
沙地西瓜沙又甜。该旗六家子镇沙地西瓜因甘甜、清脆、爽口而远近闻名,已成为京津冀乃至上海、广州等地的“专供西瓜基地”。六家子镇党委书记宋久超介绍说:“我们这里的西瓜一亩地能产9000斤左右,每斤按0.5元算,一亩地能卖4500—5000元,去掉成本,老百姓还能净挣1500—2000元,比种植传统杂粮收入高出2-3倍。”。
该旗在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的同时,还积极推进农牧业产业化进程,制定了有机食品产业发展规划,启动了5个万头、10个万亩的“两大万字”计划(“五个万头”即黄牛65万头、库伦驴20万头、奶牛5.5万头、羊150万只、猪90万口,“十个万亩”即万亩湿地保护区、万亩佛教文化区、万亩荞麦观光园、万亩水域休闲度假区、万亩沙漠旅游区、万亩沙地衬膜水稻观光区、万亩林地中草药种植区、万亩扁杏生产基地、万亩菌菇蔬菜水果园以及多个万亩生态林),并与国家有机食品认定机构签订合作协议,稳步推进荞麦、食用菌、沙地衬膜水稻、谷子、绿豆以及库伦驴、牛羊等农畜产品标准化生产和有机认证工作。目前,该旗已有6种食用菌获得国家有机农产品认证,荞麦、沙地衬膜水稻、库伦驴等10个农畜产品的有机认证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中。
三、加强生态建设,实现美丽与发展双赢
南沟北沙、千沟万壑的库伦旗,在上世纪曾以地面缺少绿色、生态环境脆弱出名。经过几十年的不懈治理,如今库伦旗已成为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县、全国经济林建设先进县、全国造林绿化模范单位,“绿色库伦”声名远扬。
30米深、200多米长的沟壑间,梨花绽放,杏枝招展,鸟儿欢唱。走进库伦旗扣河子镇兴发村由村民王国清承包的生态经济沟,生机勃勃的景象跃入眼帘。“1987年,我在镇里第一个承包了生态经济沟。那时,四周满目黄土,连鸟叫声都听不到。现在道道沟壑都是青草绿树。我承包的3道沟就种植了350亩树,有乔木、灌木,还有果树,年产水果2万公斤,收入4万多元……”老王黝黑的脸庞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收获的喜悦写在他的眉宇间。
“南治沟,北治沙”。1983年,柳河流域被确定为全国八大片重点治理区之一。库伦旗委政府审时度势,因地制宜,制定出生态治理策略:以家庭承包的方式搞生物经济圈,把山沙两区生态治理推向市场,力求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赢”。
库伦旗西北茫汗苏木,十年前修建的“穿沙公路”从这里经过,放眼望去,路两旁绿树葱茏,一座座砖瓦房掩映在绿树丛中。走进海斯嘎查村民宝音德力根的家庭生态圈,只见杨树环绕,庄稼吐绿。宝音德力根回忆说:“10年前,这里到处是明晃晃的沙坨子,连烧柴都成问题。到了春天刮大风,黄沙弥漫天空,一会儿工夫路就被沙封了。”在政府“谁造谁有、谁治理谁受益”政策的激励下,1998年,宝音德力根承包了300多亩沙地,搞起家庭生态经济圈。昔日寸草不生的沙地上种下了杨树、柳树、玉米,还养了猪牛,一家人从此吃穿不愁。
经过30年的综合治沙、治山、治沟,库伦“风刮沙满天、雨打地扒皮”的景象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是山川皆林,黄沙披绿。改善后的自然环境为各种动植物繁衍生长提供了条件,现在全旗动植物种类已达128种,多年不见的天鹅、灰鹤等珍禽纷纷来库伦驻足休憩,野兔、雉鸡时常出没林间。
生态效益彰显的背后是更为直接的经济收益,沙区的生态经济圈、山区的生态经济沟给当地农民带来了相对稳定的经济收入。目前,全旗 5万亩沙棘、2万亩果杏、10万亩柠条和50万亩成材林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如今,治理区80%的人实现了脱贫,85%的农户盖起了砖瓦房。
早在1983年,库伦旗就开始以小流域为单元,坚持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耕作措施并举,因地制宜地把全旗土地划分为石质低山区、黄土丘陵沟壑区、沙化漫岗区和沙丘坨甸区等4种类型,进行了大规模治理。通过多年的水土流失治理大会战,建起了综合的防护体系,实现了水不下山土不进沟,走出了一条有效治理沙漠、丘陵地区水土流失的道路。30年来,全旗累计治理小流域75条,综合治理面积达360万亩。目前,全旗森林总面积已达到240万亩,林木蓄积量达到35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32%,成了林茂粮丰、山川秀美的“小江南”。
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提升地区软实力
青山挽沟壑,绿地裹沙坨,潺潺流水润城乡。奇特的地形地貌、地质资源与300年政教合一的传奇历史,造就了特色鲜明、历史悠长的库伦旗。“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安代艺术之乡”“中国蒙医药文化之乡”“中国荞麦文化之乡”“中国布鲁文化之乡”“中国文化旅游景观名镇”等一块块招牌接踵而至,“文化库伦”名声远扬。
库伦旗全力做大凸显地方自然生态与民族文化特色的旅游业,争创中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围绕这一目标,该旗启动“特色旅游业发展突破年”活动,举全旗之力发展古寺探秘、沙海寻奇、水域休闲、生态观光、民俗体验等特色旅游项目,打造东北地区重要的宗教文化圣地、沙漠旅游名地和生态休闲度假基地,着力以特色旅游业发展带动商贸、餐饮、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升级,繁荣第三产业。
目前,该旗已启动三大寺(兴源寺、福缘寺、象教寺)由4A级旅游景区晋升5A级景区的争创工作,在三大寺周边规划了旅游文化产业园,重点实施了“43321”工程,即打造安代文化、蒙医药文化、荞麦文化、历史文化4个文化基地,建设荞麦文化博物馆、蒙医药文化博物馆、安代艺术馆“3馆”,开发民俗旅游用品一条街、荞麦饮食一条街、历史文化一条街“3街”,实现旅游文化产业园建设与古镇改造相结合、历史文化与现代元素相结合的“2个结合”,建了1处星级宾馆。在着力提升寺庙文化旅游吸引力与影响力的同时,该旗还实施了面积35平方公里的“中国·库伦银沙湾”沙漠旅游景区建设项目,按4A级景区建设目标完成了草原民族风情区、沙漠影视文化城、沙漠娱乐疗养区等10个功能区规划,今年投资约6亿元的房车基地、越野摩托基地、民族文化展示馆、安代宫等25个子项目正在加紧施工中。
库伦旗是蒙古族民间歌舞“安代”的发源地。早在20世纪60年代,库伦旗就被内蒙古自治区命名为“文化旗”。 1958年,库伦旗安代表演队在内蒙古自治区民族曲艺、戏剧汇演中引起轰动。1965年,民间安代艺人额尔顿巴拉进京参加全国第一届少数民族文艺汇演获得成功,受到了毛主席、周总理的亲切接见。1988年,由旗乌兰牧骑创演的《安代传奇》被文化部确定为新剧种——科尔沁蒙古剧。2006年蒙古族安代舞被确定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安代舞被誉为“蒙古族第一舞”,库伦旗被冠名为“中国安代艺术之乡”。
近年来,库伦旗因势利导,为安代舞曲编上和谐、进取、健康、向上的新词,通过开展安代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进军营“六进”活动,积极推进安代文化传承发展,至今已成功举办3届大型安代文化艺术节,同台演出人数最多时达2000余人,参与者数以万计。旗乌兰牧骑群舞《激情安代》2013年走进东北文博会,荣获优秀展品奖。古老的艺术因植入了现代文明的元素,焕发出更加迷人的光彩。如今,库伦旗上下打造安代文化这张经典“名片”,使安代文化成为全旗各族群众团结奋进、建设富裕文明新家园的重要精神食粮。
(调研组组长:斯琴毕力格 成员:巴图吉日嘎拉 云胜 执笔:云胜)
责任编辑:王 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