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课堂提问
2014-10-24刘桂林
刘桂林
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李政道教授也说过:“最重要的是提出问题。”课堂提问是教师教学活动中一项经常性的活动,是师生双边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师生共同创造的艺术。只有有了问题的提出,才有思维的开始,才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设计一个恰当的、富于悬念的提问,往往能充分调动学生动手和动脑的积极性,从而澄清对概念的模糊认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激发对教学规律的探索,达到见微知著的境界。因此,认真选好提问角度,精心创设提问情境,巧妙设置问题,讲求提问原则,有策略性地提问等等对课堂效果影响甚大,现根据我切身的教学体验,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的看法,求教于同行。
一、明辨是非巧提问,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在学习一个新的数学概念时,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要求来看,形成数学概念,挖掘其内涵与外延比数学概念的定义本身更重要。因此,重要概念的教学,力求从正面讲性质,反面讲判断,侧面讲要求,全面讲应用。通过提问研究概念字里行间所蕴含的内容,从而将学生思维通过提问层层深入。例如,在函数奇偶性的教学中,讲完概念之后,学生思维仅仅停留在f(x)与f(-x)的关系的层面上而忽略了奇偶性的先决条件,于是我设计了下面一些问题:(1)要使函数有意义,自变量应满足什么条件?(2)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是函数具有奇偶性的什么条件?然后再在方法上全面把握函数奇偶性的判定与证明。明辨是非,达到思维与知识同进的
目的。
二、把握提问原则,精心设置问题
1.要创造一个切合学生实际的、使人紧张的问题。提出的问题要切合实际。如果提出的问题不能切合学生的认知实际,学生就犹如“雾里看花”。问题的设置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各自不同的起点行为而定,如果不清楚学生的起点行为,那么就会出现学生“不想听”或“听不懂”的现象,像这样建在沙丘上的问题要彻底避免。
2.要创造一个连续的、使学生感到饶有兴趣的问题。数学教材中有些内容是枯燥乏味、艰涩难懂的。在教学中设置一个学生不易回答的悬念或者一个有趣的故事,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起到启示诱导的作用。
三、追根溯源一问再问,加深对一般规律的发现
在探究一些解题方法和规律时,对于一些带有总结经验性质的提问,要注意合理铺设台阶,由浅入深,分解难点,切忌出其不意,难度太大而曲高和寡。例如,在高三数列复习中,对于递归数列an+1=pan+q(p,q为常数)的通项公式的求法。我通过精心设计一系列问题,步步为营,层层递进,各个突破,达到预设目标。
问题1:若q=0且p=1,数列的通项公式怎么求?
问题2:若q=0且p=2,数列的通项公式怎么求?
问题3:若q=2且p=1,数列的通项公式怎么求?
问题4:若an+1=kan+pn,数列的通项公式怎么求?
四、讲究提问的策略
我认为以下几种提问策略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效地提高课堂的效率。
1.提问语言精练,指向明确
在上课一开始,教师就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把本节课的最关键的问题首先摆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使学生处于积极思考、主动求证的学习状态中。
2.提问时机恰当,问题少而精
问题是思维的开端,学习的起点。课堂的设问不是为问而问的,应把握时机,诱发思考。
3.问题难度合适,难易适度
难度是指问题的深度与广度,难易适度就是指问题要切合学生实际。控制难度要考虑三个因素:一要切合学生的知识基础。二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三要考虑问题的解答距。
最后,还要说明的是课堂提问要适时、适度,尽量避免一问一答的走过场,切忌随心所欲的滥问。避免学生在课堂上经常不假思索地用“是”与“不是”、“对”与“不对”来回答问题,要注意启迪学生思维的深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