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京剧老旦《罢宴》中的唱腔特点及人物塑造
2014-10-22付晓盼
付晓盼
摘要:在京剧发展二百多年历史中,京剧老旦作为一个独立行当,从形成到发展都迟滞于老生、青衣、花脸等行当。早期京剧老旦角色多是由生、净(小花脸)演员兼演,其唱腔也是在老生唱腔基础上逐渐形成的,这使得老旦唱腔的发声部位与老生相近。但随着时代发展,老旦唱腔不仅承继了老生唱腔的清越、刚劲之风,还吸收借鉴了青衣迂回婉转之韵,使得京剧老旦唱腔逐渐有了苍劲、高亢、柔润的艺术风格,最终凭借其优美的唱腔和丰富的演唱技巧,创造出了许多精彩并广泛流传的唱段。
关键词:京剧 《罢宴》 唱腔特点
传统戏《罢宴》是京剧老旦行当的重要代表剧目之一,其表演唱、腔极具特色,塑造了刘妈妈和善又不失风骨和礼节的老旦形象。笔者将理论与实践贯通相融,通过对《罢宴》老旦唱腔的“一口气”唱法、字韵行腔的变换、“特色音”等技巧进行细致解析,分析京剧表演中唱法技巧对人物塑造的重要作用,力求在京剧老旦艺术理论研究领域尽绵薄之力。
一、剧目介绍:《罢宴》
京剧《罢宴》改编自清代的剧作家杨潮观《吟风阁杂剧·寇莱公思亲罢宴》,讲述了宋宰相寇准为庆寿而大肆铺张,家中老仆闻听此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最后拿出早已过世的太夫人留下的《寒窗教子图》画像让寇准罢了寿宴的故事。本剧目由李金泉先生再次创作,老旦著名表演艺术家郭跃进得其真传,在表演中注重刘妈妈“人”的内涵发掘与“人性”情感分析,以情带唱、以唱抒情,将刘妈妈这一“母性与奴性”兼具的“母亲仆人”形象表现的淋漓尽致。作为当下最有创造力和艺术造诣之一的“新李派”老旦表演艺术传承人郭跃进,先天条件优越,演唱技巧精到讲究,尤其是在演唱中善于控制气息,科学用声,其吐字归韵、润腔技巧独特优美,给人以唱念激昂中有低回、苍劲中寓委婉的美感,更令人欣赏的是其演唱的每一个音符都充盈着人物情感。下面,笔者摘取《罢宴》中老旦唱腔的经典片段,解析京剧唱腔技法和人物塑造之间的关系。
二、唱腔技法分析与人物塑造的关系
(一)“一口气”唱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双重属性”
在很多研究者看来,“一口气”唱法的用气、用嗓技巧是老旦演唱的绝活之一。出色的老旦演员用嗓顺畅而且声音饱满(非一味的追求高音),在演唱中力求做到嗓音宽厚、音色甜美,声情并茂。“一口气”唱法是李多奎、李金泉先生表演中令人拍案叫绝的唱腔技法,二位表演艺术家通过对气息的控制训练和对唱腔游刃有余的处理,将“一口气”唱法流传至今。
《罢宴》中“刘妈妈”人物形象具有身份和性格的双重属性。塑造“刘妈妈”这一人物形象,首先要求演员在技能层面上具备扎实的唱腔技法,巧妙运用“一口气”唱法,体现“刘妈妈”人物身份的“双重属性”(寇准母亲、奶妈仆人的身份)。其次,在整出剧目的演唱基调上,紧紧围绕人物身份性格“双重属性”(祥和温柔、严厉婉转)进行发挥,并根据剧情发展需要,时而优美、时而激越的进行“一口气”演唱,塑造出情感丰富的人物形象。
如《罢宴》中,【二黄散板】“此时间我理应当对他言讲”的“讲”字,需要运用“一口气”唱法突出表现刘妈妈急切劝说孩子的心情。先是将“讲”字放入剧情进行分析,要进入“刘妈妈”这一角色的情境,体会人物纠结矛盾但又不可不说的复杂心情(劝诫节俭但又顾忌仆人身份,宣说大义还要娓娓道来),对“刘妈妈”人物真正吃透后,进入技法层面的处理:1.声音要求科学、通畅;2.丹田托气,紧住字头,慢慢送音;3.行腔过程中用气均匀,自如流畅,“上、下滑音”、“擞音”点缀清晰,强弱、快慢有序进行,节奏中寓情感,唱腔中带感情。这与《杨门女将》中人物“佘太君”以豪放高傲的气息运用不同(【导板】“英雄儿女气冲霄汉”的“汉”字),与《钓金龟》中人物“康氏”这样平民百姓质朴卑微的体现也不同(【慢板】“老天爷睁开了三分眼”的“眼”字),与《遇皇后》中人物“李后”这样落魄的皇室更加不同(【散板】“阳关路找”的“找”字,这个“找”字的旋律与《罢宴》中的“讲”字旋律几乎相同,甚至可以说完全相同,但是用声特色、气息的拿捏、“上、下滑音”、“擞音”的处理却完全不同)。《罢宴》中“刘妈妈”的人物形象塑造,需要的是“朴实而尊贵、严厉而委婉、超越身份的瞬间又紧紧的拉回身份本位”的表演,演员在舞台上要不断的在“演员本人——正常状态的刘妈妈——侧重母亲状态的刘妈妈——侧重仆人状态的刘妈妈”四个形象中来回穿行,如此复杂的人物形象需要借助每个行腔、每个音符,使其成为人物塑造的重要载体,“既写实又表意”、“既不断的体验人物又不同层次的表现人物”,将“一口气”唱法的运用摆脱仅仅“卖好求掌声”的技能层次,而真正将其与剧情结合起来,与人物不同的精神状态结合起来,这样的人物是鲜活的,多面的,更是丰富的。
(二)字韵行腔不断变换凸显人物矛盾心情
每一位优秀的京剧老旦演员的唱念,都会根据情感的不同要求,对字的“声母”和“韵母”进行具体处理,这样才能营造跌宕起伏的旋律,抒发人物内心矛盾复杂的思想感情。
如《罢宴》中,刘妈妈在醉意中出场、观赏大厅的奢华繁荣之后,运用【摇板】板式表现喜悦和满足之感:
“笙歌处处舞霓裳,张灯结彩好辉煌”,唱腔轻松愉快,传递出喜悦和满足的情感,引领观众还原戏曲空的舞台上不存在的奢华情景。但当刘妈妈得知寇准的奢侈荒唐之举后,又看到火红的蜡烛渐渐荒废、蜡油流满回廊的场景,运用了【二黄散板】板式:
“原来是这蜡烛流油泻满回廊”,旋律虽与“笙歌处处舞霓裳,张灯结彩好辉煌”有大致相似之处,但字韵与行腔所表达的情感却完全不同。此时的唱腔,情感略带恐慌,害怕寇准被名利冲昏头脑,走向奢华萎靡的生活,担忧情绪弥漫全场。此时的人物塑造应体现出时而焦虑、时而无奈、时而思索的犹豫徘徊的矛盾心态。刘妈妈虽为老奴,但毕竟是寇准之母,受太夫人嘱托,自视寇准为亲生儿子一般,但是封建等级制度下,主人与奴仆的等级差别让身为继母的刘妈妈“奴性心理”成了自然,这种特殊人物身份的表演拿捏尤为重要。随着往事涌上心头,刘妈妈再次想起太夫人在世时抚养寇准的艰辛和勤俭疾苦,不由得寒心难过,担忧更为强烈,在这种感情的积蓄和支配下,刘妈妈“温柔的爆发”出了“原来是这蜡烛流油泻满回廊,相爷他身荣贵把旧事全忘”的行腔,字韵行腔时而激越,时而低沉,时而悲伤,演绎出刘妈妈内心的无奈与痛楚。
(三)特色音与人物情感的表达
京剧老旦的特色音,一般归结为“衰音”和“雌音”。“衰音”主要表现在苍老、苦涩、羸弱等方面,表现所饰演人物的年龄特征和身体状态。“雌音”是指女性声音的明亮、柔细、甜美、圆润。李金泉先生所提及和运用到的特色音归纳为“苍、噼、腭、擞、虎音、炸音”,基本囊括了艺术化了的老年妇女特色音。
在《罢宴》老旦的诸多唱段中,每一个特色音都强调其心里独白,赋予其具象(个性)内涵,强调在一瞬间的唱音中“内白”所起到的瞻前延后的重要作用,而不是千篇一律的仅限于完成旋律和技法。如【二黄碰板】【三眼】“想当年先太爷早把命丧”这一段,将“早把命丧”的“把”字、“苦度时光”的“光”字、“学业有荒”的“荒”字、“受苦亲娘”的“娘”字这种代表女性腭音吐字与音符融入腔中,进行艺术化处理;将“想当年”的“当年”、“缝缝连连”的“连”字、“一家人”的“人”字这种具有“上、下滑音”的吐字与音符与“早把命丧”的“丧”字、“灾难又降”的“降”字、“买油做灯亮”的“亮”字的“擞”音吐字与音符紧密结合,进行着“剧情外的旋律展现和剧情内的人物刻画”,达到“悦耳动听又充满规劝与诉说”的效果,充分表现出刘妈妈柔弱、无奈、苦口婆心又兼顾慈善、厚重的“双重身份”特点;“山岗上”的“岗”字和“上”字、“买灯油”的“油”字,“跋涉奔忙”的“忙”字这种小弯、小腔的设计与小疙瘩音“早把命丧”的“早”字、“苦命娘”的“苦”字、“哪有钱”的“哪”字(在行腔中适时安排),配合其他技巧修饰出来的唱腔,在充分展现出华美音符魅力的同时,还把剧中人刘妈妈对早逝的寇母所经历的饥苦和磨难演绎出来,体现出刘妈妈此时此刻对寇准的期盼、劝导和教诲的急切心情,让听者、学者充分感受到了京剧唱腔技法是为人物精神内涵服务的艺术魅力。
本文通过对京剧《罢宴》中极具代表性的老旦唱腔精华(由于篇幅原因,只节选部分)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对老旦唱腔技法与人物塑造的关系进行了细致剖析。笔者亦希望通过对二者关系的理论分析,力求对舞台表演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达到理论与实践的融会贯通,勉励自己进一步提高专业素质水平和专业修养,在以后的学习中继续认真总结老师的教学方法,尽快具备独立解剖唱腔美感的能力,丰富人物形象塑造,为老旦剧目的传承和创新贡献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沈彭年.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3.
[2]董维贤.京剧流派[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1.
[3]涂沛.中国戏曲表演史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
[4]张庚,郭汉城.中国戏曲通史[M].北京:中國戏剧出版社,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