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论语》中核心思想“仁”的内涵

2014-10-22石博琳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2014年3期
关键词:克己复礼仁德孝悌

石博琳

摘要:《论语》内容广泛,微言大义,其中“仁”的思想始终贯穿全书,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仁”的内涵包括:孝悌为本,克己复礼,仁者爱人,为仁由己。

关键词:《论语》;孔子;仁;孝悌;克己复礼;爱人;道德;践履

中图分类号:B2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573(2014)03-0026-03

《论语》内容如汗牛充栋,体现了孔子思想的博大精深,涵盖了多个方面。总览全书,孔子大致讲述了孝、悌、忠、恕、恭、敬、仁、爱、礼、智、信等主题。从中不难发现,这些主题都涉及了“我”与“他人”的关系,“我”应当如何正确对待“他人”,这里的“他人”,既指与“我”相对的“他”,同时也指广义的人类整体。简言之,就是自己为人,也承认他人为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因己之欲,推而知他人之欲,是为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因己之不欲,故推而知人之不欲,是为恕。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依时下传统,忠恕乃“仁”之事,故可推知,孔子谓其道“一以贯之”,“一”指“仁”。“仁”,从人从二。首先,“亻”字旁的“人”,包括“自我”和“他人”(及广义的人类全体)两方面含义。《易》云:“一阴一阳之谓道。”此处“自我”为阴,“他人”为阳,“自我”与“他人”发生关系才形成人类社会。“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自我”与“他人”之间,一方不应过强或过弱于另一方,双方应处于相对平等地位,即“我”与“他人”相互尊重,社会才能和谐。“自我”过强,缺乏集体观念,只利己而不顾他人乃至集体、全社会的整体利益,这样的个人是社会稳定发展的毒瘤、阻碍,必会被人类社会排斥。若“他人”(集体)过强,难免常以牺牲个人正当利益为代价而达到社会整体发展的目的。但须知社会是由诸多“个人”构成的,社会的发展正是为了每个人的发展,个人正当利益总是受到损害的社会是不正义的社会,必然失去其存在的真正意义,因而不应以使少数人现实境况低于原本境况为代价而谋求所谓的“多数人的幸福”。其次,“二”含“一而二,二而一”之意,双方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即在尊重“自我”与“他人”双方各自的独立人格的基础上,寻求和谐,在“自我”与“他人或集体”之间发生关系时,彼此都应恪守“恭、宽、信、敏、惠”等道德规范。以上“人”、“二”之意,无不与“仁”相合。

遍观《论语》全篇,可将“仁”的内涵概括为四层,即:孝悌为本,克己复礼,仁者爱人,为仁由己。

一、孝悌为本

孝悌为本是有其血缘亲情依据的。《诗经·蓼莪》曰“蓼蓼者莪,非我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蓼蓼者莪,匪我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劳瘁……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这一段讲:可怜的父母亲,为了生养我受尽劳苦,积劳成疾……父亲母亲生我养我抚爱我,使我成长培育我,照顾我庇护我,出入都看顾我,我想报答你们的大恩大德,却好像苍天般无穷无尽。我们的一切,身体发肤,我们赖以成长的生产生活资料都是父母所赋予,弗生弗在,弗养弗长。因而,孔子认为,人的血缘亲情(孝悌)是仁爱精神甚至一切社会伦理道德的情感基础,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至亲都不爱,我们又如何能指望他“泛爱众”呢?“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一个人至心遵守根本的做人原则,树立了牢固的德行修养基准,从而方能在社会中建立起一种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和标准。孝顺父母、友爱兄弟,便是仁德的根本。我们可以从孔子的话中看出,他把“孝悌”当做了其整个伦理道德思想体系的根基。一个人只有遵守基本的道德原则,才能使自己从一个自在的人上升为道德意义上的人,这也是将人性与动物本性区分开来,人之为人的根本之处。

二、克己复礼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因孔子以周公继承人自诩,并致力复兴周礼,可推知孔子当时所谓的“礼”是他根据本朝实际情况结合周礼,有所损益而成的礼。而今礼也应是与时俱进有所损益地适用于当代的礼。“礼”是使“我”得以合宜地向“他人”表达对其尊敬等情感的媒介,体现着“仁”的核心精神。“我”辅一出生,便无一日不在社会之中,无一日不与“他人”发生关系。“我”与“他人”相处,必须通过某种特定的方式、策略,或是合宜的,或是不合宜的。“我”一旦与“他人”发生关系,就必然处于他人的领域(反之亦然),我应当意识到这一限制,并以正确的方式规约自己,使自己的言语行为合宜,“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也就是要“克己”,以免使他人因“我”的介入而感觉受到冒犯甚至损害。而“礼”作为“我”的言谈举止的具体礼仪规范,就是要使我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和谐。孔子曾教育伯鱼“不学礼,无以立”,即不学习礼仪,并遵照礼仪处事,是不能在社会上立足的。如果“我”只是宣称对“他人”有亲、敬等真挚情感,但却无法通过行动传达给他人,那“我”也是无法得到他人的理解承认的。因而,“我”应当以某种合宜并为他人所理解的方式向他人表达我的亲近、尊敬等情感,那么,这一方式必须是一种约定好的可以被“我”和“他人”重复使用的、具有确定含义的规范,即“礼”。例如:“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我们饲养犬马,只需供其食住即可,那我们在赡养父母时,如果只是简单地负责他们的物质生活,又与养犬马何异?因而,我们尽孝,不仅是满足老人的物质需要,还必须“敬事父母”。

然而,当一个人将所有礼仪牢记,并能在一切场合都表现得进退得宜,就可以说此人是“仁者”了吗?子贡也曾向孔子请教过这一问题:“乡人皆好之,何如?”孔子回答:“未可也。”显然,孔子并不认为这样的人是仁德之人。孔子还曾说过:“巧言、令色,鲜矣仁。”专说动听的话,到哪都是一张讨好人的笑脸,这种人大多不是仁德之人。只是空有“礼”之形式,“人而不仁,如礼何?”没有仁德之心,徒具“礼”貌,无论他表现得怎样“泛爱众”,终究为有德行之人所不齿,并会对其疏远防范。子曰:“绘事后素。”根本上,人首先应当有一颗“仁”心,而后再以“礼”修饰之。“仁”是“礼的道德内核,“礼”是“仁”的外在道德规范,是使“仁心”得以付诸实践的道德手段,二者相互印证,相得益彰。endprint

三、仁者爱人

《论语·颜渊》载: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就是说真正的仁者能够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最起码尊重他人。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这句话是曾子对孔子“仁”思想的理解,可体现于“忠”和“恕”两方面。做到“忠”,应尽力与人谋,中人之心,曾子曾说自己“日三省吾身”,其中一省便是“为人谋而不忠乎”。一个仁德之人,其“仁”德首先要表现在尽心履行自己应承担的道德责任与义务。“我”若想在社会中立足,必须能受人之托忠人之事,自己立足的同时,也要给他人留下立足的空间。做到“恕”,就是在与他人发生关系时,要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切忌自我中心主义。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在处理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时,应本着仁德之心,时时将自己置于他人立场,换位思考,自己不愿意做的事,也不要勉强他人去做,尽量避免因己而损人。再者,即使有时我们“己欲之”,也要想到他人不一定“欲之”,时常会有“吾之蜜糖,彼之砒霜”之事,因而此时应尊重他人的独立人格,征求他人意愿。当我们“己不欲”之时,应考虑到,既然我都不喜欢,他人也不一定喜欢,比如,不会有人喜欢听别人用高高在上、颐指气使的语气同自己说话。己所不欲,切忌施之于人,即使在“己不欲而他欲之”的情况下,这样的取舍也是实际而合宜的。“忠”与“恕”二者相辅相成,辩证统一。当然,要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不是件容易的事儿,孔子也说过:“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者,何事于人?必也圣乎!尧舜其尤病诸”,更遑论现今我们这些后学末进了。虽然我们现在无法达到“博施于民而济众”的境界,却可以之作为我们寻求人生价值的终极目标,不畏艰辛,上下求索。

四、为仁由己

若要真正“成仁”,不仅要有孝悌为本、克己复礼、忠恕为怀的道德自觉,还应当将这些道德自觉落实于平日的修养践履之中。“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孔夫子强调道德修养要知行合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我”才能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加深对于“仁”的思想内涵的理解。如此,“我”具体应如何实践呢?首先,注意他人的言行,并以之为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我”应向贤德之人学习,并对他人不合道德的言行引以为戒。其次,在自己犯错时,“过,则勿惮改。”再次,古人云:“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我”应当日日留出一定时间反省自己,像曾子那样:“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另外,孔子非常重视道德教育,将德育放在个人学习的首位,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人。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不难推知,在孔子看来,修德还要重于学文。在如今这个全球化运转飞速、信息爆炸的时代,由于西方文化入侵,市场经济冲击及竞争压力等的影响,为了使子女不被社会边缘化甚至淘汰,人们往往更重视学生的“智”育,忽略“德”的修养。这样就无异于给社会的未来埋下了一枚隐形炸弹。试想,若未来人类只有谋生能力却缺乏道德水准,那人类又和大自然中的动物有何区别呢?因而,我们就更加迫切地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加强道德素质的修养践履。

参考文献:

[1]曾仕强,曾仕良.论语的生活智慧[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伍晓明.吾道一以贯之:重读孔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刘夏.孔子仁爱思想内涵及现实意义[J].传承,2008,(11):60-61.

[4]金景芳.孔子的核心思想[J].经济博览,1994,(12):33-34.

[5]李振纲.解析《论语》的核心理念:仁[J].现代哲学,2007,(5):57-61.

责任编辑、校对:杜 莹

Abstract: The Analects content is widespread, sublime words have deep meaning, the thought of "benevolence" has always been throughout the book, is the core of Confucius thought. The connotation of "benevolence" includes filial piety and fraternal duty, deny self and return to propriety, the benevolent loves others and benevolence depending on oneself.

Keywords: "the Analects", Confucius, benevolence, filial piety and fraternal duty, deny self and return to propriety, love others, morality, practiceendprint

猜你喜欢

克己复礼仁德孝悌
孝悌思想探源及对当代启示
朱熹“克己复礼为仁”诠释研究:以理学体系建构为视角
病榻侍母
为仁由己
唐代制举孝悌类科目考论
传统催生力量 德育润化心灵
The influence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o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孟子说仁德
纠缠
孔子孝悌思想中人的主体意识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