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性心肌梗死急性早期空腹高血糖与住院新发心房颤动关系的研究

2014-10-23周超杰叶钦

中国现代医生 2014年26期
关键词:心房颤动急性心肌梗死

周超杰+++叶钦

[摘要] 目的 探讨AMI急性早期空腹高血糖与住院新发心房颤动的关系。方法 将来我院就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36例分为两组,对照组(n=195)/空腹高血糖组(n=141);再次分组:心功能Killip Ⅰ级133例/79例、Ⅱ级52例/37例、Ⅲ~Ⅳ级10例/25例。 结果 空腹高血糖组男性、有吸烟史、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左心室射血分数较低、糖尿病史、心功能Killip Ⅱ~Ⅳ级、使用利尿剂、CK-MB较高(P<0.05);心功能Killip Ⅰ级男性较低,糖尿病史比例、房颤发生率、Ⅱ级房颤发生率较高(P<0.05);空腹高血糖是AMI患者住院期间发生房颤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将AMI空腹高血糖控制在良好水平有利于降低新发心房颤动发生率,对AMI患者疾病预后的改善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 心房颤动;空腹高血糖;急性心肌梗死

[中图分类号] R542.2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4)26-0008-03

心房颤动(房颤)是冠心病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AMI)后最常出现的心律失常之一,发病率约为7%~21%[1,2],心肌梗死是新发心房颤动的一个急性病因,而新发心房颤动发作时由于心房失去有效收缩,降低了心房辅助心室充盈的副泵作用,若此时心室率加快,心室舒张时间降低,回心血量减少,心排出量降低,从而使心肌梗死病情加重[3,4]。大部分AMI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血糖升高,而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及发展均会受到高血糖的影响。临床较少报道AMI急性早期空腹高血糖与住院新发心房颤动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回顾性分析33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期间来我院就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36例,疾病诊断符合中华医学会2001年制定的AMI诊断标准。其中男264例,占78.57%,女72例,占21.43%,年龄31~85岁,平均(60.2±9.7)岁。根据患者是否存在空腹高血糖分为两组,对照组195例,不存在空腹高血糖症状,空腹血糖均低于7 mmol/L,空腹高血糖组141例,均存在空腹高血糖症状,空腹血糖均不低于7 mmol/L,其中新发房颤49例,占14.58%,住院死亡患者20例,占5.95%。对照组(n=195)/空腹高血糖组(n=141)再次分组:心功能Killip Ⅰ级133例/79例、Ⅱ级52例/37例、Ⅲ~Ⅳ级10例/25例。

1.2研究方法

统计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①基本信息:性别、年龄、是否有吸烟史(每日吸烟数量>1支,持续时间在3个月以上)等;②是否有既往病史:心肌梗死/心绞痛、脑卒中、糖尿病、高血压、前壁心肌梗死、三支和(或)主干病变等。

1.3观察指标

①入院时检测指标:按照Killip分级标准对心功能进行分级[2];肌酸激酶MB同工酶峰值(CK-MB)采用酶比色法检测;两组研究对象做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左心房内径,在心尖四腔观中采用改良的Simpson法测量左心室射血分数;入院后抽取静脉血3 mL测定血钾水平;②住院期间患者用药情况: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利尿剂等;③治疗情况: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④住院期间患者情况:是否合并新发房颤等。

1.4统计学方法

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新发心房颤动的影响因素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内容包括男性比例、心肌梗死/心绞痛发生率、脑卒中发生率、糖尿病史、吸烟史、高血压病史、心功能Killip Ⅷ级、使用β受体阻滞剂、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使用利尿剂、前壁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三支和(或)主干病变患者所占比例、年龄、CK-MB、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房内径、入院血钾。结果表明,空腹高血糖组男性患者、有吸烟史患者、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患者比例与对照组比较明显较低,糖尿病史患者、心功能Killip Ⅱ~Ⅳ级患者、使用利尿剂患者比例与对照组比较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空腹高血糖组CK-MB峰值与对照组比较明显较高,左心室射血分数与对照组比较明显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各心功能Killip分级一般资料比较

将对照组及空腹高血糖组按照心功能Killip分级各分为三组,心功能Killip Ⅰ级、心功能Killip Ⅱ级、心功能Killip Ⅲ~Ⅳ级,比较对照组及空腹高血糖组各心功能Killip分级一般资料,内容包括男性患者、糖尿病史、高血压病史患者所占比例、房颤发生率、年龄、左心室射血分数、入院血钾、左心房内径。结果表明,空腹高血糖组心功能KillipⅠ级男性比例与对照组比较明显较低,糖尿病史比例、房颤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4、9.32、5.68,P<0.05);空腹高血糖组心功能KillipⅡ组房颤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明显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09,P<0.05)。

2.3 Logisitc多因素回归分析

空腹高血糖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发生房颤的影响因素(OR=3.1,SE=0.41,β=1.09,Waldχ2= 10.45,95%CI为1.62~3.58, P<0.05)。

2.4两组患者房颤发生率比较

将空腹高血糖组及对照组各自分为糖尿病及非糖尿病两组,比较两组患者新发房颤发生率。结果表明,空腹高血糖组糖尿病患者房颤发生率与对照组糖尿病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6,P>0.05);空腹高血糖组非糖尿病患者房颤发生率与对照组非糖尿病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09,P>0.05)。

3讨论

AMI后由于交感神经兴奋过度可引起心房颤动,新发心房颤动是AMI常见的心律失常,会使患者心肌损害加重,导致心功能恶化,患者发生房颤时房室不能同步舒缩,减少心室充盈,增加心肌耗氧量,AMI患者在两者相互影响下多预后不佳[5],因此,新发心房颤动可能使患者的住院病死率及远期病死率较高。本次研究中空腹高血糖组新发房颤患者31例, 对照组18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空腹高血糖组有较高的心力衰竭发生率,为了将心力衰竭对新发心房颤动的影响排除掉,将对照组及空腹高血糖组重新分别为四个亚组,空腹高血糖组心功能Killip Ⅰ级男性比例与对照组比较较低,糖尿病史比例、房颤发生率较高,空腹高血糖组心功能Killip Ⅱ组房颤发生率较高(P<0.05),而两组患者在心功能KillipⅢ~Ⅳ级时新发房颤的发生率较为接近。可能是由于本次研究选取的样本中心功能Killip Ⅲ~Ⅳ级患者所占的比例较低,或是在心功能Killip Ⅲ~Ⅳ级AMI患者中主要矛盾为心力衰竭,而该项主要矛盾可能将高血糖对新发心房颤动所起的作用掩盖[6]。新发心房颤动的独立危险因素为高血糖,提示高血糖会加大AMI患者心房颤动发生几率。

杜冬梅等[7]将668例初发AMI患者分为糖尿病组、高空腹血糖组及正常空腹血糖组,比较三组患者的预后,结果表明,高空腹血糖是初发AMI患者近期心血管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子。既往确诊的糖尿病患者,新诊断的糖尿病患者及应激性高血糖患者均为空腹高血糖组的研究对象[8,9],对照组不仅包括血糖正常的患者,而且部分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较好也在对照组的研究范围内,对照组中糖尿病患者的新发心房颤动发生率与非糖尿病患者接近,均较低;在空腹高血糖组,无论是否为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效果均不理想,均有高水平的心房颤动发生率,并且非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非常不稳定,其心房颤动发生率接近糖尿病患者,提示AMI患者新发心房颤动发生率受到患者血糖本身的影响,而患者是否合并糖尿病对发生率的影响较小。陈晶丽等[10]随机选择了126例房颤患者对其相关疾病及心房颤动发病率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糖尿病患者所占比例高达36.51%,高血压为62.70%,提示房颤的发生与糖尿病、高血压等因素密切相关,与本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将AMI空腹高血糖控制在良好水平有利于降低新发心房颤动发生率,对于AMI患者疾病预后的改善具有积极意义[11]。

[参考文献]

[1] 敖勇. 血糖水平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研究[J]. 中国医药导报,2013,10(27):56-58.

[2] 李艳飞.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房颤动治疗中的作用[J]. 河北医药,2013,35(20):3126-3127.

[3] 王西辉,吴娟,刘建荣.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房颤动的临床与预后观察[J]. 中国实用医药,2012,7(4):104-105.

[4] 王臣廷,刘相丽,韩爱子. 急性心肌梗死后新发心房颤动患者预后相关因素分析[J]. 山东医药,2012,52(48):66-68.

[5] 孔令军,宗文仓,刘淑红,等. 持续性房颤和阵发性房颤对急性心肌梗死的影响[J]. 河北医药,2010,32(13):1728-1729.

[6] 李明星,袁勇,冯力,等. 急性心肌梗死急性早期空腹高血糖与住院新发心房颤动的关系及其对预后的影响[J]. 中国循环杂志,2011,26(6):422-425.

[7] 杜冬梅,任颖,魏盟,等. 空腹血糖水平对初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30(4):444-447.

[8] 李岚,丁文茂. 空腹血糖水平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近期预后的关系[J]. 中国医师杂志,2013,15(9):1222-1223.

[9] 于家军,张鑫,耿秀莲,等.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空腹血糖与早期死亡的关系[J]. 中国基层医药,2012,19(2):230-232.

[10] 陈晶丽,李亚林,韩昊,等. 心房颤动126例相关病因及危险因素分析[J]. 交通医学,2012,26(4):343-344.

[11] 吴霞,鞠君华. 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糖波动及临床意义[J]. 中国现代医生,2014,52(12):36-38.

(收稿日期:2014-03-28)

3讨论

AMI后由于交感神经兴奋过度可引起心房颤动,新发心房颤动是AMI常见的心律失常,会使患者心肌损害加重,导致心功能恶化,患者发生房颤时房室不能同步舒缩,减少心室充盈,增加心肌耗氧量,AMI患者在两者相互影响下多预后不佳[5],因此,新发心房颤动可能使患者的住院病死率及远期病死率较高。本次研究中空腹高血糖组新发房颤患者31例, 对照组18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空腹高血糖组有较高的心力衰竭发生率,为了将心力衰竭对新发心房颤动的影响排除掉,将对照组及空腹高血糖组重新分别为四个亚组,空腹高血糖组心功能Killip Ⅰ级男性比例与对照组比较较低,糖尿病史比例、房颤发生率较高,空腹高血糖组心功能Killip Ⅱ组房颤发生率较高(P<0.05),而两组患者在心功能KillipⅢ~Ⅳ级时新发房颤的发生率较为接近。可能是由于本次研究选取的样本中心功能Killip Ⅲ~Ⅳ级患者所占的比例较低,或是在心功能Killip Ⅲ~Ⅳ级AMI患者中主要矛盾为心力衰竭,而该项主要矛盾可能将高血糖对新发心房颤动所起的作用掩盖[6]。新发心房颤动的独立危险因素为高血糖,提示高血糖会加大AMI患者心房颤动发生几率。

杜冬梅等[7]将668例初发AMI患者分为糖尿病组、高空腹血糖组及正常空腹血糖组,比较三组患者的预后,结果表明,高空腹血糖是初发AMI患者近期心血管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子。既往确诊的糖尿病患者,新诊断的糖尿病患者及应激性高血糖患者均为空腹高血糖组的研究对象[8,9],对照组不仅包括血糖正常的患者,而且部分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较好也在对照组的研究范围内,对照组中糖尿病患者的新发心房颤动发生率与非糖尿病患者接近,均较低;在空腹高血糖组,无论是否为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效果均不理想,均有高水平的心房颤动发生率,并且非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非常不稳定,其心房颤动发生率接近糖尿病患者,提示AMI患者新发心房颤动发生率受到患者血糖本身的影响,而患者是否合并糖尿病对发生率的影响较小。陈晶丽等[10]随机选择了126例房颤患者对其相关疾病及心房颤动发病率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糖尿病患者所占比例高达36.51%,高血压为62.70%,提示房颤的发生与糖尿病、高血压等因素密切相关,与本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将AMI空腹高血糖控制在良好水平有利于降低新发心房颤动发生率,对于AMI患者疾病预后的改善具有积极意义[11]。

[参考文献]

[1] 敖勇. 血糖水平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研究[J]. 中国医药导报,2013,10(27):56-58.

[2] 李艳飞.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房颤动治疗中的作用[J]. 河北医药,2013,35(20):3126-3127.

[3] 王西辉,吴娟,刘建荣.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房颤动的临床与预后观察[J]. 中国实用医药,2012,7(4):104-105.

[4] 王臣廷,刘相丽,韩爱子. 急性心肌梗死后新发心房颤动患者预后相关因素分析[J]. 山东医药,2012,52(48):66-68.

[5] 孔令军,宗文仓,刘淑红,等. 持续性房颤和阵发性房颤对急性心肌梗死的影响[J]. 河北医药,2010,32(13):1728-1729.

[6] 李明星,袁勇,冯力,等. 急性心肌梗死急性早期空腹高血糖与住院新发心房颤动的关系及其对预后的影响[J]. 中国循环杂志,2011,26(6):422-425.

[7] 杜冬梅,任颖,魏盟,等. 空腹血糖水平对初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30(4):444-447.

[8] 李岚,丁文茂. 空腹血糖水平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近期预后的关系[J]. 中国医师杂志,2013,15(9):1222-1223.

[9] 于家军,张鑫,耿秀莲,等.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空腹血糖与早期死亡的关系[J]. 中国基层医药,2012,19(2):230-232.

[10] 陈晶丽,李亚林,韩昊,等. 心房颤动126例相关病因及危险因素分析[J]. 交通医学,2012,26(4):343-344.

[11] 吴霞,鞠君华. 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糖波动及临床意义[J]. 中国现代医生,2014,52(12):36-38.

(收稿日期:2014-03-28)

3讨论

AMI后由于交感神经兴奋过度可引起心房颤动,新发心房颤动是AMI常见的心律失常,会使患者心肌损害加重,导致心功能恶化,患者发生房颤时房室不能同步舒缩,减少心室充盈,增加心肌耗氧量,AMI患者在两者相互影响下多预后不佳[5],因此,新发心房颤动可能使患者的住院病死率及远期病死率较高。本次研究中空腹高血糖组新发房颤患者31例, 对照组18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空腹高血糖组有较高的心力衰竭发生率,为了将心力衰竭对新发心房颤动的影响排除掉,将对照组及空腹高血糖组重新分别为四个亚组,空腹高血糖组心功能Killip Ⅰ级男性比例与对照组比较较低,糖尿病史比例、房颤发生率较高,空腹高血糖组心功能Killip Ⅱ组房颤发生率较高(P<0.05),而两组患者在心功能KillipⅢ~Ⅳ级时新发房颤的发生率较为接近。可能是由于本次研究选取的样本中心功能Killip Ⅲ~Ⅳ级患者所占的比例较低,或是在心功能Killip Ⅲ~Ⅳ级AMI患者中主要矛盾为心力衰竭,而该项主要矛盾可能将高血糖对新发心房颤动所起的作用掩盖[6]。新发心房颤动的独立危险因素为高血糖,提示高血糖会加大AMI患者心房颤动发生几率。

杜冬梅等[7]将668例初发AMI患者分为糖尿病组、高空腹血糖组及正常空腹血糖组,比较三组患者的预后,结果表明,高空腹血糖是初发AMI患者近期心血管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子。既往确诊的糖尿病患者,新诊断的糖尿病患者及应激性高血糖患者均为空腹高血糖组的研究对象[8,9],对照组不仅包括血糖正常的患者,而且部分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较好也在对照组的研究范围内,对照组中糖尿病患者的新发心房颤动发生率与非糖尿病患者接近,均较低;在空腹高血糖组,无论是否为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效果均不理想,均有高水平的心房颤动发生率,并且非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非常不稳定,其心房颤动发生率接近糖尿病患者,提示AMI患者新发心房颤动发生率受到患者血糖本身的影响,而患者是否合并糖尿病对发生率的影响较小。陈晶丽等[10]随机选择了126例房颤患者对其相关疾病及心房颤动发病率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糖尿病患者所占比例高达36.51%,高血压为62.70%,提示房颤的发生与糖尿病、高血压等因素密切相关,与本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将AMI空腹高血糖控制在良好水平有利于降低新发心房颤动发生率,对于AMI患者疾病预后的改善具有积极意义[11]。

[参考文献]

[1] 敖勇. 血糖水平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研究[J]. 中国医药导报,2013,10(27):56-58.

[2] 李艳飞.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房颤动治疗中的作用[J]. 河北医药,2013,35(20):3126-3127.

[3] 王西辉,吴娟,刘建荣.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房颤动的临床与预后观察[J]. 中国实用医药,2012,7(4):104-105.

[4] 王臣廷,刘相丽,韩爱子. 急性心肌梗死后新发心房颤动患者预后相关因素分析[J]. 山东医药,2012,52(48):66-68.

[5] 孔令军,宗文仓,刘淑红,等. 持续性房颤和阵发性房颤对急性心肌梗死的影响[J]. 河北医药,2010,32(13):1728-1729.

[6] 李明星,袁勇,冯力,等. 急性心肌梗死急性早期空腹高血糖与住院新发心房颤动的关系及其对预后的影响[J]. 中国循环杂志,2011,26(6):422-425.

[7] 杜冬梅,任颖,魏盟,等. 空腹血糖水平对初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30(4):444-447.

[8] 李岚,丁文茂. 空腹血糖水平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近期预后的关系[J]. 中国医师杂志,2013,15(9):1222-1223.

[9] 于家军,张鑫,耿秀莲,等.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空腹血糖与早期死亡的关系[J]. 中国基层医药,2012,19(2):230-232.

[10] 陈晶丽,李亚林,韩昊,等. 心房颤动126例相关病因及危险因素分析[J]. 交通医学,2012,26(4):343-344.

[11] 吴霞,鞠君华. 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糖波动及临床意义[J]. 中国现代医生,2014,52(12):36-38.

(收稿日期:2014-03-28)

猜你喜欢

心房颤动急性心肌梗死
11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行左心耳封堵术后的护理
高龄非瓣膜病性房颤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ACS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的抗栓治疗研究进展
经食道超声对射频消融术前房颤患者左房及左心耳血栓的诊断价值
杂交手术治疗心房颤动的研究进展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中医辨证治疗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