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合作办学的中外对比
2014-10-22沈清文
摘要:近年来,许多高职院校将发展与国外院校合作办学作为改革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高职院校合作办学存在差距。通过比较分析中外高职合作办学,从中发现我们的缺陷,以期对我国高职教育跨国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高职院校;合作办学;中外对比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4-0046-03
劳动力国际化程度的加深使教育全球化被广泛认同。这要求各国教育必须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与国际接轨,积极开展全球教育,培养具有全球化意识的高技能人才。在我国,国际合作办学一直是高职教育热议的话题,由于我国职业教育长期落后于发达国家,许多院校意识到学习国外先进办学经验的重要性。近年来,高职院校国际合作办学日益深入,但与发达国家成熟的国际合作办学相比,我国仍存较大的差距。
一、多元化合作
1.多样合作形式。国外职业院校办学主体多元,合作办学形式多样。如印度合作方式主要体现在吸引国内外民间资本积极投入职业教育,促使教育公司国际化。印度以公司营销的形式,采取各种方式推广职业教育,已在印度国内及世界30个国家建立了1500多个教育中心。[1]印度软件业发达,为了争取更多的软件外包公司办学,提高员工素质,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计算机教育中心,政府相继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鼓励国内外民间资本积极投入计算机教育。亚洲近邻新加坡的高职教育则是以培训中心的形式合作。它与其他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联合开办了各种培训中心,如与法国合作的新技术学院,与德国合作的德新技术培训中心等。新加坡经济发展局也先后与外国厂商联办了不少职业训练中心。与工业发达国家合办的培训中心,充分借助外国的资金、技术、设备和专家,为本国培养了大批专业技术人才。为了使课程和教学方法更具国际竞争力,教学内容和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国外职业院校采用多样的合作形式。其中包括增加课程中的国际性内容,创办联合学位课程,开设涉及多国的交叉学科项目,引进语言学习和地区研究,采用比较和跨文化的研究方法,安排在海外实习或教学旅游,聘请外国访问学者授课等。相比之下,我国高职合作办学形式相对单一,主要有两种。一种为具有法人资格、独立设置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另一种为非独立设置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包含二级学院(目前我国中外合作办学主要以这种方式运行)和一般合作办学项目两种。[2]
2.多元投资体系。合作办学教育经费来源方面,国外除了国家和地方政府外,相当一部分教育经费仍来自社会学生的学费、社会机构、私人和学校附属产业的收入,它们成为办学经费的重要源泉。为实现合作办学投资多元化,国家一方面大力发展私立院校,扩大学校经营管理的自主权,加大社会和私人对合作办学的投资,另一方面,企业与学院联手培养,产学合作,尤其是TAFE学院的实验设备大多来自企业的捐赠与合作,形成了国家、社会、个人共同投入的多元投资体系。
3.多层次的合作。我国高职教育相对滞后的现状,决定了国际合作主要是以吸收为主,合作对象是职业教育体系成熟和工业技术相对发达的国家,多以输入型合作为主,与发展中国家交流少,合作层面较为狭窄。与之相反,欧洲职业院校国际合作办学是多层次性的,主要分为以下三个层面:①与中低收入国家院校的合作,即落后国家学生为了获得更好的教育而去经济发达和职教体系成熟的国家留学;②与经济发达国家院校的合作,即发达国家学生为了获得更多元的文化去另一个经济发达国家留学;③经济发达国家之间的短期学生流动。
4.多目的性合作。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实力强大,高等教育发达,在教育资源上形成明显的优势,强烈要求输出教育资源。欧洲大部分国家将教育经济化作为增加外汇的主要的途径,联合起来共同谋求激励和调整高等教育招生规模扩大的最佳方式,以达到促进经济增长和减少教育机会不均等的目的。澳大利亚、新西兰各大学也十分注重教育国际化和教育输出。1984年澳大利亚政府确立了将国际教育作为一种外销产品的立场。[3]如今教育输出已成为澳的第九大产业。为了谋取更大的利润,许多国外教育机构将目标投入积极开展合作办学的中国高职院校。它们一般不太考虑生源,更多地考虑经济因素,学费高,但效果差。这种合作办学是不宜过多提倡的。文化传播和宗教渗透也是国外高职院校合作办学的主要目的之一。西方国家一直将文化输出作为主要外交手段。一些西方国家把高等教育国际化作为外交途径的补充和政治的延续,通过合作办学传播本国的意识形态和价值理念,实施文化入侵和“和平演变”,[4]从而达到扩大“西方模式”影响的目的。宗教的因素同样不容忽视。基督教与欧亚其他广泛传播的宗教相比,更多地渗透着普救主义,它从一开始就以博爱人类为教旨,甚至某些宗教势力也借机通过外籍教师进行宗教渗透活动。
我国高职校院中外合作办学的动机首先是希望通过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加强自身建设。由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相对落后,一些职业院校为了改变办学模式单一,教育内容老化,教学方法陈旧的现状,积极寻求合作机会,借助国外先进的办学理念、办学模式和办学机制,影响和带动高职教育改革。其次是通过引入国外的教育资金和获取国内生源可观的学费收入,弥补经费的不足。除此之外,部分院校想通过搭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加强学科、专业建设,提高办学声誉和办学质量。但是绝大多数国内高职院校,忽视了合作办学的文化交流作用。事实上,高职院校恰可以合作办学为契机,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宣传高职办学优势和特色,发挥不同文化间沟通了解的桥梁作用。
二、标准化合作体系
欧洲职业教育以高质量著称于全世界。标准化体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欧洲发达国家均有本国特色的职业体系。但各国的高等教育体系结构复杂,彼此相异,导致跨国人才交流和留学有诸多不便。欧洲资格框架和职业教育学分转换系统,标志着欧洲职业标准化模式的初步形成。通过《哥本哈根宣言》、博洛尼亚进程和《马斯特里赫特公报》等不断改革,欧盟各公立大学的学生和教师都可以到其他欧盟大学学习或任教,所以,这类学习或任教都能得到学生和教师所在大学的认可,从而极大地推动了师生和学术人员在欧盟大学之间的流动与交流。特别是埃拉斯莫学生互动项目(ERASMUS)和苏格拉底教师互动项目(SOCRATES)的实施,促进师生和学术人员流动。《博洛尼亚宣言》也为欧盟范围内各个大学之间的高等教育合作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具体表现在合作办学,共同颁发文凭等方面。学生可以在两地的大学学习,获得两个大学共同颁发的文凭。这种合作为培养复合型和跨国型人才开创了新的教育模式。从整体来看,我国高职中外合作办学带有明显的零散性和随意性,缺乏有效的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5]合作办学学历和职业资格认证混乱,证书在企业不被承认的现象广泛存在。合作办学水平良莠不齐,地区性差异大,有国际声誉和影响力的高职院校合作办学寥寥无几。有些学校只注重形式,不注重效果。“只收学费,不管学会”的做法屡见不鲜,以致于许多家长将合作办学视为高学费的骗局。endprint
三、长期的合作计划
合作办学需要长远可行的计划作为支撑。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合作一般要经过长期规划。众所周知,二战后,西方国家一直在诸多领域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援助,其中包括教育援助,这些教育援助项目大都有着有长期的、系统的规划,合作办学的总体思路明显。20世纪70年代后,西方国家纷纷将“教育援助”转变为“教育贸易”,但从很大程度上继承和沿袭了上一阶段的思路,保持了政策的一贯性。如塞内加尔——美国学术交流计划和荷兰的“走向全球”交换留学生计划。前者始于2004年,延续至今,后者始于1999年,多年来始终如一,此计划让荷兰学生受益匪浅。长期以来我国高职教育缺少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合作办学思路。尤其是近年来,高职院校合作办学热度很高。有些学校急于跟风,盲目上马,缺少长期规划和可行性的调研,加之政府监管薄弱,导致许多合作项目中途流产,合作政策执行不利,甚至背离了合作办学的初衷。
四、社会支持力度大
在我国,合作办学基本是学校个体行为。政府、企业和各教育机构未发挥应有的宣传和导向作用。而在澳大利亚,合作办学是整个社会通力合作的结果。就政府而言,教育部会为国际教育交流活动制定相应方针和政策,并为学校提供建议和指导;就企业而言,澳工商企业界及政府有关部门合作,向海外宣传澳大利亚教育、培训和科研强国的形象,尽可能出钱出力为澳大利亚创造参与国际教育、培训和科研项目的机会;就教育机构而言,它们及时准确掌握国际教育与人才市场信息与动态,促使政府不断调整澳大利亚国际教育政策。国外非政府性的基金组织对职业教育合作办学起到了重要作用。它们积极筹资,提供专款,资助高职院校开展各种国际合作活动。在荷兰,发展援助组织(EDUKANS)长期致力于为发展中国家的职业教育提供社会支持和资金筹集活动。主要针对职业院校学生,选择性地派出交流学生到南部国家进行交流访问得到了荷兰职业学校的一致好评。[6]由于非洲国家马拉维工程设计人员稀少,该组织于2011年5~8月派出来自荷兰利隆圭鲍思高青年职业技术学院的三年级土木工程专业两名学生为该国多项土木工程项目提供协助,比如设计雨水收集系统。[7]诸如这样的国际合作不仅提升了学生的技术水平,加强沟通能力,还为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涯打下基础,对其他学生具有榜样的作用。
由上述与外国的对比分析可知,加强我国高职院校合作办学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更加突现。相信随着中外合作办学实践的不断发展,相关的研究也会不断深入。
参考文献:
[1]孙颖.印度职业教育述评及对我国教育的启示—以印度IT职业教育为例[J].职教论坛,2011,(9):92.
[2]张漾滨.改革开发放以来中外合作办学问题研究——以湖南商学院为例[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17.
[3]覃美琼.中外合作办学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J].高等教育研究,2006,(5):37.
[4]陶书中,沈佩琼.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的规范与引导[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l0):81.
[5]刘志平.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引进优质教育资源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8:36.
[6]Anouka van Eerdewijk,Judith Westeneng,Thomas de Hoop,Ruerd Ruben. 2009,Raising Societal Support for Development Cooperation:The Role of StudentsExchange Programs,Spinger,Volutas,20,355.
[7]http://www.eijkelkamp.com/files/media/GeijktNieuws/CN/geijkt39ch.pdf.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课题,课题编号:GZB1213004
作者简介:沈清文(1964-),女,黑龙江望奎人,教授,硕士,主要从事职业教育研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