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在中部地区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及对策
2014-10-25欧永宁吴翠云
欧永宁 吴翠云
(湖南科技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湖南 永州 425199)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湖南省第十次党代会上向全省人民提出了全面推进“四化两型”社会建设,在中部地区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本文就湖南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进程中所处的历史方位、面临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应采取的对策展开研究。
一 湖南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进程中所处的历史方位
(一)与自身以往相比,湖南发展进步明显
2011年湖南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为84.3%,比2000年提高26.1个百分点,比2010年提高2.3个百分点,本世纪头十一年来每年平均提高2.3个百分点。其中,实现程度最高的是“民主法制”方面,达到96.4%,比2000年提高11.6个百分点。“社会和谐”为96%,比2000年提高51.6个百分点。文化教育为87.9%,比2000年提高24.5个百分点。生活质量为87%,比2000年提高24.5个百分点。资源环境为86.9%,比2000年提高14.1个百分点。经济发展为69.1%,比2000年提高25.2个百分点。提升最快的是“社会和谐”,平均每年提高4.6个百分点。提升相对较慢的是“民主法制”,平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
(二)与中部其他省份相比,湖南发展中部领先
湖南200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为58.2%,为中部六省最高,比位居第二的河南高1.6个百分点,比最低的安徽高5.5个百分点,比中部地区平均水平高2.6个百分点。截至2010年,湖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为82%,仍为中部六省最高。比位居第二的湖北高0.7个百分点,比最低的山西高7.7个百分点,比中部地区平均水平高4.3个百分点。
(三)与全国相比,湖南发展喜忧参半
湖南200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4个百分点,比位居前列的东部地区平均水平低6.1个百分点。但此后湖南发展领先于全国平均水平。截至2010年,湖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达到82%,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9个百分点,比西部地区平均水平高10.6个百分点。但仍比处于领头羊地位的东部地区平均水平低6个百分点,比位居第二的东北地区平均水平低0.3个百分点。在“文化教育”、“资源环境”、“社会和谐”等三个一级指标上,湖南的实现程度较高,分别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8.1、1.6、3.1个百分点。其中6个二级指标如失业率(城镇)、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系数、人均住房使用面积、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和耕地面积指数等已经达到100%的实现程度。[1]
综上可知,湖南在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活质量、民主法制、文化教育和资源环境等方面发展势头良好,但也存在着经济发展水平低下、收入差距拉大、社会保障覆盖率偏低、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地区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与中部其他省份以及全国其他地区相比,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处于中游偏上水平。
表1.2000-2010年全国、湖南及四大区域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程度(单位:%)
二 湖南在中部地区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
(一)湖南在中部地区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重点
湖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统计监测结果显示,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湖南2010年在“经济发展”、“生活质量”、“民主法制”三个一级指标的全面小康实现程度分别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1.8、4.1、0.1个百分点。
就经济发展水平的实现程度而言,2009年湖南人均GDP为20428元,按2000年不变价计算为15285元,只完成了全面小康目标值的48.7%,比全国低9.5个百分点,是所有全面小康指标监测值中实现程度较低的一个指标。同时,经济发展中的自主创新能力尚弱。2009年湖南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只有1.18%,离全面小康2.5%的目标值相差一半以上,实现程度仅为47%。2010年湖南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低于全国23.9个百分点,是23个指标中实现程度较低的指标之一。
就生活质量的实现程度而言,2009年湖南基尼系数基尼系数为0.419,已经超过了0.4的警戒线,与经济、社会的发展逆向而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指标的小康实现程度仅为48.9%。到2010年,湖南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2.4个百分点,人民生活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2009年湖南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的小康实现程度虽然比2008年提高8.7个百分点,比2000年提高了56个百分点,但也仅为67.0%,离建设全面社会小康的要求仍有较大差距。
就能源环境的实现程度而言,尽管湖南2009年耕地面积指数已达到100%,环境质量指数也达到了91.5%,但单位GDP能耗小康指标实现程度却只有52.3%,比2000年下降了21个百分点,比2008年下降了11.3个百分点,与经济发达省市的单位GDP能耗相比,差距较为明显。这显示湖南经济结构总体上看仍不尽合理,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主要依靠高投入、高消耗来实现经济的增长的,这严重制约了全省资源环境的改善和经济社会的发展。[2]
根据木桶原理,湖南今后发展的基本思路应是继续保持和强化自身优势,同时解决自身存在的短板和不足,在综合平衡中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故湖南目前在中部地区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重点可从两个层面予以确定。就宏观层面而言,应注重围绕如下几个方面展开战略部署:第一,加快湖南省的经济发展水平。第二,提高湖南人民的生活质量。第三,加强资源环境的保护和利用。就微观层面而言,应注重解决如下几个重点问题:第一,提高湖南人均GDP水平,加大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第二,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第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降低单位GDP综合能耗水平。
(二)湖南在中部地区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难点
湖南要在中部地区“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其难点就在于如何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解决自身存在的诸多短板,从而实现人的发展、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态环境的发展的有机统一。
(1)就人的发展而言,如何提高各级党组织和领导班子建设的科学化水平,如何在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同时做到效率与公平的统一,这是湖南在中部地区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难点之一。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其实质在于反对以物为本,把人民群众放在最核心的位置,确立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故湖南要在中部地区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就应该群策群力,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充分发挥领导干部和群众两个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首先,湖南的发展离不开各级党组织和领导班子的坚强领导,这是湖南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首要保障。从目前现状来看,湖南省党组织和领导班子的建设无疑是卓有成效,但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目前湖南在发展过程中遭遇的一些困难和问题,也与少数地方党组织涣散、领导不力有关,与少数干部以权谋私、好大喜功、弄虚作假、碌碌无为等有关。故如何加强湖南各级党组织和领导班子建设的科学化水平,充分发挥其在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过程中的领导作用,是我们面临的难点所在。其次,湖南的发展离不开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这是湖南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根本力量。尽管目前湖南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但是诸如贫富差距继续拉大、社会保障不够齐全、居民平均收入水平偏低等负面因素的仍然存在。故如何在湖南发展过程中兼顾效率与公平,切实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人民共享”,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力量,也是我们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
(2)就经济社会的发展而言,如何在进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的同时做到各方面发展的统筹兼顾,这是湖南在中部地区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难点之二。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协调的发展”,其实质就是要反对发展中的片面性和不协调性。故湖南要在中部地区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就必须坚持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就目前来看,湖南经济社会的发展虽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并不高。一个根本性的原因就在于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还不够合理。如产业结构方面,2012年湖南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占湖南GDP的比重分别为13.6%、47.4%、39.0%,而同时期全国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占国家GDP的比重分别为10.1%、45.3%、44.6%,相比之下,湖南的产业结构仍然存在着第一产业占GDP比重偏高,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偏低的问题。湖南在区域发展方面的不平衡也是显而易见的。如长沙、株洲、湘潭等大中城市在2009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分别达到93.5%、82.7%和80.1%,而同时期的岳阳、常德、衡阳、益阳、郴州、永州、张家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实现程度分别为78.2%、77.0%、74.8%、74.1%、73.4%、72.7%、72.5%,相对落后的湘西、娄底、怀化、邵阳等城市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仅分别为63.7%、65.5%、67.8%、69.2%。[2]另外,湖南城乡在经济发展、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居民文化生活等方面也呈现出极大的不合理性。如2009年湖南省农村和农业的劳动生产率仅为14500多元,城市和工业的劳动生产率则达到了49000多元。2010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6566元,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仅为5622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95:1,人均收入差距绝对额为10944元。同年湖南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达到11825元,而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支出仅为4310元,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之比为2.74:1。[3]故如何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通过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转变,实现湖南各方面发展的统筹兼顾,最终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利用,这是湖南在中部地区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
(3)就生态环境的发展而言,如何在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实现湖南的可持续发展,这是湖南在中部地区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难点之三。科学发展观强调“可持续发展”,其实质就是要反对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保护的关系,既要讲求经济效益,也要重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据统计,2010年湖南资源环境的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程度达到86.1%,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7.9个百分点,这充分显示了十年来自然资源在湖南发展过程中做出的巨大贡献。但我们也必须看到,由于湖南地处全国3条易灾带的中部地带,加之此前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等,目前湖南局部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不断下降,湖南固有的自然资源组合优势正在逐渐丧失。[4]早在2006年湖南全省就已经约有26.4%的耕地和18.3%的农田和25.8%的农田灌溉水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5]此外,湖南在一些现有资源的开发利用上效率也并不高。如2009年湖南省单位GDP综合能耗小康指标实现程度只有52.3%,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不仅大大制约了全省资源环境状况的改善,而且也成为湖南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阻碍。如何做到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这是湖南率先在中部地区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必须解决的一大难题。
三 湖南在中部地区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对策
(一)湖南要在中部地区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根本的指导思想
湖南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需要善于立足实际,统筹兼顾,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因此,必须充分发挥科学发展观在湖南建设全面小康社会过程中的指导作用。在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宣传贯彻过程中,应本着“突出针对性,注重可行性,务求实效性”的原则,着重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强化科学发展观的宣传力度,务必使理论真正掌握群众。在宣传对象上,不能仅局限于少数部门、单位、阶层和群体,必须进企业、进农村、进学校、进社区、进机关;在宣传形式上,必须切合实际,讲求实效,采取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不搞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在宣传方法上,必须走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坚决反对官僚主义和尾巴主义。其次,加强对湖南发展的理论研究,务必使理论研究与湖南发展的实践形成良性互动。如通过研究湖南发展的实际,明确湖南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通过研究湖南发展的经验,总结湖南发展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不足;通过研究党的十八大和湖南第十次党代会的有关文件,明确湖南发展的主题、主旨、主线以及相关政策等;通过研究世界其他国家和以及国内其他省份发展的经验教训,明确湖南发展的战略、策略、规划等。再次,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务必使其带头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通过组织党员干部开展理论学习,提高他们的理论修养水平;通过推动党员干部下基层,培养他们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完善干部考核制度体系,把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作为评优评先等方面的重要依据。
(二)湖南省要在中部地区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应以“六个更加”为衡量标准和基本目标
中共湖南省第十次党代会提出了“六个更加”,也即发展更加科学,文化更加繁荣,民主法制更加健全,社会更加和谐,环境更加优美,人民更加幸福。它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这既是湖南基于自身发展经验教训提出的对全面小康社会内涵的深刻认识,也是湖南在中部地区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过程中用以衡量自身发展的根本标准和需要实现的基本目标。
发展更加科学,就是要求湖南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必须注重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力求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首先,深刻把握党的十八大和中共湖南第十次党代会的有关精神,坚决贯彻执行湖南省委制定的关于湖南发展的基本理念、思路、对策。其次,不断总结湖南各市县发展的经验教训,积极探寻适合各自发展的特色之路。再次,充分重视科技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坚持科教兴省。针对目前湖南R & 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严重不足的现状,尤其应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力度,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坚决反对重复、低端、无效的研究。同时大力推动湖南高校科研与地方经济发展的有效结合,加强科研人才的培养,不断提高科研人员和教师的待遇,充分发挥他们建设湖南的聪明才智。
文化更加繁荣,就是要求湖南在发展中必须注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作用,实现文化强省。首先,结合湖南实际树立典型,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正气,打击各种歪风邪气,为湖南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其次,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深化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和文化管理体制的改革,加快新兴文化产业的发展,打造文化湘军,提高文化产业在湖南发展中的贡献率。再次,积极发展公益性文化产业,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目前尤其应注重湖南精神的培养和弘扬。湖南精神强调“忠诚、担当、求是、图强”,这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湖南的具体体现,也是湖南人应有的气质和追求。通过“湖南精神”的宣传,既可传承发展优秀湖湘文化,又可为湖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民主法制更加健全,就是要求湖南在发展中必须注重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作用,建设法制湖南。首先,应推动人民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积极探索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的有效途径,保证湖南人民当家作主,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其次,应提高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的能力和水平。努力建设法治政府,维护司法权威,反对执政过程中人大于法、权大于法等不良现象的发生。再次,应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和公民意识教育,在湖南形成人人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氛围。
此外,环境更加优美,就是要求湖南在发展中必须注重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处理,建设绿色湖南。社会更加和谐,人民更加幸福,就是要求湖南在发展中应善于化解各种社会矛盾,正确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建设和谐湖南。
(三)湖南省要在中部地区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应以“四化两型”为基本思路和模式
中共湖南省第十次党代会提出了“四化两型”建设,也即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为基本途径,率先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可视为湖南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基本思路和模式。
首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使湖南从主要依靠资源消耗来发展经济,转变为主要依靠经济结构的调整、科技要素的投入、发展理念的改变等来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第一,正确认识湖南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如产业结构不优、发展方式粗放、资源环境约束、城乡发展不平衡等,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根本依据。第二,正确认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破除诸如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看做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唯一途径的错误观点。第三,确立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推进湖南经济的快速发展。如从湖南内需和外贸的现状看,湖南经济的发展应立足内需,同时要继续扩大外贸;从湖南投资和消费的关系看,湖南经济的发展应继续依靠消费,同时要加大合理的投资;从三次产业结构的关系看,湖南经济的发展应继续以完成工业化为重点,同时大力推进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第四,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扶持一批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示范性企业。
其次,大力推进“四化”建设。就是湖南的发展要以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和信息化为基本途径。在推进新型工业化方面,应继续实行新兴产业与改造传统产业“双手并重”,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的策略,建设具有湖南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在农业现代化方面,应以推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机械化为重点,提高农业现代化生产水平。同时加大对武陵山区、罗霄山区以及湘西自治州等地方的扶贫开发力度,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推进新型城镇化方面,应充分发挥长株潭城市群的核心辐射作用,推动周边市县的发展;在推进信息化方面,应大力发展信息产业,重点加强长株潭和省级“两化”融合实验区的建设,推动“三网联合”,建设数字湖南。
再次,大力加强“两型”社会建设。就是湖南的发展应朝着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努力,构建绿色湖南。目前湖南应以长株潭现代化生态城市群的建设为示范,通过发展绿色环保产业,强化能源资源的节约,整顿环境治理,淘汰落后产能,加强生态建设等基本措施,不断加大对周边市县的辐射和带动力度,逐步推动实现湖南全省的可持续发展。
(四)湖南省要在中部地区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应以制度机制为根本保障
制度问题更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湖南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应以制度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为根本保障。
首先,明确湖南制度机制建设的根本思路。湖南制度机制的建设应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根本任务,以人为本、服务人民为根本准则,以全面协调、统筹兼顾为根本方法来展开。
其次,推进湖南制度机制的系统性建设。如从横向看,湖南的发展应大力加强诸如行政管理体制、干部人事制度、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财政管理体制、投资体制、金融体制、收入分配制度等各领域、各方面、各层次制度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保证湖南发展的整体性、有序性和稳定性;从纵向看,湖南的发展应注重统筹推进、跟踪监测、考核评价等制度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保证湖南发展的灵活性和实效性。
再次,强化制度机制的贯彻和落实。如加强干部群众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法治观念,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依法治国的思想,做到上下齐心,相互配合,形成合力;推进各级政府机关内部管理的规范化、公开化,提高政府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和透明程度;加强制度贯彻落实的绩效考评,把制度贯彻落实的成效与领导干部的业绩评定、奖励惩处、选拔任用等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形成能者上、庸者下的用人机制,激发干部队伍的生机和活力;坚决打击制度贯彻过程中的不作为、慢作为和乱作为,全面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坚持群众路线,充分发挥他们对政府机关和党员干部的督促作用等。
[1]湖南省社科院课题组.湖南加快建设全面小康努力在中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的发展路径与对策研究[EB/OL].http://www.zgxcfx.com.
[2]湖南省统计局.“十一五”湖南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稳步推进(决策咨询报告68期)[EB/OL].http://hntj.gov.cn.
[3]胡双发.湖南省城乡差距的现状、成因及解决对策[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12,(1).
[4]熊鹰,王克林,吕辉红.湖南省农业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初探[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3,(5).
[5]董成森,邹冬生,熊鹰.湖南生态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J].经济地理,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