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文言文
2014-10-24张湘兰
张湘兰
摘 要:文言文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语言博大精深,妙趣横生。深入研读,总有许多文章令人捧腹大笑。其中不乏有: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借古喻今,令人回味中又忍俊不禁的故事;又有让人为之愕然、为之惊叹,竟然有只能看,不能读的趣味横溢的同一声韵母的文章;更有令人觉得搞怪的怪味对联;还有简笔写意,不露斧凿之痕,从“微言”见“大义”,简单而有味的白描典范之作。中华文化,需要我们去传承,责无旁贷。
关键词:文言文;趣味;品读
文言文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历史长河中的一颗璀璨的星星,也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经常会听学生问学文言文有什么用?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老鼠拉龟,无从下手,苦寻不得法,因而对文言文有种望而生畏之感。其实,细心品读,用心感悟,文言文还是趣味无穷的。这关键是如何把文中之“趣”深层次挖掘,让人在笑意中去感悟文章的真谛。
一、趣在寓意
老舍对蒲松龄文章有过这样的赞誉:“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说的就是蒲松龄的代表作《聊斋志异》,这是一本极具寓言化的志怪小说,文章在嬉笑怒骂中顺手拈来,人、神、鬼、狐俱可为主角,故事中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主题多是惩恶扬善,借此喻彼,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七年级课文《狼》这篇文言文,就出自《聊斋志异》中《狼三则》的第二则。写一个屠户归途遇狼,起初畏惧退让,后来奋起搏斗,终于击毙两狼的故事,情节紧张曲折,波澜层叠,引人入胜。一个屠户夜归遇狼,势孤力单,自然恐惧万分,唯有向狼示弱,望以骨头止狼,但贪婪的狼又岂肯止步?活脱脱地把狼的贪婪、凶狠和狡诈的本性表露无遗,但狼无论多么狡诈最终的结局不禁令人哑然失笑,“禽兽的变诈手段几何哉?止增笑耳!”文章戛然而止,令人品尝其辛辣之味时又有点忍俊不禁。
文章并不单是写狼,其寓意是指生活中像狼一样的恶人或恶势力,这些恶人恶势力也曾霸道,他们抓住了人性的一些弱点,肆意践踏善良,为祸人间。
二、趣在读音
中国现代语言和现代音乐学先驱赵元任告诉女儿,自己研究语言学是为了“好玩儿”——“好玩者,不是功利主义,不是沽名钓誉,更不是哗众取宠,不是一本万利。”这大概是他个性和志趣的写照吧!以下就是赵元任为了“好玩”而作的《季姬击鸡记》一文:
季姬寂,集鸡,鸡即棘鸡。棘鸡饥叽,季姬及箕稷济鸡。鸡既济,跻姬笈,季姬忌,急咭鸡,鸡急,继圾几,季姬急,即籍箕击鸡,箕疾击几伎,伎即齑,鸡叽集几基,季姬急极屐击鸡,鸡既殛,季姬激,即记《季姬击鸡记》。
其意思是:季姬感到寂寞,罗集了一些鸡来养,是那种出自荆棘丛中的野鸡。野鸡饿了叫叽叽,季姬就拿竹箕中的小米喂它们。鸡吃饱了,跳到季姬的书箱上,季姬怕脏,忙叱赶鸡,鸡吓急了,就接着跳到几桌上,季姬更着急了,就借竹箕为赶鸡的工具,投击野鸡,竹箕的投速很快,却打中了几桌上的陶伎俑,那陶伎俑掉到地下,竟粉碎了。季姬睁眼一瞧,鸡躲在几桌下乱叫,季姬一怒之下,脱下木屐鞋来打鸡,把鸡打死了。想着养鸡的经过,季姬激动起来,就写了这篇《季姬击鸡记》。
全文共76字(连标题81字),每字的普通话发音都是ji。这篇短文如果说看,大家基本能看懂,可是如果你读给别人听,别人是无论如何也听不懂的!因为文章只用一个声母和韵母,用不同语调来叙述一件事,由此看来,我国的文言文真伟大而新奇!竟然有只能看,不能读的文章。除了中国的文言文,恐怕是再无其他语言能做到了。如此趣挚、好玩,简直趣味横生,不得不让人拍案叫绝。
三、趣在对偶
唐代杜甫诗云:“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这正验了香港电影《唐伯虎点秋香》中有唐伯虎和师爷之间的“对对子”,师爷被气到倒地喷血的一幕。戏中语言虽然有点粗俗,但不得不令人捧腹大笑,这就是我国的古代文学中对偶修辞的魅力。对偶是我国古代文学常用的一种修辞,它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言简意赅,意义深远。如下面一联:
童子打桐子,桐子落,童子乐。
丫头啃鸭头,鸭头咸,丫头嫌。
这一对联,取其谐音:“童子”和“桐子”,“落”与“乐”;“丫头”和“鸭头”,“咸”与“嫌”。相对成联,言简意赅,把“童子打下桐子的欢乐,及丫头嫌弃鸭头太咸”的情形刻画得惟妙惟肖,称得上是“绝对”,细细品味,当中的幽默会令你会心一笑,意犹未尽。
对偶句的作用能够高度概括所要表达的内容,使之凝练集中。还能够增强节奏感,使语言整齐、语句匀称,朗朗上口,便于记忆和背诵。文言文中的有趣的对偶也随处可见。
如,《岳阳楼记》一文,写到的洞庭湖水动若脱兔,静若处子。有汹涌澎湃的冲动,也有心平气和的安宁。如其中有一联“浮光跃金,静影沉璧”借“金”喻“月光”;借“璧”喻水中的“月影”,用简短的八个字构成一组对偶句,描绘了月下洞庭湖水宁静之态。水面泛着金光,水中月影相随,水与月就这样静静地相依相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此情此景,妙不可言。
四、趣在简练
我国古代许多不朽的作品历来以简约精练著称。除了文言本身就包含着简练的因素:一是文言文中单音节词占优势,双音节词和多音节词比较少;二是文言文多省略,省去主语、宾语、谓语、介词的情况很常见;还有就是使用白描的手法,以简洁的笔触,勾勒出大千世界。鲁迅先生曾说:“白描却没有秘诀。如果要说有,也不过是和障眼法反一调: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而已。”不少的名家注重了语言的锤炼,讲求“微言大义”,所以,就形成了文言文简练的风格。
如,八年级语文课本《湖心亭看雪》一文,第二段重点写湖中雪景。“大雪三日”使得“湖中人、鸟声俱绝。”正是在这样的天气里,竟有人深更半夜,独自一人去湖中赏雪,足以显现作者不畏严寒的雅兴和超凡脱俗的气质。正是这种“雅兴”和“气质”,才使作者笔下的“湖中雪景”如此生动、形象。“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中影子,唯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第一句从总体形象入手,叠用三个“与”字,写雾写云写山写水一气呵成,毫无重复之感。“上下一白”中的这个“一”字写出了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第二句变换视角,化为一个个诗意盎然的特写镜头:“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舟中人两三粒”等。这是朦胧的画,梦幻般的诗,给人一种似有若无,依稀恍惚之感。作者对量词的提炼可谓精妙绝伦,“痕”“点”“芥”“粒”一个小似一个,不仅表现了视线的移动,景色的变化,而且暗示了小船在夜色中徐徐行进,展现了一个微妙而变幻的意境,内涵丰富,不露斧凿之痕,是文笔简练的典范。
综合来说,这篇山水小品,有人物,有对话,叙事、写景、抒情融于一炉。淡淡写来,情致深长,洋溢着浓郁的诗意,趣味十足,而全文仅一百多字,笔墨精练含蓄令人惊叹!掩卷遐思,怎么一个“妙”字了得!
参考文献:
赵元任.语言学论文集.商务印书馆,20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