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习行为的教学方
2014-10-22李林波吴兵
李林波+吴兵
摘要: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使之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是当前大学教学的难点。本文认为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学本身并不能产生知识。因此,教学的展开应该围绕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进行,以学生既有的知识背景为前提,通过课程的规划设计营造良好的课题氛围,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证研究表明采用此方法可以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学习行为;理念;教学方法;应用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4-0151-04
随着我国大学教育的蓬勃发展,学生学习动力问题的出现几乎是一夜之间的事情,当我们还在为高校的规模、学科的发展、培养计划的完善等孜孜以求的时候,很多大学生却已经开始厌学。侯莞娇等(2010)对3所本科高校大一下学期18个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调查分析,发现60.8%的学生认为学校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内容方法陈旧乏味是影响他们学习动力的主要原因[1]。Smith,et al.(2005)指出在学习动力影响因素里,教学方法是很重要的一点,教师应该通过创建有意义的教学方法和途径,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思考能力,帮助学生从浅表性学习方式(surface approach)向深层次学习方式(deep approach)转变[2]。浅表性学习方式是指学生通过课堂教学,全盘接受老师传递的知识,通过记忆、模仿和练习等手段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而深层次学习方式反映的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相应的讨论和独立的思考对老师提出的知识点进行综合理解与应用,从而获得对于新知识的掌握。浅表性学习方式所对应的教学理念与目前教育体系的教学理念是一致的,即教学就是对知识的直接传递,这种传递过程不存在改变,而深层次学习方式强调的是学生的主动学习过程,认为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因此,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应该在教学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基于学习行为的教学方法正是在这种理念的支持下提出的,它改变了传统教学以教学内容为焦点的做法,这对于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和个体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基于学习行为的教学方法内涵
教学是为了让学生学习好,但教学本身并不产生学问,学生自己的学习行为才是获得学问的根本。因此,教学内容好并不意味着学生就能学习好。范钦珊(2003)指出教师的作用不只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思考[3],Uljens(1997)认为教学是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过程,其目标是从课程中努力获得学问,学问可以定义为知识、理解能力、技术和观点的改变和发展,教师并不能直接将知识传递给学生,只能通过影响学生的学习情况来间接影响学生对这种学问的获得,因为学问是学习的产物而不是教学的产物[4]。Kansanen(1999)也指出教学是一个互动过程,是以教学目标为导向的活动,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个人发展[5]。显然,传统的以教学为知识的直接传递的理念并不能很好地达成教学的目的,只能使教师一味地关注所传授知识的内容,认为内容丰富的课程才是好的课堂教学,这与目前教育改革追求激发学生创造力、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目标是有差距的,基于学习行为的教学方法的提出正是缩小这种差距的探索。教学的首要关注目标在于学生的学习过程,旨在通过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来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这种学习能力主要表现在学习的主动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对知识的理解力、交流能力和表达能力等方面。相对于传统的以教学内容为主的教学方法,基于学习行为的教学方法不再将重点完全放在课程内容上,当然内容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更主要的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让学生的思想积极地动起来,并为了获得对于某一问题的全面了解而主动热情地去收集相关的文献资料来促进自己的理解。Biggs(1999)在进行教学方法与学习积极性的关系研究时发现,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够极大地促进学生学习的发展,缩短不同学生之间的学习差距。[6]
二、基于学习行为教学方法的建设
我国第三次全教会提出:教育工作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这种思想突出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改变了传统教学以教学内容为基础和以教师为核心的教学理念。基于学习行为的教学方法无疑是对这种教学思想的积极回应,主要从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出发,将学生的需求和可能获得的教学效果作为课程规划的重点,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提倡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根据基于学习行为教学方法的教学理念,下面主要从学习观念、教学规划、教学环境等方面对其建设要点进行阐述。
1.学习观念。对学生的学习持什么样的观念,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模式总是认为学习是一种关于记忆的事情,正确答案可以通过查阅文献获得,这样的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相对是比较空乏的,结果是学生无需开动脑筋,只需强记笔记就能获得高分,因此就引发了“高分低能”的教育怪象。目前大学学习成绩排名前十的学生中,大部分同学都是女生,这种成绩上的严重性别差异与传统教育方法是不无关系的,这里没有任何歧视的意思,只是对于有悖于常理的教育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深刻的反思,也是对第三次全教会会议精神的一种深入体会。实际上,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必须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而不是完全依靠老师。老师在学习过程中只是起到引领作用,学生不应该对老师传递的知识不假思索地去全盘接受,而必须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通过主动查阅文献对教学主题进行深入理解,并在讨论和应用过程中建立起自己对该主题的正确观点,才能获得真正的学问。
2.教学规划。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好的教学规划包括课程内容规划、讨论主题设计、教学效果设计等。基于学习行为的教学方法,强调的是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极大的提升学习能力,取得更好的学习成效,其突出的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因此规划设计的内容和策略要围绕学生进行,以学生的可接受性和可塑造性为前提。教学规划不必过于详细,以便于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进行灵活的调整。课程内容结构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影响,起到指导学习方向与学习深度的作用,因此,在进行课程内容规划设置时,先要考虑学生既有的知识基础、结构与学习能力,以及可能获得的能力提升,在此基础上再考虑课程内容的难易程度,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在完成相应任务后获得一种成就感;同时,要充分考虑本课程与其他课程内容的关系,既要避免无效的重复,又要与其他课程保持一定的关系,起到相互补充促进的作用,使规划的课程内容能够聚焦于同一教学目标的实现。在可能的情况下,使学生也能一定程度地参与到课程内容的规划设计过程中来,充分了解学生的需求,不断提升教学的效率。课程规划的另一个重要前提是课程时间的安排,一门课程的定位和重要性往往由相应的课时安排来决定,面授一般是将新的知识和观点传递给学生,而要更好地消化这些知识,还需要学生从自己的角度进行多方面的思考。因此,需要给学生留出适当的独立思考和讨论的时间,这也是课堂面授中难度最大的问题,这涉及到空间留在哪里,留多大,怎么个留法,与课后的时间如何结合等?为了给学生留出适当的思考空间,需要精心设计一些能够刺激和引导学生思维的问题,一类问题是大多数学生通过积极思考都能够被启发的,另一类问题是为少数优秀学生设计的,也就是使高水平的学生也有发挥的空间[7]。如果过分强调面授教学,将会占用老师过多的资源,并不利于教学,但目前这种情况还广泛存在,主要在于很多人依然认为老师花在学生上面的时间越多,学生的学习就会越好。endprint
3.教学环境。教学环境主要由老师、学生和课堂气氛等要素构成的。促进学习行为的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和老师一起营造宽松且积极的教学氛围。①教师在促进学生学习行为过程中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起引导作用,学生的积极参与才是学习好坏的关键。教师首先要加强对于学生学习背景的认知,通过建立符合学生学习背景的课程内容与符合学生学习行为特征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参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双方在教学过程中都应该期待有所收获,而不是教师负责知识的传递,学生负责知识的接收而已。学生从不同方面提出的问题,不仅促使老师在课程内容设置与教学方法更新方面得到更多的源泉,而且要求老师需要进行科学研究,开阔学术视野。因此,在关注学习行为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有充分的思想与能力准备,在创造性智能的发展上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如筹划设计、组织协调、科学研究、灵活操作等[7],不断平衡自己与学生的关系,促进新型师生关系的发展。②学生应不断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是教学的主体。由于长期以来受灌输式教学的影响,许多学生还习惯于从教师的面授中获取知识,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更遑论与教师进行平等的互动与沟通。师生互动和学生互动是学生积极学习的一种有效推动力,能够在无形中利用学生的表现欲和耻辱感迫使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作为一名大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要学会与老师和同学之间的沟通,也不要祈求能够通过课题笔记的记忆和练习就能考得高分,需要根据老师提出的教学主题与材料,进行广泛的文献阅读,强化自己的独立思考,在与老师和同学的讨论中形成自己的见解。③课堂气氛的培养,寓教于乐,良好的课堂氛围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也更能吸引学生与老师的参与。在传统教学过程中,由于教与学是相互对立的,学生往往处于一个被动接受的状态,课堂气氛相对比较沉闷,显然不利于课堂教学的改善。一个宽松积极的教学氛围应该是这个环境中每一个参与者一起努力的结果,良好课堂氛围的建立应该是老师与学生一起创造出来的,教师只是提供自由表达的环境,学生作为主体则在其中自由的交流表达,在宽松的环境中飞扬自己的思想,并由此获得思想碰撞带来的真知见灼。
三、实证研究
在对基于学习行为的教学方法探索中,笔者不断地尝试将其应用到所从事的《交通管理与控制课程设计》(以下简称《课程设计》)的具体教学过程中,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效,深刻认识到这一教学方法的重要意义。在最初进行《课程设计》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只是根据理论课程《交通管理与控制》的核心知识点来进行《课程设计》的讲解与作业的布置。理论课中交叉口的信号配时是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点,为了强化这一知识点,笔者基本上还是侧重于教学内容的选取,通过典型案例对交叉口配时的步骤进行逐步讲解,并利用仿真平台教学生如何进行仿真模拟,然后根据学生规模,花很大力气编排组织了54个上海城市道路交叉口的设计材料,要求每人根据分配到的一个交叉口材料撰写课程设计报告。然而,这样的效果并不好,一是根据了解,学生在《交通设计》课里也有类似的作业;二是这种报告仅仅根据计算模板也能做出个优秀来。根据反思,笔者对《课程设计》的授课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调整,根据不同的知识点,只对其实际应用方法进行讲解,至于如何具体应用,要求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对进行理解。撰写课程设计报告的材料则根据实际的工程项目进行相应的设计编排,使得题材内容包括了公共交通、静态交通、交通冲突、交通组织等知识点,为避免与其他课程的重复,将交叉口的配时设计舍弃掉,而增加了到现场进行交通观测与分析的内容。由于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报告内容仅靠简单的模仿已经做不出来了,报告内容花样百出,有很多报告甚至出现了让笔者耳目一新的见解,深刻感觉到让学生对其学习负责的理念是可以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的。
四、结论
教学方法的变革是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不断提升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学习应该由学生来负责,而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带领者和解惑者,教学才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在互动中不断形成自己的见解,而不是去找所谓的标准答案。这样,大学教育才是真正实现了其本来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意义,基于学习行为的教学方法变革正是对这种意义回归的探索。由于对教学的理解还不够深刻,本文也只是起到了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课程内容的规划设计、课堂讨论的组织、教学的正确评估等还需要不断地展开研究。
参考文献:
[1]侯莞娇,石舒萌,张建波.地方高校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及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26):64-66.
[2]Smith,K.,Sheppard,S.,Johnson,D. & Johnson,R. Pedagogies of Engagement:Classroom-Based Practices[J].Journal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2005,94(1):1-15.
[3]范钦珊,鞠平,伍贻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J].中国大学教育,2003,(11):4-7.
[4]Uljens,M.School didactics and learning:A school didactic model farming an analysis of pedagogical implications of learning theory[M].Hove:Psychology Press Ltd,1997:39-43.
[5]Kansanen,P. Teaching as Teaching-Studying-Leaning Interaction[J].Scandinavia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1999,43(1):81-89.
[6]Biggs,J.What the Student Does:teaching for enhanced learning[J].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 Development,1999,18(1):57-75.
[7]李景信.启发式教学原则与高校教学方法改革[J].广东培正学院学报,2007,(1):70-74.
作者简介:李林波(1974-),男,湖南人,博士;吴兵(1960-),男,上海,教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