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蒿琥脂片溶出度测定的方法学验证
2014-10-23岳莉
岳莉
[摘要] 目的 对青蒿琥脂片的溶出度检查进行方法学验证。方法 参照《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附录ⅩC第二法对其溶出度进行检查[1]。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在289 nm的波长处测定吸光度,进行方法学验证。 结果 采用该方法测定青蒿琥脂片,分别在pH1.2、4.5、6.8、水四种溶出介质中,以浓度对吸收度进行线性回归,青蒿琥酯在10~60 μg/mL范围内浓度与吸收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在以上四种溶出介质中的平均回收率和标准偏差均符合要求。结论 本法测定青蒿琥酯片溶出量方法尚可,可用于该产品的质量控制。
[关键词] 青蒿琥脂片;溶出度测定;方法学验证
[中图分类号] R94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4)26-0067-04
青蒿琥酯是具有倍半萜结构的抗疟青蒿素的衍生物之一[1],作为新型的抗疟药,青蒿琥酯具有高效、速效、低毒等特点,而且不易产生耐受性[2]。对原虫无性体有较强的杀灭作用,能迅速控制疟疾发作,适用于脑型疟疾及各种危重疟疾的治疗[3]。除抗疟外,尚有治疗弓形虫病、抗肿瘤等作用[4]。青蒿琥酯片收载于国际药典第三版以及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溶出度测定作为反映或模拟体内药物吸收情况的实验方法在评定口服固体制剂的质量时有重要意义[5]。本文参考有关相关文献对青蒿琥酯片的体外溶出实验进行了方法研究[6,7],可用于该产品制定质量标准的参考。
1仪器与试药
ZRS-8G智能溶出仪(天大天发科技有限公司);T90+紫外分光光度计(PG.Instruments Ltd);青蒿琥酯对照品(美国USP品牌,批号:100200-200202);青蒿琥酯原料药(来源:武汉三洹医药化工有限公司);青蒿琥酯片(来源:安徽新和成皖南药业有限公司)。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水为去离子水。
2溶出度测定的方法学验证[8]
2.1 衍生化方法的确定
参考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青蒿琥酯片溶出度测定方法。青蒿琥酯碱水解条件受到水解温度、碱液浓度、水解时间影响。因此,需要对其测定方法进行再验证与优化。精密称取青蒿琥酯原料药50 mg,加水溶解并制成1 000 mL,作为考察溶液。
2.1.1 水解温度考察 精密量取上述溶液20 mL,置25 mL量瓶中,加1M氢氧化钠溶液2.5 mL,加水稀释至刻度,摇匀,共6份,分别置40℃、50℃、60℃、70℃、80℃、90℃水浴温度下保温45 min,取出,立即冷却至室温,另取相应试剂同法制成各自空白溶液。在200~400 nm的波长范围内进行紫外扫描,记录最大吸收波长及吸光度。结果:水解温度在50℃时吸光度变化最小,最大吸收波长为288 nm。参考中国药典收载的青蒿琥酯片溶出度测定检测波长,确定检测波长为289 nm。
2.1.2 碱液浓度考察 精密量取上述溶液20 mL,置25 mL量瓶中,共6份,分别加0.5、1、2、3、4、5M氢氧化钠溶液2.5 mL,加水稀释至刻度,摇匀,同置50℃水浴保温45 min,取出,立即冷却至室温,另取相应试剂同法制成各自空白溶液。在200~400 nm的波长范围内进行紫外扫描,记录最大吸收波长及吸光度。结果:碱液浓度在1M,水解液碱度在0.1M时吸光度最大,最大吸收波长在288 nm。
2.1.3 水解时间考察 精密量取上述溶液20 mL,置25 mL量瓶中,加1M氢氧化钠溶液2.5 mL,加水稀释至刻度,摇匀,共6份,同置50℃水浴保温,于15、30、45、60、75、90 min取出1份,立即冷却至室温,另取相应试剂同法制成各自空白溶液。在200~400 nm的波长范围内进行紫外扫描,记录最大吸收波长及吸光度。结果:水解时间在45 min时吸光度最大,且最大吸收波长在289 nm左右。
2.1.4 测定溶液稳定性考察 精密量取上述溶液20 mL,置25 mL量瓶中,加1M氢氧化钠溶液2.5 mL,加水稀释至刻度,摇匀,置50℃水浴保温45 min,取出,立即冷却至室温,在289 nm的波长处测定吸光度,并在实验环境下放置,在不同时间测定吸光度。结果:在上述衍生化条件下的水解液在2 h内吸收值稳定,故应在水解后2 h内测定完毕。
2.1.5 结论 根据上述序贯试验结果得出溶出量测定衍生化最佳方法为:精密量取上述溶液20 mL,置25 mL量瓶中,加1M氢氧化钠溶液2.5 mL,加水稀释至刻度,摇匀,置50℃水浴保温45 min,取出,立即冷却至室温,在289 nm的波长处测定吸光度。
2.2 系统适用性
此项内容主要对青蒿琥酯在pH1.2、4.5、6.8缓冲溶出介质(PhInt4)及水中的系统适用性进行验证。验证内容:检测波长、测定精密度、滤膜吸附性试验等。由于pH1.2缓冲液介质20 mL需要消耗1M氢氧化钠溶液1.5 mL,因此,为达到0.1M的水解液碱度,需加入1M氢氧化钠溶液4 mL。
2.2.1 检测波长确定 ①取供试品适量,精密称定重量,研细,精密称取相当于1片量的粉末,分别置1 000 mL pH1.2、4.5、6.8、水四种介质中,置37℃保温桨法100 r/min搅拌1 h,取溶液经0.8 μm微孔滤膜滤过,精密量取滤液20 mL,置25 mL量瓶中,加1 mol/L氢氧化钠溶液2.5 mL(pH1.2缓冲液加入4 mL),加水稀释至刻度,摇匀,作为供试品溶液。②取青蒿琥酯对照品10 mg,置250 mL量瓶中,分别加pH1.2、4.5、6.8、水四种溶出介质200 mL,超声使溶解,加1 mol/L氢氧化钠溶液25 mL(pH1.2缓冲液加入40 mL),加水稀释至刻度,摇匀,作为对照品溶液。③取缺青蒿琥酯阴性粉末230 mg,分别置1 000 mL pH1.2、4.5、6.8、水四种介质中,置37℃保温桨法100 r/min搅拌1 h,取溶液经滤膜滤过,精密量取滤液20 mL,置25 mL量瓶中,加1 mol/L氢氧化钠溶液2.5 mL(pH1.2缓冲液加入4mL),加水稀释至刻度,摇匀,作为阴性对照溶液。④取供试品溶液、阴性对照溶液、对照品溶液同置(50±1)℃水浴中保温45 min,迅速冷却至室温,在200~400 nm的波长范围进行扫描。⑤结果表明:在pH 1.2、4.5、6.8、水四种溶出介质中,供试品溶液与对照品溶液最大吸收波长均为289 nm,阴性对照溶液在此波长下均无吸收。因而,确定检测波长为289 nm。endprint
2.2.3 滤膜吸附性试验 取不经滤膜过滤的溶出液,再取适量,经滤膜过滤,将此次过滤前后的溶出液照上述溶出量测定方法测定其吸光度,过滤前后吸光度差值应小于1%。结果表明:滤膜对被测组分有一定程度的吸附。
2.3 专属性
取上述供试品溶液、对照品溶液、阴性对照溶液,在289 nm的检测波长下分别测定吸光度。结果表明:阴性对照溶液在此波长下无吸收,说明处方辅料不干扰本法的测定;阴性样品在水、pH1.2、pH4.5三种介质中的干扰率大于2%,有一定程度的干扰。此法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2.4 线性
2.4.1方法 ①pH1.2缓冲液: 取青蒿琥酯对照品25 mg,精密称定,置250 mL量瓶中,加pH1.2缓冲液适量超声处理10 min,并稀释至刻度,摇匀。精密量取5、10、15、20、25、30 mL,分别置50 mL量瓶中,加上述介质稀释至刻度,摇匀,作为各对照品溶液。精密量取各对照品溶液20 mL,分别置25 mL量瓶中,加1 mol/L氢氧化钠溶液4 mL(以下的溶出介质加入2.5 mL),加水稀释至刻度,摇匀,同置(50±1)℃水浴中保温45 min,迅速冷却至室温,在289 nm的波长处测定吸光度,以对照品浓度为横坐标,吸光度为纵坐标进行线性回归,得回归方程Y=0.0036X-0.0003(日内)、r=0.9988,Y=0.0029X+0.0101(日间)、r=0.9984。②pH4.5缓冲液:同pH1.2缓冲液项下配制测定,得回归方程Y=0.0028X-0.0006(日内)、r=0.9960,Y=0.0020X-0.0059(日间)、r=0.9940。③pH6.8缓冲液:同pH1.2缓冲液项下配制测定,得回归方程Y=0.0037X+0.0044(日内)、r=0.99998,Y=0.0036X+0.0014(日间)、r=0.9995。④水:同pH1.2缓冲液项下配制测定,得回归方程Y=0.0036X-0.0050(日内)、r=0.9990,Y=0.0028X-0.0005(日间)、r=0.9990。
2.4.2 范围 结果显示:青蒿琥酯在(10~60)μg/mL(相当于标示浓度的20%~120%)的浓度范围内,方法的线性良好。因而,确定本法的线性范围为20%~120%。
2.5 准确度(回收率)
2.5.1方法 ① pH1.2缓冲液:取缺青蒿琥酯阴性230 mg,置1 000 mL量瓶中,共9份,分别精密称取青蒿琥酯工作对照品30 mg、40 mg、50 mg,各3份,分别置上述量瓶中,加相应溶出介质适量超声处理10 min,并稀释至刻度,经0.8 μm微孔滤膜滤过,精密量取续滤液20 mL,置25 mL量瓶中,加1 mol/L氢氧化钠溶液4 mL(以下的溶出介质加入2.5 mL),加水稀释至刻度,摇匀,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青蒿琥酯对照品10 mg,置250 mL量瓶中,加上述介质200 mL,加1 mol/L氢氧化钠溶液40 mL(以下的溶出介质加入25 mL)振摇使溶解,加水稀释至刻度,摇匀,作为对照品溶液。取供试品溶液与对照品溶液,同置50℃水浴保温45 min,立即冷却至室温,在289 nm的波长处测定吸光度,计算测得量。根据测得量与加入量比值计算本法回收率。②pH4.5缓冲液:同pH1.2缓冲液项下配制测定。③pH6.8缓冲液:同pH1.2缓冲液项下配制测定。④水:同pH1.2缓冲液项下配制测定。
3讨论
由于青蒿琥酯化学结构中仅琥珀酸基团含有生色团,其最大吸收波长在216 nm左右,但吸收系数很小,需要较高的测定浓度,超过了溶出度测定的浓度要求(50 mg→1000 mL,50 μg/mL),但遇稀碱后结构发生定量转化,其产物在289 nm 处有一强吸收峰,紫外分光光度法就是利用青蒿琥酯这一性质建立的定量分析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溶液的浓度要在4 mg/mL左右,若进行溶出量测定,需将系统灵敏度增强80倍,势必造成基线噪音增强,测定的准确度下降。因而,采用衍生化的方法,通过碱水解生成助色基团,使吸收峰红移,吸收系数增加,达到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要求。
青蒿素类化合物难溶于水、稀酸、稀碱、表面活性剂,易溶于非极性有机溶剂,但固体制剂在上述溶剂中难以崩解,更谈不上溶出。对于难溶于水的药物,一般不采用有机溶剂用于溶出度测定[10,11]。由于青蒿琥酯较差的溶解性,目前市场上相应的剂型较少,另外青蒿琥酯具有诱导肝药酶的作用,首过效应明显,且在体内代谢快,导致用药次数频繁;若能通过改变剂型,使其在体内缓释,提高药物的生物有效利用度,则能克服上述缺点,达到更有效治疗的目的。笔者参照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青蒿琥酯片溶出度测定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进行溶出量定量,结果可行并符合国家药品标准。此方法研究丰富和完善了中国药典的质量标准,并对中国药典所载方法的修订有借鉴意义。
本法测定青蒿琥酯片溶出量方法尚可,但由于不同实验人员操作,其结果的准确度与精密度均不够良好。实验过程中发现,在衍生反应中要严格控制反应温度在50℃,加入1 mol/L氢氧化钠溶液的量也要根据样品中的具体含量摸索出最佳的加入量,否则会影响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另外青蒿琥酯稳定性较差,在受热时可水解为双氢青蒿素。同时,其在体内的代谢活性产物为双氢青蒿素,因此,青蒿琥酯需在避光阴凉处保存。这种将青蒿琥酯衍生化后间接测定其含量的方法,操作烦琐, 灵敏度较低,准确度和精密度不高,故目前青蒿产业面临的问题之一是尽快建立简便、准确的青蒿素含量测定方法。因而,我们针对此法还需进一步的提高。参考文献发现,青蒿素的测定方法较多,由于此法为中国药典所收载,因而我们现在仍选择该法进行溶出量的测定。
[参考文献]
[1] 中国药典委员会. 中国药典二部[S].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421-422.
[2] 黄兰芷,赵志强,衡林森,等. 青蒿琥酯缓释固体分散体的制备及体外溶出度研究[J]. 中成药,2010,32(10):1702-1704.
[3] 张晓红. 青蒿素类药物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概况[J]. 中医学报,2014,29(188):15-16.
[4] 王文清,林蒙,王琳芝,等. 青蒿琥酯纳米脂质体抗肿瘤作用的特点[J]. 时珍国医国药,2013,24(6):1533-1534.
[5] 詹利之,江武城,林燕芳,等. 青蒿素类复方制剂溶出度的研究[J].中药材,2012,35(12):2033-2036.
[6] 黄君丽,詹利之,林燕芳,等. UV法测定青蒿琥酯软胶囊中青蒿琥酯的含量[J]. 中药材,2012,35(10):1693-1695.
[7] 王文清,林蒙,王琳芝,等. 双氢青蒿素片溶出度的测定方法[J].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1,31(19):1605-1608.
[8] 殷果,李惠义,闫研,等. HPLC法测定青蒿素哌喹片中青蒿素的溶出度[J]. 药物分析杂志,2014,34(2):368-371.
[9] 张楠. 青蒿素类药物的主要研究进展[J]. 药物研究,2013,30(1):13-16.
[10] 王满元,张东,李朝霞,等. 北京产黄花蒿中青蒿酸的含量测定与定向分离[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4, 20(6):48-51.
[11] 梁晓媛,李隆云,白志川. 青蒿中青蒿素提取工艺研究进展[J].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2013, 27(2):32-38.
(收稿日期:2014-04-09)endprint
2.2.3 滤膜吸附性试验 取不经滤膜过滤的溶出液,再取适量,经滤膜过滤,将此次过滤前后的溶出液照上述溶出量测定方法测定其吸光度,过滤前后吸光度差值应小于1%。结果表明:滤膜对被测组分有一定程度的吸附。
2.3 专属性
取上述供试品溶液、对照品溶液、阴性对照溶液,在289 nm的检测波长下分别测定吸光度。结果表明:阴性对照溶液在此波长下无吸收,说明处方辅料不干扰本法的测定;阴性样品在水、pH1.2、pH4.5三种介质中的干扰率大于2%,有一定程度的干扰。此法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2.4 线性
2.4.1方法 ①pH1.2缓冲液: 取青蒿琥酯对照品25 mg,精密称定,置250 mL量瓶中,加pH1.2缓冲液适量超声处理10 min,并稀释至刻度,摇匀。精密量取5、10、15、20、25、30 mL,分别置50 mL量瓶中,加上述介质稀释至刻度,摇匀,作为各对照品溶液。精密量取各对照品溶液20 mL,分别置25 mL量瓶中,加1 mol/L氢氧化钠溶液4 mL(以下的溶出介质加入2.5 mL),加水稀释至刻度,摇匀,同置(50±1)℃水浴中保温45 min,迅速冷却至室温,在289 nm的波长处测定吸光度,以对照品浓度为横坐标,吸光度为纵坐标进行线性回归,得回归方程Y=0.0036X-0.0003(日内)、r=0.9988,Y=0.0029X+0.0101(日间)、r=0.9984。②pH4.5缓冲液:同pH1.2缓冲液项下配制测定,得回归方程Y=0.0028X-0.0006(日内)、r=0.9960,Y=0.0020X-0.0059(日间)、r=0.9940。③pH6.8缓冲液:同pH1.2缓冲液项下配制测定,得回归方程Y=0.0037X+0.0044(日内)、r=0.99998,Y=0.0036X+0.0014(日间)、r=0.9995。④水:同pH1.2缓冲液项下配制测定,得回归方程Y=0.0036X-0.0050(日内)、r=0.9990,Y=0.0028X-0.0005(日间)、r=0.9990。
2.4.2 范围 结果显示:青蒿琥酯在(10~60)μg/mL(相当于标示浓度的20%~120%)的浓度范围内,方法的线性良好。因而,确定本法的线性范围为20%~120%。
2.5 准确度(回收率)
2.5.1方法 ① pH1.2缓冲液:取缺青蒿琥酯阴性230 mg,置1 000 mL量瓶中,共9份,分别精密称取青蒿琥酯工作对照品30 mg、40 mg、50 mg,各3份,分别置上述量瓶中,加相应溶出介质适量超声处理10 min,并稀释至刻度,经0.8 μm微孔滤膜滤过,精密量取续滤液20 mL,置25 mL量瓶中,加1 mol/L氢氧化钠溶液4 mL(以下的溶出介质加入2.5 mL),加水稀释至刻度,摇匀,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青蒿琥酯对照品10 mg,置250 mL量瓶中,加上述介质200 mL,加1 mol/L氢氧化钠溶液40 mL(以下的溶出介质加入25 mL)振摇使溶解,加水稀释至刻度,摇匀,作为对照品溶液。取供试品溶液与对照品溶液,同置50℃水浴保温45 min,立即冷却至室温,在289 nm的波长处测定吸光度,计算测得量。根据测得量与加入量比值计算本法回收率。②pH4.5缓冲液:同pH1.2缓冲液项下配制测定。③pH6.8缓冲液:同pH1.2缓冲液项下配制测定。④水:同pH1.2缓冲液项下配制测定。
3讨论
由于青蒿琥酯化学结构中仅琥珀酸基团含有生色团,其最大吸收波长在216 nm左右,但吸收系数很小,需要较高的测定浓度,超过了溶出度测定的浓度要求(50 mg→1000 mL,50 μg/mL),但遇稀碱后结构发生定量转化,其产物在289 nm 处有一强吸收峰,紫外分光光度法就是利用青蒿琥酯这一性质建立的定量分析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溶液的浓度要在4 mg/mL左右,若进行溶出量测定,需将系统灵敏度增强80倍,势必造成基线噪音增强,测定的准确度下降。因而,采用衍生化的方法,通过碱水解生成助色基团,使吸收峰红移,吸收系数增加,达到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要求。
青蒿素类化合物难溶于水、稀酸、稀碱、表面活性剂,易溶于非极性有机溶剂,但固体制剂在上述溶剂中难以崩解,更谈不上溶出。对于难溶于水的药物,一般不采用有机溶剂用于溶出度测定[10,11]。由于青蒿琥酯较差的溶解性,目前市场上相应的剂型较少,另外青蒿琥酯具有诱导肝药酶的作用,首过效应明显,且在体内代谢快,导致用药次数频繁;若能通过改变剂型,使其在体内缓释,提高药物的生物有效利用度,则能克服上述缺点,达到更有效治疗的目的。笔者参照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青蒿琥酯片溶出度测定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进行溶出量定量,结果可行并符合国家药品标准。此方法研究丰富和完善了中国药典的质量标准,并对中国药典所载方法的修订有借鉴意义。
本法测定青蒿琥酯片溶出量方法尚可,但由于不同实验人员操作,其结果的准确度与精密度均不够良好。实验过程中发现,在衍生反应中要严格控制反应温度在50℃,加入1 mol/L氢氧化钠溶液的量也要根据样品中的具体含量摸索出最佳的加入量,否则会影响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另外青蒿琥酯稳定性较差,在受热时可水解为双氢青蒿素。同时,其在体内的代谢活性产物为双氢青蒿素,因此,青蒿琥酯需在避光阴凉处保存。这种将青蒿琥酯衍生化后间接测定其含量的方法,操作烦琐, 灵敏度较低,准确度和精密度不高,故目前青蒿产业面临的问题之一是尽快建立简便、准确的青蒿素含量测定方法。因而,我们针对此法还需进一步的提高。参考文献发现,青蒿素的测定方法较多,由于此法为中国药典所收载,因而我们现在仍选择该法进行溶出量的测定。
[参考文献]
[1] 中国药典委员会. 中国药典二部[S].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421-422.
[2] 黄兰芷,赵志强,衡林森,等. 青蒿琥酯缓释固体分散体的制备及体外溶出度研究[J]. 中成药,2010,32(10):1702-1704.
[3] 张晓红. 青蒿素类药物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概况[J]. 中医学报,2014,29(188):15-16.
[4] 王文清,林蒙,王琳芝,等. 青蒿琥酯纳米脂质体抗肿瘤作用的特点[J]. 时珍国医国药,2013,24(6):1533-1534.
[5] 詹利之,江武城,林燕芳,等. 青蒿素类复方制剂溶出度的研究[J].中药材,2012,35(12):2033-2036.
[6] 黄君丽,詹利之,林燕芳,等. UV法测定青蒿琥酯软胶囊中青蒿琥酯的含量[J]. 中药材,2012,35(10):1693-1695.
[7] 王文清,林蒙,王琳芝,等. 双氢青蒿素片溶出度的测定方法[J].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1,31(19):1605-1608.
[8] 殷果,李惠义,闫研,等. HPLC法测定青蒿素哌喹片中青蒿素的溶出度[J]. 药物分析杂志,2014,34(2):368-371.
[9] 张楠. 青蒿素类药物的主要研究进展[J]. 药物研究,2013,30(1):13-16.
[10] 王满元,张东,李朝霞,等. 北京产黄花蒿中青蒿酸的含量测定与定向分离[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4, 20(6):48-51.
[11] 梁晓媛,李隆云,白志川. 青蒿中青蒿素提取工艺研究进展[J].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2013, 27(2):32-38.
(收稿日期:2014-04-09)endprint
2.2.3 滤膜吸附性试验 取不经滤膜过滤的溶出液,再取适量,经滤膜过滤,将此次过滤前后的溶出液照上述溶出量测定方法测定其吸光度,过滤前后吸光度差值应小于1%。结果表明:滤膜对被测组分有一定程度的吸附。
2.3 专属性
取上述供试品溶液、对照品溶液、阴性对照溶液,在289 nm的检测波长下分别测定吸光度。结果表明:阴性对照溶液在此波长下无吸收,说明处方辅料不干扰本法的测定;阴性样品在水、pH1.2、pH4.5三种介质中的干扰率大于2%,有一定程度的干扰。此法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2.4 线性
2.4.1方法 ①pH1.2缓冲液: 取青蒿琥酯对照品25 mg,精密称定,置250 mL量瓶中,加pH1.2缓冲液适量超声处理10 min,并稀释至刻度,摇匀。精密量取5、10、15、20、25、30 mL,分别置50 mL量瓶中,加上述介质稀释至刻度,摇匀,作为各对照品溶液。精密量取各对照品溶液20 mL,分别置25 mL量瓶中,加1 mol/L氢氧化钠溶液4 mL(以下的溶出介质加入2.5 mL),加水稀释至刻度,摇匀,同置(50±1)℃水浴中保温45 min,迅速冷却至室温,在289 nm的波长处测定吸光度,以对照品浓度为横坐标,吸光度为纵坐标进行线性回归,得回归方程Y=0.0036X-0.0003(日内)、r=0.9988,Y=0.0029X+0.0101(日间)、r=0.9984。②pH4.5缓冲液:同pH1.2缓冲液项下配制测定,得回归方程Y=0.0028X-0.0006(日内)、r=0.9960,Y=0.0020X-0.0059(日间)、r=0.9940。③pH6.8缓冲液:同pH1.2缓冲液项下配制测定,得回归方程Y=0.0037X+0.0044(日内)、r=0.99998,Y=0.0036X+0.0014(日间)、r=0.9995。④水:同pH1.2缓冲液项下配制测定,得回归方程Y=0.0036X-0.0050(日内)、r=0.9990,Y=0.0028X-0.0005(日间)、r=0.9990。
2.4.2 范围 结果显示:青蒿琥酯在(10~60)μg/mL(相当于标示浓度的20%~120%)的浓度范围内,方法的线性良好。因而,确定本法的线性范围为20%~120%。
2.5 准确度(回收率)
2.5.1方法 ① pH1.2缓冲液:取缺青蒿琥酯阴性230 mg,置1 000 mL量瓶中,共9份,分别精密称取青蒿琥酯工作对照品30 mg、40 mg、50 mg,各3份,分别置上述量瓶中,加相应溶出介质适量超声处理10 min,并稀释至刻度,经0.8 μm微孔滤膜滤过,精密量取续滤液20 mL,置25 mL量瓶中,加1 mol/L氢氧化钠溶液4 mL(以下的溶出介质加入2.5 mL),加水稀释至刻度,摇匀,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青蒿琥酯对照品10 mg,置250 mL量瓶中,加上述介质200 mL,加1 mol/L氢氧化钠溶液40 mL(以下的溶出介质加入25 mL)振摇使溶解,加水稀释至刻度,摇匀,作为对照品溶液。取供试品溶液与对照品溶液,同置50℃水浴保温45 min,立即冷却至室温,在289 nm的波长处测定吸光度,计算测得量。根据测得量与加入量比值计算本法回收率。②pH4.5缓冲液:同pH1.2缓冲液项下配制测定。③pH6.8缓冲液:同pH1.2缓冲液项下配制测定。④水:同pH1.2缓冲液项下配制测定。
3讨论
由于青蒿琥酯化学结构中仅琥珀酸基团含有生色团,其最大吸收波长在216 nm左右,但吸收系数很小,需要较高的测定浓度,超过了溶出度测定的浓度要求(50 mg→1000 mL,50 μg/mL),但遇稀碱后结构发生定量转化,其产物在289 nm 处有一强吸收峰,紫外分光光度法就是利用青蒿琥酯这一性质建立的定量分析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溶液的浓度要在4 mg/mL左右,若进行溶出量测定,需将系统灵敏度增强80倍,势必造成基线噪音增强,测定的准确度下降。因而,采用衍生化的方法,通过碱水解生成助色基团,使吸收峰红移,吸收系数增加,达到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要求。
青蒿素类化合物难溶于水、稀酸、稀碱、表面活性剂,易溶于非极性有机溶剂,但固体制剂在上述溶剂中难以崩解,更谈不上溶出。对于难溶于水的药物,一般不采用有机溶剂用于溶出度测定[10,11]。由于青蒿琥酯较差的溶解性,目前市场上相应的剂型较少,另外青蒿琥酯具有诱导肝药酶的作用,首过效应明显,且在体内代谢快,导致用药次数频繁;若能通过改变剂型,使其在体内缓释,提高药物的生物有效利用度,则能克服上述缺点,达到更有效治疗的目的。笔者参照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青蒿琥酯片溶出度测定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进行溶出量定量,结果可行并符合国家药品标准。此方法研究丰富和完善了中国药典的质量标准,并对中国药典所载方法的修订有借鉴意义。
本法测定青蒿琥酯片溶出量方法尚可,但由于不同实验人员操作,其结果的准确度与精密度均不够良好。实验过程中发现,在衍生反应中要严格控制反应温度在50℃,加入1 mol/L氢氧化钠溶液的量也要根据样品中的具体含量摸索出最佳的加入量,否则会影响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另外青蒿琥酯稳定性较差,在受热时可水解为双氢青蒿素。同时,其在体内的代谢活性产物为双氢青蒿素,因此,青蒿琥酯需在避光阴凉处保存。这种将青蒿琥酯衍生化后间接测定其含量的方法,操作烦琐, 灵敏度较低,准确度和精密度不高,故目前青蒿产业面临的问题之一是尽快建立简便、准确的青蒿素含量测定方法。因而,我们针对此法还需进一步的提高。参考文献发现,青蒿素的测定方法较多,由于此法为中国药典所收载,因而我们现在仍选择该法进行溶出量的测定。
[参考文献]
[1] 中国药典委员会. 中国药典二部[S].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421-422.
[2] 黄兰芷,赵志强,衡林森,等. 青蒿琥酯缓释固体分散体的制备及体外溶出度研究[J]. 中成药,2010,32(10):1702-1704.
[3] 张晓红. 青蒿素类药物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概况[J]. 中医学报,2014,29(188):15-16.
[4] 王文清,林蒙,王琳芝,等. 青蒿琥酯纳米脂质体抗肿瘤作用的特点[J]. 时珍国医国药,2013,24(6):1533-1534.
[5] 詹利之,江武城,林燕芳,等. 青蒿素类复方制剂溶出度的研究[J].中药材,2012,35(12):2033-2036.
[6] 黄君丽,詹利之,林燕芳,等. UV法测定青蒿琥酯软胶囊中青蒿琥酯的含量[J]. 中药材,2012,35(10):1693-1695.
[7] 王文清,林蒙,王琳芝,等. 双氢青蒿素片溶出度的测定方法[J].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1,31(19):1605-1608.
[8] 殷果,李惠义,闫研,等. HPLC法测定青蒿素哌喹片中青蒿素的溶出度[J]. 药物分析杂志,2014,34(2):368-371.
[9] 张楠. 青蒿素类药物的主要研究进展[J]. 药物研究,2013,30(1):13-16.
[10] 王满元,张东,李朝霞,等. 北京产黄花蒿中青蒿酸的含量测定与定向分离[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4, 20(6):48-51.
[11] 梁晓媛,李隆云,白志川. 青蒿中青蒿素提取工艺研究进展[J].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2013, 27(2):32-38.
(收稿日期:2014-04-0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