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鉴孔子教育理论谈传统师生对话关系的转变

2014-10-24郭瑜

新课程·中学 2014年7期
关键词:教育理论对话教学师生关系

郭瑜

摘 要:借鉴孔子对话教学方式的核心就在于处理好教师主导性作用与调动学生积极性之间的矛盾,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对话欲和求知欲,实现教学的最优化。

关键词:教育理论;师生关系;对话教学

前苏联伟大的语言学家、哲学家和文学理论家巴赫金曾提出著名的“对话”理论,认为话语要真正成为生活和生命的表现,必须言之有物,包含有意义、有价值的思想,从中能觉出真、善、美或假、恶、丑的性质,从而在对话中发生有意义、有价值的交锋。

以巴赫金的“对话”理论来观照当今语文阅读教学,可以发现语文阅读现在缺乏的正是这种自我意识的迸发,自我意识与他人意识的交锋,从而缺少对真、善、美的发现,落入为了教教材而教教材的俗套。而要改变这一现状,需要我们行走在教育第一线的语文教师首先从改变传统的师生对话关系做起。本文就结合《论语》中孔子的教育理论对此探讨一二。

一、借鉴孔子式对话

在传统的教学中,师生关系曾一度被绝对化,“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师道观念深深限定着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使之处在教与被教、管与被管的差别地位。而在两千五百年前,孔子却给我们展现了和乐轻松的师生关系。

1.教师地位不自以为神圣

身为大教育家的孔子从不把自己的地位看得神圣。他一直认为“三人行,必有我师”,每个人都有其长于他人的地方,师生角色会随时发生变化。这也印证了后来韩愈在《师说》里的一番话:“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因此,教师有时也需要向学生虚心学习。

2.师生间平等和谐的对话关系

在孔子的心目中,理想的师生关系是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学生无需对教师的话无条件地接受,可以有自己的意见,甚至可以进行反驳辩解。当有弟子提出自己的缺点时,孔子也会谦虚接受,说道:“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论语·公治长》)当师生间的关系达到平等时,授课时就比较轻松,没有那么拘谨,就像在《论语·子路、曾哲、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鼓励各弟子积极发言,围坐讨论各自志向,使整个课堂显得轻松愉快。当然,在我们现代课堂里,不可能每堂课都能让学生围坐而谈,但是,我们最起码能做到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接受教育,与教师一起进入文本。

二、引导学生积极与教师对话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知识的建构。学生是意义的建构者,教师是学习的帮助者和引导者。从语文课程的特点及学生语文学习的规律来看,语文教学应该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之上的教学,这就要求我们摆脱传统的问答式教学,以新的教学观来展开语文阅读教学。而对话式教学是学生语文建构性学习的有效途径。

在《论语》中,孔子就十分重视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他能因时、因地、因人展开教学,更难能可贵的是还能根据学生的心理状况和思维特点进行教学,他曾经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他重视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当学生的思维处于快速活动的时候,特别是欲说不说的时候,适时点拨一下,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达到举一隅以三隅反的目的。

我们借鉴孔子对话教学方式的核心,就在于要处理好发挥教师主导性作用与调动学生积极性之间的矛盾,采用多种形式和方式激发,诱导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乐学、善思。我们倡导的对话应是互动的、开放的、多边的,强调的是学生与教师双向的“敞开”与“接纳”,在相互倾听、相互接受、相互激发的过程中共同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育目的。

三、跨越孔子式对话,走向师生共同触摸文本的新境界

接受美学家姚斯指出:“一部作品,它更多地像一部管弦乐谱,在其演奏中不断获得听众新的反响,使其从物质状态中解放出来,成为一种当代的存在。”

对于同一个文本,教师和学生处于不同的阶层,以不同的视野来观之。“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让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获得新的体验,就要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当好“主角”。但是作为学生来讲,他们与文本之间存在着较大的距离,首先表现在时空距离上。就我们现今所学的《论语》而言,在面对两千多年前闪耀的思想光辉,有很多学生都不能接受,因为这种时间距离,使学生与作品之间产生了疏离感和陌生感,其次表现在认知水平上。我们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大都凝聚着高远的见识和卓越的思想,但是鉴于学生较浅的人生阅历和较低的认知水平,就会不可避免地出现这些偏差。在这种时候,就需要教师在旁充当好“指路人”的作用。当学生所读的文本与内心的认知存在较大差距时,教师就要善于设置适当的对话话题,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对话欲和求知欲。在生生对话中,教师也能较好地了解学生当时的认知状态和期待视野,并作为一个研讨者参与其中,帮助学生找到与文本进行心灵触摸的渠道,从而舒展学生的心灵,解放学生的个性,实现阅读教学的最优化。

因此,为了使教育避免走向枯竭,不让学生会成为只知等待答案的被动接受者,我们就要从现今做起,努力培养学生在师生关系中碰撞、交流、对话的能力,最终使得他们摆脱“我—他”关系,进入“我—你”关系的“对话”关系,更好地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从而真正促进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化,进而提高我国的教育水平。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育理论对话教学师生关系
何谓教育理论联系实践
对话教学使课堂更精彩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对话教学
三喻文化与师生关系
浅谈技校的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