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适应能力的研究

2014-10-22姚小平王一新

科技资讯 2014年19期
关键词:适应能力培养模式课程体系

姚小平 王一新

摘 要:通过分析发现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适应能力弱的原因主要为就业心态不正确、课程设置不合理及培养模式不恰当,从这三方面出发研究提高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就业适应能力的方法。提出学校应正确引导学生端正就业心态,修改教学计划,增加专业课学时数,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锻炼,以提高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就业适应性,实现学校企业的“零缝隙”对接。

关键词:适应能力 就业心态 课程体系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7(a)-0227-02

我国高校的连年扩招,为我国适龄青年的深造进修提供了很好的机会,使我国每百人大学生数量迅速提高。高学历人才的大量培养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人口素质的提高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但大学生就业也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考验。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从表面上看是由于我国大学连年扩招而造成大学生人才的供应供大于求,但实际上一方面大量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另一方面我国高速发展的经济为大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用人单位大量的岗位虚位以待,却苦于找不到能胜任工作要求的员工。其中,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生这方面的矛盾尤为突出,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适应能力不足。每年大量的土木工程专业的大学生毕业进入社会,找不到合适的岗位,而用人单位却招不到能胜任土木工程师工作的毕业生。因此,找准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适应能力欠缺的原因,并研究探讨其解决方法,对于提高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有重要意义。

1 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适应能力欠缺的主要体现

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适应能力欠缺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1)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心态不正。一般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时对大城市、大企业、高待遇等有不切实际的追求,从而导致了其就业适应能力的降低。与此同时,我国的中小城市、农村和中小企业等却求贤若渴,想追求大的发展却缺乏相关的人才。(2)随着我国高校的大面积扩招,大学教育由过去的精英教育逐渐的平民化。因此大学生就业也逐渐的基层化、现场化。而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和内容大部分依然停留在精英教育阶段,从而出现了学生在校所学并非日后工作所需的现象,培养的大学毕业生普遍实践能力、动手能力较弱,即所学非所用,因而,用人单位难以找到合适的用人对象。

2 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适应能力欠缺的原因分析

2.1 大学生就业心态普遍不正确

急功近利,这是大学生择业时最为常见、最难以避免的一个心理误区。很多大学生在择业时一味地追求那些经济收入丰厚、社会声望较高的职业,向往经济发达、生活环境优越地区,并且,随着学生所处年级的提高而趋于正常。对河南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专业不同年级的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对于将来就业岗位、工作地点、收入水平的期望情况,所得调查结果统计如下。

由表1,表2及表3可以看出,低年级的大学生对于就业岗位、就业地点和收入水平的期望值比较高,这主要是低年级的大学生对于现实的就业状况并不了解。而高年级学生对于就业有了较为理性的想法,无论是从就业地点或是收入水平的期望上都有明显表现。这主要是因为大学生逐步了解了就业现状,对就业状况回归了理性。但依然表现出一般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时对大城市、大企业、高待遇等有不切实际的追求。与此同时,我国的中小城市、农村和中小企业等却求贤若渴,想追求大的发展却缺乏相关的人才。在没有经过社会化洗礼之前,许多学生自我认知并不准确,有的产生自负心理,主要表现为择业期望值很高,不愿承担艰苦的工作,不愿到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基层去工作,往往会给用人单位留下“眼高手低、浮躁虚夸”的不良印象;有的产生自卑心理,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的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评价过低,不敢主动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不敢主动参与就业竞争,陷入不战自败的困境之中。另一方面,对外围环境认知不确切,对环境估计不足会出现坐等心理,坐等就容易失去机会,如果学生思想不切实际,只注重经济意识和区域观念,讲究金钱第一、环境条件第一,不愿到待遇差、条件差的地方,就会容易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状况。具有理想化趋向的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便会出现决策犹豫心理,从而错过一些良好的就业机会。

2.2 “重基础,轻专业”的课程设置体系

我国自1963年由国家统一制订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以来,已先后于1987年、1993年、1998年对本科专业目录修订了三次。1998年6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在全国政协九届二次会议的讲话中指出,面向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我国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适应性不够,教育观念、教学内容和方法、课程结构仍滞后于时代的发展,在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以及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1998年7月16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颁布实施,此次修订的本科专业目录中的专业种数,由504种减少到249种,调减数量超过一半,变化极大。其中,土木工程专业的变化最为巨大,此次修订,将建筑工程、交通土建工程、城镇建设(部分)、工业设备安装工程、饭店工程、涉外建筑工程、矿井建设工程、土木工程八个專业合并为土木工程专业,为配合新一轮的专业目录调整,专业指导委员会积极推行“大土木”的专业内涵和培养方案。“大土木”的土木工程培养模式对于学生专业体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同时“重基础,轻专业”的方针也带来了一些负面作用。现在我国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在高考时以土木工程专业这个大专业招生入学,到大学二年级后才开始分了专业方向,如我校在第四个学期将土木工程专业分为建筑工程、岩土工程、道路与桥梁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管理等五个专业方向。由于分专业方向较晚,专业课的学时较少,每个专业方向一般只有4~6门特有的专业课程,从而使得学生对于本专业方向的专业知识掌握欠缺。造成了所学专业有广度却缺乏深度,对于很多问题一知半解。

2.3 “重理论,轻实践”的培养模式

土木工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学科,其專业课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应用于工程实践。专业所涉及的新方法、新工艺、新技术等不断出现,相应的规范也在不断的完善与改进中。因此,过去重理论,轻实践的培养模式本身就不适合土木工程专业。

3 提高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适应能力的办法

提高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适应能力应从多个方面着手,即能帮助调整学生就业心态,又能从专业体系上增加学生的专业培养和实训练习。

3.1 引导学生端正就业心态

随着高等教育的越来越“平民化”,学校应引导大学生应端正就业心态,应清楚自己并非所谓的天之骄子,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可以从零做起,虚心学习,积累经验,把职业素养的提升看成是终身的行为,不能把眼光只放在大城市、高收入等这些物质方面。而应该清楚的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对自身有准确的定位,同时又有清楚的职业规划,从小做起,从艰苦的岗位做起,积累经验。同时,在认清就业形势的前提下,也要充满自信,避免由于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而产生的焦虑心理。转变就业观念,适时调整就业心态,从而把握就业机会。

3.2 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

学校应从培养方案上调整专业课的设置,增加专业课的学时,提高专业课程占所有课程的比例。使得学生对于专业知识不只是停留在表面上,而是能让学生深入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使得专业知识不但有广度还有深度。同时,开辟专业知识学习的多种渠道,可通过讲座、调研、参观等多种形式,邀请校外从事土木工程工作第一线的技术人员参与到学生的培养中来,使学生了解实际的工作需要什么,知道自己的不足。

3.3 注重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培养

对于学生的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训课程应使其真正落到实处,不能流于形式。学校要主动与对口单位联系,建立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

4 结语

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就业适应能力不强有内在的原因也有外在的原因,一方面学生就业心态不端正,高不成低不就,丧失很多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学生知识体系和技能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因此,即应调整学生的心态,使其尽快认清就业形势,把握住就业机会,又要从学生培养上下工夫,加强专业课程的学习,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毕业生的就业适应能力,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和工作状态,实现学校企业的“零缝隙”对接。

参考文献

[1] 陈云敏,姜秀英,肖南.土木工程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02(3):51-53.

[2] 刘照球,荀勇,尹红宇.中英应用型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培养模式比较[J].高等建筑教育,2014,23(1):29-34.

[3] 邹昀,王中华,华渊.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和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07,16(3):29-34.

[4] 韦立林,邓志恒.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及其学生适应性探讨[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24(S):78-81.

[5] 周大平.我国高校大幅调整本科专业设置[J].瞭望新闻周刊,1998(32):34-36.

[6] 薛娜,王艳玲.土木类专业课的应用型教学研究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14,23(1):50-53.

猜你喜欢

适应能力培养模式课程体系
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探索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高职院校创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初中生拖延行为与社会适应能力的相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