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真情点亮革命老区的万家灯火
2014-10-23徐轩袁刘冠莹
徐轩袁 刘冠莹
高潭供电所是惠州供电局最偏远、最艰苦的山区供电所,其所在的高潭镇是中国第一个区级苏维埃政府诞生地。高潭地处东江腹地,东靠陆丰,南接海丰,北邻紫金,战略位置极为重要。1922年深秋,农民运动领袖彭湃亲临高潭点燃革命星火之后,农运烈火以燎原之势,燃遍高潭。1927年,南昌起义失败后,部分南下部队在高潭改编成红二师,同年11月11日,中国第一个区级苏维埃政权在高潭成立。这一段红色历史,不仅给高潭留下了“东江红都”的美誉,也深刻影响了高潭电力发展的进程。
“我们是靠着革命老区的资源才建成了电站。没有搞过革命,高潭就不会那么早通电。”高潭第一个水电站的筹建者,时任高潭公社农业税主管的罗乃寿同志说。多年来,该所员工发扬优良的革命传统,团结协作,爱岗敬业,战胜了“8·16”洪灾,创造了23年客户“零投诉”记录,用朴实无华的行动实践南网的服务理念,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了生动的诠释。
用心服务高潭革命老区的群众
1974年,高潭公社计划在九连寨地区建设水电站。经过两年多的施工,1976年,九连寨电站正式投产发电,当时电站里仅有的两名骨干员工,便是日后高潭供电所的两任所长——黄华贤、江壬考。在1991年以前,高潭仅有两个水电站,可以说处处是“无电村”。而且,由于小水电是单机发电,不仅汛期和枯水期电压差别大,如果瞬间用电负荷增加,供电质量也无法保证。并网后,高潭人民享受到了更优质的用电服务。“以前只靠水电站发电,想要24小时供电是做不到的,电压也不稳定。线路坏了,水电站有钱修就快点,没钱就要一直等着。接了外面的电,就算是旱季大家也不愁没电用。有用电问题打电话到供电所,便立刻有人来修。”罗乃寿说。
1991—2002年间,供电所实行自负盈亏的经营模式。第一任所长黄贤华回忆:“收回来的电费连给员工发工资都不够,要搞电网建设,就要跟上面打报告要钱,(电网)发展很慢。”直至1996—1999年,农网改造在广东各地大规模开展,高潭镇才终结了“无电村”历史。要点亮整个革命老区,供电部门付出了极大的努力。由于山区居民多分散而居,该镇有5台变压器均仅供一户人家使用,其中3户家中仅有1人居住。
团结敬业的“电力革命军”
毛泽东曾经说过:“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互相支持”。高潭供电所就是这样一支互帮互助的“电力革命军”。
黄华贤是高潭所的“创始人”,也是高潭所“首席技术专家”。2003年,当了整整12年所长的他主动让贤辞去所长一职,可放得下“官职”却丢不下“老本行”,他放弃其他优越机会,脱下西装换工装,在所里一干又是十多年。第二任所长江壬考走遍了高潭每一寸土地,对供电线路熟记于心,被称为“活的单线图”。2013年转岗时,本有更好选择的他,放不下服务了几十年的大山和乡亲,毅然选择留所发挥余热。陈伟军是高潭所的现任所长,曾是一个条件优越的中型所的副所长。2013年人事调整时,这位有着6年海军经历的老兵毅然服从组织的安排,放弃了优越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只身来到偏远的高潭所。
黄华贤专心于技术,江壬考擅长管理,陈伟军是“空降兵”,新老所长风格各异,却是一条心。三人经常在办公室一起研究工作,同坐一部车子巡线抢修,成为所里的“铁三角”。“我们都是为工作,都是为了做好高潭的供电服务,有什么好争好比的?”谈到新老所长如何相处这个“敏感话题”,三人十分坦荡。现在黄华贤主要负责配电运维,江壬考负责党政工作,“两个老所长十分敬业,有他们帮我分担工作,什么事都好解决。”陈伟军笑着说。
新老所长的团结、敬业也为所里员工树立了榜样。在这个仅有13人的供电所,虽然有分工,但大家都互相帮助,真正发挥了1+1>2的效果。“100个士兵去打200个敌人,不能我消灭了两个敌人就在旁边歇着看战友拼命,这就不是革命队伍了。”陈伟军笑着说。营业班班员梁国宏自豪地说:“要说我们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我觉得是团结敬业,领导团结敬业、同事团结敬业。”
十三人点亮革命老区的灯火
2013年8月16日,受台风“尤特”影响,惠州地区遭遇罕见的暴雨天气,地处山区的高潭镇日降水量达到1 100 mm。连续数日的强降雨导致山洪暴发,造成全镇倒塌房屋200余户、道路塌方690多处。洪灾中,供电线路也受到严重的冲击,整个革命老区又回到了无电的状态。
“老革命们为了革命事业不怕牺牲,我们供电队伍也有这样的胆量和气魄。”高潭老苏区革命纪念堂前,支部书记江壬考告诉记者,洪灾期间,别人不敢去的地方,供电所的员工冲锋在前;其他单位还没行动的时候,供电所的队伍已经在山上排查线路了。
“真的不敢再去想当时的情况。”今年已经57岁的老党员杨星指着公路旁陡坡上大片大片鲜艳的红山土心有余悸地告诉记者,这些全是洪水造成的塌方。当时滑坡封堵了公路,他和同事刘裕光就绕开塌方,或是翻山开路或是趟水过河,就这样两人徒步走了20多公里的路程,才完成了10千伏高潭F6主线巡视任务。
“我的鞋就埋在了这里,我自己也差点埋在这里。”江壬考指着路边一片低洼地感慨地说。8月22日,江壬考和同事林火基外出巡查公湖支线和公湖台区低压线路,途中江壬考不小心陷入泥潭,在同事的拼命拉拽下,他才捡回一条命。前面到处塌方且天要下雨,林火基担心才脱险的江任考再遇闪失,就建议天转好后再继续巡视,可江壬考想到乡亲们没电生活困难,就咬咬牙说“再往前走走看”。就这样两人怀着“再走走看”的想法,硬是完成了线路的巡查工作。“回来的路上,我问林火基为什么不要他跟我走得那么近,他回答说‘怕我们都被泥石流埋了,没人回去报信,我点点头。”江壬考说。
大灾面前,高潭所每一位员工都展现出了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如,营业班班员梁国宏自家房屋被后山滑坡掩埋了大半个窗户,但他将年过90的双亲托付给邻居后,又迅速投身抢修当中;老职工翁干奇患有高血压、癫痫症,为了接通通讯基站电源,他在大雨中坚持工作3个多小时;女职工钟仕招毅然放弃与家人共享乔迁之喜,坚持站好自己的岗,等等。
“像这样的事情太多了,每个人都很勇敢,都有故事。”江壬考自豪地说。这支由13人组成的敢打硬仗、能打胜仗的“电力革命军”,以奋不顾身的抢修换来了革命老区的光明。
二十三年“零投诉”的秘诀
在高潭所门前挂着一个“服务热线——8283600”的牌子。按照规范化要求,服务号码应该是95598。为何不换?“村民习惯了有什么跟电有关的事情都找供电所。像装个开关、换个灯泡这种事情,还是直接找我们好了。”江壬考解释,是用户的需求决定了服务热线的号码。“优质服务的标准是服务到户,但我们的标准是服务到灯。”
从“服务到户”到“服务到灯”,高潭所的员工付出了很大的努力。2013年一个大雨之夜,员工梁国宏接到留守老人杨大爷打来的电话,说是家里没电了希望他第二天能上山来帮忙检查。梁国宏没等到第二天,而是放下电话就骑着摩托车赶了20多公里的山路为老人解决问题。连杨大爷都激动地告诉梁国宏“安全要紧,以后不要夜里冒险赶过来了。”也是一个大雨滂沱的晚上,家住偏远山村的刘大哥家里因为下雨停了电,他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拨打了供电所员工林连康的电话,20分钟后全身湿透的林连康敲响了刘大哥的门,把他“吓”了一跳。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高潭所里每位员工都能在第一时间解决用户的问题,赢得了山区人民良好的口碑。建所23年来,高潭所一直保持着客户“零投诉”的奇迹。
零投诉,既是客户的认可,也是客户的谅解。高潭地区水能资源丰富,全镇共有15家水电站接入电网。由于山区配电网调节能力普遍较薄弱,特别是在丰水期,小水电发出的电能无法就地平衡,部分小水电密集区域的高电压问题已严重影响了村民的生产生活用电。曾有村民致电供电所:“你们的电压太高了,我家灯泡一爆炸,把我额头都割破皮了。”但就算如此,村民也没有生气,“唉,你们也没办法。”
炸灯泡事件后,江壬考常用自己的“理发论”来勉励员工,“如果理发师服务态度好,剪得仔细,手法温柔,客户就非常享受,非常满意,即使弄脏一点衣服也无所谓。如果理发师态度差,在客户头上没轻没重地胡来,客户就会暗暗生气,衣服稍微弄脏了点就会发脾气。”尽管做不到“完美”的用户体验,但是凭着“超标准”的服务,高潭所依然能够获得用户的温柔对待,与用户建立了深厚感情——这就是23年“零投诉”的秘诀。
(责任编辑:罗志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