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014-10-23吕春燕

现代商贸工业 2014年19期
关键词:继承与创新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国传统文化

吕春燕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为今天和未来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文化资源和精神智力支持。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贵和尚中、仁民爱物、自强不息、求真务实等精神,对我国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新农村;继承与创新;建设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4)19003302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灿烂辉煌的优秀文化传统。这些传统文化精神影响着中国人民基本的理想追求和价值取向,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和发展,成为维系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社会进步的内在动力和精神支柱。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就是代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体现中华民族蓬勃向上精神的那些主要的思想观念。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凝聚力的传统文化,对我们今天和未来社会的发展都有积极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伟大历史任务,党中央又明确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五句话20个字,不仅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三个方面对和谐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做了界定,还勾画出一个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现代化和谐新农村的美好图景。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和灵魂,文化对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有巨大的能动作用。任何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和传统,其现代化都不可能脱离自己的传统文化和实际存在的本国国情。因此,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将对我国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1天人合一、天人和谐—走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天人合一”的哲学观表述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融,追求的是一种至纯至善、至大至刚,以人的道德修养为基础的天人、主客、物我浑然一体的境界,是中国传统文化思维模式最完整的体现。在这一境界中,天与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形成一个和谐、温馨、大一统的整体,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精神。因此人应该“上下与天地同流”,天人融为一体,天地人才相生共存。

在中国先哲的眼中,自然宇宙与人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周易·系辞》指出,有天地,然后有万物,天人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宋代的哲学家张载第一次提出了“天人合一”的命题,把“天人合一”看作是人所追求的最高境界,认为人生的最高理想是天人协调。

我国古人还从“天人合一”的观念出发,引出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礼记·祭义》“伐一木,杀一兽,不以其时,非教也”。主张人不能破坏自然,不能一味地向自然界索取,要保护自然万物,在服从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使之更符合人类的愿望。

在今天的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建设中,要实现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目标任务,我们就应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天人合一、天人和谐精神,建立新的生态理念。既要遵循自然客观规律、重视发展农业生产,还要针对农村传统的粗放型发展导致了农村社会、经济、环境、生态的不协调现象,解决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建设农村绿色生态型的发展模式,走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保护好农民群众世世代代的长远利益。

2厚德载物、贵和尚中—营造乡风文明的和谐新农村

《易经》日:“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重德是中国文化的又一特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要求是其基本的精神,伦理道德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处于中心地位。《大学》一开篇就提出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表明了儒家之宗旨、目的就是将道德修养放在第一位,以个人的道德力量去凝结家族、民族、民众,巩固和发展新的社会秩序。

中国古代的“贵和”思想,往往是和“尚中”之义联系在一起的。孔子主张“和为贵”,并主张以“持中和谐”的手段来处理事情,孟子主张以“礼”和“仁”来协调人际关系。儒家弟子极力倡导恭、宽、信、敏、惠五德,孝悌、忠恕之道,倡导“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的行为准则以及“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的价值观念,皆是从以和为贵出发。贵和持中思想,体现了人与人在社会关系上的和谐,作为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一个构成部分,也在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

乡风文明本质上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问题,为此,在和谐新农村建设中,我们要积极发挥传统伦理道德规范的保障作用。倡导农民学习孔孟的仁义、孝悌、忠恕之道,以和为贵处理人际关系,做到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善举,实现新农村各种关系的和谐。针对近年来我国农村地区出现的经济发展较快,文化建设严重滞后的不相协调的现象,通过重塑道德来改善,从思想根源消除农村的一些不良社会风气,以维护农村的和谐稳定。

3仁民爱物、以人为本—建设管理民主的新农村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进步的动力。中国自古以来就强调人民是国家之本,仁民爱物、以人为本的思想在历史上源远流长。孟子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是说人类对人亲善,进而对生物爱护。《尚书》中已有先哲提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重要理念,认为百姓是国家的根基。孔子说“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这是孔子思想也是儒家学说的最高道德概念,是儒学所主张的爱的方式。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的思想。另外,苟子关于君舟民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比喻更形象地体现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我国的民本思想强调人民是国家的根本,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统治者要关心民众的疾苦,这些都是它的精髓。

虽然我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并非当代意义上真正的民主思想,带有很大的阶级性和历史局限性,但这种仁民爱物、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为新农村建设中管理民主的实现提供了思想保障。新时期我党提出的以人为本同历史上的民本思想有本质区别。今天的以人为本,就是以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根本,是民本思想在新时代的发展,这是对中国传统民本文化价值的传承和彰显。endprint

完善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使农民在所在村庄真正当家做主,充分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是实现新农村管理民主的关键。农村各级乡镇村基层组织,应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我党的群众路线。在制定相关三农政策时,应体现以广大农民为本,满足广大农民的需求,真正实现新农村建设管理民主的要求。

4刚健有为、自强不息—新农村建设的精神动力

刚健有为、自强不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又一基本精神。孔子说:“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刚毅指坚定性。刚健和有为是一个整体,是人们处理各种关系的总原则。刚健有为的文化精神在历史上已经成为一种促进民族生存图强的内在力量。《周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体运行,健动不止,故君子应努力向上,自强不息。孔子提倡并努力实践为崇高理想而不懈奋斗,他指出“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荀子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中庸》指出“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记载“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摈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这些都是中华民族刚健自强、积极有为精神的生动写照。正是这种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培育了我们中华民族世世代代自强自立和生生不息、不断前进的精神。

当前,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重大历史任务,我们要发扬弘扬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传统文化精神。刚健有为、自强不息是新农村建设的精神动力。在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建设中,要教育引导农民改变安于现状、听天由命、知足常乐、自给自足、固步自封、老实本分种地、怕冒险等传统小农经济的文化观念,使广大农民逐步树立自强自立、自信豁达、乐观向上等奋斗精神,让农民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为此,我们要突出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人翁地位,必须尊重农民,激发农民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广大农民以积极的态度,满怀责任,积极主动地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建设尽心出力,为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兴旺发达贡献自己的力量。

5求真务实、科学理性—培养农民科学创新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在强大的泛传统道德背景下,也蕴含着一定的科学性和科学精神。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出了许多实事求是、求真务实、质疑创新的科学理性精神。

《论语·为政》篇载,孔子曾对其弟子子路说:“由!诲女(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智)也。”也就是告诫弟子,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说不知道,不要弄虚作假,自欺欺人,体现了从实际出发,求真务实得科学精神;孟子认为如果“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上》),提倡“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孟子·万章上》),就是要求人们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先秦的墨家中的科学精神就更多了,墨子认为“知,接也。知也者以其知过物而能貌之”(《墨子译注》),意为想获得真正的知识离不开观察、体验的作用,体现了墨子科学教育的实践精神。墨家学派之所以被成为最具有科学精神的学派,除了它具有的批评精神、创新精神和求实精神外,还有更难能可贵的是墨家的一系列科学方法。

中国是农业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农耕文化。传统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习惯思维在农村根深蒂固,这使得广大农民缺乏科学、理性、创新等现代文明素养,传统小农经济的文化观念仍大量存在。针对这一现象,我们要继承传统文化的科学理性精神、创新精神,以理性主义、科学民主精神启发、教育、引导农民向前看,帮助农民构建一种具有现代化维系力和聚合力的崭新的价值体系,培育社会主义新农民。一是用新思想教育农民,树立科学发展意识,二是用新技能武装农民,不断提高致富本领;三是用新风尚塑造农民,树立科学文明的生活观。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素质的高低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我们才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

参考文献

[1]郭晓庆.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与社会主义文化精神建设[J].文史哲,2010,(2):117.

[2]刘丽广.孔孟和谐思想刍议[J].科技信息,2008,(1):133.

[3]曾强.经书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7:35.

[4]李宗贵.中国文化导论[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914.

[5]邓红艳.试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3):121.

[6]唐群喜.培养新农民,建设新农村[DB/LB].新华网,河南频道.endprint

猜你喜欢

继承与创新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元素与招贴设计相融合之我见
中国传统元素与招贴设计相融合之我见
中国传统元素与招贴设计相融合之我见
皮质民间老虎造型日用品开发研究
从《百鸟朝凤》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
建筑设计内在的文化反思
河南民歌的艺术特征分析
民间美术在高校艺术专业教学中的应用探析
新农村背景下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策略分析
农村公路建设意义重大 问题尚需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