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药院校诊断学教学体会

2014-10-27李竹英王晶波彭先祝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 2014年10期
关键词:中医院校教学改革

李竹英 王晶波 彭先祝

【摘要】诊断学是运用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对疾病进行诊断的一门学科,是连接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课。文中通过对现存中医院校诊断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及采取相应的对策分析,对培养现代医学生临床诊断思维、临床实践能力及临床创新能力等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教学改革;西医诊断学;中医院校

【中图分类号】R44【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4)19-0028-02

西医诊断学是运用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对疾病进行诊断的一门学科,是连接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1]。因此,诊断学的学习至关重要。诊断学的教学效果将直接影响学生对本门课程的掌握。如何进一步提高诊断学的教学质量,增强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已经成为诊断学教学过程中需迫切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在中医院校,培养学生现代临床诊断思维和临床动手能力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针对目前中医院校诊断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改革教学方法和模式,将整合理念融入到诊断学教学中,加强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联系,使医学生的医学知识结构化,系统化,从而构建自己的医学资源框架,更好适应临床的需要,现进行如下总结。

1中医院校诊断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学生动手能力差由于课时设置时间较少,教学内容较繁杂,以致于教师只能在课堂上选择性的讲授,许多内容不能进行深入讲解。且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临床实践,使课堂讲授的基础知识不能灵活的应用于临床,从而导致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相脱节。

1.2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由于诊断学是连接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课程,因此在诊断学的学习过程中,扎实的基础知识至关重要。基础医学包括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解剖学、生物化学、组织胚胎学、微生物学等。在诊断学教学过程中,多是基础医学知识在临床中的综合运用,如果基础医学知识掌握不牢固,将很难保证的诊断学的顺利学习。

1.3教学模式过于传统在中医院校中,诊断学教学模式大多是采用传统的讲授法,对学生进行灌输式教学,且讲授内容更新较慢,学生不能积极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造成学生对学习内容不感兴趣,创新能力及综合能力不能被很好的开发。加之考试的内容以笔试为主,学生学习的目的只是为了取得高分而死记硬背,从而使所学的基础知识不能很好的应用于临床实践。

2整合理念在诊断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2.1基础知识与临床实践的整合诊断学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临床诊断思维。正确的临床思维是确立正确诊断的基础。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和辅助检查是确立正确诊断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在诊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整合医学基础知识,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的生理、病理、免疫、生化、病理生理等知识,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对典型症状、体征及理化异常的原因进行分析和推理,学会将基础医学理论知识与临床异常情况的出现进行有机的整合贯通,加深学生对其异常情况出现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例如在讲授发热症状时,通过天气炎热出汗这一现象,引导学生复习体温调节的生理机制,在体温调节失衡的状态下,引导出发热的发生机制。然后通过发热临床病例分析,讲述发热的病因、热型及伴随症状。最终对发热症状全部内容进行综合,给出临床病例的最终诊断。

在临床实践教学过程中,采取启发式教学方式,在学生问诊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理顺诊断线索,根据病人提供的症状、发现阳性体征,让学生选择合理的实验室检查及辅助检查,根据异常结果,做出临床诊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引导作用,使学生成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通过主动思考来整合诊断要素,从而明显提高了诊断学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腹部体格检查后,以一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患者为例,通过患者恶心、呕吐、上腹部疼痛症状,引导学生临床思维,通过对腹部触诊莫非氏征阳性,做出初步诊断。

2.2教学方法的整合将情境教学法[2]引用到诊断学教学之中,PBL与LBL教学模式有机结合。情境教学是在“培养全面型人才”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的一种创新教学方法,是指运用于教学过程中,恰当地利用多种手段力求恢复或模拟教学内容的独特情境[3]。在诊断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采取PBL与LBL教学模式进行基础知识的传授,在临床实践中,给学生准备几个典型案例,选择学生作为患者,或者选择“标准化病人”,学生进行病情询问,病史采集及书面记录,以达到教学目的。

【摘要】诊断学是运用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对疾病进行诊断的一门学科,是连接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课。文中通过对现存中医院校诊断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及采取相应的对策分析,对培养现代医学生临床诊断思维、临床实践能力及临床创新能力等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教学改革;西医诊断学;中医院校

【中图分类号】R44【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4)19-0028-02

西医诊断学是运用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对疾病进行诊断的一门学科,是连接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1]。因此,诊断学的学习至关重要。诊断学的教学效果将直接影响学生对本门课程的掌握。如何进一步提高诊断学的教学质量,增强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已经成为诊断学教学过程中需迫切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在中医院校,培养学生现代临床诊断思维和临床动手能力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针对目前中医院校诊断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改革教学方法和模式,将整合理念融入到诊断学教学中,加强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联系,使医学生的医学知识结构化,系统化,从而构建自己的医学资源框架,更好适应临床的需要,现进行如下总结。

1中医院校诊断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学生动手能力差由于课时设置时间较少,教学内容较繁杂,以致于教师只能在课堂上选择性的讲授,许多内容不能进行深入讲解。且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临床实践,使课堂讲授的基础知识不能灵活的应用于临床,从而导致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相脱节。

1.2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由于诊断学是连接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课程,因此在诊断学的学习过程中,扎实的基础知识至关重要。基础医学包括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解剖学、生物化学、组织胚胎学、微生物学等。在诊断学教学过程中,多是基础医学知识在临床中的综合运用,如果基础医学知识掌握不牢固,将很难保证的诊断学的顺利学习。

1.3教学模式过于传统在中医院校中,诊断学教学模式大多是采用传统的讲授法,对学生进行灌输式教学,且讲授内容更新较慢,学生不能积极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造成学生对学习内容不感兴趣,创新能力及综合能力不能被很好的开发。加之考试的内容以笔试为主,学生学习的目的只是为了取得高分而死记硬背,从而使所学的基础知识不能很好的应用于临床实践。

2整合理念在诊断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2.1基础知识与临床实践的整合诊断学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临床诊断思维。正确的临床思维是确立正确诊断的基础。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和辅助检查是确立正确诊断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在诊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整合医学基础知识,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的生理、病理、免疫、生化、病理生理等知识,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对典型症状、体征及理化异常的原因进行分析和推理,学会将基础医学理论知识与临床异常情况的出现进行有机的整合贯通,加深学生对其异常情况出现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例如在讲授发热症状时,通过天气炎热出汗这一现象,引导学生复习体温调节的生理机制,在体温调节失衡的状态下,引导出发热的发生机制。然后通过发热临床病例分析,讲述发热的病因、热型及伴随症状。最终对发热症状全部内容进行综合,给出临床病例的最终诊断。

在临床实践教学过程中,采取启发式教学方式,在学生问诊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理顺诊断线索,根据病人提供的症状、发现阳性体征,让学生选择合理的实验室检查及辅助检查,根据异常结果,做出临床诊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引导作用,使学生成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通过主动思考来整合诊断要素,从而明显提高了诊断学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腹部体格检查后,以一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患者为例,通过患者恶心、呕吐、上腹部疼痛症状,引导学生临床思维,通过对腹部触诊莫非氏征阳性,做出初步诊断。

2.2教学方法的整合将情境教学法[2]引用到诊断学教学之中,PBL与LBL教学模式有机结合。情境教学是在“培养全面型人才”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的一种创新教学方法,是指运用于教学过程中,恰当地利用多种手段力求恢复或模拟教学内容的独特情境[3]。在诊断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采取PBL与LBL教学模式进行基础知识的传授,在临床实践中,给学生准备几个典型案例,选择学生作为患者,或者选择“标准化病人”,学生进行病情询问,病史采集及书面记录,以达到教学目的。

【摘要】诊断学是运用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对疾病进行诊断的一门学科,是连接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课。文中通过对现存中医院校诊断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及采取相应的对策分析,对培养现代医学生临床诊断思维、临床实践能力及临床创新能力等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教学改革;西医诊断学;中医院校

【中图分类号】R44【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4)19-0028-02

西医诊断学是运用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对疾病进行诊断的一门学科,是连接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1]。因此,诊断学的学习至关重要。诊断学的教学效果将直接影响学生对本门课程的掌握。如何进一步提高诊断学的教学质量,增强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已经成为诊断学教学过程中需迫切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在中医院校,培养学生现代临床诊断思维和临床动手能力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针对目前中医院校诊断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改革教学方法和模式,将整合理念融入到诊断学教学中,加强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联系,使医学生的医学知识结构化,系统化,从而构建自己的医学资源框架,更好适应临床的需要,现进行如下总结。

1中医院校诊断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学生动手能力差由于课时设置时间较少,教学内容较繁杂,以致于教师只能在课堂上选择性的讲授,许多内容不能进行深入讲解。且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临床实践,使课堂讲授的基础知识不能灵活的应用于临床,从而导致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相脱节。

1.2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由于诊断学是连接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课程,因此在诊断学的学习过程中,扎实的基础知识至关重要。基础医学包括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解剖学、生物化学、组织胚胎学、微生物学等。在诊断学教学过程中,多是基础医学知识在临床中的综合运用,如果基础医学知识掌握不牢固,将很难保证的诊断学的顺利学习。

1.3教学模式过于传统在中医院校中,诊断学教学模式大多是采用传统的讲授法,对学生进行灌输式教学,且讲授内容更新较慢,学生不能积极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造成学生对学习内容不感兴趣,创新能力及综合能力不能被很好的开发。加之考试的内容以笔试为主,学生学习的目的只是为了取得高分而死记硬背,从而使所学的基础知识不能很好的应用于临床实践。

2整合理念在诊断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2.1基础知识与临床实践的整合诊断学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临床诊断思维。正确的临床思维是确立正确诊断的基础。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和辅助检查是确立正确诊断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在诊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整合医学基础知识,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的生理、病理、免疫、生化、病理生理等知识,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对典型症状、体征及理化异常的原因进行分析和推理,学会将基础医学理论知识与临床异常情况的出现进行有机的整合贯通,加深学生对其异常情况出现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例如在讲授发热症状时,通过天气炎热出汗这一现象,引导学生复习体温调节的生理机制,在体温调节失衡的状态下,引导出发热的发生机制。然后通过发热临床病例分析,讲述发热的病因、热型及伴随症状。最终对发热症状全部内容进行综合,给出临床病例的最终诊断。

在临床实践教学过程中,采取启发式教学方式,在学生问诊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理顺诊断线索,根据病人提供的症状、发现阳性体征,让学生选择合理的实验室检查及辅助检查,根据异常结果,做出临床诊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引导作用,使学生成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通过主动思考来整合诊断要素,从而明显提高了诊断学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腹部体格检查后,以一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患者为例,通过患者恶心、呕吐、上腹部疼痛症状,引导学生临床思维,通过对腹部触诊莫非氏征阳性,做出初步诊断。

2.2教学方法的整合将情境教学法[2]引用到诊断学教学之中,PBL与LBL教学模式有机结合。情境教学是在“培养全面型人才”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的一种创新教学方法,是指运用于教学过程中,恰当地利用多种手段力求恢复或模拟教学内容的独特情境[3]。在诊断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采取PBL与LBL教学模式进行基础知识的传授,在临床实践中,给学生准备几个典型案例,选择学生作为患者,或者选择“标准化病人”,学生进行病情询问,病史采集及书面记录,以达到教学目的。

猜你喜欢

中医院校教学改革
中医院校研究生外语课程设置的思考
引导与培养学生学习统计学的若干教学思考
中医院校留学生病理学教学的几点思考与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