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在肺癌诊断中的应用*
2014-10-24习隽丽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肿瘤科武汉40060湖北省武汉市第三医院40060湖北省武汉市第五医院40050
石 磊,习隽丽,曾 伟(.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肿瘤科,武汉 40060;.湖北省武汉市第三医院 40060;.湖北省武汉市第五医院 40050)
肺癌是肺部最常见原发性恶性肿瘤之一,半个世纪以来,全世界肺癌发病率及病死率都呈逐年上升趋势[1]。导致肺癌的因素有很多,主要为吸烟、空气污染等,若不及时诊断和治疗,会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可有效提高非小细胞性肺癌(NSCLC)的治愈率,所以肺癌的明确诊断尤为重要,传统的肿瘤标志物(TM)测定、CT肺部扫描都不能满足临床需要[2]。本文就采用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PET)在诊断肺癌方面取得的成效进行探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武汉市第三医院及武汉市第五医院就诊的肺癌(或拟诊为肺癌)患者176例,其中肺癌患者136例,男92例,女44例,年龄58~76岁,平均64.2岁。136例肺癌患者中有132例经病理证实,4例经临床确诊,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喘鸣、咳嗽、咯血、气急、胸闷、体质量下降、发热、咽下困难、呼吸困难、声音嘶哑、杵状指(趾)等。其余40例患者为非肺癌患者,其中男30例,女10例,年龄54~72岁,平均60.8岁。非肺癌患者为炎性假瘤、肺炎、肺结核等,主要临床表现为咳嗽、咯血、气急、胸闷、发热、咽下困难、呼吸困难、声音嘶哑等。所有患者均行PET(观察组)及胸腹部CT(对照组)检查。
1.2 方法
1.2.1 观察组(PET检查) 对所有患者行西门子EXACT HR+型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PET)检查,检查前4h患者禁食,建立一条以上静脉通道,测量患者的血糖值均不超过11.1 mmol/L。静脉注射示踪剂静脉注射示踪剂(FDG),根据患者体质量保证用量在360~740MBq。患者静坐、放松休息,室内保持光线昏暗、温暖、安静,尽量减少外界各种刺激,30min后患者平卧并固定在检查床上,进行全身的显像检查[3]。操作者肉眼观察有无异常放射性浓聚灶或增高灶的出现,并做好详细记录。
1.2.2 对照组(CT检查) 所有患者在行PET检查前或检查后的2周内行胸腹部CT检查:采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Light-Speed 64层螺旋CT对患者进行扫描。扫描参数:射线束宽度为20.00mm,探测器配置为64×1.25,电流为135 mAs,电压为120kv,从肺尖到膈肌连续的扫描,螺矩为1.375∶1,重建间隔为1.25mm。所有患者均做平扫及增强扫描,经肘静脉使用高压注射器注射100mL非离子型对比剂碘海醇,注射速率为3~4mL/s。所有图像均传输到PACS系统工作站,由专业工作人员进行三维重建和多平面重建,经丰富经验的主治医师及副主任医师分析并审核图像[4]。
1.3 恶性及良性诊断标准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病灶即可判断为恶性病灶:(1)经手术(或其他方法)取活检,病理结果证实确诊为恶性病灶;(2)诊断明确肺癌患者,PET或CT新发现病灶且良性病灶不能解释的病灶均可判断为恶性病灶[5]。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病灶可判断为良性病灶:(1)经手术(或其他方法)取活检,病理证实确诊为良性病灶;(2)未给予任何治疗,6个月后随访病灶消失者;(3)抗感染治疗病灶完全消失者;(4)诊断肺癌前存在2年或2年以上并无明显增大的病灶;(5)有明确病因(如肺结核、放射性肺炎等)的病灶[6]。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PET及CT共发现250个肺内病灶,其中160个为恶性病灶,PET、CT对肺内病灶良恶性诊断的特异性、敏感性、准确性具体见表1。由表1可见:观察组肺内良恶性病灶的诊断的特异性、敏感性、准确性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PET、CT对肺内良恶性病灶的诊断(%)
2.2 根据CT结果所显示的病灶大小,将病灶分为直径小于1.5cm和大于或等于1.5cm两种,病灶大小对CT、PET诊断影响见表2。由表2可见:观察组在诊断直径大于或等于1.5cm病灶及直径小于1.5cm的病灶方面的特异性、敏感性、准确性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在肺癌的纵隔淋巴结转移、肺内淋巴结转移及远处淋巴结转移诊断中PET、CT的特异性、敏感性、准确性比较具体见表3。由表3可见:观察组在肺癌的纵隔淋巴结转移、肺内淋巴结转移及远处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敏感性、准确性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特异性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病灶大小对CT、PET诊断的影响(%)
表3 PET、CT在诊断肺癌转移中的特异性、敏感性、准确性比较(%)
3 讨 论
肺癌又称原发性支气管肺癌,起源于支气管腺体或黏膜,常伴有区域性血性转移或淋巴转移[7]。我国肺癌男性占恶性肿瘤总发病率的第四位,女性占第五位,个别城市肺癌的发病率已跃居各种恶性肿瘤发病率的首位[8]。可导致肺癌的因素有:吸烟,长期吸收石棉、砷、煤油、石油中的烟草等加热产物,空气污染,电离辐射,饮食与营养失调等。肺癌的临床表现:(1)由原发肿瘤引起的症状如咳嗽、喘鸣、咯血、胸闷、气急、体质量下降、发热;(2)由肿瘤局部扩展引起的症状如胸闷、咽下困难、呼吸困难、声音嘶哑、Horner综合征、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3)由肿瘤向远处转移引起的症状如脑转移、骨转移、肝转移、皮下转移;(4)肿瘤作用于其他系统引起的肥大性骨关节病和杵状指(趾)等。
在诊断肺癌方面CT、MRI、TM已不能满足临床需要,相对常规的CT、MRI、B超等以显示体内解剖结构的方法而言,核医学显像特别是PET技术可为临床诊断提供更可靠的依据,该技术采用正电子放射性同位素进行成像。正电子发射型同位素属于富质子同位素的一种,通过释放正电子而衰减,与负电子在机体组织中发生碰撞,产生两个在空间运行轨迹上互为180°的511keV光子,这种现象称为淹没现象。当两个呈180°分布的探测器检测到两个511keV光子时,称PET照相机拍下了一次耦合,PET照相机即是通过记录这样的耦合而在体内空间分布来构建图像[9]。近些年,PET已在肺部良恶性疾病的鉴别、恶性肿瘤分期、治疗后随访及评估治疗效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PET检查在鉴别良恶性肺病灶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本次研究发现,观察组(PET检查)肺内良恶性病灶的诊断的特异性、敏感性、准确性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在诊断直径大于或等于1.5cm的肺内病灶方面PET检查也具有很大优势,本次研究根据CT结果所显示的病灶大小,将病灶分为直径小于1.5cm和大于或等于1.5cm两种,观察组(PET检查)诊断直径大于或等于1.5cm病灶的特异性、敏感性、准确性均明显高于对照组(CT检查)。
PET成像属于一种全身的成像,可检测到之前未发现的转移灶。有关报道称,约13%NSCLC患者行PET检查时可检测到之前没有发现的远处转移病灶,而发现远处转移的病灶有助于肺癌临床分期,可有效降低开胸手术率。本次研究发现,观察组(PET检查)在肺癌的纵隔淋巴结转移、肺内淋巴结转移及远处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特异性与对照组(CT检查)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敏感性、准确性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PET是一种可鉴别诊断肺内良恶性病灶的有效方法,并能准确地判断肺癌淋巴结的转移情况,PET还可用于肺癌的分期,为制订治疗计划作进一步的指导。当然,PET技术也存在一定的不足,所以,诊断中要尽量采用PET与CT相结合的方式,有助于提高检测病变能力及准确性。
[1] 罗文军,郭伟,殷富春.磁共振快速成像技术在肺癌检查中的应用价值[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10(16):2168-2170.
[2] 刘晓琴.饮食及情志对晚期肺癌的影响[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9(20):2642-2643.
[3] 甄拴平.肺癌患者3项标志物检测的临床价值[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9(10):1217-1218.
[4] 韦文桦,何启辉,陈乾,等.64层螺旋CT对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3,29(6):914-916.
[5] 刘丽,王火强.PET-CT联合肿瘤标志物在评价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化放疗疗效中的应用[J].国际肿瘤学杂志,2011,38(6):453-456.
[6] 田亚东,袁卫红.影像学及肿瘤相关抗原在诊断肺癌中的应用[J].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2011,35(5):295-299.
[7] 白爱国,何薇,滑炎卿.肺癌分子影像学成像进展[J/CD].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2,6(21):6851-6853.
[8] Vetro C,Romano A,Chiarenza A,et al.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 in gastric lymphomas:appraisal on reliability in long-term follow-up[J].Hematol Oncol,2012,30(4):180-185.
[9] 苏乃川,李春洁,史宗道,等.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计算机断层扫描在口腔颌面部肿瘤颈部淋巴结转移中的诊断价值[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12,30(1):3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