谓词映射类型与明喻隐喻句式结构选择的关系*
2014-10-24郭爱萍秦建华
郭爱萍 秦建华
(太原理工大学,太原 030024;运城学院,运城 044000)
〇本土化探索
谓词映射类型与明喻隐喻句式结构选择的关系*
郭爱萍 秦建华
(太原理工大学,太原 030024;运城学院,运城 044000)
明喻和隐喻的异同一直备受关注。比较论和概念隐喻论认为二者并无差异,而俗成论和适宜论却强调两者存在不同。本文赞成异同论,但不同的是,本文从结构映射论角度出发,采用实证法,讨论明喻和隐喻取舍的功能依据。实验发现,属性类谓词、关系类谓词分别与明喻句、隐喻句的选择有关;谓词类型与明喻、隐喻句式的选择有一定功能关系;等等。这充分说明明喻和隐喻句式选择极其复杂。
谓词;关系类;属性类;明喻;隐喻
1 结构映射观
结构映射观(structure-mapping theory)由D. Gentner提出来,其基本思想首先把比喻看成一种类比,因为它们具有相同的内在认知机制(Gentner 1983)。类比过程在认知科学中起着重要作用,是人们学习和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人们可以借助这种心理模式来理解新事物。譬如,人们在理解电流的时候就往往利用它和水流之间的类比关系。从广义角度看,类比关系指:(1)相似性,即不同的域和系统之间存在相同关系;(2)假如两样东西在某些方面一致,那么它们在其它方面也一定相同(常宗林 2008)。
有些比喻与类比相似,甚至可以视为类比。例如:
① 原子就像太阳系一样。
② 苏格拉底就像助产士一样。
例①明显涉及氢原子和太阳系之间的关系映射,即“电子围绕核子运转,就像行星围绕太阳运转一样”;例②涉及苏格拉底和助产士之间的关系映射,即“苏格拉底帮助学生形成思想,就像助产士帮助母亲生孩子一样”。这两个比喻都在建立在关系映射的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两者外表或特征的相像上。另外一些比喻则属于物体或物体属性上的类比,例如:
③ 她是我的太阳。
这个比喻把太阳“温暖”的属性投射到“她”身上,是一种属性映射。
在论述比喻的理解时,结构映射观(structure-mapping theory)把它分析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把本体和喻体两个结构表征(包括由物体及其特性、物体之间的关系以及关系之间更高一级关系构成的结构表达)全面并置在一起,使其共同成分之间建立映射。结构并置受系统化、一一对应和并行关联制约。系统化原则要求,高层关系的映射具有优先权,即优先选择由高一级的限制关系联结在一起的一系列关系,而不是选择具有同等数量的独立配对的关系。高层关系包括致使关系和原因关系等。高层关系能使我们发现两个不同情景之间的相似性,可以使我们对相似性的认识从物体的具体特征上升到物体之间的抽象关系。特征上完全不同的物体如果处于相同关系中,也是对应、相似的。系统性对类比推理同样具有导向作用。即人们并非随意把一些存在的事实从源域输入到目标域,而是把能够完成共有系统关系的推论投射到目标域。在高层关系中发现相似后,本体和喻体两个结构表征内的每个要素都要与另一表征内的要素形成匹配,或其中的论元(argument)也会根据并行关联一一对应。第二阶段,这些局部匹配整合成一个最大化且一致的匹配整体系统。最后,那些喻体独有但与并置结构相连的谓词(predicate)作为推论投射到本体。(唐世明 2010)
综上所述,类比中最关键因素是源类比物与目标类比物之间的联系。要实现这种联系,需要依靠结构的连续性,即关系体系和主题的共同匹配,需要依靠平行结构和一一对应关系,即表征内的每个要素都要与另一表征内的要素形成匹配,还需要类比物必须包括共同关系而不是共同特征。可见,结构映射观对类比推理中关系的性质、特征要求很高,对类比物的一致性、公平性和可匹配性要求更高(张向葵等 2001)。
2 谓词的类型
Gentner的类比论述主要建立关系映射的基础上。无论比较的物体本身之间是否存在内在相似性,源域具有的一系列关系在目标域物体中同样存在。结构映射观根据结构和命题的不同把从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内容分为属性、关系和兼有3类,用于表征该类结构的谓词也相应分为3类。“属性”指某一物体的外表特征或内在特性,属性类谓词是一元谓词,它反映本体和喻体之间共有的物质属性,属性类结构具体表现为一个谓词带一个论元。在比喻句“白云像棉花”中,喻体“棉花”把其“白色和柔软”的属性特征投射到本体“白云”上,谓词“白色/柔软”只带一个论元“白云”。
“关系”是对两个或多个属性联系的描述。关系类谓词为多元谓词(X把Y传递到Z),它反映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共有关系,即源域具有的一系列关系在目标域物体中也同样存在,其结构表现为一个谓词可以带两个或多个论元。如“苏格拉底是个助产士”,尽管源域和目标域论述的主题不同,即一个是“助产士帮助母亲顺利生产”,另一个是“苏格拉底帮助学生形成思想”,然而这两类人却存在某种关系方面的相似性,即两者都在帮助他人产出。这里,谓词“帮助”带两个论元,即苏格拉底/助产士和学生/母亲。
兼有类则是属性和关系特征的结合,指属性类和关系类特征均映射到目标域。例如,“树干像根会吸水的草一样”,这个比喻句既兼有“向上生长”的关系特征,又包含“细”和“像管子一样”的外形属性特征。
Gentner 和 Clement 依据谓词的类型进而把比喻句也分成属性类比喻句(仅投射属性类谓词)、关系类比喻句(仅投射关系类谓词)和兼有类比喻句(两者兼而有之,但关系类的映射更强一些)(Gentner & Clement 1988)。但他们并没有提及这3类不同的投射与明喻、隐喻外在形式之间的关系。本研究旨在通过实验的方法论证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并假定关系类谓词与隐喻的选择有关,而属性类谓词则与明喻的选择有关。
3 实验描述
3.1 调查问卷、受试人群及研究工具
本实验旨在调查谓词类型与比喻句选择之间的关系。受试是来自我校机械工程专业的110名新生,测验在2009年新生入学的第一周进行。测试的50对本体和喻体分别选自Gentner和Clement (1988),Aisenmen (1999),Glucksbergetal. (1990)和Chiappeetal.(2003)。虽然明喻和隐喻的句式结构复杂多样,本研究只选取其名词性结构,即“A 是/像 B”。测试内容由两个部分构成。首先,给受试50对比喻句(共100句),让他们从每一对比喻句中选取他们认为恰当的表达法:明喻句还是隐喻句。其次,要求他们写出本喻体之间的共享特征。
调查问卷的发放由研究者本人和语言学专业一名研究生共同完成。问卷收回后,我们首先人工统计第一部分的选择结果,然后对第二部分的本喻体共享特征进行谓词归类。归类任务由语言学专业的9名研究生完成。根据Gentner和Clement的命题标识法和句法辨别法(Gentner & Clement 1988),研究者对这9名研究生进行了约两个小时的归类训练。然后,把她们分成3组,由每一组负责问卷1/3的工作。她们对本实验的预期结果一无所知。每一份问卷的归类都由3个人共同完成,其中由1人负责念受试列出的共享特征,归类则由另外2名同学分别完成。归类结束后,两个人共同核对结果,意见不一致时则由小组的3人共同讨论解决。
多数情况下,可以直接判断出谓词的类型。但有些句子表面上是属性类的解释,但实际上表达的却是关系类。例如,“X具有保护性或吸引力”表面上指某一事物的品质特征,但事实上表达关系类的信息,即X保护Y或X吸引Y做某事。这类词兼有关系性和表层结构上的属性性,因此这类形容词就归结到兼有类,另外一种兼有类指在共享特征的列举中既包含关系类的解释又有属性类的解释。
3.2 结果和讨论
把人工统计和归类的结果输入SPSS 16.0,首先得出比喻句选取的一致率、比喻句的选取率以及谓词的类型(表注:A 表示属性类投射,R表示关系类投射,D表示兼有类投射)。
表1 致率、隐喻句的选取率和谓词的类型
比喻句一致率隐喻句的选取率谓词的类型电视是/像个磁铁0.530.47R电子游戏是/像毒品0.530.47R恶语是/像把匕首0.500.50R湖泊是/像面镜子0.500.50D
一致率用于检验所有受试在选取某一种比喻句时存在多大程度的一致性,它由选取的人数决定。例如,从表中得知,选取明喻句“老虎像只斑马”的比例为0.87 (相应的隐喻句就为0.13), 而把“地球是我们的母亲”选为隐喻句的比例是0.97 (相应的明喻句则为0.03),那么选取这两个比喻句的一致率就分别为0.87 和0.97。
如表所示,50对比喻句的平均一致率为0.72(SD=0.13),通过假设检验检查,发现一致性并非随机[t(49)=38.8, p<0.000]。这说明受试人群中有较高的一致性。然而从表中反映的结果来看,有的选项的一致率很高,有的较低,其分布范围从随机 (如把“恶语-匕首”这对本喻体选择为隐喻句的比例为0.50)到近乎一致(如把“时间-金钱”选取为隐喻句的为0.98)。
表还显示明喻和隐喻句式的选择呈现出较大区别,选择明喻句的比例从0.02 (时间-金钱) 到0.95 (太阳-金橘)不等;换句话说,选择隐喻句的比例从0.05 (太阳-金橘)到0.98 (时间-金钱)不等。 50对比喻句中有30对为明喻句,18对为隐喻句,然而根据假设检验理论中的“显著性”标准,表中一致率大于或等于 0.70 才具有显著性,因此具有统计意义的隐喻句有9个,明喻句为17。
在谓词的类型标识方面,有7个为属性类:太阳-金橘、老虎-斑马、煎饼-硬币、足球-鸡蛋、白云-棉花、舞者-蝴蝶、沙漠-烤箱;6个为兼有类:时装模特-铁轨、风筝-鸟、大树-雨伞、天空-海洋、情人-玩具熊、湖泊-镜子;其余的37个为关系类。
为了检验谓词的投射类型与明喻隐喻句选择之间的关系,我们分别计算出这两种比喻句在3类谓词中所占的比例。在7个属性类谓词中,有79.8% 的受试倾向把这些本喻体用明喻句表示,只有20.2 % 倾向用隐喻表达;在37个关系类谓词中,有51.6% 的受试倾向把这些本喻体用隐喻句表达,48.4% 的则倾向于明喻句。兼有类谓词中,70.3%的受试倾向于选择明喻的表达方式,而29.7%的受试倾向用隐喻表达。我们知道,兼有类兼有属性类和关系类双重特点,通过数据比对,我们发现属性类中隐喻句的选择仅为20.2%,而兼有类中隐喻句的选择增加为29.7%,这表明兼有类中选择明喻的人数在下降,而选择隐喻的人数在上升,这可能与兼有类中关系类特征占一定份额直接相关。换言之,兼有类中隐喻句选择人数的增加与其内含关系类特征的增加有关。这一结果经过卡方检验χ2(2,N=110)=353.9, p<0.000,发现关系类谓词的使用和隐喻句的选择存在关联,而属性类谓词与明喻句有关。
上述内容表明,明喻和隐喻的选择绝非偶然,说话者在实施明喻或者隐喻的选择时能够意识到两类结构不同的功能:在选择某一种结构时,说话者受到这两类结构中涉及的谓词映射类型的影响和制约。关系类特征通常和事物的功能关联,而属性类特征则与事物的形式或结构关联。(Aisenmen 1999) 或许功能对于某一事物来说比其形式更重要,因此说话者更愿意选择隐喻这一较强的语言形式“是”表达功能方面的相似,而属性类特征描述的仅仅是事物的“外表”,所以倾向用明喻这一较弱的语言形式“像”表示(Gentner 1983)。
关系类谓词在比喻句的诠释中占主导地位。这一论断在本文中也得到证实。Gentner和Clement认为,这或许反映出关系类结构在比喻诠释过程中发挥选择性限制的作用,使人们倾向于注重关系而不是属性性质(Gent-ner & Clement 1988)。正如Gentner 等学者发现的那样,受试者对比喻内涵丰富程度的甄别与他们在比喻诠释中对关系的甄别息息相关,但是受试者对比喻内涵丰富程度的甄别与他们对属性特征的反应似乎没有太大关系。(Gentner 1988;Gentner & Wolff 1997;Gentner,Bowdle,Wolff & Boronat 2001)
相对于属性类谓词,关系类特征在投射和解释过程中显得更加强势。如果比喻句的诠释能反映这一特点,那么在外在语言结构的取舍方面也呈现出类似趋势也就不足为奇了。
4 结束语
本文把结构映射论的观点用于明喻隐喻结构取舍方面的研究,揭示不同谓词类型及其联系。实验表明,属性类谓词、关系类谓词分别与明喻选择和隐喻句式选择有关。但实验也发现,明喻句的前17个(人数在70%以上)中只有5个属于属性类谓词(29.4%),4个为兼有类谓词(23.5%),8个为关系类谓词(47%);同时,在隐喻句的选择和关系类谓词之间也出现类似情况。这表明,谓词类型与明喻隐喻句式的选择有一定关系,但它可能还受其它因素制约。
常宗林. 隐喻的映射机制[J].东方论坛, 2008(6).
郭爱萍. 论明喻和隐喻的认知取舍倾向性[J].外语教学, 2009(5).
唐世民. 认知科学中的隐喻研究[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0(1).
张向葵 张雪琴 高 琨 孙树勇. 类比推理研究综述[J]. 心理科学, 2001(6).
Aisenman, R. A. Structure Mapping and the Simile-metaphor Preference[J].MetaphorandSymbol, 1999 (14).
Chiappe, D. & J. M. Kenndedy. Literal Bases for Metaphor and Simile[J].MetaphorandSymbol, 2001(16).
Chiappe, D. J., M.Kennedy & T.Smykowski. Reversibility, Aptness, and the Conventionality of Metaphors and Si-miles[J].MetaphorandSymbol, 2003 (18).
Gentner, D. Structure-mapping: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Analogy[J].CognitiveScience, 1983(7).
Gentner, D. & C.Clement. Evidence for Relational Selectivi-ty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Analogy and Metaphor[A]. In G.H.Bower(ed.).ThePsychologyofLearningandMotivation:AdvancesinResearchandTheory[C].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88.
Gentner, D. & P.Wolff. Alignment in the Processing of Me-taphor[J].JournalofMemoryandLanguage, 1997(37).
Gentner, D. Metaphor as Structure Mapping: The Relational Shift[J].ChildDevelopment, 1988(59).
Gentner, D., B. Bowdle, P. Wolff & C. Boronat. Metaphor is Like Analogy[A]. In D.Gentner, K.Holyoak & B.N. Kokinov(eds.).TheAnalogicalMind:PerspectivesfromCognitiveScience[C]. Cambridge: MIT Press, 2001.
Glucksberg, S. & B.Keysar. Understanding Metaphorical Comparisons: Beyond Similarity[J].PsychologicalReview, 1990(97).
Israel, M., J. R. Harding & R.Tobin. On Simile[A]. In M.Archard & S.Kemmer (eds.).Language,Culture,andMind[C]. Stanford: Center for the study of Language and Information, 2004.
【责任编辑谢 群】
TypesofPredicateMappingandStructuralPreferencesforSimilesandMetaphors
Guo Ai-ping Qin Jian-hua
(Tai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Taiyuan 030024,China;Yuncheng University,Yuncheng 044000,China)
Similes and metaphors have been discussed for a long time. Different from the dominant theories on metaphors, the comparison view and the conceptual metaphor view hold that there is no difference between them. The present study first claims that simile and metaphor are not equivalent. Based upon structure-mapping theory, the paper empirically studies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types of predicates and the means speakers select to best represent each corresponding comparison: simile or metaphor. The study shows that simile is the preferred linguistic representation for mapping attributive predicates, whereas metaphor is favored for mapping relational predicates. It also suggests that the choice of one over the other is rather complicated because it may be affected by other factors, which need studying in the further research.
predicate; relationality; attributionality; simile; metaphor
H0-05
A
1000-0100(2014)02-0082-4
* 本文系山西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项目“认知加工层面的隐喻应用研究”(200822013)的阶段性成果。
2012-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