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教育充满生命的气息

2014-10-22张清静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44期
关键词:学生需求

张清静

摘要:在中国教育改革的几十年实践中,不断涌现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也涌现了不少的典型教育模式和教育名人。全国的教育工作者们也在不断向各种先进的教育模式和典型学习。但是,多数情况下在我们被别人优秀的思想方法所折服的同时也感到自己怎么也学不了,先进的相想方法到了自己这是那么的水土不服……本文通过笔者十多年对教育的思考和分析,提出获得教育生命力的源泉是对生命的关注,提出教育应充满生命的气息:对教育本身思考使我们将教育的目的更多放在对生命的关注上;提出要在教学中关注生命的需求,并对实现生命化教学的途径做了探讨。

关键词:教育生命;思考教育;学生需求;有生命的课堂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4-0057-03

自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的课堂教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以“以学定教、先学后教”为基点的高效课堂的推进,使我们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得到了洗礼。在这一过程中涌现了许多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这些方法和模式的运用使我们许多老师的课堂精彩纷呈,学生也学得轻松、幸福、快乐。在教学中我们更多的时候关注老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可有时候感到关注得越多,困惑也越多,结果与期望值相差越远。冷静思考不难发现,我们并不缺乏理念,因为大多数老师对新课程理念不仅能如数家珍,更是在实践中不断运用;我们也不乏积极和热情,因为我们对于先进的教学思想与方法总是在孜孜不倦地学习,对我们的教学总是不断改进与反思。笔者认为,出现以上现象的根源是我们忽略了对生命的关注与思考,尤其是我们在课堂上,大多数时候漠视生命的存在,机械似的模仿、程序化的教学使我们始终游走在理念与现实的边缘而不得要领。

一、对教育的思考是成就教育生命的根本

1.思考教育者的理想。有学者认为中国的教育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虽有些夸大其词,但有不少有着教育抱负的人也隐约感到教育至少到了危险的边缘,究其原因,众说纷纭,但作为直接参与教育活动的老师,更应该分析自身的原因。个人认为当前教师“职业理想”的缺失是教育最大的、潜在的危险。所幸的是在《中国教育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中关于如何当好一个老师这一部分就明确提出,要强化教师的职业理想,要以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标准。那么老师的职业理想是什么呢?我们又该如何思考?作为老师,最大的理想就是培养既符合社会需求又满足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人。从某种程度上说,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人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我们一直在朝着这方面努力,而且很有成就。每年上了多少大学生就能很好说明这一点,可是上了大学之后就不好说了。至于能不能完成学业,能否真正成才从来就不关我们的事。其实,问题就出在这里,我们一味关注了社会的需求,关注了家长的需求,忽略了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而教育的最原始目的恰是要我们关注学生的需要,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将学生培养成满足自身发展需求的人是教育者真正的理想。正如肖川所说,“教育是对人的成全”。要做到这一点很难,因为受教育的对象太多、太复杂,加上目前社会的功利性太强,使我们无暇顾及。有人说:“人类对功利无限制的追求,必然导致人类的毁灭。”看来是对的,这种毁灭已经涉及了教育。我们无法引领时代的潮流,但我们完全可以关注、思考并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只要我们少一些惰性,多关注一点学生,少一些师道尊严,多发现学生,只要我们多提醒、多反思自己,反思我们教育的方式方法是否在影响学生的发展就够了。

2.思考教育对象的需求。无论是教育还是教学,在具体工作中,我们首先关注的应该教育的第一问,也就是教育目的之问题。这里的教育目的是我们在具体实施教育活动时的目的,也就是说我们的每一项教育活动应该有明确的活动目的,实际中也是如此,无论我们进行怎样的教育活动,总有一定目的。可问题是我们对教育活动目的思考了多少:每一项活动都有明确的目的吗;是先有活动还是先有目的;是为了目的而活动还是为了活动而目的;有了目的,目的是否合适;活动的内容又是否适合目的;这样的目的是否符合学生的需要,等等。对教育活动目的的思考,首先应该建立在对学生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工厂加工一件产品尚且进行需求分析,我们在教育人、培养人的时候就更加要如此了。就拿卫生大扫除这一项常规的教育活动来说,卫生大扫除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恐怕思考的人不多,老师没有思考就无法形成正确的认识,也就无法通过这项活动教育学生,就不能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那么就会出现:今天抓今天好,明天松明天差的局面,学生疲于应付,老师疲于检查。对于这项活动笔者认为应该要做这样的思考。学生的卫生扫除,首先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学生需要得到怎样的教育?学生需要得到劳动技能的培养,需要得到卫生习惯的养成,需要体验劳动的乐趣和劳动的成果,需要培养团队的意识、合作的精神。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通过合理安排劳动,带领学生共同劳动,将劳动的观念上升到质的高度,才能真正起到劳动教育人的目的。如果,我们首先将劳动看成一项任务,完成劳动卫生就是为了不负分,这样的观念培养的所谓集体主义都是虚假的,不会长久。这里并不是要放弃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只是要将个体成长的需要和分析放在一切教育活动的首位思考,这是我们教育活动的出发点。

3.思考教育之“应然”。有了对教育的理想,有了对受教育者需求的思考,就离教育的应然不远了。思考教育的应然,首先是关注教育与生活,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曾提出影响世界的“学习即生活”的教育思想,强调在生活中学习,学习为生活服务等。现在比较流行的对教育应然的研究也在某种程度上借鉴这一思想,认为学校教育应该回归到学生的生活世界。说得更简单些就是教育应该从关心学生的日常生活着手,在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同时,进行德育引导,少讲大道理,从细小的方面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那如何从细小的方面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呢?现在还有不少老师都是通过无微不至地关心学生,以此教育学生,实际上这就是德育生活化的很好体现,用这样的方式教育出来的学生肯定是有较高素质的。但是,做到德育回归生活是有前提的,就是老师要舍得牺牲,要舍得全身心为学生服务,要能真心帮学生解决困难,做到了这一点也就不愁教不好学生、当不好老师了。endprint

二、对生命的关注是成就教学的源泉

1.教学应该建立在关注学生生命的基础上。在教学活动中我们也应该有教学的第一问,也就是教学的目的之问,有了对教学目的之问就会形成教学的目标。在教学中每一个学科每一节课我们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但这一目标在大多数情况下只能算是知识的目标,或者说就是教学任务,因为它只建立在对知识的分析上,而没有对学生学习需求的分析,没有对学生学习目的的深层次分析。学生观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对学生学习需求的全面分析是制定教学目标和方法的前提。这是我们最容易忽略的方面,学生不是装知识的袋子,是学习的主体,学生除了有获取知识的需要,还有感受知识的美,体验学习过程乐趣,感受自然的神奇,对知识有着莫明的向往等方面的需要。教学要建在对学生需求的全面分析之上,有了对学生需要的全面分析我们就不会强迫学生被动地学习,也不会因学生对知识掌握得不好或听不懂而懊恼万分,学生更需要教师带着他去体验和感受。对这一点当前的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中已有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理由相信在未来的高考以及更多的高校自主考试中会对这一点体现得更加突出。

2.关注生命的途径在于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学习兴趣。对于思维品质,首先要知道思维是什么?各学科要有怎样的思维?思维根据方式的不同,通常可以分为: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近来有关学者还特别关注直觉思维(也就是顿悟)。尽管各学科对学生思维的培养较为全面,但具体到每一门学科,每一堂课思维的侧重点是不同的,如语言强调逻辑思维,数学则强调抽象思维,物理化学则强调形象思维。在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关注学生的思维,只有这样才有了方向。有了对思维的关注,接下来该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良好的思维品质包括:思维的目的性、思维的主动性、思维的层次性、思维的发散性、思维的灵活性和广泛性。而思维品质培养的方法包括:类比与分类的方法;归纳和演义法;分析综合法;理想建模法;实验观察法……上述方法是我们在教学中常常用到的教学之法,我们很少想到将这些方法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掌握这些方法。因此,在具体实施对知识的教学中,我们要渗透这些方法,有意识地分析如何将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在获得这些方法的基础上也就获得了良好的思维品质,也就会顿悟。学习生命源泉的另一个方面就是学习兴趣,这一点对于教学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我们今天强调的调动学生,其实在很大程度上首先是激发学习的兴趣,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没有什么比内趋力更能激发学习动机的潜能,而提高学生内趋力的三条途径就是:立志,形成成就感,形成学习兴趣。纵观我们的教学,大凡取得好优秀成绩的老师都会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下功夫。学生首先要对这门学科感兴趣,对教这门课的老师感兴趣,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而使学生产生兴趣的途径是很多的:老师以深厚的知识功底对学科内容完美地展现;充满激情的课堂;细致入微的分析;引人入胜的语言;丰富多姿的势态表情以大爱无疆的人格魅力等,都能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3.有生命的课堂在于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对于学生的主体地位,在20世纪末就在教学中被响亮地提出,时至今日仍是评价高效课堂的重要标准,在课堂上调动学生这几乎成了一条课堂教学的真理。于是出现了很多的调动方式:老师少讲,学生多做;边做边讲;老师的讲课不得超过三十分钟;课堂教学271模式;课堂教学上老师学生严格分时等。勿用置疑,这些课堂教学方式在某种程度上的确起到了调动学生的作用,但有几个疑问也是客观存在的:一是,用某一固定的模式统领所有的课程,似乎是不应该的,教育方式也应讲究百花齐放;二是,运用统一的教学模式,有的课堂教学效果提高了,有的反而降低了,又出现了因人而异的情况。

那么,学生的主体地位该如何确立呢?笔者认为,先得弄清什么是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说还给学生多少时间就确立了学生的主体,也不能说学生动起来了就是主体了,没动起来就不是主体,学生的主体地位关键看学生是否取得课堂思维的主动权。那么学生思维的主动权通过什么途径或什么方式获得呢?学生思维的主动应该有以下几种表现: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学生能主动地思考问题了;学生有很强的问题意识;学生能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的思维有了发散性等。只要我们稍加留意就可以感觉到学生是否在努力思考问题。至于如何调动学生,使学生获得思维的主动权,就看老师的主导作用了,实际上教师的主导不是主导别的,而是主导学生的思维,确保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建立平等的课堂师生关系,特别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多元化,善于设置思维陷阱,善于引导学生生疑等,都是引导学生获得思维主动权的有效途径。endprint

猜你喜欢

学生需求
探究职校育人模式,助推学生健康发展
基于双向视角的高职学生毕业设计质量提升的调研
掌握学情,提高计算机基础教学效率
浅谈乡村小学英语教师如何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
基于“学生需求”的教学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