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职业化武装企业
2014-10-23本刊编辑部
本刊编辑部
有不少企业管理者惊呼,自己企业的发展战略不错、管理制度也完善、人员素质也不差,可企业就是发展不快?不少企业员工也扪心自问,自己进入职场多年,可就是没有多大长进,甚至有时还会出现职业危机?拨云见天,其主要原因,就是职业化出了状况,成为了企业和个人发展的瓶颈。放眼中国企业,它们在历经腥风血雨的市场搏击后,开始转入发展的膨胀期,发展方式由过去的大刀阔斧转为细针密缕、粗放式转为集约化,这个时期,企业尤其需要一种手段和方法将发展战略有力地转化为现实,而这个手段和方法就是职业化。有专家断言,21世纪的竞争,其实就是职业化素质高低之间的竞争。
事实上,当我们走进五星级酒店时,不得不被服务人员漂亮的服饰、规范的举止、微笑的招呼所动容,这是为什么?这就是职业化彰显的结果。试想,那些普通招待所的服务能达到这种效果吗?有些文明创建水平较高的企业,一走进里面就有一种特别的感觉,让人肃然起敬,这是为什么?这仍然是职业化所起的作用。然而,现实中不规范的现象也屡见不鲜。某一国企领导人跳槽来到一家大型民营企业担任副总,因为不知道这家企业的办公室规定,第一天上班就领到一张罚款单,理由很简单:办公不规范,人走桌上还放着茶杯。这种看似小事的不规范,折射出从业者职业化的缺失。更有甚者,既缺乏基本的职业意识,也不具备必需的职业技能,更丧失起码的职业责任,严重地影响了从业者的形象,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因此,企业迫切需要职业化武装。
职业化离不开职业精神。毛泽东主席曾经说过:“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这种精神体现在从业者身上,那就是职业精神。职业精神是从业者最基本最起码的精气神。试想,一个没有职业精神的医生,能负起对病人“救死扶伤”的责任吗?一个没有职业精神的机床操作工,能加工出质量上乘的产品吗?一个没有爱国主义精神的军人,能在战场上不怕牺牲、前赴后继吗?职业精神是干好工作最起码的良心,是从业者最基本的素质。
职业化离不开职业技能。职业技能是一个人基本的工作能力。是螺丝钉就要发挥紧固的作用;是钳子就要发挥紧咬的作用;是金子就要发挥光芒的作用。一个人可以平凡,但不可以平庸;人生不一定伟大,但一定要崇高。“振超精神”“振超效率”就是一个典型代表。许振超曾经说过:“当不了科学家,咱就做一个优秀的工人,一定要练就一身‘绝活,掌握一身过硬的本领。”正是凭着这一身过硬的本领,许振超创造了“振超效率”,塑造了工人英模的光辉形象。
职业化离不开职业规范。不成规矩就不成方圆,没有规范,职业化也就难以落实和推进。规范是一种范式、一种样板,从业者必须按规范操作,正确地做事;规范是一种路径、一个方向,从业者必须按要求前行,不能自行其事。在规范的指示和要求下,从业者将规范转变成习惯、将要求转变成自觉,长此以往,职业化就能转化成一种力量,从而推动企业生产经营良性发展。
职业化离不开职业制度。制度是促进职业化的可靠保证。职业制度应该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在个人层面,要形成有利于个人成长的职业生涯发展制度;二是在组织层面,要建章建制,促进职业化在各个领域各个层面竞相绽放;三是在国家层面,要建立一套政策激励机制,诸如职业演员、职业经理人、职业教授等,不仅是一种荣誉获得,更应作为一种实职能够终身运用,用政策确保他们的职业地位、职业安全、职业稳定,引导人人都成长为专家教授,真正让能工巧匠、专家教授位有所尊、名有所敬、利有所得,从而推进职业化普及化、社会化和长效化。
职业化离不开职业关爱。推行职业化不能一蹴而就,它是一项必须长期推行、一以贯之的工作。事实证明,任何长期化的事情都必须辅以人本关爱,因为唯有关爱才能给执行者源源不断的动力,不然,职业化就会“短期化”、就会“异样化”,就将失去初衷,走向歧途。实施职业关爱,内容包括注重职业规划、实施职业引导、开展心理辅导、适时困难救济,等等。只要关爱到心了、体贴到位了、工作到家了,就能对职业化起到“补位”作用,从而产生同频共振的效应。
推行职业化,企业责无旁贷;加速职业化,全员齐心协力。让我们携手并肩,让职业化化为甘泉,源源不断地流进企业、流进员工心田,流出一片风景,流出一片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