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中“少教多学”模式的运用
2014-10-24赵璇
赵璇
摘 要: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语文教学水平以及学生语言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准,因此,对于高中文言教学方法的研究是学者们关注的重点。自“少教多学”理念出现以来,被广泛地应用到了语文教学中,也给文言文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少教多学;高一学生;文言文教学
“少教多学”模式由来已久,其核心理念就在于通过教师有针对性的发展性的教学,来实现学生独立、深入、积极地学习,这是一种创造性的学习过程,最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它的存在和发展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限制,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是一种更为开放、更具创造性的教学理念。特别是针对我们所教的高中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和思考能力,我们的教学应该从他们的角度出发,采用引导式的教学方式。另外,高中阶段的文言文,具有一定的难度,如果是单一的“长篇大论”“你教我听”模式,不考虑学生的理解吸收能力,不进行适当的引导,很容易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因此,在文言教学中引入“少教多学”模式是很必要的。笔者根据自己在语文教学岗位上多年的教学经验,具体谈一谈这种“少教多学”模式在高一文言文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一、对于文言文教学,前期引导十分重要,适当的引导能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这是他们自主学习的前提和动力
所谓“少教”,并不是我们理解上的少教学,或者不进行教学,完全依靠学生的自主学习,而是引导式的教学,通过有针对性的引导,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文言文教学更是如此。如果不提前进行引导,学生不知道学习文言文的目的以及学习背景,很难真正热爱这门学科,更别说独立进行学习了。因此,适当的背景,兴趣引导很重要。所处的背景环境是什么,简单的文字间又蕴含了多么丰富、强大的情感,这些前期内容如果做得到位,就会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他们愿意去了解,才会自己自愿主动地进行学习,从而达到“多学”的目的。实际教学经验也证明,经过前期正确引导后,很多学生都会主动查字典,结合注释努力去弄懂文章大义,这提高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是其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的过程。
二、要更好地在文言文教学中应用“少教多学”模式,就要合理地安排教学时间和教学重点,有计划地进行教学
合理地安排教学时间有助于更好地完成教学。曾经的文言文教学,教师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老师在上边讲,学生就在下边记,大量的时间都用在了“讲课”上,学生自主思考和消化的时间很少,那些“消化不良”的学生就会被落下。我们实施的“少教多学”模式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学生的实际角度出发,有计划地去安排课程。如,提前安排课下预习,课堂上讲解需要花费多少时间,学生提问时间安排,学生自主发言时间安排等等。尤其是对于学生的提问,应该不厌其烦,耐心讲解,从中发现学生学习文言文普遍存在的问题,集中进行讲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达到“多学”的目的。
三、在文言文教学中应用“少教多学”模式,最重要的是教学方法的创新
一般来说,由于文言文的学习难度比较大,因此,对文言文的教学主要还是采用老师讲解的方法,这也是我们日常教学中最常见的方法之一。除此之外,要实现“少教多学”,还可以采用一些其他方法,如,竞赛的方法,在班级里组织文言知识竞赛,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通过比赛的方式来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此外,针对很多学生文言基础知识薄弱,学习兴趣低等问题,还可以通过背诵的方式来解决。背诵,是增强基础知识,提升文学情感的重要方法。例如,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其中的很多故事学生已是耳熟能详,如“完璧归赵”“负荆请罪”。在丰富的故事情节的吸引下,背诵起来就相对容易得多。由于高一学生本身的理解能力有限,很多学生在最初学习的时候只能感受其表面所传达的内容,对其更深刻的内涵缺乏理解。而在背诵的过程中,对于其中的每句话、每个字都有了更深的认识。不仅积累了文言知识,还有助于写作素材的积累,可谓是一举两得。除此以外,还可以通过布置一些课外阅读的作业来增强学生对于文言文的热爱。
“少教多学”模式是现代教育很推崇的一种教学理念,越来越多的老师也把这种教学模式融入课堂之中。就高中的文言文教学来说,“少教多学”理念的运用是一种教学模式的转变,更多地关注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发展,这是一种令人欣喜和欣慰的变化。但由于文言文教学有其较为独特的方面,对于高中学生,特别是高一的学生来说确实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很多教师还保持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进行大量的讲解,从而忽略了学生的吸收能力。这种现象的出现有其必然的原因,这也说明我们在文言文教学方面的研究还有待提升。如何能真正实现高中教学“少教多学”模式的运用,到底哪种方式才能真正适合文言文教学,这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和研究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吴慧.少教多学.模式在中学古诗文教学过程中的效用分析[J].成功:教育,2012(09).
[2]沈玉顺.走向优质教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02-01.
[3]上官子木.教育的国际视野[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09-0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