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音乐视听觉图像的解读

2014-10-22徐榕野

艺术科技 2014年10期
关键词:听觉视觉感知

徐榕野

摘 要:听觉艺术与视觉艺术是人们所学习最多的两大艺术门类,也是高校人文素质、审美培养的重要部分。虽两者是截然不同的艺术类型,但同时它们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又使得二者能够起到相辅相成,相互渗透吸收的功用和效果。历年来,多学科的交叉发展与培养复合型人才已成为高等教育研究的关注点,在培养音乐审美认知的过程中,不能用惯有的思维模式去引导学生。

关键词:听觉;视觉;大脑;图像;感知;情感

在人类惯用的思维模式中,本能的认为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这主要是因为人的生理结构的原因——音乐产生的基础是声音的传播,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波传递到人的耳朵里便产生听觉。而大脑产生的思想、联想、情感、情绪等不同的反应是靠外界器官的刺激发生作用。音乐以传递声音的基础通过耳朵聆听的方式为人的大脑提供养料,使其产生感知。

但在一个完整的生命体中,所有的生理器官是相互依存,一切心理活动都受限于大脑的分配和指挥。各种由外界产生的刺激所造成的心理活动过程均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就音乐的表现形式而言,所有发声的方式都必须依赖听觉的支持,但在这一同时其他感觉器官并不都完全处于关闭状态。在人们长期对音乐惯用的听觉提取中,对某些较固定的音乐形式(如电影配乐、舞蹈配乐、诗歌配乐等)得出了一定的情感联袂,这种感受往往联系视觉的感官来表达。经常会情不自禁地参与到音乐感受中来,在这样特定的情况下视觉的感受功能表现得尤为活跃。因为音乐的表现形式以视觉方式为主导,通过视听觉的同步刺激在大脑中产生思想和感知。本研究的创新所在是把人类本有的听觉与视觉感受结合为一体,用听觉的接受方式在大脑中转变为视觉图像,加以审美分析。不同的听觉刺激会在大脑中产生不一的视觉记忆的图像反应。从理论和实践发出,把此研究分为五个内容:

1 听视觉联系的生理基础

人类是通过人体生理结构的基础条件——感觉器官和世界取得联系。眼、耳、鼻、舌、肤是人体接收的重要器官。物质世界丰富多样的存在和运动变化形式通过相应的人体感官传输到中枢神经大脑后。因此,才产生了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从而让人感知到了世界的色彩、声音、气味、味道、温度等等。每个人的感觉器官去感知世界的方法或途径虽然各不相同,但所接受的全部信息和信号都将汇入到人体的“中心地段”——大脑进行识别、加工、分析、判断,才能得出最后的印象。当人的听觉功能作用于大脑感知器时,会在心理形成特定的认知方向,或是一种情绪,或许是一种内心感觉,或是一种视觉通感成像,或许是其他的种种体验。

我们所需了解的是人的行为动作往往不会单一存在,因为长期赖以生存的感官功能,已习惯与其他“伙伴”合作互助,形成我们的“无意注意”(注释:它是一种自然而然发生的、不需要作任何意志上的努力的注意。例如,边走路边听耳机里的音乐,走路的动作,不会因为音乐而停止前进。)和“条件反射”(注释:条件反射是后天获得的经学习才会的反射,是后天学习、积累“经验”的反射活动,是以非条件反射为基础的。下意识动作是条件反射的延伸。例如,诺贝尔奖奖金获得者、俄国生理学家伊万·巴甫洛夫注意到较老的狗一看到食物就淌口水,而不必尝到食物的刺激,也就是说,单是视觉就可以使狗产生分泌唾液的反应;还有我们常用的成语望梅止渴)。

从以上研究不难看出视听觉是有一定的联系,因为人的大脑是情感体感的核心,而我们的所见所闻最终都将汇集于此,由它来发号施令,实现完整的思维过程。

2 听觉与视觉的通感依存

西汉·戴圣《乐记·师乙篇》中记载:“故歌者,上如抗,下如队,曲如折,止如槁木,倨中矩,勾中钩,累累乎断如贯珠”。钱钟书先生根据《乐记》中这一段话,提出了修辞学上的一种手法——“通感”。所谓“通感”是把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沟通起来。例如,歌声本来诉诸人的听觉,但高亢的歌声如用力举物,就跟人的肌肉运动(触觉)联系了起来;下滑的歌声。例如,物件下坠,就跟人的视觉联系了起来;刚直的歌声、委婉的歌声都能引起听众情绪的起伏变化,这就是说,音乐不光使人感到悦耳,还能沟通人的其他感觉;不光表现出声音之美,还能“声入心通”,表现出音乐感动人的力量来。因此,以上生理和心理现象的联袂通感客观存在,所有对音乐听觉的心理反应,都加以其他感官的模拟修辞。因此,就有必要认真地研究在音乐这一听觉艺术活动中,视觉感知心理的参与规律以及对整个音乐审美心理所产生的作用与影响。

人在常规聆听音乐时,除了耳朵接受音乐信息外,两只眼睛总是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千姿百态的外部世界。这些伴随着音乐的视觉感受对象既是不固定的,又是多种多样的。人的成长经历伴随着生理变化、文化积累、社会阅历、情感变化等等的积淀,在认知过程中会有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去辨别、思考和记忆,所以在音乐的听觉感受刺激下,会在脑中呈现出种种视觉影像。为什么总说音乐是有画面感、色彩感、线条感、质重感的,常常所见在听觉效果的映衬下凸显视觉成像的效果。

人的大脑是一个无形的储藏器,个体的感官在感知过程,所提取的万物都会如实的保存起来,产生思想情感。当经历时间的洗刷时,会将最铭心的部分刻于记忆。当人在一个特定的成长环境中时,音乐会给大脑皮层留下记忆产生画面效果,模拟实验告诉我们,这是事实存在。实例一:在一节电影鉴赏的课程中,给学生欣赏一段影片,在影片中有大量的配乐,课后让学生再次温习,写出让他认为最感人的片段文字,加深印象。在接下去的课堂中抽选部分作业,按照文字所写的内容仅播放配乐,让学生画出脑中想象的画面,由于当初视觉感官的作用形成特定的记忆,一旦受到熟悉音乐的听觉刺激,使他们的脑中图案与音乐相结合。实例二:任意挑选一段旋律悲伤的音乐,让学生阐述脑海中的图像画面,往往是其经历过的难以忘记的回忆。所以音乐所产生的听觉效果是对其他感官有着重要的关联,与他们相互发生作用。

3 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的相似性

不同的艺术门类是存在共同点的。我们熟知视觉艺术形态构成的要素主要为:点、线、面、体、空间(虚实)、色彩、肌理等;听觉艺术,主要通过对乐音的音高音程、音长、音色、节奏、速度、力度等形式因素做旋律、和弦、和声、复调、配器、曲式等组织处理来构成。本段会通过对点、线、面等要素的分析,略论两者艺术形态的构成在形式与功能上所具有的相似性、对应性及互通性。endprint

在音乐的艺术门类中,我们经常把单一、不连贯演奏的音符,形容成“点”;把连续进行的优美音乐旋律,比拟成“线条”;把器乐演奏发生的强弱变化,称为“虚实”;把音乐进行的速度快慢,转化为“色彩”。是因为音乐抽象的特殊表现性,很难用语言去形容聆听者内心准确的感受,常常会借鉴视觉吸收的角度去模拟大脑所反映的内容,以最让人理解的方式去表达,而点、线、空间(虚实)、色彩等只有视觉能吸收的内容才是最真实最实在最接近音乐丰富内容的转换。

4 听觉转换为视觉图像的想象与联想

音乐是听觉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需要通过实践者主体的心理活动进行理性思维的编排,激发主体想象和联想,完成和获得情感与精神的升华。美术、舞蹈、电影、摄影等是视觉艺术的主导表现形式,在人们经常接触的情况下,进入人的思维模式,因为艺术来源于生活,所有情感的表达在艺术上都是生活的升华和再次创作。

音乐最直接的表现“声音”与视觉艺术最直接的表现“色彩”是客观听视觉物质存在的两种形态,同时也是两者艺术形式构成的原始材料。在人类追求美的创造中,音乐、美术、舞蹈就是一种美的化身,人类通过听觉的感知去享受其中,而美在人的心里不是天生造就的,是根据不同人在特定的情况下所建立的一种内心感觉,一定是通过自身生存体验选择的结果。往往这些感受都会保存在人的记忆中,在外界感官的刺激下或是在特定的环境中才能凸显。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没有内容的形式是不存在的,没有形式的内容也是不存在的。所以音乐情感的感知和想象的内容才是给予音乐行为的核心和灵魂。

音乐情感是人的大脑反应,在接受事物的同时,对所认知的现象进行分配,在内容的呈现中,往往以图像或是影像成现,内容中的事物情节,往往是自己经历的写照,有些是影响或触动心灵的画面记忆。在我所上的《西方音乐文化》课程中,让大学生进行答疑,提问“音乐是否对你有联想和想象的作用,具体是什么?”很多学生回答会呈现联想和想象的作用,最让你记住的是电影音乐的配乐所呈现的图像,让人记忆犹新。对于没有长期音乐实践者或是不以音乐表演为专业者来说,电影艺术的视觉效果是最好的音乐想象呈现,因为电影情节贴近于生活,更容易触动人们的心灵。对于长期的音乐实践和从事者来说,音乐表现的过程就是内心情感的写照,优秀的演奏者更容易从音乐的角度去寻求内心的情愫表达,把音符在脑海中成图成像。

5 培养听觉艺术中的视觉审美

声波振动作用于听觉系统即产生听觉。但声音的刺激不仅是人产生听觉体验,而且也可能是人产生非听觉性体验。例如,视觉形象、感情等等。在幼儿的教育过程中,经常会选用配有活泼、俏皮音效的动画影像作为诱导,使他们从中得到对事物的认知,且在感官功能的作用下,记忆功能一旦得到触碰,就会对所接收到的声音、音响本能地在脑中成像,转化为一种视听的联觉。尤其,发现许多儿童在游戏过程中边唱边做着与影像人物相匹配的肢体语言,这是视觉和听觉在同一时间被大脑接受,在心理形成固像,当音乐再次响起的时候,接受过训练的儿童就会提取脑海中形成的记忆去表现肢体语言,所以在教学的过程要选择恰当的视听作品来引导学生的审美情趣。在对于大学生的审美培养中,经常选择优质的音乐剧、歌剧或是电影音乐作品,让他们以直观的方式去体验音乐存在其中的效果和作用,当慢慢建立起对这类作品的了解后,大脑会自然分配其他感官的工作,提升学生心理的审美程度。

音乐听觉向视觉成像的转换是一种心理认知过程固有化的转变。因为听觉与视觉本是两种不同的感官体,要把两者结合并相互转换,前提要清晰其中的特征和作用,有何相似和差异之处,对实践研究会起到必要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安东·埃伦茨维希.艺术视听觉心理分析[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2] 周海宏.音乐与其表现的世界:对音乐音响与其表现对象之间关系的心理学与美学研究[M].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3] 林华.音乐审美心理学教程[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

[4] 侯方.听觉艺术中的视觉感受[J].人民音乐,2004(10).

[5] 孙时进.心理学概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endprint

猜你喜欢

听觉视觉感知
歌唱心理感觉对歌唱的作用
在阅读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能力与情感
浅谈低年级儿童音乐教学
马修·伯恩的舞蹈剧场美学:走向哥特之美
刍议小学美术教学策略
准确的心理节奏带来听觉美感
浅析油画色彩表现的理性化方式
试论舞蹈与杂技的“跨界”现象
亨利摩尔雕塑的外在视觉意义
奏响低年级节奏教学“四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