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民主”发展与民粹主义倾向

2014-10-22王琳杨永志

理论与现代化 2014年5期
关键词:民粹主义

王琳+杨永志

摘 要: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各种网络平台促进了“网络民主”的迅速发展,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但是,在民主政治信息化的新趋势中,也应高度警惕民粹主义倾向。民粹主义不是马克思主义,而且对“网络民主”发展十分有害。而要限制民粹主义在网络中恣意蔓延和生长,就要从根本上铲除民粹主义滋生、蔓延的社会土壤,加强意识形态的网络监管,避免其错误理论无限制地传播。同时,积极发挥新媒体的传播优势,实施正面引导和教育,使网民认清民粹主义的本质,从而在现实生活中不被民粹主义的观念和舆论所左右。

关键词: 网络民主;民粹主义;民主政治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D0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02(2014)05-0052-04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各种网络平台为现代民主政治发展创造了广阔的空间,从而产生了“网络民主”这一新概念和新形式,民主监督、民主评议、民主建言、民主投票、民主管理和民主决策等传统民主政治内容借助新的信息技术,加快走向民主政治现代化新阶段。然而,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负面现象,如有人借助网络制造各种政治谣言、攻击政治竞争对手、宣扬不利于意识形态安全的错误观念、助长群体性事件发酵、以监督为名胡乱猜疑他人、组织“网络推手”或“水军”拨弄是非并推波助澜等等,扰乱了人心,增加了社会不安定因素,对民主政治健康发展极为不利。除此以外,我们还应高度警惕“网络民主”发展中出现的另一种现象——民粹主义倾向。

民粹主义(Populism),是19世纪俄国兴起和广泛流行的一种社会思潮。民粹主义极端强调平民群众的价值和理想,把平民化和大众化作为所有政治运动和政治制度合法性的最终来源;主张依靠平民大众对社会进行激进改革,并把普通群众当作政治改革的唯一决定性力量;要求通过全民公决、多数人主张来决定社会的发展方向等等。因此,对于当前我国和“网络民主”发展中出现的民粹主义倾向应当给予高度重视。

一、什么是“网络民主”发展的民粹主义倾向

充分利用互联网提供的各种信息平台,包括形成网络化的手机微博、微信和用户端,扩大网民知情范围,激发普通百姓参政热情,促进民众监督政府工作,已成为现代民主政治发展大趋势。这种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形成的人际关系网络,丰富了民主的形式,拓宽了民主的渠道,为民主化管理提供了决策信息系统和智力支持,保障和扩大了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可以说,“网络民主”既是全球性的一种新趋势,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现代化发展”和“特色化发展”的新亮点。

网络使广大群众不断获得并行使了更多的政治权利,同时也使一些人错误地认为,网民在互联网上行使权利可以“为所欲为”(包括政治谩骂、编写政治笑话和段子、散布政治谣言等),发表言论可以“宽容度更大”(包括超越实际生活中法律、道德、纪律等约束),监督党政工作和党政领导可以“不择手段”(包括人肉搜索、有罪推理、假设求证等),行使民主权利可以“不承担相应责任和义务”(包括对个人的精神伤害、对社会秩序的影响、对部门管理成本的增加等)。此外,他们还认为多数人的主张就是价值选择的最大公约数,民俗文化可以代替先进文化,共产党领导的核心地位可以动摇,马克思主义只是多元文化的一部分等等,都属于当前我国“网络民主”发展中的民粹主义倾向的表现。

民粹主义突出特点以及在“网络民主”发展过程中的集中表现是:

1.民粹主义主张“群众至上”(也称“民意至上”)。民粹派的“群众至上”并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把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作为政党宗旨,而是简单地把多数人作为群众概念,只要是多数人的意见,就认为是合理的和正确的。当年俄国的民粹派在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上,一方面肯定平民大众的首创精神,具有积极的意义;但另一方面又把俄国存在的村社制度和农民理想化,认为只要发展“村社”,就能过渡到社会主义。为此,主张发动当时占人口多数的农民来反对沙皇专制和地主阶级统治,否认无产阶级是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及其历史作用。民粹主义者主张“群众至上”,但他们所说的“群众”是作为一个抽象整体的“群众”,而对组成“群众”的一个个具体的人却持一种轻视态度。在今天我国网络民主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类似的现象,有些部门或领导,只要是较多网民在网络上反映的问题和提出的要求,就神经紧张,甚至无原则地迁就,包容了一部分落后群众的不合理政治诉求,并助长了“网络水军”或“网络推手”的嚣张气焰,而对有识之士的理性意见,包括对个人的合理要求却置若罔闻。

2.民粹主义理论“脱离实际”。当年俄国民粹派提出“到民间去”的口号,但是,与马克思主义政党坚持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联系群众、了解群众、动员群众、帮助群众和学习群众的群众路线不同,而是要求革命者深入社会底层,了解俄国经济制度的独特性,特别是农民及其村社、劳动组合的独特性,即当时在俄国经济关系中,被认为比资本主义更高、更好的东西——“农民村社”。他们这些观点貌似一切从实际出发,实际上是脱离实际,列宁认为这种遏制资本主义发展而推崇小生产者的生产方式是极其荒谬的。当下我国网络民主发展实践中,也有一股先进与落后不分、“以俗为美”的暗潮在涌动,借助网络大肆宣扬低俗文化以及无政府主义、颓废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符合历史和时代发展潮流,模糊了迈向现代化和人类文明进步的“人间正道”。

3.民粹主义仇恨“精英治理”。从历史上看,当年的民粹主义普遍存在一种仇恨情结,他们在同情平民、无产者、甚至流氓地痞的同时,不仅厌恶贵族、权势者、有产者,而且尤其厌恶知识分子等精英阶层。更有甚者,民粹主义在同情和抬高大众的同时,还过分贬低精英,并不惜任何手段压制精英。俄国民粹派当年有句名言:“谁不和我们在一起,谁就是反对我们;谁反对我们,谁就是我们的敌人;而对敌人就应该用一切手段加以消灭。”[1]民粹派一方面是“人民崇拜”,另一方面要打倒精英,特别是经济精英和知识精英,所以,民粹主义具有强烈的清教徒主义、反智主义和平均主义的倾向。在他们看来,知识分子也是有产者,拥有并垄断了精神财富,所以,要把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拥有者统统踩在脚下。在当今我国网络民主化进程中,一些网民把“人民群众当家作主”与“精英治理”完全对立起来,片面夸大社会底层群体在管理国家中的作用,甚至期望以自己的愿望和利益要求改造社会。实际上,社会政治的走向不可能围绕一部分网民的意志转,更不能违背现代国家政治管理的规律要求。

二、“网络民主”发展中民粹主义倾向的主要危害

第一,民粹主义不是马克思主义,但很容易与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基本观念相混淆。民粹主义尽管在许多方面与马克思主义的一些主张类似,但是从根本上说他们的主张并不属于无产阶级思想。例如,他们所谓的“人民”,是特指那些代表落后生产力的小生产者,而不是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无产阶级;他们所谓的“社会主义”,是指当时封建沙皇统治下俄国普遍存在的“农民村社”,不是马克思给维·查苏利奇(俄国民粹派的代表性人物)回信中所说的“俄国公社便可能成为共产主义发展的起点”。[2]列宁在1913年写的《论民粹主义》一文中指出:“民粹主义是俄国农民民主派的思想体系。因此,任何一个觉悟工人都应当密切注意这一思想体系的演变”。[3]在当今我国“网络民主”发展中,如果这种代表落后的错误政治理念盛行,一方面不利于树立科学的政治发展观,模糊真理与谬误的界限;另一方面也不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实践的发展,干扰我国民主政治的现代化发展方向和历史进程。

第二,民粹主义在历史上曾有多种表现形态,其基本精神是以维护平民的利益为理由而反对权威,宣扬无政府主义。民粹主义倡导“人民优先”,这使得它和民主主义有了某种相似之处,使人们误以为民粹主义者也是民主的倡导者、推进者。然而,民粹主义在维护“人民”利益上走向了极端,其实践结果是损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革命年代,民粹主义者容易引导人民群众做出无谓的牺牲,使革命运动走向歧途。在和平建设年代,民粹主义往往成为一些人挑动民众同政府进行对抗的理论工具。在我国“网络民主”发展中,一些网民错误理解自己的权利和地位,不能正确行使自身享有的民主权利,把自身置于与现政府及其体制对立的位置,通过网络以公开或隐蔽的形式来攻击当局。实际上,这些人也不一定是敌对势力,多数可能是由于个人利益不满足导致心理不平衡造成的,而“网络民主”的民粹主义倾向很容易进一步刺激这些人的思想,误导这些人的行为,使他们的政治诉求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噪音和杂音。

第三,民粹主义奉行的“公意至上”,并不一定具有理性意义和符合科学原则,真理有时在少数人手里。有人认为民粹主义这一思想源于卢梭的“公意至上”式民主,看似正确而实则荒谬。因为,仅仅从技术上讲,这种公意很难界定,绝对民主更无可能。历史上,民粹派通常反对制度化的秩序,在公众场合通过哗众取宠的简单化的意识形态口号,把大众吸引到自己周围。在我国网络民主发展中,如果忽视这些东西存在,一旦出现群体性事件甚至社会危机,就可能出现严重的网民政治“暴乱”,如果发生这种情况,民粹主义就有可能成为社会暴力事件的导火索和思想基础。为此,中国思想理论界应当对民粹主义进行有力的批判,防止网络民主发展中的民粹主义倾向,不能不加分析地尊重所谓“多数人意愿”,尽量避免“网络民意危机”演变成“广场式危机”。

第四,民粹主义宣扬仇视情绪和主张采取个人恐怖手段,不是文明社会可以容纳的正常心理和进步观念。当年,民粹派的思想家们普遍具有反权威和暴力化主张,有一定的合理成分。而今天,通过网络宣扬仇视情绪和主张恐怖手段,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而且这种主张很难与恐怖主义划清界限,是为文明时代所不能相容的。当前,中国正处在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伟大事业的关键时期,整个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剧烈变动,社会矛盾非常复杂,再加上有些党政官员素质低、能力差,难免出现一些损害民众权益的事情,这为“民粹主义”大行其道提供了社会基础。于是,一些“网络大腕”出于各种动机,以民意代言人自居,在网络上宣扬仇视党和政府的情绪,鼓动民众同政府对抗,甚至暗示采用极端手段,干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如果任由其发展下去,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会受到极大损害。

毋庸讳言,列宁虽把民粹主义意识形态的特点归结为“经济浪漫主义”和一种向后看的、小资产阶级的乌托邦,但却反对片面谴责民粹主义。他认为:“不加分析地把民粹派的全部纲领整个地推翻是根本不对的。应该把它的反动方面和进步的方面严格地区别开来。”[4]所以,辩证地看,我们既不能说民粹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敌人”,也不能忽视其错误观念的负面影响和可能带来的政治危害,在网络民主发展中,要时刻高度警惕民粹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产生的误导。

三、如何消除“网络民主”发展的民粹主义倾向

我们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对执政党和政府的某些做法,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提意见和建议,甚至进行尖锐的批评。但是,绝不允许打着“维护人民利益”的幌子,在网上大搞反对党和政府的活动。当然,在当今全球化、多元化、网络化的时代,要想完全消除和避免民粹主义倾向是不可能的,然而我们可以积极采取各种措施消除其影响和危害。

首先,要限制民粹主义的蔓延和生长,从根本上铲除民粹主义滋生、蔓延的社会土壤。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是,不能否认社会发展存在一些不合理方面,一些人不是通过劳动致富,许多群众没能分享到相应的改革成果;一些地方群众利益受到损害而无人理睬,百姓民主权利没有得到切实保障;一些党政官员腐败严重,社会上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和奢靡之风盛行;一些经营者不守法,诚信缺失,这些都是当前民粹主义存在的社会基础。因此,只有认真解决当前我国社会存在的这些问题,才能从根本上消除民粹主义赖以存在的条件。

其次,加强意识形态的网络监管,避免民粹主义思想广为传播。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一些人错误地认为加强对意识形态的网络监管,违背宪法精神,意味着限制网民思想自由,阻碍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程,这种认识是不对的。网络监管是坚持主流意识形态的一个重要手段,对于能够引发社会动荡的思想主张必须保持高度的警惕,加强监管,绝不能掉以轻心,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安全。在互联网意识形态监管方式上,目前一些国家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及实践,这些监管方式及实践对我国促进网络民主发展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包括加强法制建设和通过技术手段过滤信息等,对“破坏国家民主生活秩序”的言论打击不能手软。与此同时,应结合我国实际,形成一套有助于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的监管模式。网民和网络经营者要承担社会责任,坚持遵守“法律法规底线、社会主义制度底线、国家利益底线、公民合法权益底线、社会公共秩序底线、道德风尚底线和信息真实性底线”。[5]网络的意识形态监管并不是单一方式可以解决的,所以必须建立网络治理的长效机制和综合机制。要坚持日常管理和应急管理相结合,依法管理与技术防范相结合,行政监管与行业自律、公众监督相结合,突出管理重点,克服薄弱环节,切实规范社交网络传播秩序,坚决限制民粹主义等有害理论信息在网上任意传播。

再次,发挥新媒体的信息传播和社交优势,对网民实施正面的教育和引导。所谓新媒体,是相对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而言的,是依托新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等。新媒体以其形式丰富、互动性强、渠道广泛、覆盖率高、精准到达、推广方便等特点在现代传媒产业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其中像“微博、微信和用户终端”的使用增长速度尤为惊人。利用新媒体作为一种新型的舆论传播工具和重要的理论信息传播渠道,在宣传科学理论、引导树立正确价值观方面具有其他载体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此,一方面,我们应组织专家学者,参与网上宣传、引导工作,为网民提高辨别是非能力和科学理论水平服务;另一方面,我们要借助社交网络信息海量、传播快速的优势,大力宣传科学思想和正确价值观,形成正面宣传的强大声势和能量,防止“民粹化”倾向对我国“网络民主”发展的侵害,让民粹主义等非科学理论在网上无处遁形。

参考文献:

[1] 刘诚.“什么是民粹主义”[N].环球时报,2005-06-29.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31.

[3] 列宁全集第2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04—308.

[4] 列宁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462.

[5] 坚守互联网“七条底线”[N].光明日报,2013-08-19.

Development of “Network Democracy” and Populist Tendencies

Wang Lin Yang Yongzhi

Abstract: Platforms on the basis of the Internet have promote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network democracy" and made socialist democratic politic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become more institutionalized, standardized and programmed. However, in the new trend of democratic political informatization, we also should be on guard against populist tendencies. Populism is not Marxism and very harmful to the development of “network democracy”. And to limit the spread of populism on the internet, we should fundamentally eliminate the fertile breeding ground for populism, strengthen the network regulation of ideology, actively take advantage of new media, and let users know the nature of populism.

Keywords: Network democracy; Populist; Democratic political informatization

责任编辑:宋 奇

猜你喜欢

民粹主义
当下我国民粹主义的特征及应对策略
民粹主义的产生机理与有效引导
西方民粹主义专题研究
“民粹主义”和“民族主义”有什么区别?(答读者问)
审视民粹主义
2013年:民粹主义情绪持续发酵
2014年:民粹主义显示出与极端民族主义合流的迹象
审视民粹主义
一种巴洛克式的民粹主义艺术